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六祖壇經》的修行智慧,你值得一讀!

2020-12-04 普眾禮佛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從不識一字的樵夫,到禪宗的一代祖師,成就惠能大師的奧秘盡在此句,而禪宗明心見性的頓悟法門也在此句中燦然生輝。

作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傳下的法藏並非止此一句,佛弟子們更是將他一生的言行經歷悉數匯集在《六祖壇經》之中。

日用中的修行

禪門修行並非終日打坐參禪,而是將修行融入生活中的一舉一動,如《金剛經》開篇顯現的便是佛陀著衣持缽、乞食洗碗的平凡生活,而在這平凡中便有著真正的修行。

《壇經》中的這首《無相頌》也是如此,勸勉我們「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等等,無不告訴我們佛法在世間,下面我們來看這首《無相頌》。

《無相頌》結構

這首《無相頌》共十五首頌,可大致分為五段,分別講述「佛教教學的宗旨」「佛法理論的依據」「修學的方法」「依此修行的結果」與「總結勸修」。

這五段內容中,我們重點說「修行的方法」,也即從「說即雖萬般」至「恰如求兔角」。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

煩惱闇宅中,常鬚生慧日。

就像解一道數學題,有很多種解法都能得出答案,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只要能解決問題都是好方法。

於佛法也是如此,佛陀說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這是針對眾生不同根器所說的,因此不用糾結選擇好壞,適合自己的便是最好的。

就像法常禪師曾問馬祖道一「如何是佛?」,聽得「即心是佛」後法常開悟離去。

不久後馬祖道一派人去勘驗法常是否真的開悟,對法常說馬祖道一的說法改了,不是「即心是佛」,而是「非心非佛」。

只聽法常禪師道:「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如果能生起這樣朗然如日的智慧,煩惱自然雪消冰逝。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煩惱生起是「邪」,煩惱去除是「正」,學佛便是要我們「去邪存正」,直至「正亦不存」。

因為「邪」與「正」是對立相生的兩個概念,立正為的是去邪,當邪去了,就不應當執著正的存在。

正如《壇經 · 機緣品》中,有僧人以臥輪禪師的偈子參訪六祖——「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這裡已經做到了「去邪存正」,但還有一個「正」的執著在,因此六祖大師也作了一首偈:「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第一首頌教我們不要糾結法門,第二首頌教我們拋去對「正」的執著,這首便教我們修行的方法。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自性和妄念的關係,就像是冰中含水, 水中有冰,眾生的自性與佛陀的自性總量是一致的,若能轉煩惱為菩提,冰自然能夠融化為水。

那該如何化冰為水呢?便是上一句所說的「邪正俱不用」,先去邪,再去正,如此便可離開業障、報障與煩惱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這句話是說修行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在寺院可以修,在家裡也可以修,在一切可以「行住坐臥」的時間裡都可以修。

那該怎麼修道呢?常見自己過。我們很容易寬於律己、嚴以待人,修行要反過來,看到自己不好的地方,把它糾正。

而這個道又在哪裡呢?就在日用之中。因此六祖大師提示學人如果離開日常去修行,奔波一生也只是自懊自悔,也即下文「色類自有道」至「行正即是道」一句。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學佛提倡「聞思修」,也即光求理解還不夠,還須如實修行。但有部分佛弟子雖然也信佛、學佛,但心住於法,眼也被法障礙,以致盲修瞎練。

如《金剛經》雲「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既無所見。」那該如何成為真修道人呢?

《金剛經》教我們」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而六祖大師也在《壇經》中勸誡我們要「不見他人過。」

