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能力差的人如何去愛?

2020-11-22 兩顆紅豆vividpink

你是否能輕易察覺別人喜怒哀樂的情緒?你能否能給別人的情緒以妥帖的照顧?

我身邊的一位女性朋友就遇到了這方面的困擾,在戀愛中,她不太能察覺到男朋友的情緒變化,有時候讓對方不開心了,她卻總莫名其妙想不通原因。

當男朋友的事業因為疫情影響面臨危機,終日情緒低沉,她能理解對方產生的焦慮情緒,但是卻不太能體會到那種感受。她很想要安撫男朋友,卻不知道說些什麼,明顯感覺到自己語言的無力,「別難過了,會好起來的。」「別擔心,有我在。」對方好像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安慰。

類似的事情總有發生,她在情感上的「木訥」讓男朋友也感覺無奈,在一起時間久了,男朋友也變得不願意和她交流了:「算了,說了你也不懂。」

朋友很苦惱,明明很愛對方明明想要關心對方,可就是沒辦法給到貼心的安慰。

Credit: web

其實朋友的問題就是不會共情。

什麼是共情呢?

共情這一概念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可以理解為能感同身受別人的處境和情感狀態的能力。

「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說過:共情,是情商的核心能力,也是人類天生的能力,但一直沒有受到應用的重視。

共情是讓人與人之間從情緒、認知、觀念等建立「連接」,達成共鳴,讓溝通更有效,達成共贏的局面。優秀的共情能力,也是生活中高情商的一種表現。

Credit: web

既然共情可以帶來的益處和效果那麼突出,在生活中,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共情能力呢?

學習共情能力的3個實用方法:

011. 使用開放式問題

如果你細細品味就會發現封閉式問題很容易帶著預設和主觀判斷,而開放式問題則帶著探索和引導,它在傳達:「我對你的事感興趣」,並鼓勵對方表達更多。

比如:當你的朋友愁眉苦臉地走向你,正想要向你吐苦水,細說她一整天各種不幸的遭遇時,如果你主觀臆斷地直接說:「看你這表情,我猜一定是你那煩人的同事Jessie今天又惹事了吧?」這樣的封閉式問題很可能會讓你的朋友瞬間感覺一口氣堵在喉嚨口,本來想說的事被打斷。此時,更好的做法是對你的朋友採取開放式的問題展開對話:「親愛的,來告訴我都發生了什麼事?」

同樣的,與其問別人:「你是不是不高興?」、「我猜你在生氣?」、「你是還在為那件事鬱悶嗎?」……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還不如看著對方的眼睛,誠懇問對方:「你現在是什麼感受?」、「你在想什麼?」、「是什麼問題困擾了你?」

Credit: web

02放緩節奏

有時候在談話的過程中,我們的情緒會先於對方被勾起。尤其是當對方的表達中暗含抱怨、不滿,或其他攻擊性語言時,我們的防禦機制會被喚起。

比如:當你的妻子說:「你為什麼總是亂放東西?」、「你怎麼都沒有常識,這點小事都做不好?」……這種時候,你會條件反射地想反駁對方,而再也聽不進她接下來的話,或是她抱怨背後想表達的真正主題和情緒。甚至有可能,你的身體無意識地被憤怒喚醒,腎上腺素升高,心跳開始加快,呼吸開始急促。

在這種時候,你要學會深呼吸,放緩自己的節奏和情緒,引導對方表達更多。比如,此時你可以這麼回覆:「怎麼了,親愛的,是什麼讓你那麼生氣?」我們一定要留意別讓自己的情緒先於對方被點燃,而是儘可能地引導對方情緒和緩下來。心理學家羅伯特·利文森和安妮·羅夫曾這樣寫道:「一般認為,在生理喚醒水平很高的情況下,會伴隨著感知焦點的收窄。」當你進入激烈的情緒中時,你便很難感受到其他細微的情緒,你的關注會被濃縮成一個點,而無法再看到全局。

Credit: web

03關注情緒,不要評判

我們很容易基於過去的經驗而過早地下結論,下判斷,這會阻礙我們對他人的認知,也會影響我們的共情能力。最常見的行為就是貼標籤,或是急於給建議。

比如:當你的朋友跟你說,今天發生的一件事他沒處理好,感覺很糟糕時;如果你基於過去對他的了解直接說:「你還是太急躁了」、「你要成熟點,理性點」……這種類似的表達都會帶有不寬容或苛刻的批判,而讓你的朋友感受更糟糕。也許,此時你的朋友更需要情緒上的安撫,而不是接受教育。

更好的做法是讓他停止說更多自暴自棄,自我厭惡的話,而幫助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引發他情緒的事件上,並相信他具備看到問題和根據環境作出改變的能力。比如,此時你可以說:「我看你在談到…部分的時候特別激動,你當時感受到了什麼?」、「為什麼當時你會這麼做?是什麼影響了你?」這樣的表達有助於讓你和朋友一起看到事情的全局商量對策,而不會把焦點集中在對個人的批判上,讓人產生不適。

