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家長應有的現代教育理念

2020-12-04 學習思維看世界

從孩子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沒有說明書。尤其是初為人父母,教育孩子沒有經驗可循,長輩的經驗未必都能接受,成了年輕父母的普遍困惑。

孩子的教育問題,伴隨著父母的大半生。上幼兒園、上小學中學、上大學,解決了父母的一部分教育問題,但畢竟是學校教育,永遠不可能代替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有專門的教育研究機構和不斷積累的教育理論做指導,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也是層出不窮,孕育出了更符合現代人和現代社會發展的現代教育理念,能夠系統化的、有組織的指引著學校教育沿著科學的軌道前進。家庭教育也需要先進的理論做指導,也要有順應時代發展的新思想和新理念,以實現良好的家庭教育,為學校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積極配合學校教育,達到相互協作、水乳交融,共同促進孩子的成長、成才。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缺一不可。雖然學校教育佔主導地位,但是家庭教育具有先導性的特點。從某種程度上說,家庭教育的好壞就已經決定了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家庭教育的理念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更新。而素質教育就是現代教育的核心理念。

21世紀初,素質教育上升到了國家法律層面,成為國家意志,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時代性特徵。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要有素質教育理念。孩子的個性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又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尤其是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現代教育最顯著的特徵。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較強的自主探究精神,眼界開闊,思維活躍,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和開拓進取精神的新時代公民。

個性發展的前提是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人,是與眾不同的,要承認孩子的個體差異性,尊重孩子個性發展要求。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不矛盾,孩子需要各個方面都應獲得應有的發展,但是不同的孩子各個方面發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不能用同樣的標準去衡量各個方面的發展指標。比如興趣愛好,有的孩子畫畫厲害,有的孩子鋼琴彈得好,有的孩子舞跳得好,有的家長看到人家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超過了自家的孩子,就焦慮,這就不可取。「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發展自己孩子的所長,讓孩子充滿個性並有自身的特點,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才是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

個性發展也不能盲目跟風,看到大家都學鋼琴,給孩子報個鋼琴班,大家都學編程,也給孩子報個編程班,也有家長自己喜歡舞蹈或者認為學舞蹈好,即使孩子「一百個」不情願,也逼著者孩子去學。個性發展還需要家長敏銳地發現孩子的潛能,有的放矢地選擇適宜、有效的教育途徑和教育方法,使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大的發展。

科學研究表明,創新精神的培養應該從幼兒時期開始,貫穿並且影響人的一生。

百度對創新和創新精神的解釋是這樣的: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包括產品、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有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創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夠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觀點的思維能力和進行發明創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氣和智慧。」

可見,創新精神培養的重點是思維能力、意志力,需要的是孩子的自信、勇敢和智慧。

創新思維的培養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加強:一是流暢性。流暢性是指孩子面對問題情境時,在規定的時間內產生不同觀念數量的多少。讓孩子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越好。例如:讓孩子在10秒鐘內說出水的所有用途;二是靈活性。靈活性是指面對問題不墨守成規,不鑽牛角尖,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讓孩子想出的不同類型答案越多越好;例如:可以問孩子水的不同形態和與水有關的物體;三是獨特性。獨特性是指面對問題能獨具慧心,想出不同尋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輩的意見,具有新奇性。孩子所提意見越新奇獨特越好。比如:用不同顏色的水畫畫,水作為燃料等等。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實踐能力教育也被提上了學校教育的議事日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規定:」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並列設置,強調通過學生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和社會的密切練習,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因此,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綜合實踐能力。要遵循孩子自主實踐、融入情境、全程實踐的原則,注重培養孩子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給孩子搭建一個既有趣味性、現實性,又有思考性和開放性的活動場景,吸引孩子有趣、主動地參與操作活動,通過擺、拼、剪、折、量、捏、畫以及參與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開展社會調查等活動方式,體會主動參與的樂趣,提高自主參與的能力。

新時代的孩子需要新時代的家長。需要家長提供給孩子開放的空間、全面發展的目標、多元化的價值觀,以孩子為主體,多尊重和讚賞,注重孩子個性的健康發展,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孩子成為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新時代公民。

