《壇經》:馬祖道一「即心是佛」

2020-12-06 超凡博弈

馬祖道一(約709—788年)是南嶽懷讓的弟子,曹溪慧能的第三代傳人之一。

慧能南宗至馬祖道一、石頭希遷而大盛。馬祖、石頭都是南禪史上的中心開啟式人物。

慧能的生命智慧,禪宗的獨特精神,迨他們而弘揚光大。

馬祖主要在洪州(今南昌)傳禪,弟子云集。洪州宗或江西禪系的佼佼者,有馬祖門下三大士百丈懷海、南泉普願、西堂智藏及大珠慧海等。以下略述馬祖禪的意蘊。

「即心是佛」——

個體性的凸顯 上面講到慧能的「自性是佛」「即心是佛」。

「自心是佛」本是六祖慧能禪學的內核。慧能把外在權威納入自心之中,張大人的自性,促進人的覺醒。

馬祖進一步珍視人的主體性與個體性,肯定人的內在自我的價值和能力: 汝今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是故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開悟。

又數引《楞伽》經文,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云:

「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又云:「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祖堂集》卷十四)

這裡繼承了達磨以來明心見性的思想,而更加肯定自心清淨,自修自作,自行佛行,自成佛道。

「心」與「佛」的統一是禪宗真髓。這就破除了對外在權威、偶像、經卷、知識、名言、持戒、修證、儀軌的執著,統一「世界」「佛」與「我」,肯定向內體驗的重要性,自悟內在寶藏,自性自度,不假外求。

大珠慧海法師初次參拜馬祖,欲求佛法。馬祖說:

「我這裡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麼!」

慧海問:

「阿那個是慧海寶藏?」

馬祖說:

「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大珠慧海從此開悟,「自識本心」(《五燈會元》卷三)。

馬祖重視自身價值,肯定自家寶藏的圓滿具足,反對「拋卻自家無盡藏」,打破「佛」與「我」之間的時空阻隔,把世界與我融為一體,當下體驗佛的境界。

這是受孟子、莊子之學的影響所致。與孟子「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的意旨一樣,孟子與馬祖所說我具備了一切,不是指外在的事物、功名,而是說道德的根據在自己,元無欠少,一切具備。

在道德精神的層面上,探求的對象存在於我本身之內。

與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一樣,馬祖要化解物形,得到精神的超脫放達,而這種精神自由,是以對最高本體的冥悟契會為前提的。

「即心是佛」的命題,強調內轉、內修,在自心上做工夫,凸顯了道德的主體性與個體性,以更好地成就人格。

馬祖因材施教,對向外求佛的人講「即心是佛」,對執著自心的人講「非心非佛」。

公案:「問:『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

師(按即馬祖)曰:『為止小兒啼。』

曰:『啼止時如何?』

師曰:『非心非佛。』

曰:『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

師曰:『向伊道:不是物。』

曰:『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師曰:『且教伊體會大道。』」(《古尊宿語錄》卷一)

向外覓求者就好像得不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而啼哭的孩子一樣。這要用「即心是佛」加以啟導。

沒有從深層次理解「即心是佛」,執著其表層意義,盲目張揚自性者,猶如暫時貪戀自己喜歡的東西的孩子一樣,因此要以「非心非佛」化解其執。

進而,馬祖告訴人們,物不是物,是道的體現。這是為了避免對於「非心非佛」的執著。

真正有悟性的人,任運而行,應機接物,觸目即道。

大梅法常受馬祖道一「即心是佛」啟發,大徹大悟。此後法常把握住這一宗旨,無論馬祖再說「非心非佛」,他只管「即心是佛」。

馬祖讚揚說:「梅子熟也。」(《五燈會元》卷三)

