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沒有說明書。尤其是初為人父母,教育孩子沒有經驗可循,長輩的經驗未必都能接受,成了年輕父母的普遍困惑。
孩子的教育問題,伴隨著父母的大半生。上幼兒園、上小學中學、上大學,解決了父母的一部分教育問題,但畢竟是學校教育,永遠不可能代替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有專門的教育研究機構和不斷積累的教育理論做指導,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也是層出不窮,孕育出了更符合現代人和現代社會發展的現代教育理念,能夠系統化的、有組織的指引著學校教育沿著科學的軌道前進。家庭教育也需要先進的理論做指導,也要有順應時代發展的新思想和新理念,以實現良好的家庭教育,為學校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積極配合學校教育,達到相互協作、水乳交融,共同促進孩子的成長、成才。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缺一不可。雖然學校教育佔主導地位,但是家庭教育具有先導性的特點。從某種程度上說,家庭教育的好壞就已經決定了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家庭教育的理念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更新。而素質教育就是現代教育的核心理念。
21世紀初,素質教育上升到了國家法律層面,成為國家意志,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時代性特徵。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要有素質教育理念。孩子的個性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又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尤其是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現代教育最顯著的特徵。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較強的自主探究精神,眼界開闊,思維活躍,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和開拓進取精神的新時代公民。
個性發展的前提是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人,是與眾不同的,要承認孩子的個體差異性,尊重孩子個性發展要求。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不矛盾,孩子需要各個方面都應獲得應有的發展,但是不同的孩子各個方面發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不能用同樣的標準去衡量各個方面的發展指標。比如興趣愛好,有的孩子畫畫厲害,有的孩子鋼琴彈得好,有的孩子舞跳得好,有的家長看到人家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超過了自家的孩子,就焦慮,這就不可取。「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發展自己孩子的所長,讓孩子充滿個性並有自身的特點,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才是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
個性發展也不能盲目跟風,看到大家都學鋼琴,給孩子報個鋼琴班,大家都學編程,也給孩子報個編程班,也有家長自己喜歡舞蹈或者認為學舞蹈好,即使孩子「一百個」不情願,也逼著者孩子去學。個性發展還需要家長敏銳地發現孩子的潛能,有的放矢地選擇適宜、有效的教育途徑和教育方法,使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大的發展。
科學研究表明,創新精神的培養應該從幼兒時期開始,貫穿並且影響人的一生。
百度對創新和創新精神的解釋是這樣的: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包括產品、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有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創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夠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觀點的思維能力和進行發明創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氣和智慧。」
可見,創新精神培養的重點是思維能力、意志力,需要的是孩子的自信、勇敢和智慧。
創新思維的培養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加強:一是流暢性。流暢性是指孩子面對問題情境時,在規定的時間內產生不同觀念數量的多少。讓孩子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越好。例如:讓孩子在10秒鐘內說出水的所有用途;二是靈活性。靈活性是指面對問題不墨守成規,不鑽牛角尖,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讓孩子想出的不同類型答案越多越好;例如:可以問孩子水的不同形態和與水有關的物體;三是獨特性。獨特性是指面對問題能獨具慧心,想出不同尋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輩的意見,具有新奇性。孩子所提意見越新奇獨特越好。比如:用不同顏色的水畫畫,水作為燃料等等。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實踐能力教育也被提上了學校教育的議事日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規定:」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並列設置,強調通過學生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和社會的密切練習,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因此,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綜合實踐能力。要遵循孩子自主實踐、融入情境、全程實踐的原則,注重培養孩子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給孩子搭建一個既有趣味性、現實性,又有思考性和開放性的活動場景,吸引孩子有趣、主動地參與操作活動,通過擺、拼、剪、折、量、捏、畫以及參與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開展社會調查等活動方式,體會主動參與的樂趣,提高自主參與的能力。
新時代的孩子需要新時代的家長。需要家長提供給孩子開放的空間、全面發展的目標、多元化的價值觀,以孩子為主體,多尊重和讚賞,注重孩子個性的健康發展,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孩子成為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新時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