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愛施虐的自戀者,共情有用嗎?

2020-12-04 騰訊網

原文 | 維尼塔·梅塔,醫學博士,也是臨床心理學家和新聞工作者。她曾是美國公共電視臺《情感生活》節目的開發製作人和科學編輯。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進行增刪和修改。

翻譯 |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慕陽

校對 |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校對團隊

編輯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安小七

01 施虐型自戀者:心理治療師的難題

針對自戀性人格障礙,大多數心理治療都旨在將共情作為主要治療方法之一。實際上,幾乎所有自戀型當事人對共情幹預的反應都比其他形式的直接對抗要好。

這也給心理治療師拋出了難題,因為他們很難對那些冷酷無情的施虐者產生共鳴。

虐待越嚴重,就越難產生共情的態度。

為了說明我的意思,我將介紹一個案例。

這個案例中,當事人是高度虐待性自戀患者,我無法從情感上對他共情,所以不得不依靠我的認知共情和專業素質來治療他。

(註:在這篇文章中,「自戀者」指代那些已確診為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

真實案例解讀:

我的當事人小傑(化名)是一個惡性自戀者,他自戀的來源主要是支配和羞辱別人,尤其是女人。

這裡有一段小傑關於自己行為的自述,為了保護當事人隱私已略做修改。

"

我討厭女人。

我特別討厭那些在高中時不理我的漂亮女人。

她們讓我覺得自己像只蟲子。

現在我是一個攝影師,那些想要進模特界的美女都要來討好我。

"

小傑似乎不太可能成為心理治療的當事人,因為大多數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通常會否認自己有問題,並且從不主動接受治療。

而且,像小傑這樣惡性自戀者,通常對這個想法會更加牴觸。

所以,我讓小傑解釋他對治療的期待是什麼,他的回答相當直率和具體。

以下是小傑答話的簡略版本:

"

跟你說實話,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興趣改變我自己,我也從沒想過我會尋求心理治療。

我喜歡侮辱女人,我喜歡獨特感和力量感,我享受利用我的高地位去支配別人。

我做了全身檢查,醫生告訴我,我的問題是心理上的,而不是身體上的。

我有足夠的智慧去預見未來,除非發生什麼變化,否則我永遠無法像其他人一樣建立長期的親密關係、結婚、組建家庭。

"

我對小傑有沒有感同身受?

不,我沒有。我的情感共鳴給了他的受害者。

當他告訴我他是如何羞辱模特時,他會微笑著看著我,看我有沒有震驚和不適的跡象。

我意識到小傑是故意選擇一個女治療師的,他期待著在接受治療的同時,還能有另一個機會去折磨一個女人。

他是個虐待狂,想以我可能給他呈現的任何不適感為生。

他顯然也在試圖控制我。

然而,表現型自戀者或惡性自戀者在第一次治療中,扮演「主宰治療師」的角色並不罕見。他們這樣做是為了彌補他們尋求心理治療時潛在的羞恥感。

通過接受治療,他們承認有些事情是他們自己做不到的,他們需要我的幫助,這助長了他們對自尊潛在的不安全感。

所以,他們對我的需要和他們對優越感的需要是衝突的。

在這裡,傑夫的優越感需要更勝一籌。所以除了給我講他的故事,他還想讓我產生不適感。

02 共情的兩種類型

我還願意和他一起治療嗎?

對。

我懷疑在潛意識層面上,除了尋求支配和羞辱我之外,他想要尋求我幫助的那部分正在仔細觀察我的反應,看我是否會厭惡和評價他。

所以,當我真的對小傑的行為感到厭惡和恐懼,對他幾乎沒有或根本沒有情感上的共鳴時,我怎麼能和他一起工作呢?

值得慶幸的是,除了情感共情,我們人類還有認知共情。

在我進一步討論之前,我想簡單地定義一下共情的兩種基本類型:

情感共情

這是對他人情感狀態或生活狀況的無意識反應。我們在情感上體驗他人的快樂或悲傷。

認知共情

這是一種思考和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它不需要「感覺」,它需要停下來思考和理解當事人對他生活情境的感受和反應。

作為治療師,我們被教導要在認知層面上共情。我們需要有這個工具來做我們的工作。

我們花了多年的培訓時間來學習可以發展認知共情能力的課題,例如:

兒童時期被虐待的經歷如何影響當事人成年後的行為和自尊?