不僅如此,標籤式的評判,還會讓我們在潛意識裡形成這樣的認知:「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會發生變化」。然而,事實上,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都會在不同的環境裡自我調整。而當我們越是強化我們的固有思維,就越會對別人的感知力下降。

Credit: web

通過共情,我們更容易與人產生深度連結。共情,是最能夠讓他人感受到被懂得、被愛著的表達關心的方式。懂得共情的人,也會感受到更多的愛和善意。

相關焦點

  • 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你需要「共情能力」
    往小了說,共情能力決定著你是不是一個會聊天的人。共情能力強的人能察覺別人的情緒、情感,並能恰當地順應對方的感受,哪怕他們提出不同意見也往往是以補充的姿態提出,讓對方心情愉快。而「槓精」們則會把聊天變成辯論,忽視了對方已經開始厭煩的態度,直到把天聊死。從大的方面說,共情能力還涉及到察言觀色,甚至審時度勢。
  • 「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成熟」比「成功」更重要
    我想要去給她吹吹。」 其實這個小朋友就是一個共情能力很強的人,其他的小朋友摔倒了她也會覺得疼,她會想要去幫助她緩解疼痛。 二、缺乏共情能力的孩子有哪些危害? 社交能力較弱 何為朋友?大多數人可能都會說到互相幫助、互相體諒,然而缺乏共情能力的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心安理得地享受別人的幫助,自己卻不願意付出。
  • 百萬好書推薦計劃—共情的力量,情商高的人,如何撫慰受傷的靈魂
    在《共情的力量》一書中,作者系統地介紹了「共情」的基本概念以及一些 生理學的知識,讓我們明白,共情是一個人人都能有的能力,就是我們需要學會聆聽,並包含一些理論加實踐經驗的結合。作者通過分享自己的親弟弟大衛的例子,弟弟因為吸毒過量,很年輕的時候就自殺了,由此來引出文章,觸發思考,怎樣從更加深處去挖掘這個概念。
  • 共情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心理學中與惻隱之心相似的一個術語是共情(empathy)也有人譯作:同理心和神入。共情,是指有意識地進行換位思考來理解別人的思想和感受的過程。被認為是一種認知能力而不是一種情緒體驗,也被看作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
  • 如何學會共情?如何建立同理心?
    一個共情能力強的人是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益處的,比如你要是做銷售,你共情能力強就很容易跟你的客戶達成一致觀念,讓他聽進去你說的話從而建立好的合作關係促成成交,如果你做跟服務相關的工作,共情能力會讓你在跟客戶服務過程中拉近關係受到好評,如果當你跟你的對象即將要爆發一場矛盾或爭吵的時候,你只要多共情一下對方,可能就會避免了一場戰爭……所以說共情能力真的會適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
  • 熹文娛樂:張詩雨,共情能力滿分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曾經在一本書裡表達過類似於,人生來就是冷漠而沒有感情的,只會在乎自己的感受,所以在對生活中的人表達悲憫同情或是傷心時,只是在社會生活中必須繳的稅而已。這句話雖然看起來不太正確,因為在生活中,我們會見到很多善良的人都會向其他人的悲傷遭遇表達憐惜,而對其他人的開心快樂表達出欣喜之情,這樣的人我們一般認為他為共情能力強,是個高情商的人。共情能力有什麼作用呢?
  • 「愛是一種能力,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如何去愛」
    他們會說:「愛一個人還不簡單嗎,對她好不就行了嗎?」 當然,愛一個人是要對她好,但愛不僅僅只有這麼簡單。其實,你心裡或許明白應該對那個人好,但具體該怎麼去做,你真的清楚嗎? 可見,往深處細想一下,很多人都會陷入沉思。這樣一來,如何去愛一個人,或許很多人心裡都沒有「底氣」了。
  • 面對愛施虐的自戀者,共情有用嗎?
    這個案例中,當事人是高度虐待性自戀患者,我無法從情感上對他共情,所以不得不依靠我的認知共情和專業素質來治療他。(註:在這篇文章中,「自戀者」指代那些已確診為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真實案例解讀:我的當事人小傑(化名)是一個惡性自戀者,他自戀的來源主要是支配和羞辱別人,尤其是女人。
  • 3個技巧教你擁有共情能力,提高溝通效率,實現有溫度的溝通
    你是否常常話到嘴邊不知道如何和別人講出來?很多時候你想要溝通,卻不知道如何好好溝通。有時候我們羨慕那些「口才好」的人,因為在某些關鍵時刻,他們唇齒之間流露出的話語卻抵得上千軍萬馬。很多人很有才華,卻輸在了不會說話上面。不知道在適宜的時刻說出合適的話,不知道和合適的人說出重要的話。
  • 《非誠勿擾》黃瀾:戀愛需要「共情能力」,讓情感溫暖流動起來
    本周六(3月17日)晚《非誠勿擾》,黃瀾現場解讀起了「共情能力」,「共情不僅是社交能力之一,在戀愛中尤為重要,可以讓情感溫暖地流動起來。簡單來說,就是女朋友有什麼情緒,你就體會一下,但很多男生完全不懂這個道理。」隨後,更是搭檔姜振宇上演了一場鮮活的示範教學。
