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懂得共情的人,都掌握了這兩個「關鍵詞」

2020-12-13 騰訊網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經常打著「我是為你好」的幌子,來為孩子做決定。背後的潛臺詞是,父母並不認可孩子的決定,他們覺得孩子不懂事,不成熟,不夠理性,所以當孩子的選擇與父母的選擇不同,或者說與社會主流的價值觀不同時,他們就會極力勸阻孩子,往「正道」上去走。比如要求孩子去一所他們心中更好的院校讀書,強迫孩子跟他們看上去還不錯的相親對象結婚等等。

不容置疑的是,大多數父母是愛孩子的,他們的初心是好的,但可惜的是,很多父母都不能與孩子共情,不能去從孩子的角度來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這導致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經常矛盾重重。

就像電視劇《小歡喜》中,媽媽宋倩把女兒英子視為她生命的全部,為了女兒她願意放棄一切,把所有能給的東西都給了她。為了能夠讓女兒有一個好的前途,媽媽總是給女兒做出各種看似有利於她的決定,而對女兒本身的想法聽而不聞。

這種表面愛護、實則「專制」的撫養方式,讓女兒英子倍感窒息,經常失眠,甚至患上了抑鬱症,幾乎要跳河自殺。

英子的情緒失控,是個人想法和感受長期被忽略的結果。感受被忽略或者不被理解,其實就是不被共情的表現。

一、什麼是共情?

美國共情力專家亞瑟·喬拉米卡利在他所寫的《共情的力量》一書中,把共情定義為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並相應地做出回應的能力。

在這個定義中,共情有兩個關鍵詞,第一個關鍵詞是「理解」,第二個關鍵詞是「回應」。

這裡所說的理解,並不是指單一的、膚淺的、帶有強烈主觀意願的理解,而是一個人在基於足夠的信息、客觀的分析以及感同身受的情況下,對對方的處境所做出的更全面、更深刻、更不帶評判和偏見的理解。

理解這兩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因為人都是自戀的動物,人們容易局限在自己的經驗世界裡,人們都希望自己說的是對的,人們都更重視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他人的感受,所以要求一個人擺脫自戀的枷鎖,設身處地從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共情,是一件很有挑戰的事情。

共情始於理解,但不僅僅是理解。在《共情的力量》這本書裡,作者亞瑟·喬拉米卡利指出,有共情的想法是不夠的,還要有共情的行動。也就是說,我們要把自己理解性的想法和感受轉化為實際行動。

舉個例子,一對夫妻為了生活中的一些瑣事,吵得不可開交。如果兩個人毫無共情,那麼他們要麼繼續指責對方,要麼為了避免爭吵而拒絕溝通交流,或者每次遇到敏感問題都選擇逃避、迅速轉移話題。顯然,這些做法並不會改善夫妻關係,反而讓人如鯁在喉,相處起來極不舒服。

如果夫妻一方或者雙方產生了共情的想法,真正理解了對方傷心、痛苦、憤怒的原因,就可以更進一步,在很多小細節上向對方傳達共情的心聲。

比如,對方正在氣頭上,說一些很傷人的話,但是你能夠接住對方的負面情緒,不被對方嚇跑,你能夠專心地、耐心地傾聽他的控訴,並對他所說的話保持好奇和警覺,能夠不帶評判地把你真正理解對方的那部分內容表達出來,而不是繼續指責對方、轉移話題或者保持沉默。

二、共情的作用是什麼?

「共情」這個詞很火,我覺得,跟現代人的亞健康心理狀態是分不開的。

顯然,物質生活大大提高之後,人們會更多地關注精神生活的富足和快樂。

可問題就在於,現代人並不十分快樂,他們身上背負著很多的焦慮和壓力,內心積壓著很多「不吐不快」的情緒。

內心積壓的情緒越多,就越想找到一個發洩的窗口,其實最好的發洩窗口不是在一個空曠的地方大聲嘶吼,不是去商場刷爆信用卡瘋狂購物,不是去吃各種大餐暴飲暴食。真正的療愈是,找到一個能夠與你共情的人,獲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共情的力量其實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大很多。

就完善自我來講,共情可以拓寬一個人的自我覺察範圍。一個真正共情的人,是在用他的耳朵用心地聆聽他人的經歷,真切地感受他人的內心世界,並努力觸及他人的靈魂。

理解他人、與他人產生共鳴,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拓寬對生活的感悟,同時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對他人的經歷是如何做出解讀的。