無意識的心理防禦如何幹擾當事人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不同類型的精神疾病如何破壞人們的生活?

情感共情總是必要和有用的嗎?

很多心理治療方法並不要求治療師對他們的當事人有情感共情。

情感共情在治療中是一把雙刃劍。

適度的情感共情是很好的,它有助於在當事人和治療師之間形成信任的紐帶。

但是如果情感共情過多,就會干擾我們的客觀性,導致我們過度認同當事人或捲入其中的他們的受害者。

我們可以有強烈的,不一定有效的反移情反應。它可能會影響我們保持專業性和必要治療空間的能力。

情感共情會影響我們的判斷。

如果我們在情感上過於同情當事人的反應,我們可能不會挑戰他們適應不良的思維和行為。

雖然我們的情感共情可能感覺很棒,但它可能並不總是幫助當事人達到他們的治療目標。

03 如何應用認知共情幫助施虐性自戀者

所有的治療師都需要認知共情來做好他們的工作。他們並不總是需要情感上的共鳴。這裡不存在太多的認知共情,但治療師可能有太多的情感共情。

以小傑為例,當我把他想像成一個被女孩拒絕的十幾歲男孩時,我能夠對他產生一點情感上的共鳴。為了對他進行治療,我不得不儘量忽視我對他虐待女性這個事實的感受。實際上,我選擇忽略我的情感共情,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它將是徒勞的。

我不得不完全依賴我的認知能力以至於我和傑夫可以共處一室。

所有的治療師都有情感共情嗎?

不是所有的治療師都一樣。

作為個體,治療師在情感共情方面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好的治療師通常會有一些情感共情,培養同情心,並依靠認知共情。

糟糕的治療師有時缺乏管教和訓練,就像「未知因素」。他們可能有很多情感上的同理心,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訓練和自律,他們在治療中的情感反映可能對當事人沒有幫助,有時他們太過介入當事人的生活而失去了客觀性。通常,他們只是做任何他們想做的治療,並希望它能奏效。

治療師能對所有當事人共情嗎?

如果我們談論的是認知共情,答案是「是」

如果我們談論的是情感共情,答案是「否」

你可以從小傑的例子中看出,我對他的厭惡多於情感共情。為了和傑夫一起工作,我必須依靠我的認知共情能力。

我的許多自戀當事人對其他人(包括我)做了一些非常惡劣的事情。

我試著理解他們的原因和感受,而不是根據行為來判斷他們

在某些情況下,這是他們可以從我這裡得到的最好的期待。

對我而言,留在當下,繼續作出對治療有用的反應,是一個很大的勝利。

我真正的情感共鳴給了他們的受害者。

要點

並不是所有的治療師

都對他們自戀的當事人

有情感上的共鳴

這不會讓他們成為糟糕的治療師,除非他們也缺乏認知共情。

事實上,過多的情感共情有時會成為治療師的一個問題,影響治療的成功。

虐待性當事人對他人的惡行越殘酷,對大多數治療師而言,就越難在情感上與他們產生共鳴。

看到這裡,你是否正在好奇我和小傑的治療結果如何?

