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子關係中,父母經常打著「我是為你好」的幌子,來為孩子做決定。背後的潛臺詞是,父母並不認可孩子的決定,他們覺得孩子不懂事,不成熟,不夠理性,所以當孩子的選擇與父母的選擇不同,或者說與社會主流的價值觀不同時,他們就會極力勸阻孩子,往「正道」上去走。比如要求孩子去一所他們心中更好的院校讀書,強迫孩子跟他們看上去還不錯的相親對象結婚等等。
不容置疑的是,大多數父母是愛孩子的,他們的初心是好的,但可惜的是,很多父母都不能與孩子共情,不能去從孩子的角度來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這導致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經常矛盾重重。
就像電視劇《小歡喜》中,媽媽宋倩把女兒英子視為她生命的全部,為了女兒她願意放棄一切,把所有能給的東西都給了她。為了能夠讓女兒有一個好的前途,媽媽總是給女兒做出各種看似有利於她的決定,而對女兒本身的想法聽而不聞。
這種表面愛護、實則「專制」的撫養方式,讓女兒英子倍感窒息,經常失眠,甚至患上了抑鬱症,幾乎要跳河自殺。
英子的情緒失控,是個人想法和感受長期被忽略的結果。感受被忽略或者不被理解,其實就是不被共情的表現。
一、什麼是共情?
美國共情力專家亞瑟·喬拉米卡利在他所寫的《共情的力量》一書中,把共情定義為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並相應地做出回應的能力。
在這個定義中,共情有兩個關鍵詞,第一個關鍵詞是「理解」,第二個關鍵詞是「回應」。
這裡所說的理解,並不是指單一的、膚淺的、帶有強烈主觀意願的理解,而是一個人在基於足夠的信息、客觀的分析以及感同身受的情況下,對對方的處境所做出的更全面、更深刻、更不帶評判和偏見的理解。
理解這兩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因為人都是自戀的動物,人們容易局限在自己的經驗世界裡,人們都希望自己說的是對的,人們都更重視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他人的感受,所以要求一個人擺脫自戀的枷鎖,設身處地從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共情,是一件很有挑戰的事情。
共情始於理解,但不僅僅是理解。在《共情的力量》這本書裡,作者亞瑟·喬拉米卡利指出,有共情的想法是不夠的,還要有共情的行動。也就是說,我們要把自己理解性的想法和感受轉化為實際行動。
舉個例子,一對夫妻為了生活中的一些瑣事,吵得不可開交。如果兩個人毫無共情,那麼他們要麼繼續指責對方,要麼為了避免爭吵而拒絕溝通交流,或者每次遇到敏感問題都選擇逃避、迅速轉移話題。顯然,這些做法並不會改善夫妻關係,反而讓人如鯁在喉,相處起來極不舒服。
如果夫妻一方或者雙方產生了共情的想法,真正理解了對方傷心、痛苦、憤怒的原因,就可以更進一步,在很多小細節上向對方傳達共情的心聲。
比如,對方正在氣頭上,說一些很傷人的話,但是你能夠接住對方的負面情緒,不被對方嚇跑,你能夠專心地、耐心地傾聽他的控訴,並對他所說的話保持好奇和警覺,能夠不帶評判地把你真正理解對方的那部分內容表達出來,而不是繼續指責對方、轉移話題或者保持沉默。
二、共情的作用是什麼?