足見「非心非佛」云云只是幫助人們理解「即心是佛」的。

法常對此有極深的體驗,不再受各種言教遮蔽,不限於種種偏執。

道德完善、生命體驗,總是個體的事。馬祖不僅重視內在性的開發,把「佛」與「我」統一起來,而且把修道貫穿到個人具體的生活之中。

相關焦點

  • 即心即是佛,非心非是佛,一代宗祖「馬祖道一」
    直到很多年後,這年輕人的名字被寫進了中國禪史中,只因他單挑南嶽道脈,以「即心即佛」的理論大弘南宗宗旨,在南禪宗中一枝獨秀,正應了當年慧能的預言:「佛法向後從汝生,馬駒踏殺天下人。」他就是被人稱為「馬祖」的道一禪師。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六祖壇經》的修行智慧,你值得一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不識一字的樵夫,到禪宗的一代祖師,成就惠能大師的奧秘盡在此句,而禪宗明心見性的頓悟法門也在此句中燦然生輝。作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傳下的法藏並非止此一句,佛弟子們更是將他一生的言行經歷悉數匯集在《六祖壇經》之中。
  • 濟群法師:壇經故事說即心是佛
    法海是六祖的重要弟子之一,也是《壇經》的記錄者。在《壇經》的諸多版本中,最早傳世的就是「法海本」。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垂,敬辭,用於長者對自己的行動。指,同旨,意義。諭,使人知道。僧人法海是韶州曲江一帶的人,他初次參拜六祖時,請教說:「即心即佛究竟是什麼意思?請您給予指點,使我明白其中妙義。」  「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的禪學思想歷千年而不衰
    慧能一生的禪學思想、事業功績,都被其弟子記錄下來,並結集成為中國唯一稱為經的《六祖壇經》裡了,可以說是禪宗的根本典籍,不論在中國佛教史,還是中國思想史,《壇經》都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壇經》重在自我見性,直入人心的頓悟法門,強調自我具足,一切皆備,認為美好的、理想的東西,全在我之一心,宇宙萬物、人生窮達,均由一心創造。
  • 農曆二月初一恭逢馬祖道一禪師紀念日
    馬祖道一禪師問。和尚為甚麼說即心即佛。師曰。為止小兒啼。曰。啼止時如何。師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師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六祖慧能的後世,以道一的門葉最繁榮,禪宗至此而大盛。道一在洪州弘傳懷讓的宗旨,當時稱為洪州宗。馬祖道一禪師於唐貞元四年(788)二月一日跏趺歸寂,享年八十,僧臘五十,塔在泐潭寶峰山,敕諡大寂禪師大莊嚴之塔。道一的言行,後人輯有《馬祖道一禪師語錄》(又稱《大寂禪師語錄》,收入《古尊宿語錄》卷一)、《馬祖道一禪師廣錄》(收入《四家語錄》卷一)各一卷,現謹依有關文獻介紹禪師的相關著作和生平。
  • 一部《壇經》直指人心,六祖慧能是中國的「佛」
    佛說的法很多,根據不同眾生示現的方便法門不一樣,而大乘佛經更是從空性方面,教人直了本性,直達菩提。《壇經》作為中國本土的唯一一部稱為「經」的經典,它代表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上更上了一個層次,也是外來的教派在中國的發揚、吸收、傳承,由外來的文化能被中國本土更好的發展的一個例證。
  • 2月28日農曆二月初一日恭逢馬祖道一禪師紀念日
    馬祖道一禪師問。和尚為甚麼說即心即佛。師曰。為止小兒啼。曰。啼止時如何。師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師曰。向伊道不是物。曰。佛教在線消息 2006年2月28日農曆二月初一日恭逢馬祖道一禪師紀念日,作為唐代的禪門宗師,馬祖道一禪師對於中國禪宗特殊的應機施教的風格形成具有顯著的影響,現謹依有關文獻介紹禪師的相關著作和生平。
  • 在家說禪:詼諧的馬祖道一
    馬祖道一,十二歲出家,曾經很一本正經,修煉苦禪,想要成佛。二十六歲的時候,在衡山傳法院得南嶽懷讓以磨磚為鏡點化。開悟後,自性圓滿,乃隨物賦形,周流無礙。然而馬祖道一對佛法的觀念是「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與惡上不要勉強,聽從自性的選擇。「不取善不舍惡,淨穢兩邊俱不依怙」,自性具足便是佛性具足。因此馬祖不主張棄「自家寶藏不顧」而「拋家散走」尋找佛法,將佛法神秘化,艱深化。法不必修(強求),更沒有什麼高深的佛法,只要認識自身的人性,便「即心即佛」。
  • 聊聊禪宗的那些大師們——馬祖道一,門下八十八位善知識
    而這裡面最出名的,自然莫過於曾被六祖預言為「馬駒踏殺天下人」的馬祖道一,後世日本禪宗把他稱為唐代最高明的禪師,大文豪胡適更說他是「中國最偉大的禪師」。那麼這位馬祖道一究竟是什麼來歷呢?且聽紅塵君詳細介紹。