他提前結束了治療。

在他的一次治療中,儘管我帶著善意,但我無法給予足夠的認知共情。那一次,我對他的行為提出了批評,他不能也不會容忍我的這種反應。

最後,他離開了,再也沒有回來。

相關焦點

  • 揭開自戀者的真相,突破牢籠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一類人?他們總是自以為是,從不會關心別人的想法,常常以自我為出發點。即使你做得足夠好,可在他面前,你依舊得不到尊重與愛,你可能長期都能感受到自卑與壓抑,甚至想要逃脫這種讓人受盡委屈的生活,可你卻因為某種原因(愛)而選擇了留下。如若你也曾有過如此這些感受,那很可能是遇到了一個自戀型戀人或親人。
  • 隱形自戀者是什麼意思 隱形自戀者類型表現特點介紹
    隱形自戀者是什麼梗?隱形自戀者是什麼意思?很多小夥伴們都還不知道,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隱形自戀者是什麼意思  隱性自戀,是指表面溫和,不愛自誇,不喜歡交際,自稱是敏感、內向的人,但當你比較深入地接觸他們時,才發現他們是如此的自我中心/個體主義。
  • 看上去很內向的「隱秘自戀者」
    他們的確是不愛自誇的,但他們的自我評價其實非常高。他們相信自己與眾不同,他們對於這一點如此之確信,以至於不需要向外界尋求什麼驗證——因而他們不會誇誇其談。這些人就有可能是我們所說的「隱秘的自戀者」。「隱秘自戀者」這一概念的提出始於20世紀30年代,《科學美國人》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安靜的自戀者」的文章。
  • 和敏感的隱秘自戀者相處,如何保護好自己?
    那如何了解隱秘自戀者的特徵,並在和他們相處保護好自己呢? 1.隱秘自戀者的特徵Steven Gans 博士,總結了可以發現隱秘自戀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可能的跡象。[3]a.被動自我隱秘的自戀者往往會通過自嘲、或有目的使自己的才能最小化,確保別人承認自己的才華、讚美自己。
  • 自戀分很多種,你有嗎?從古希臘神話「那喀索斯」說起
    所以在西方文化裡,水仙的花語是「自戀」;「那喀索斯」這個名字也成了自戀者的代名詞。在現在,人們用「自戀」形容心中沒有他人、自私、愛操縱他人的人。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都有一點自戀特徵,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有心理學家認為,一定程度上的自戀,對人們來說是健康且必要的。所以,「自戀」也有它積極的一面,如果程度適當,對自己和他人不會造成傷害。
  • 共情能力差的人如何去愛?
    「別擔心,有我在。」對方好像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安慰。類似的事情總有發生,她在情感上的「木訥」讓男朋友也感覺無奈,在一起時間久了,男朋友也變得不願意和她交流了:「算了,說了你也不懂。」朋友很苦惱,明明很愛對方明明想要關心對方,可就是沒辦法給到貼心的安慰。
  • 別說女人自戀了,男人更自戀|直男|自戀者|自戀狂_網易新聞
    用自拍來證明女性更自戀說不通,男女誰更自戀的問題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線上。關於這個話題,有科學研究嗎?回答是,有的。2014年,一篇關於自戀的性別差異的元分析研究得出結論,男性整體上比女性自戀程度更高。研究者分析了355篇的論文,研究涉及超過47萬的人研究結果。這一分析建立在心理學界常用的《自戀人格問卷》(NPI)調查結果上。
  • 雙語|用冷凍便便製成刀、自戀者眉毛研究……搞笑諾貝爾獎又來了
    (原標題:用冷凍便便製成刀、自戀者眉毛研究……搞笑諾貝爾獎又來了)
  • 未來的銷售關鍵詞是「共情」,用一張「共情寫作表」寫出優質文案
    有沒有收穫的感覺?什麼吸引客戶待的更久一點?走出店時,是不是下次還想再來看看?把銷售與建築聯繫起來的想法,是中野巧在《戳中痛點,成為文案高手》這本書中提到的,作者經過十餘年的寫作經驗,設身處地的站在客戶角度來思考文案,總結出了共情寫作方法,使用一張「共情寫作表」就可以快速寫出文案,引發讀者的共鳴,甚至超出銷售預期。