「共情」這個詞很火,我覺得,跟現代人的亞健康心理狀態是分不開的。
顯然,物質生活大大提高之後,人們會更多地關注精神生活的富足和快樂。
可問題就在於,現代人並不十分快樂,他們身上背負著很多的焦慮和壓力,內心積壓著很多「不吐不快」的情緒。
內心積壓的情緒越多,就越想找到一個發洩的窗口,其實最好的發洩窗口不是在一個空曠的地方大聲嘶吼,不是去商場刷爆信用卡瘋狂購物,不是去吃各種大餐暴飲暴食。真正的療愈是,找到一個能夠與你共情的人,獲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共情的力量其實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大很多。
就完善自我來講,共情可以拓寬一個人的自我覺察範圍。一個真正共情的人,是在用他的耳朵用心地聆聽他人的經歷,真切地感受他人的內心世界,並努力觸及他人的靈魂。
理解他人、與他人產生共鳴,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拓寬對生活的感悟,同時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對他人的經歷是如何做出解讀的。
在社交場合,能夠共情的人往往更受歡迎,因為共情意味著一個人要放下預判,放下偏見,放下先入為主的觀點,以更包容、更開放、更好奇的心態進入關係,這無疑會讓關係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很多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孤獨,就是因為他找不到一個能夠真正理解他、與他共情的人。想像一下,當一個人把他內心最深層、最私密的東西講給別人聽,但對方不僅沒有理解,反而還曲解他的意思,對他做出各種評判,這種毫無共情式的交流只會讓人更加痛苦、更加絕望。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在《論人的成長》這本裡講過這樣一個真實的諮詢案例。
一位媽媽帶著一個問題少年去諮詢羅傑斯,想要知道她兒子在學校裡行為不端的原因。羅傑斯給這位問題少年做過幾次諮詢之後,認為這位媽媽對孩子的頻繁拒絕是問題所在。
但可惜這位媽媽一直蒙在鼓裡,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直到這位媽媽主動接受諮詢,向羅傑斯大吐苦水,講述她和丈夫糟糕的關係,以及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煩心事。
在整個過程中,羅傑斯都一直耐心傾聽並給予關懷式的共情。
在獲得充分的理解之後,這位媽媽和丈夫的關係有了很大的改善,令人驚喜的是,她兒子那些叛逆的行為也越來越少。可見,共情的確有療愈人心、化解焦慮的作用。
其實,一個人孤獨痛苦的時候,需要的可能並不是安慰、同情和憐憫,而是共情,一個能夠真正聆聽他們心聲,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並對他們做出關懷式回應的人。
三、如何正確表達共情?
在任何關係中,不管是親子關係、夫妻關係,還是朋友關係,都需要表達共情。
那麼,如何正確地表達共情呢?亞瑟·喬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這本書中提出了以下方法:
1、多用開放式問題
顧名思義,開放式問題的答案是不確定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從開放式問題的答案裡我們能夠捕捉到很多信息,這些信息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與對方進行互動,更深入地了解對方的感受和想法,從而能夠準確地共情。
而封閉式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會扼殺對方想要繼續交流、或充分表達自我的意願。
比如,在交流中,有這樣兩個提問:
A.你這兩天都很晚才回來,是不是最近工作很忙?可能的回答:是的,最近很忙。
B.你這兩天都很晚才回來,發生什麼事情了嗎?可能的回答:最近工作壓力有點大,老闆對項目不滿意,公司最近也裁掉了幾個人,所以需要稍微加點班。
顯然,第二個問題能夠促使對方談論更多。
開放式問題的好處就在於,能夠更好地引導對方打開話匣子,了解對方的經歷和想法,從而更好地共情。
2、放緩節奏
一個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是很難理性思考的,只有當情緒平緩的時候,他的大腦才能夠發揮真正的效用。
一個被情緒裹挾的人,他看到的東西其實是帶有局限性的。當我們把節奏放緩,實際上是讓我們的想法,能夠跟得上我們的情緒。理性和感性並用,才能夠做到真正共情。
3、不要匆忙做出評判
當人們產生矛盾的時候,你會發現,在那些具有攻擊性的言辭裡,總是帶有很多主觀評判,比如「你總是...」「你根本就不...」「我還不了解你嗎?你就是一個....的人」。
人們的這些評判,多半是基於過去經驗的總結。也就是說,很多人僅僅只根據過去,就給一個人的現在和未來「下結論」。
但人是變化的,就像這個世界一樣,每天都在變化。固化的評價只會阻礙一個人改變的可能性,同時會阻止共情的產生。
所以與他人相處時,不要匆忙作出評判。不要總是看到一個局限的焦點,而是應該嘗試著往後退一步,看到畫面的全局之後,再下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