  • 排名第一的不是顏值而是共情能力
    善解人意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7回:「他總不離楊妃左右,最能言語,善解人意,聰慧異常,楊妃愛之如寶,呼為雪衣女。」 意思是很能體諒人,很能體貼人、學會換位思考。那麼關鍵的問題來了:如何修煉「善解人意」的這獨特的魅力呢?心理學告訴您答案——共情能力!
  • 《心靈的焦灼》:生性善良的我們,如何逃脫「情緒共情」陷阱
    霍夫米勒在聚光燈的指引下,只能看到艾蒂絲作為病人、一個受苦的人、一個十七八歲的黃毛丫頭的可憐之處,每天去陪她聊天,安撫她。因此忽略了艾蒂絲也是一個渴慕愛情、夢想愛與被愛的女人。即使艾蒂絲的父親、姐姐乃至家裡的傭人都看穿了這一切,他依然不明白自己的處境。
  • 總是成為別人的「情緒垃圾桶」,如何緩解「共情疲勞」
    英國臨床心理學家西蒙·巴倫·科恩爵士(Simon Baron-Cohen)在《惡的科學》一書中,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分析了共情。他發現,人類的共情能力,就像身高和其他特徵一樣呈正態分布。這意味著在人類社會,有少數人的共情能力極強,「大愛無疆」說的就是這種人;有少數人的共情能力極弱,比如自戀人格障礙患者。
  • 「90後」如何跨越記憶展現新的對話與共情能力?
    「90後」如何跨越記憶展現新的對話與共情能力?作為大賽中評委主任,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評論家周立民的感慨是「超出想像」:「作品的面向超出了我的想像,至少很多能完成對前輩的理解和對話,也顯示出共情的能力,擁有當代的感受,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評審過程中,他也參與了對獲獎作者的網絡面試——在大賽規則中設置網絡面試,目的在於將流程嚴謹化,核驗參賽作品是否為作者本人所寫。
  • 《小豬,別哭了》:如何和孩子共情,理解接納和包容的意義
    現代教育中很多家長都知道共情教育的重要性,但具體如何做,很多家長都不得其法。在繪本《小豬,別哭了》中,講述的就是一直愛哭的小豬,遇到了更愛哭的大樹,後來小豬慢慢變堅強,不再哭鼻子的故事。小豬變堅強無疑有大樹的功勞,但看完繪本其實也不難發現一個問題,愛哭的小豬常有,但這樣溫柔的大樹在哪兒呢?
  • 心理學家:懂得共情的人,都掌握了這兩個「關鍵詞」
    比如要求孩子去一所他們心中更好的院校讀書,強迫孩子跟他們看上去還不錯的相親對象結婚等等。 不容置疑的是,大多數父母是愛孩子的,他們的初心是好的,但可惜的是,很多父母都不能與孩子共情,不能去從孩子的角度來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這導致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經常矛盾重重。
  • 如何在設計中構建共情(同理心)?
    身邊的共情我們身邊的共情無處不在,正是這些共情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更豐富,當然也是因為人類有強大的表達能力。通常當客體情緒在表達出來的情況下,主體是可以更容易得到共情的。所有當主體更專注的去感受客體的情緒表達時,能夠使達到共情變得更迅速。
  • 都說教育孩子要「共情」,為何會沒效果?是你共情方式沒用對!
    有些專家就指出了,我們教育孩子用"共情"的方法,有些家長也用了分享效果不錯,有些家長用了吐槽此法並無用處。實際上,並不是"共情"沒有用處,而是我們共情的方式不對。"共情",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所闡述的概念,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通俗點來說,就是高情商,可以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場,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並用自己的言行引導他人的情緒表達和情緒舒緩。
  • 共情不單是感同身受,耶魯大學教授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共情
    因為共情,我們甚至可以利用他人的情感,給對方造成輿論壓力,進行道德綁架。通常我們都認為,共情是人與生俱來的優勢,藉助共情,我們可以更好的體會他人,理解他人,讓彼此靠的更近。然而,任何能力都具有兩面性,共情也存在軟肋,也能被動機不良的人惡意利用,傷害他人。
  • 擁有共情能力的星座,是一位「優秀」的傾聽者,善於體察人心
    共情能力是指一個人可以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一般來說,擁有這份能力的人往往情商比較高,而且是一位優秀的傾聽者,能夠很好地體察人心,那麼哪些星座是這樣的呢?巨蟹們向來比較敏感,善於體察人心,他們也像一塊海綿一樣,很容易就吸收了對方的情緒,從而不需要過多地「心理建設」,就能夠自然去關心和幫助對方。可以說,這幾乎是一種條件反射。生活中,他們往往對很多人很好,有些人覺得他們是「中央空調」,其實不過是因為巨蟹們擁有共情能力,會下意識地去安慰別人,讓人感到溫暖,這是他們有愛心的體現,而不是什麼刻意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