  • 施虐女王凌辱宅男 利用自己的美色引誘無數宅男
    施虐女王凌辱宅男 利用自己的美色引誘無數宅男時間:2016-11-09 22:43   來源:股城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施虐女王凌辱宅男 利用自己的美色引誘無數宅男 施虐女王凌辱宅男,許多男人被她誘惑,甘願做她的奴隸。
  • 清代戲曲小說中的針刺施虐
    古代文學作品中,針具施虐出現次數最多的當屬清代戲曲小說。用針施虐者幾乎全部都是以「悍妒」為主要性格特徵的女性,受針具折磨之苦者則有男有女。這種手段較打罵等手段更顯陰毒,不易察覺,想來又不免令人膽寒。這些角色的出現似乎就是為了印證那句俗語:「青竹蛇兒口,黃蜂尾後針,二者皆不毒,最毒婦人心。」
  • 女人不壞男人不愛《姬魔戀戰紀》賈詡施虐時裝介紹!
    用小莉的話來說,賈詡是個不折不扣的壞女人專家,其實這與她自幼父親的教育以及所遇到的事情有關。另外賈詡有一個特殊的愛好,就是施虐,她還有一套施虐服,手拿一根皮鞭,特別性感野性,是個很有魅力的壞女人呢!據說被賈詡鞭子抽打過的人,都感覺到一種幸福的快感!
  • 受虐與施虐者其實是一個人!
    其中有一位接受訪談的青少年,就拿水果刀捅了別人,理由是:他的言行讓我感到了受辱。我們曾經被對待的方式,轉化成了我們現在對待別人的方式。心理學上,我們稱這種現象為施虐和受虐的配對。意思是,曾經受到過虐待的人,也有施虐的願望。
  • 韓雪被質疑總"端著"還"隱形自戀者"
    看到這名網友不知是和韓雪有多大的深仇大恨,竟然能夠列出韓雪的全部「隱形自戀者」的表現,這個新名詞沒有想到是用在韓雪身上,讓韓雪來宣傳這個詞。文中指出韓雪享受藝人高片酬和高人氣,卻沒有實力,每天化妝只需5分鐘也只能說她有顏值,不害怕鏡頭的美圖,不喜歡穿時尚潮流的服裝,而且每一次都很保守,只是喜歡收藏珠寶,並不是愛美,只是收藏有價值等等,還有很多很多,不得不說這名網友嘔心瀝血收集這名多資料也實屬不易。
  • 共情式溝通:高情商者安慰人從來不講道理,都是在用「共情」策略
    二、很受歡迎的人,必定擁有超強的共情能力心理諮詢師古宮昇提出:會共情的人都用一些共性,例如懂得給予,懂得示弱,坦陳自己的缺點,傾聽他人,等等。當你擁有這樣的能力之後,你必定會比原來收到更多人的歡迎。古宮昇在書裡舉例:A:「換個新女友不就好了嗎?」B:「有過戀人不就已經很好了嗎?」C:「為什麼會被分手?分析下原因,好好吸取這一次教訓,爭取下次不重演!」如果是你聽到這些回答,你會怎樣?心情會好嗎?情緒能平靜嗎?
  • 你知道嗎,你所謂的「感同身受」,不過是一種「共情」
    生活中,經常能聽到這樣的一些話語「我能理解你 / 對於這個,我深有同感 / 我懂你的意思……」用一個大家所熟知並被高頻率使用的詞語來形容這種說法,就是「感同身受」。感同身受,顧名思義,這種感覺如同自己正在親身經受。可事實上,捫心自問,對於別人的遭遇,並非作為當事人在那個時間段去親身體驗的我們,就真的能夠做到感別人所感,受別人所受嗎?
  • 忘羨番外小甜餅系列三一:共情,一起面對鞭痕與舊事
    文:林錦鯉的魚缸圖:網絡/侵刪原創不易 | 抄襲必究 | 集中起訴關於共情這門術法,雖是在最短時間內能得知事情的來龍去脈,堪稱探秘一絕,但卻是極其危險的。在義城與金麟臺,魏嬰都施展過一回。他施術的時本人需全神貫注,身旁的護法者也是戰戰兢兢,真是苦了當年思追那群小孩了。
  • 共情,是一個優秀父母最重要的「軟實力」
    在娛樂圈因高情商被大家頻頻稱讚的有兩個人,一個是黃渤(黃渤自帶「一齣好戲」,這樣高情商的男人,女人都想嫁);另一個就是何炅,作為綜藝界扛把子,他的高情商,是因為他可以第一時間敏銳察覺到每個人細微的情緒變化,再用自己的一些語言或是行為來化解其中的尷尬。「他是一個讓所有人都覺得很舒服的人。」
  • 別讓孩子做「降落傘」:3留學生施虐同胞案啟示
    由於在暴行中起到主要作用,她是3名參與施虐的中國高中留學生中被判刑期最長的,共13年。「中國的家長本是好意,將孩子送到千萬裡之外的地方,沒有監護,又有太多自由,這是釀成災難的源頭。」  她的律師發言時,19歲的楊雨涵在鏡頭前一直用自己長長的直發遮擋面部。楊雨涵被判10年有期徒刑,罪名是綁架、攻擊和導致嚴重人身傷害。2015年3月30日,她在羅蘭崗公園襲擊了一名同樣來自中國的18歲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