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才無德是小人,有德無才是君子,德才兼備乃聖人也」

2020-12-05 俗世讀書人

俗語,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一種國粹,是先輩生活經驗的結晶,我們不能忘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有才無德是小人,有德無才是君子,德才兼備乃聖人也」。

有才無德是小人

如果一個人,很有才華,但是沒有道德約束,很容易行小人之事。這樣的人越有才華,就對社會的危害越大。

比如:希特勒,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屠殺猶太人高達六百多萬。

有德無才是君子

就是說有德無才的人,他們雖然不是才華橫溢,但他們為人正直,可為謙謙君子,能促進社會道德風氣的提升。

德才兼備乃聖人也

有才華又有道德的人,就可以當聖人了,主要是說德才兼備的人很少。

孔子這樣的聖人,2000多年也才出幾個呀

總結

現實生活中,不要對事情對人吹毛求疵。 人總是有缺點的。我們要在這個之間做一個平衡。

才華不是衡量一個人的唯一的標準!

相關焦點

  • 有德無才難成事,有才無德辦壞事
    魯哀公又問:「什麼叫做德不外露呢?」孔子說:「均平是水流止時的最佳狀態。它可以作為取而效法的準繩,內心裡充滿蘊含而外表毫無所動。所謂德,就是事得以成功、物得以順和的最高修養。德不外露,外物自然就不能離開他了。」南懷謹認為,一個能夠成道的人,能從世上升華的人,或者要在世上做一番大事業的人,必須有兩個東西,一個是「全才」,一個是「全德」。
  • 有德有才是聖人,有德無才是君子
    有德有才是聖人,有德無才是君子,無德有才是小人,無才無德是愚人。中等職業學校培養人才的目標是德才兼備的人。但是我想所謂德才,首先應是德,德之後才是才,也就是說只有先有德再有才那才是我們所謂的人才。而感恩教育是培養學生具備「德」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措施。
  • 你如何度過自己人生,是有才無德,有德無才,無才無德,德才兼備
    這就是我提到的人分為四類:有才無德,有得無才,無才無德,德才兼備。基本上涵括了人的社會界定。首先,有才無德。我們任何人對子女的教育,都是注重文化教育,也就是智力(EQ)方面的教育,都應該沒什麼問題,畢竟現在主要都是學校教育,同時大部分人的智商都差不多,所以學校學習主要是在於一個人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為人處事方面的差別。
  • 「以德為先」就是要「以德馭才」
    現在幹部出問題,多數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人民群眾對幹部的意見,主要集中在「德」上。「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無德有才是毒品」。  德,即道德,一般指人與人相處的行為準則和規範。從人才角度講,人才人才,人在前,才在後;為人在先,為才在後。
  • 德才兼備方為大師,有才無德小人也。中山大學王曉偉教授事件
    今日,中山大學副教授王曉偉,給學生直播上課,在課間休息的時候忘記關直播,微信聊天內容全部被同學看見,首先是備註為南沙時八號的聯繫人,對方說自己牙疼,想咬人,對王小曉偉進行性暗示,王曉偉以對方懷孕為由,拒絕了對方,後來有一名備註為南沙地產十號的聯繫人約王曉偉,這次他沒有拒絕,而是安排好了接下的行程
  • 【長城網評】有「才「無「德」,謂之「殤」
    「才者德之賢也,德者才之帥也」這句話意思是說,「才」是沒有善惡之分的,很多為惡天下者往往是極其聰慧之人;而「德」則是心性問題,他決定了一個人如何使用自己胸中的「才」,所以有「德」未必有才,都是「德」卻是我們選擇人才的關鍵,很多時候有德無才之人還可勉強完成任務,但是無德有才之人則禍害無窮!
  • 司馬光說:才勝過德稱之為小人。如此一說,真有些傷不起
    司馬光閱人理論司馬光說:「才與德,是不同的兩回事,世人往往分不清,認為有才的人一定是賢明的,才與德混淆一起,一概而論,於是常常看錯人。」何謂才?定義有些複雜,不過有才的人一定是聰明的人,在某方面有特長,有能力,有獨到的見解和學問。
  • 職場好文: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如乳狗博人,人得而制之。
  • [長城時評]有德無才僅是一般,無德有才害人匪淺
    國家培養一個人才何其不易,在即將為國為民效力之際卻因無德而害人害已,一個國家失去人才,兩個家庭失去孩子,無數群眾失去未來的好醫生。  在德與才的相互關係中,我們曾經的元帥陳毅用飛行員打過一個恰當的比喻:一個飛行員思想道德再高,開不好飛機也只是一般人;但是一個技術過硬的飛行員思想道德不過關,將飛機開到外國,再開著飛機回頭打中國人,這就不僅僅是好壞的問題而是很危險的事。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真正的意思是講女子有才還有德