在社交場合,能夠共情的人往往更受歡迎,因為共情意味著一個人要放下預判,放下偏見,放下先入為主的觀點,以更包容、更開放、更好奇的心態進入關係,這無疑會讓關係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很多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孤獨,就是因為他找不到一個能夠真正理解他、與他共情的人。想像一下,當一個人把他內心最深層、最私密的東西講給別人聽,但對方不僅沒有理解,反而還曲解他的意思,對他做出各種評判,這種毫無共情式的交流只會讓人更加痛苦、更加絕望。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在《論人的成長》這本裡講過這樣一個真實的諮詢案例。

一位媽媽帶著一個問題少年去諮詢羅傑斯,想要知道她兒子在學校裡行為不端的原因。羅傑斯給這位問題少年做過幾次諮詢之後,認為這位媽媽對孩子的頻繁拒絕是問題所在。

但可惜這位媽媽一直蒙在鼓裡,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直到這位媽媽主動接受諮詢,向羅傑斯大吐苦水,講述她和丈夫糟糕的關係,以及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煩心事。

在整個過程中,羅傑斯都一直耐心傾聽並給予關懷式的共情。

在獲得充分的理解之後,這位媽媽和丈夫的關係有了很大的改善,令人驚喜的是,她兒子那些叛逆的行為也越來越少。可見,共情的確有療愈人心、化解焦慮的作用。

其實,一個人孤獨痛苦的時候,需要的可能並不是安慰、同情和憐憫,而是共情,一個能夠真正聆聽他們心聲,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並對他們做出關懷式回應的人。

三、如何正確表達共情?

在任何關係中,不管是親子關係、夫妻關係,還是朋友關係,都需要表達共情。

那麼,如何正確地表達共情呢?亞瑟·喬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這本書中提出了以下方法:

1、多用開放式問題

顧名思義,開放式問題的答案是不確定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從開放式問題的答案裡我們能夠捕捉到很多信息,這些信息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與對方進行互動,更深入地了解對方的感受和想法,從而能夠準確地共情。

而封閉式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會扼殺對方想要繼續交流、或充分表達自我的意願。

比如,在交流中,有這樣兩個提問:

A.你這兩天都很晚才回來,是不是最近工作很忙?可能的回答:是的,最近很忙。

B.你這兩天都很晚才回來,發生什麼事情了嗎?可能的回答:最近工作壓力有點大,老闆對項目不滿意,公司最近也裁掉了幾個人,所以需要稍微加點班。

顯然,第二個問題能夠促使對方談論更多。

開放式問題的好處就在於,能夠更好地引導對方打開話匣子,了解對方的經歷和想法,從而更好地共情。

2、放緩節奏

一個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是很難理性思考的,只有當情緒平緩的時候,他的大腦才能夠發揮真正的效用。

一個被情緒裹挾的人,他看到的東西其實是帶有局限性的。當我們把節奏放緩,實際上是讓我們的想法,能夠跟得上我們的情緒。理性和感性並用,才能夠做到真正共情。

3、不要匆忙做出評判

當人們產生矛盾的時候,你會發現,在那些具有攻擊性的言辭裡,總是帶有很多主觀評判,比如「你總是...」「你根本就不...」「我還不了解你嗎?你就是一個....的人」。