相關焦點

  • 現代的教育理念——了解孩子的個性,解放孩子
    「教育」大家一看到這個詞,首先想到的是老師,其實也對,畢竟老師從事的行業就是教育行業, 老師所要做的大多是以孩子的學習文化知識為主要,那麼孩子的性格、孩子素質、孩子天性,從何學來?——父母孩子的個性,為什麼我們作為家長的,總是抓不住那個點呢?因為我們高高在上,.不能「蹲下來」和孩子溝通交流,不能平等地和孩子交朋友;按照自己的理想和願望來要求孩子,也有那些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一定要孩子去幫自己實現的。
  • 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教育初心
    孩子當真了,孤身在離家幾裡遠的街上徘徊哭泣,後來被人發現報警。警察叔叔幾經輾轉才把孩子送到媽媽身邊。此事反映了一個常見、卻始終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即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怎樣才能讓孩子理解家長的一番苦心,心悅誠服地聽從家長的教育和引導。坦率地說,家長教育孩子,無論態度和藹還是言語尖刻,若論及教育初心,肯定都是希望孩子好,希望孩子越來越有出息。
  • 「家校共育」的現代教育理念,只是一味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嗎?
    家長會上,老師經常強調,現代教育需要「家校共育」,優秀學生背後肯定有優秀家長,良好學習習慣需要家長長期培養,每天保質保量完成學習任務需要家長督導,學生情感智力開發等課外活動需要家長共同參與,諸如此類等等,似乎讓家長們認為,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還要重要,不免有些家長會認為
  • 教育專家「奇談」:教育不好孩子,不怪家長,怪時代?
    都2020年了,怎麼還在用上世紀的教育方式?11月29日,由河南商報、動力學社主辦的家庭教育公益課堂上,家庭教育專家、雙動力教育模式開創者姜囡囡提出,教育觀念的落後,必須要引起家長的重視。「許多家長跟我訴苦,自己小時候接受的教育方式,用在孩子身上不靈了。」
  • 教育痛點也是人性的弱點:教育理念的進步和自我改變
    教育理念的進步,自我改變首先說說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觀點,比如孩子該打還是要打,比如讓孩子吃苦,早吃苦能培養承受力……這些觀點很容易說進家長的心裡,給人一種感同身受的體驗。而更重要的還在於,按照李玫瑾教授說的,不管是打孩子還是讓孩子吃苦,家長需要付出的努力其實是微乎其微的,潛意識裡這樣不費力的教育更容易被接受、實踐。做這些對於家長而言是不需要太多努力,孩子的教育出問題,問題那就全在孩子身上,家長們需要做的是去改變孩子。這個邏輯很容易切入家長們的痛點。
  • 每日電訊:教育好「熊孩子」需家長以身作則
    原標題:教育好「熊孩子」需家長以身作則 新華社記者高健鈞 近日,一段廣西6歲小孩駕車上路的視頻,引發人們對調皮搗蛋「熊孩子」教育問題的關注。   出問題的是孩子,病根卻在大人身上。一些家長不僅做不到言傳身教,而且對孩子的頑劣視而不見,甚至採取放任態度,認為調皮是孩子的天性等,對孩子不文明行為進行無原則庇護。   更多的家長,是在教育理念上出了偏差:注重孩子的物質需求,忽視精神培養;重視學習成績,輕視素質教育;注重保護孩子天然個性,卻忽視培養必要的禮義廉恥心。
  • 應該怎樣教育孩子?李開復給家長的一封信
    第1頁:李開復:給家長的一封信 第4頁:培養自主獨立的孩子 第5頁:培養自信積極的孩子 第6頁作為一個父親,你可以分享你教育子女的理念和經驗。」  作為一個熱衷教育的父親,我確實有不少教育孩子的經驗。但對這封信我一直有些猶豫,因為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在好幾位同學的多次鼓勵下,我逐漸意識到了寫這封信的重要。我問他們:「如果寫一封信給你們的父母,你們會希望我說些什麼呢?」他們說:  「告訴我們的父母:我們長大了,真的可以照顧自己。
  • 古人怎麼教育孩子的?看看古詩詞蘊含的教育理念
    作者:小柴俗話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中國人歷來重視家庭教育,為人父母者,都希望將下一代培養成才。縱觀悠悠歷史長河,古有孟母三遷,今有傅雷家書,都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人們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古詩詞中,也有很多滲透著作者教育理念的作品。
  • 校長建議:家長、孩子和學校的教育理念一定要契合
    周丹認為,國家出臺這個意見,是不希望「篩選幼齡化」導致過重的學業負擔,影響學生身心健康,也不希望民辦學校「提前鎖定搶生源」,導致教育生態的惡化。「民辦學校要轉變辦學思路,從以前注重對優生的吸引,變成勤修內功應對多元化的生源。」
  • 教育:對於現代的社會,開設私塾教育,論其優點和缺點
    教育:對於現代的社會,開設私塾教育,論其優點和缺點近年來,隨著這個國學熱愛讀經熱興起,那麼私塾教育這種方式,似乎在不知不覺當中又回到了我們的視野裡面。有的家長啊或者因為自己本身就國學有很大的興趣,或者是對現在的義務教育機制有所不滿,他們把自己孩子呢又送到了私塾教育。可是問題是這個私塾教育不僅它的理念和現代教育理念有相對的地方,而且私塾教育,這種形式呢也和現今的各種各樣的教育法規發生了衝突,接下來呢就請朋友們跟小編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 家長「指示」孩子鬧機場 是文明教育的反面教材