因為從佛法的角度看,世間萬事萬物、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修道之人還常常看見世間的種種過失,則不是眾生有過失,而是自己的煩惱心與身心之外的外在境界相應,也即是自己的過失。因此下一首偈便是「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相關焦點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光孝寺遊記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光孝寺遊記1300年前的一個法會上,禪師說禪。這時臺上的經幡動了起來,於是眾人便開始討論起到底是風吹動了經幡還是經幡自己動。從外面進來一個人說到「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心動!」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的出處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是佛經中充滿禪意的一句偈語,此中大有深意,它是我國唐代高僧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語中的一句,偈語,是附綴於佛經的一些感悟或修行中得到的體會而寫成的語句。慧能大師所作四句偈語完整的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關於這四句偈語的來歷是這樣的,一日,五祖弘忍把座下弟子都叫過來,讓大家各做一首偈語,並說誰做的偈語有悟性,我就把宗祖的地位傳給他。五祖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在門前做了一首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壇經》,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很多人只記住了此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何理解這其中的意思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將其理解為:菩提是個覺悟,哪裡有什麼樹可言,心如明鏡一般,又哪裡來什麼臺;本來就是什麼都沒有,又何來惹塵埃一談?還有人將其理解為:人的身體就猶如菩提樹一樣,有根,心靈就像明鏡臺一樣,敞亮。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明鏡亦非臺。【註:最後,慧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成了禪宗六祖。】如今,關於這段故事,鮮有被提及。很多人只記住了此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何理解這其中的意思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禪宗六祖慧能
    ,揮筆在牆壁上書寫禪偈一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盧行者聽後,就問小沙彌:「你念的是什麼?」小沙彌說:「你還不知道呀!我念的這首偈是首座神秀寫呈師父的。師父說,依照這首偈修行,可得到解脫。」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著名的佛門揭語,乃佛教禪宗六祖慧能所作。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菩提,實際上是佛教修行的一個境界,佛教的專有名稱稱之為三摩地或者無上正真。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和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哪一個更好?
    想必大家都對「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非常熟悉。這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做的四句偈,其實在慧能說這話之前他的師兄神秀和尚說了另外四句,那就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對我們有什麼啟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唐朝著名的大德高僧六祖慧能的《菩提偈》,是一首充滿禪宗智慧的偈語。我們每個人都是這紛繁世界的一份子,甚至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枚棋子,在一個無形的棋局中,按照規定的方式在運行。每天重複的活動,使我們或煩躁或焦慮。怎樣才能使我們的內心變得平靜呢?我們來品品這句偈語,或許會給您以啟迪。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處背景感悟
    出處背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壇經》,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六祖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禪宗祖師惠能說,弟子法海等集錄的一部經典。《六祖壇經》記載惠能一生得法傳法的事跡及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六祖壇經》是「中國第一部白話作品」。六祖39歲開始出來弘法,十幾年後形成了曠世傑作《六祖壇經》。《壇經》在中國佛教史上可以說是空前絕後。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今個和大家參參
    ,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佛偈大家一定聽過,乃是禪宗六祖惠能所作,在各種電視電影中都有出現,據說有大智慧。恰逢自己最近看了點佛學書,就想通過這個偈子總結一下所得,看看是否能得之一二智慧。
  • 理解佛法需要智慧,也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法的普及是有困難的,因為理解高深的佛法需要智慧。六祖惠能到蘄州黃梅縣東禪寺向五祖弘忍求法,做苦力八個餘月。一日,弘忍吩咐弟子們寫出修行體會和認識,先是神秀做了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惠能不識字,聽到這個偈子後,依此句式重出新意,也做一偈,求人書寫在寺院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無相偈·六祖惠能大師曾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法師還說過:「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什麼意思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什麼意思這是境界已經很高的說法了,修行首先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再加上精進修行。所以一開始應該是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就是一開始修行的時候你必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常常多做布施持戒。使得你自己的心和道心在一起,這樣你能夠慢慢修出戒身。即從五戒或者更高的戒律開始。然後慢慢,語言和意念的持戒也要有。即非禮勿想,非禮勿說,所以很多法師持戒持的很好的就一句話: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怕擾動修行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解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四句揭語是禪宗六祖南頓宗慧能,根據北漸宗祖師神秀的四句無相揭語所做。菩提本無樹:菩提是智慧的意思,是佛、緣覺、聲聞三種智慧,也可以稱為三種菩提,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說此佛偈的高僧,肉身至今栩栩如生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說此佛偈的高僧,肉身至今栩栩如生想必大家都聽說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佛教偈語,說這句佛偈的高僧就是禪宗六祖慧能。而慧能大師就曾在廣東的韶關市中的南華寺修行,後來圓寂之後,肉身也一直被供奉在這座的寺廟當中,所以南華寺也被人們稱為是六祖道場。南華寺的景色非常美麗,背靠著寶林山麓,遊客在這裡旅遊的時候,可以充分地體會到佛教的安靜和祥和。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是如何來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詩是如何來的?相傳唐朝高宗時期,有位有名的高僧,弘忍大師,是禪宗著名傳人,他是湖北黃梅人,生於隋仁壽元年(601),唐鹹亨五年(674)十月二十三日圓寂,被後世尊為中國禪宗第五祖。
  • 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這是一句佛偈,是當年慧能法師的思想代表,其有四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次,弘忍喚眾人講法,神秀聽了之後便在牆根處寫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頓悟佛偈,眾人皆贊神秀佛法高深,獨弘忍不發一詞。
  • 六祖慧能的一首《偈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偈詩》·六祖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慧能說:「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因此偶,慧能繼承了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
  • 南懷瑾先生: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現代人很喜歡提的禪宗六祖的那首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現代人喜歡說大話,一講到禪就提六祖的這首偈子,好像自己就是六祖似的。其實,各位不要忽視六祖的師兄神秀那首偈子,那首偈子並沒有錯,那是真講實際修行的功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充滿佛性的偈語,讓書法看上去更美!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出自六祖慧能法師,看似簡單直白,卻充滿了佛性和哲理!其實這句話出來之前還有另一句話!只有把兩句偈語放在一起,才能知曉這偈語的來龍去脈,還有它妙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