人們的這些評判,多半是基於過去經驗的總結。也就是說,很多人僅僅只根據過去,就給一個人的現在和未來「下結論」。

但人是變化的,就像這個世界一樣,每天都在變化。固化的評價只會阻礙一個人改變的可能性,同時會阻止共情的產生。

所以與他人相處時,不要匆忙作出評判。不要總是看到一個局限的焦點,而是應該嘗試著往後退一步,看到畫面的全局之後,再下判斷。

相關焦點

  • 世上最高級的善良,是懂得共情!
    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顆善良的種子,隨著時間不斷生根發芽;善良是對生命的感恩,是一種至善至美的心靈境界;善良可以驅趕寒冷,用善良的心來對待生命,生活就會處處明媚。世上最高級的善良,是懂得共情!什麼時候是共情?所謂的共情,就是設身處地的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才能真正的理解他人的感受。都說情商高的人,總是自帶光芒,而能夠決定高情商的一種品質,就是善良。
  • 蔡康永用6個字,擊中成龍淚點:高情商的人,都懂得「共情」
    一向以硬漢形象示人的成龍,因為這樣一個直擊心底的問題,而情緒失控。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寫道: 「當你對他人表現出共情時,他們的防範意識會下降,積極的能量會取而代之。這意味著你可以用更有創造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 共情式溝通:高情商者安慰人從來不講道理,都是在用「共情」策略
    心理學家古宮昇在《共情式溝通》這本書裡說:「在灰心喪氣時,比起被人諄諄教導,更希望有人能夠懂得我們的感受。如果有人真能懂我們,那我們很快就能再次變得幹勁十足。」如果你也想成為一個擁有「共情」能力的高手,建議你一定要看看古宮昇老師的這本《共情式溝通》。
  • 未來的銷售關鍵詞是「共情」,用一張「共情寫作表」寫出優質文案
    作者中野巧,建築學專業出身的他,發現營銷和建築的相似之處,把建築學的知識應用到銷售文案中,他深信未來的銷售關鍵詞是「共情」,開發了用一張圖表實現「共情」和「結果」的共情寫作方法。建立在「共情」這個信賴關係基礎上的生意才能做成,也能更長久。作者中野巧認為先能打動自己的,才能打動客戶,只有將客戶的切身所想——購買之前的消極情緒和使用產品之後的積極情緒都考慮到,才能達到共情。
  • 共情能力差的人如何去愛?
    什麼是共情呢?共情這一概念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可以理解為能感同身受別人的處境和情感狀態的能力。「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說過:共情,是情商的核心能力,也是人類天生的能力,但一直沒有受到應用的重視。共情是讓人與人之間從情緒、認知、觀念等建立「連接」,達成共鳴,讓溝通更有效,達成共贏的局面。
  • 懂得什麼是共情才是最地道的仁慈
    只要懂得共情的人,才幹把握好仁慈的尺度,這樣的人常常控制了最適宜的方式與人交流,與人為善。他們常常都給人一種具有超高情商的既視感。那什麼是共情呢?小編給你講幾個故事,或許你就明白了。這個故事通知我們一個道理:共情:感同身受的意義,說難也難,說易也易,在他人遇到窘迫時,蹲下身來切身的站在對方角度去權衡,再找到最正確的辦法協助他。站在他人的立場看問題,換位考慮才是更好的處理問題的不二法門。學會共情,才幹觸摸到他人心底的柔軟,再綜合運用本人的仁慈,對別人提供有效協助。
  • 掌握八點共情寫作技巧,你的文案也可以帶貨
    說明我的寫作能力在影評領域還不夠,所以十篇文章之後,我果斷放棄,改寫帶貨文章和爆款文章,因為這兩項是我可以快速掌握的。本文的目標是為了賣書,就是賣這本《戳中痛點,成為文案高手》,因為它確實很實用,且賣了我能有收益。二、為了讓對方開心而寫文章寫這篇文章是為了讓讀者高興的。
  • 講理讓人不爽就是你的錯 共情更能獲認同
    喜歡康永哥的人都在期盼著早點看到這個綜藝節目,觀眾們一次又一次的被他的高情商所震撼!但高情商的背後一定是駕馭共情的能力。在談到人際關係時,康永哥說,人際關係,就是人與人之間,摸索彼此能繼續往來的分寸;都不摸索,就一味著宣示自己是直腸子,受不了這個,受不了那個。那叫自我介紹,不叫人際關係。康永哥的這一觀點,實質上在講共情能力。共情這一概念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
  • 共情,是一個優秀父母最重要的「軟實力」
    在娛樂圈因高情商被大家頻頻稱讚的有兩個人,一個是黃渤(黃渤自帶「一齣好戲」,這樣高情商的男人,女人都想嫁);另一個就是何炅,作為綜藝界扛把子,他的高情商,是因為他可以第一時間敏銳察覺到每個人細微的情緒變化,再用自己的一些語言或是行為來化解其中的尷尬。「他是一個讓所有人都覺得很舒服的人。」
  • 裡水圖書館共情課程來啦!​讓你懂得和孩子更好地溝通!
    裡水圖書館共情課程來啦!​讓你懂得和孩子更好地溝通!共情陪伴·你我同行記得小時候的課本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小馬過河。故事講的是小馬要送東西去河對岸,它不知道水有多深,於是問牛伯伯和小松鼠。牛伯伯告訴它水很淺,小松鼠卻驚恐地說:「水特別深,它的同伴都被淹死了」。於是小馬猶豫了,他不知道應該怎麼辦?該聽哪個的意見?
  • 真正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女人,往往都懂得「自我實現預言」的原理
