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1月1日開始,我國正式施行「全面二孩」政策。也就是全面放開二胎政策,並且鼓勵大家生二胎。新政策施行後的第一批孩子,到今年9月份,也就年滿三周歲了,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
面對這一波入園小高潮,一些家長開始猶豫,到底要不要晚一年讓孩子上幼兒園?
我最近在看牛津大學的《教育簡明讀本》,裡面提到芬蘭的孩子,都是7周歲以後上小學,同時芬蘭的年輕人有著世界上最好的文學成績,和最好的閱讀能力。「芬蘭悖論」中有一條是「上學越晚,閱讀越強」。這個悖論之所以成立,是因為孩子在具備了閱讀能力一年以後,再對他提出閱讀要求,孩子就不太會有閱讀反感。
我看過一本書叫《異類》,講的就是年齡上的時間差,對人成長上的影響。
幼兒園老師在對待小朋友的時候,肯定會優先照顧那些懂事的、省事的孩子。長期以往,孩子在不受重視的環境下,不能更好的獲得自信。如果孩子晚上一年,成為班裡最大的,反而容易建立自信。
科學的分水嶺是4歲
4歲,是孩子形象視覺發展的關鍵期。形象視覺就是我們常說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這個年齡的孩子特別喜歡問為什麼,對這個世界有了充分的探索欲。
4歲的孩子模仿性很強,這個時候上幼兒園,學習能力會表現的非常強。因為孩子喜歡模仿老師的一舉一動,並且對新鮮知識有明顯的探索欲。
4歲,是孩子培養良好習慣的關鍵期。比如怎么正確使用筷子,排尿排便的習慣養成,孩子開始學習如何穿衣服、脫衣服,睡眠也開始非常規律。
科學家實驗表明,人的大腦在4歲之前完成60%的發育,右腦在3歲以前即可發達,而左腦從4歲才開始發達。所以,4歲是一個科學的分水嶺,這是人體發育的一個過程。
而4歲之前的孩子,個體化差異較大
越是低領齡幼兒,哪怕間隔一個月,都會有很大不同。隨著年齡增長,這種差距就會逐漸縮小,可能差半歲才能察覺到異常。很多3歲的孩子其實還是個寶寶,在情感上過於依賴父母,思想上並不成熟,很難做到生活自理。特別容易因為在陌生環境下的無助,而讓自己有心理陰影。
所以,我建議孩子4歲上幼兒園,因為4歲是一個比較科學的分界點。4歲的孩子,語言、社交、邏輯都相對完善,但也不是絕對的,每個孩子的發育特不一樣,有的快有的慢。
上幼兒園的基本判斷:
①孩子有基本的自理能力,比如能自己穿脫簡單的衣服,能自己上廁所,能自己吃飯。
②孩子能比較清楚的表達自己,懂得如何尋求幫助,因為幼兒園老師不可能關注到每一個孩子。
③孩子平時經常在外面玩,能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處,因為在幼兒園裡,孩子需要獨立和其他人交往。
晚上一年幼兒園利大於弊
1、太早上幼兒園的孩子,更富有攻擊性
澳大利亞兒童教育專家指出,越來越多的整潔在支持他的理論:那些很早就脫離父母到幼兒園的孩子,更容易發展攻擊性性格、反社會行為以及其它心理問題。
英國兒童問題權威人士指出,經過他們多年研究發現,由父母養育的孩子,比在幼兒園、由保姆照顧,或者交給親戚照顧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表現的更優秀。他們在生理、心理和心智方面,都好於其他對照組的孩子。
過早上幼兒園,會嚴重影響幼兒的大腦發育、情感發展、社會行為、認知能力培養。所以專家建議,應該讓有效的孩子,在溫暖安全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而不是過早的將他們送到幼兒園。
2、入園太早親情會淡
首先,從孩子的心理發展來說,幼兒在4歲之前,任處於親子依戀階段,最好以家庭富養為主,離開父母、家庭的時間不宜太長。過早入園會鬥志孩子由於心智發展不夠成熟,語言發展有局限性,不懂調節情緒等問題,導致孩子產生強烈的心理負擔,不願意主動社交,缺乏安全感,影響孩子跟父母之間的感情。
3、孩子年齡越大,抵抗力越強
老人常說,孩子只有經歷過「三冬三夏」體質才會好起來。是的,孩子的年齡越多,身體抵抗力就會越強。
劉女士的兒子,兩歲半就被送到了幼兒園。上幼兒園的第一年,孩子住了三次院,幾乎每個月都得請假,班裡只要有人感冒咳嗽,兒子幾乎都逃不過被傳統。而且剛上幼兒園的第二個月,就感染了手足口病,好在不太嚴重,但孩子沒少受罪。
所以,這是我建議孩子晚一年上幼兒園的一個主要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身體抵抗力就會越強,到時候上幼兒園被傳染的機率就會下降很多。
4、老師再好,也無法代替媽媽
確實,現在很多幼兒園的老師都非常好,對待孩子和藹可親。即便如此,孩子也無法得到一對一的關愛,在幼兒園和在家裡完全是兩種感受。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互作用,家庭與朋友的關愛,對孩子的發育來說是最安全的選擇,而幼兒園中就缺乏這種影響。
孩子不僅需要固定人員的養育,更需要專注的關心,一對一養育更能滿足幼兒的需求。孩子有孤獨感、哭鬧煩躁,都是因為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而在幼兒園是無法避免的。而媽媽跟孩子天生「心有靈犀」,能讀懂很多孩子的「特殊語言」,這一點很珍貴。
如果家裡有條件可以照顧孩子,就讓孩子晚上一年幼兒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