    最終,警方趕到現場,勸離進入櫃檯內的孩子,並對孩子家長進行了批評教育。是應該譴責「熊孩子」,還是譴責熊家長?你怎麼看?&nbsp&nbsp&nbsp&nbsp其實,航班因颱風影響延誤,旅客對航空公司安排有不滿情緒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些家長「指示」孩子去佔領櫃檯,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訴求。這樣的做法,讓人有些似曾相識的感覺。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家長要重視少兒美術教育的重要性!
    >甚至有些家長還用錯了方式 孩子的美術教育,家長會進入哪些誤區? 因對美術教育的不了解和教師教育理念的不理解而產生質疑 現在大部分家長曾接受的美術教育其實都是相對於陳舊的 家長們大部分關注的只是結果而非過程
  • 不管是線下教育還是在線教育,教育孩子要考量的,還是家長的錢包
    在今年疫情下,線上教育和線上教學展現出了自身優勢,也給傳統教育與現代智能提供了融合的契機。實現了疫情之下,停課不停學的可能,也為世界提供了中國智慧。 當然,很多家長依然青睞線下教育,主要是擔心線上教育的質量和孩子的視力問題。
  • 「防性侵教育」 學校應有具體課時
    這項規定一出臺,馬上引來了家長和老師的討論,焦點集中於學校是否能給學生提供具體防範性侵的教育,還是只能迎合當前社會上發生的多起負面性侵事件而提出的想法。  在立法者眼中,要求學校針對未成年學生進行防範性侵教育,可以從立法的教育上對學校的教育進行規定。
  • 無良家庭教育機構是如何忽悠家長的!
    現代家庭教育中,有個很普遍的現象:孩子長到十歲左右,父母突然發現,孩子不像以前那麼乖巧、那麼聽話,這個階段教育的矛盾越來越多,問題越來越升級,有些家長觸手無策,無法應對。更有部分家長前期一直用暴力高壓手段教育孩子,以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到這個階段就開始反抗、叛逆,造成整個家庭老少不得安寧,家庭成員痛苦不堪。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家長病急亂投醫,容易被一些家庭教育機構給誤導,賠了錢財,也沒能很好的改善家庭關係,更麻煩的是,有些家庭反而起了更負面影響。
  • 國學大師南懷瑾教育理念或成為我們孩子的中國素質教育一個範本
    大師南懷瑾及其老師引導學生用毛筆寫字南懷瑾的教育理念:身心修養,才是教育的根本。中國式的教育就是要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同時注重生命科學、人文科學教育。結合中西,古今文武。學校融合東西方教育方法,以生命科學為基礎,實踐人文融匯的精神理念,讓經典教育與生活結合。希望培育出藝德兼修,心胸寬闊,體魄健全的孩子。由此可見,南懷瑾的教育理念,是借鑑和汲取了古今中外的人文、道德、教育、科學精華之教育為一體,是古今結合,中外吸收的全面開放的教育理念,內容是博採眾長、古今貫通,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
  • 家有小孩的看過來:現代親子教育的五大核心理念!
    教育孩子都是我們每個人的頭等大事。所以,今天分享一下現代親子教育的五大核心理念: 1、家庭教育遠遠重要於學校教育 一個老師再用心,都代替不了家長的作用;一個學校再卓越,都取代不了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
  • 黎紅雷周南徵林捷冬對話:新儒商教育企業的理念與實踐
    由於工作的關係,我經常看到我們學員企業在錄用新員工時,碰到了很多的、諸如人品、志向、積極性、踏實性、創造性、合作性等方面的問題,不得不從最基本內容開始,對新人進行重新的培訓、教育。我總是在想,學校到底教了什麼、應該教什麼,才能夠讓新人更好地融入社會,擔當起一個真正的社會人的應有責任。 至一教育的經營姿勢理念是「尊道愛人」。
  • 教育孩子讚美很重要,進行正確的「賞識教育」,家長要注意這三點
    什麼是"賞識教育"賞識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種教育方法之一。源於父母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教育現象,是這個教育過程中的"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無限熱愛"等奧秘的總結,推廣的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
  • 家長陳舊的教育思想坑了多少孩子
    教育孩子的任務主要是由家長和老師承擔,有的孩子聽話,好教育,讓老師和家長省心;而有的孩子叛逆性強,不服從家長、老師的安排,常使家長、老師們頭疼。對教育者來說,有的老師、家長教育方法很好,孩子能接受;而有的家長、老師教育方法過激,常惹孩子生氣,並發生互懟,甚至激烈衝突,產生厭學,滋生不良行為習慣,而毀掉了孩子的一生。特別是一些家長由於教育思想落後,受「棍棒底下出人才」的陳舊教育理念的影響,對不聽話、不服從、學習成績差的孩子採取非常手段。家庭教育能成就孩子的未來也能毀掉孩子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