    面對眾多的女性讀者,她們本身的角色也有很大的差別,社會層次也是各不相同,有的是富太太,她們整天在和鬆弛老去的皮膚做鬥爭,更擔心自己守不住這段婚姻,怕外邊的人乘虛而入。有的是平凡的家庭主婦,她們常年在家,一開始以愛的名義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全部,但是時間越久,越覺得這段生活無聊和無趣,老公的厭倦,自己的無能,越發讓她們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價值。還有的則是一些女性工作者,或者全能太太,一天24小時,她們要不停的忙碌,在生活的每一個角度都不能缺少她的身影,每一個細節她都要處理好。
  • 能掌握自己命運,情商高人一等的女人,都懂得「馬太效應」的原理
    培根說過:「一個人的命運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人與人之所以在後天成長的過程中產生了諸多差距,原因在於個體本身。從古至今女性被賦予了弱者或者是依附者的角色,而男性通常才被作為社會的主體角色。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思想上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追求自我的價值,謀求個體的社會地位。
  • 心理學家深度剖析:愛遲到的人都在想什麼?
    但是如果稍加注意你就會發現,守時的人總是守時,他們似乎永遠時間充沛;而遲到的人總是遲到,他們幾乎總是時光苦短。對後者而言,無論他們怎樣安排好充裕的時間,好讓赴約變得從容,但他們依舊會是約會上最後的出現者。  心理學家讓-皮埃爾·溫特指出:遲到有多種含義,但各種形式的遲到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遲到者讓自己因遲到而「引人注目」。
  • 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你需要「共情能力」
    男:"你說說這件事到底是不是我的錯?是不是你無理取鬧了!"女:「怎麼是我的錯了,我怎麼無理取鬧了,你不理解我,還大聲吼我!"男:……其實你和你的伴侶很多次爭吵的原因,是你只在意自己的情緒,而沒有跟對方共情導致的。
  • 百萬好書推薦計劃—共情的力量,情商高的人,如何撫慰受傷的靈魂
    共情的力量[美] 亞瑟·喬拉米卡利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美國癌症協會講師、美國心理學會會員。在《共情的力量》一書中,作者系統地介紹了「共情」的基本概念以及一些 生理學的知識,讓我們明白,共情是一個人人都能有的能力,就是我們需要學會聆聽,並包含一些理論加實踐經驗的結合。作者通過分享自己的親弟弟大衛的例子,弟弟因為吸毒過量,很年輕的時候就自殺了,由此來引出文章,觸發思考,怎樣從更加深處去挖掘這個概念。
  • 培養孩子的高情商,兩個關鍵詞很重要,比花錢報班更有效果
    畢竟成績平平的孩子有很多,這其中能真正拉開差距就是情商了。情商高的孩子,為人處世上面更加得心應手,人際關係會更加成功,生活和事業也會因此更加順利。社會是一個人與人相處的環境,並不是考了兩本證書,有個文憑就能在生活裡暢通無阻。情商才是重中之重,這決定了一個人在職場中的綜合能力。
  • 共情時代:三個層次理解共情,學會給別人公平,有利於合作的進行
    因為黑猩猩的基因和社會性都與人類十分接近,比較方便實驗觀察,所以研究者們會通過黑猩猩來研究靈長類動物的共情能力,並由此推論,共情是動物也能擁有的能力,是我們在漫長的演化中獲得的一種反應機制。很多人都覺得人性本來就是自私的,在英國工業革命時期,有生物學家提出,每個物種存在的目的都只有生存和繁殖;同時也有經濟學家認為,人活著只是為了生產和消耗。
  • 心理學家:智慧優雅女人都懂得10條重要社交禮儀
    社交禮儀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總結到,禮儀和尊重如影隨形,學好禮儀,在心理學上來說,其實就是讓她人舒服,所以也是每個智慧女人與優雅女人必備技能,惟其如此,我們才能尊重他人,才能學會自尊。6、傾聽的技巧當我們傾聽時,記住千萬不要隨便亂插話,而是認真聽完朋友以及家人的敘說,這就是展示你最大的尊重。7、尊重每個人尊重是每個智慧女人與優雅女人必備涵養,唯有尊重父母、尊重老師、尊重上級,尊重朋友,尊重每個人,你才能贏得他們的欣賞與認同。
  • 《戳中痛點,成為文案高手》:掌握共情技巧,你也能寫出走心文章
    在這個人人都做自媒體的時代,網上的信息鋪天蓋地,如果你的內容不走心,不能引起用戶共鳴,他們為什麼要花時間停留在你寫的東西上呢?不管是寫文章,還是寫文案,「共情」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01 什麼是「共情」「只要營銷文章能夠讓人產生共情,生意就能成功。」
  • 《小豬,別哭了》:如何和孩子共情,理解接納和包容的意義
    現代教育中很多家長都知道共情教育的重要性,但具體如何做,很多家長都不得其法。在繪本《小豬,別哭了》中,講述的就是一直愛哭的小豬,遇到了更愛哭的大樹,後來小豬慢慢變堅強,不再哭鼻子的故事。小豬變堅強無疑有大樹的功勞,但看完繪本其實也不難發現一個問題,愛哭的小豬常有,但這樣溫柔的大樹在哪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