  • 即心是佛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即心是佛,佛:佛陀。佛教禪宗認為修行無須他求,只要求之於內心,便可以悟道成佛。出自: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七卷:「初參大寂,問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是佛。』師即大悟。」近義詞有:即心即佛,即心是佛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用於佛教等。
  • 《壇經》:佛性說
    本文僅以《壇經》為核心,來分析早期禪宗的思想。《壇經》版本繁多,內容有較大差別,本文所引為宗寶本。禪宗的佛性說秉承了大乘佛教以及道生等人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觀點。據《壇經·行由品第一》記載:慧能欲拜弘忍為師時,弘忍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慧能回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 禪修靜坐,別忘了古人智慧,特別是《六祖壇經》惠能大師的教誨!
    特別是中國佛家第一部以「經」為著作的《六祖壇經》慧能大師的教誨。歷史《景德傳燈錄》就有記載一則禪宗公案,年輕的禪宗一代宗師馬祖道一整天靜坐不動,看心觀淨,總是期盼有朝一日妄不起心,開悟成佛。他的師父懷讓禪師十分擔憂。有一次就故意問馬祖道一:「坐禪圖什麼?」馬祖大師回答:「圖作佛。」
  • 馬祖道一禪師印證法常和尚 即心是佛與非心非佛
    法常說:「請問禪師,如何是佛?」馬祖說:「即心是佛」。法常一聽,就開了大悟。因此就到四明真歸地方去隱居,蓋了一個茅篷,就在那裡精進修行禪定功夫,一心參禪。 過了一段時光,馬祖知道法常住茅蓬坐禪,不知他對於即心是佛道理,參到什麼程度,悟得徹底不徹底。就派了一個禪和子,到大梅山去訪問法常,看看他的功夫,究竟到了什麼程度,勘驗一下。
  • 中國真正的禪宗:馬祖道一
    創叢林,續法脈,「中國最偉大教育家」馬祖道一。馬祖道一牛行虎視引子:是他給遊蕩已久的禪宗流浪漢,一個踏實的「安定」之所。是他讓踏破鐵鞋覓佛不見的迷惑者,回歸自性的家園尋得豁然開朗。串場1:在禪宗發展史上,我們知道達摩、知道六祖惠能,但是有一個人物,他對禪宗的貢獻絕不低於這兩位高僧。
  • 《六祖壇經》中8句經典禪語,明心見性,直指人心!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一、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壇經》【譯文】如果能像鑽木取火般持之以恆地下工夫,即使身在汙濁的地方,也可以像紅蓮一樣一塵不染地長出。良藥苦口,不順耳的話語一定是忠言。修正過往的過錯就能夠得到智慧,一心護短則難以與聖賢之法契合。二、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
  • 《壇經》之中,「即心即佛」這4個字,如何理解?
    佛像「即心即佛」這個概念出自《壇經》,當時僧人法海向六祖請教:「即心即佛,願垂指諭」六祖的解釋是:「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相即佛」,後面還配有一首偈語加以解釋。那麼,六祖說的「即心即佛」這4個字如何理解呢?他為什麼說心就是佛呢?其實他所說的心並不是我們常說的心,而是不起生滅的清淨心,這樣的心才是佛。他進一步的解釋說:不只要成就一切外相,還要出離一切外相,清淨的本心才可能成就萬物,雖成就萬物卻不住於萬物,這樣的清淨心才是佛。
  • 馬祖道一禪師語錄
    馬祖道一禪師語錄  《古尊宿語錄》卷一  馬祖大寂禪師。師諱道一。漢州什邡人也。俗姓馬氏。江西法嗣布於天下。時號馬祖焉。  問。如何是修道。  師雲。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雲。作何見解。即得達道。  雲。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事上不滯。喚作修道人。取善舍惡。
  • 如何理解《壇經》中的「即心即佛」?原來還有這個意思
    「即心即佛」這句話的概念出自《壇經》,當時的情景是,僧人法海向六祖請教一個問題:「即心即佛,願垂指諭」六祖給他的解釋是:「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相即佛」,後面還配有一首偈語加以解釋
  • 馬祖「即心即佛」說的思想淵源與禪法特色——紀華傳
    「即心即佛」,又稱「即心是佛」,是禪宗中最為重要的思想之一。禪宗史上常常將此說作為馬祖獨有的命題,造成這一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馬祖更多運用此命題來接引和啟發弟子,如大梅法常聽馬祖道一說「即心是佛」,而得徹悟。1二是馬祖的弟子和後來禪者多持此說,如馬祖圓寂後,大多數弟子據說以「認即心即佛外無別說」。2三是馬祖賦予「即心即佛」說不少新意。
  • 馬祖道一的弟子說師父在瞎扯,師父就說他開悟了
    馬祖道一禪師有一弟子名法常(752-839),初參馬祖道一時,聽到馬祖大師說:「即心即佛",當即大悟。於是,他便到餘姚南70裡的大梅山去作住持,後稱大梅法常禪師。禪居馬祖道一聽說法常住山後,想了解法常領悟的程度到底怎樣,便派一名弟子去問法常:「你住此山,究竟於馬祖大師處悟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