    中國古時候有很多經典的話本來立意深遠,境界宏大,但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逐漸以訛傳訛,慢慢違背了原來的本意,造成了現代人很大的誤解。比如孔子說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讓孔子蒙受了二千多年的不白之冤,還有一句,那就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女子無才便是德」。
  • 禾硯北說成語:德才兼備
    成語 德才兼備 指既有好的思想德行,又有幹好工作的才幹和能力,指同時兼有優秀的品德和才能。出處:"詔公卿舉才德兼備者各一人,司馬懿以兗州刺史太原王昶應選。"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七十三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智瑤滅亡的評價中詳細展述了才德的重要性。
  • 林治波:《論君子與小人》(修訂版)
    (六)君子用心於正,一振而群綱舉;小人用心於詐,百補而千穴敗。君子有高尚理想,故而深得民心,得道多助,行之久遠;小人只貪圖利益,故而不得人心,寡而少助,行之不遠。 (七)任何事物都有其價值,小人亦復如此。一個人的成功,需要高人指點,貴人相助,小人考驗。小人的意義至少有三:其一可以襯託君子之善之美;其二可給君子以錘鍊;其三小人之才可供驅使。
  • 德才兼備與德不配位
    芸芸眾生都是介於「上知」與下愚「之間,他們的性習會隨著環境、教育等的不同而不同,「若習於善則為君子,若習於惡則為小人」,有人成為了君子,有人成了小人,關鍵在於後天道德的修煉。品德是否高尚,不是看他有沒有能力。千裡馬雖然善跑,但人們稱道它不是因為它善跑,而是它的德性。
  • 德才兼備,追逐未來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 人無才不華,國無才不強。可見,德與才是非常重要的,二者缺一不可。人有德無才是君子,有才無德是小人。
  • 何謂聖人?何謂愚人?何謂君子?何謂小人?
    這種人愚昧,淺陋,無才無德,卻高居官位,其一言一行都可誤國誤人。《漢書·古今人表》曾將人分為九等,第九等,也就是最下等的便是愚人,蚩尤,妲己,趙高皆在此列。,其中關於少德無才的記載,司馬光運用了大量筆墨描繪。
  • 儒家之君子與小人異同:君子是有德者,小人則是缺德者
    既然據於德者為君子,那麼就決定了君子是將德以及具體表現為德的價值作為他們追求的對象,而與此相對的小人則有他們的追求對象。仁愛、道義、德行構成君子的價值取向;物利、故土、恩惠構成小人的價值取向。孔子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 俗語「女子無才便是德」,原來誤會了這麼多年
    正是因為這句話完整的說起來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我們都知道以前在古代的時候都是以德和才來衡量一個人,作為評判此人是否優秀的標準,古人看人主要就是看此人是否有德或者是否有才,其實這句話並無貶低女性的意思。
  • 自古道: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的上一句是什麼?
    如果做一個對聯,那麼就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上聯:「男子有德便是才」!這句是說一個男人必須要先有德,要以德行為主,以才幹為輔,德為才的根本。《論語·雍也》中說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孔夫子從從才德相濟的角度強調男人的文和質的重要性。
  •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正涵義
    上一回我到深圳上課,課後有一個女同學雙手交叉在胸前問我:「 張老師您這麼樣的捧古人,那我請問您,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請您解釋看看,為何古人這麼歧視我們女性?憑什麼做聖賢啊?」我說:「你講的好,大家都有這樣的誤解,不過在解釋之前我想先請問你,這句話的上聯是什麼?」她被我問的楞了一下,然後說:「嘿!有嗎?有上聯嗎?」
  • 德者,本也——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威麒拉杆箱書香
    有了民眾就能長保國土,會有源源不斷的財富供你享用。因此,有義才有利,無義則無利。這種義利之間的關係講的再透徹不過了。如果把「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僅僅理解為重義輕利,顯然是不夠全面的。(王磊.走出歷史的幻影——評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的「道德中心主義」論[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1):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