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27日,2019年家庭教育學術年會在深圳羅湖會堂舉行。約6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家庭教育研究者、管理者、實踐者以及關注家庭教育的各界人士雲集羅湖,圍繞「家國情懷與兒童成長動力」會議主題,共同探討家庭教育的歷史、現在與未來。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孫雲曉做了閉幕式總結髮言,在談到如何開啟兒童成長動力,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優秀少年時,孫教授認為四大因素是兒童成長動力中特別重要的因素,第一個動力是體驗,體驗被定義為人類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一種途徑思維活動,也是一種震撼心靈、感動生命的魅力化育人模式。第二個動力是榜樣。父母與教師的榜樣力量將影響孩子一生。兒童的學習是觀察學習,從模仿開始。第三個動力是目標,不斷地發現和追求自己的奮鬥目標。孩子選擇目標的時候不能只說坐辦公室裡面的,不可誤導孩子輕視勞動者和平凡崗位,而是在適合自己或社會需要的勞動崗位上做出貢獻。第四個動力是習慣,所謂習慣就是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兒童的成長動力一定要在習慣上落到實處。
以下為記者整理的發言實錄。
論少年兒童的四大成長動力 (作者 孫雲曉 藍玫)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在這樣的歷史時刻,研討「家國情懷與成長動力」的話題,對於每個人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人的一生是以不斷追求與頑強奮鬥為幸福,還是沒有目標的混日子,這取決於成長動力,也決定了人生的不同境界。
家是一個人生命開始的地方,國是家的延伸。中國是傳統的家族社會結構,從聚族而居的農耕時代走來,從后羿射日、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的故事裡,在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嶽飛「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情懷裡滋養的中國人,自古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如孟子所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國同構的理念是根植於每一個中國人心裡的。作家劉哲昕在《我們為什麼自信》一書中說:「『家』的接力突破的是生命縱向的限度,『國』的互助突破的是生命橫向的限度。縱橫交織,經緯交錯,方可織成一張生命之網。置身於這張生命之網,中國人就如同希臘神話中大地之神蓋亞的兒子安泰俄斯一樣,只要雙腳不離大地,就永遠不可能被打敗,因為他能夠從母親那裡獲得無窮的力量。」家和國,就這樣共同構成了給予生命源源不絕力量的「母體」。
本質上,這動力來源於責任。對自己、對家庭、對國家乃至天下的責任,就是這動力之源。從古到今,凡胸懷天下者,莫不因此而一生求索,建功立業。尤其當我們深入探討家國情懷與兒童成長動力的話題時,不難發現存在兩個密切相關的問題:其一,是否具有家國情懷對其成長動力影響甚大;其二,是否具有成長動力對其發展影響甚大。
當下有許多父母深陷焦慮和憂慮,因為孩子物質生活條件太好了,卻沒有吃苦奮鬥的精神,甚至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更沒有追求沒有遠大的人生目標。根據北京大學徐凱文副教授在北大新生心理幹預工作中得出的研究結論: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認為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能進入北京大學的學生可謂鳳毛麟角,尚且缺乏成長動力,普通學校的學生又有多少人缺少奮鬥目標呢?有的獨生子女還算帳,說父母有多少套房子,將來都是他的,不用奮鬥錢也夠花的。所以,父母們的擔憂不無道理,當孩子們失去了奮鬥的精神與目標,不僅可能坐吃山空,更會讓生命失去了價值和意義,這對於家與國都是災難性的。
尼採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其實,每個孩子的生命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只是很多孩子的潛能未被喚醒。而教育就是喚醒孩子內心裡沉睡的巨人,激發人將自己的優良潛能變為積極的現實,從而讓生命不被辜負。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具有巨大的潛能,相信孩子可以有美麗精彩的人生。一方面我們更需要把握體驗、榜樣、目標和習慣等四個關鍵詞,幫助少年兒童激發成長的潛能與動力,把握成長的方向,用科學的養育方式幫助少年兒童構築更為強大的精神家園,以使個體生命擁有 「家國情懷」朝向積極、正面、良性發展的巨大能量。
成長動力源泉之一是體驗,即在豐富多彩的生活體驗中,激發濃厚的探究興趣
這世界上,真有孩子沒有任何潛能與興趣嗎?這是不可能的。真實的情況是,不是孩子沒有潛能與興趣,而是缺少體驗與發現。或者說,生活體驗越是豐富多彩的孩子,越有可能發現自己的潛能,並且產生濃厚的興趣。
常言說,「知易行難」。探索人生的意義,樹立遠大理想,汲取榜樣的力量,最終都應該體現在行動上。只有行動,才會真正有所收穫,而行動堅持進而成為良好的習慣之後,才會創造出生命的奇蹟。在劉驚鐸著的《道德體驗論》中,「體驗」被定義為人類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一種圖景思維活動,也是一種震撼心靈、感動生命的魅力化育模式。體驗就是去經歷,豐富的經曆本身就是一種力量,會讓一個人充滿面對未來的勇氣。
今天的孩子成長的重大缺陷在於偏重學業而輕視生活,故而成為畸形發展的人,包括智力也是極其片面的。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在《成功智力》一書中認為,對於任何人來說,其智力是分析性、創造性和實踐性三方面的組合。分析性方面用來解決問題,創造性方面決定了主體去解決什麼樣的問題,而實踐性方面則保證了問題解決的順利進行。什麼是實踐性智力呢?他舉了一個生活性的新聞事件:一個五六歲男孩的母親準備洗浴時癲癇發作,她昏倒在浴缸裡,滾燙的洗澡水就要將其淹沒。這個小男孩為了防止他母親被更嚴重的被燙傷,他想關掉熱水龍頭,因為太燙無法做到,他就將冷水龍頭打開並擰到最大。隨後,他又撥通了報警電話,並將屋子的方位告訴了調度員。
斯騰伯格的案例告訴我們,生活體驗的方式多種多樣,即使在家裡,也可以藉助分擔家務、參與家庭生活的決策、為家庭幸福生活盡責等進行體驗。我始終倡導要給少年兒童豐富的生活體驗,在生活中習得的技能,能夠極大地豐盈少年兒童的生命。
當然,完整的生命需要開闊的生活體驗,包括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其中,越是適合少年兒童的體驗效果越好,例如,夏令營和民宿。我曾在《體驗教育始終是夏令營的靈魂》一文中,分析迪斯尼公司總裁艾斯納的例子:艾斯納任職迪斯尼長達21年,有人認為他的成功源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大學的讀書經歷」,但艾斯納本人卻認為主要得益於兒時連續9個暑假參加的夏令營!他說:童年經歷鑄就了我克服困難的利器,也建造了擺渡人生的槳櫓,而夏令營本身就是一種利器,它的豐富內涵讓我在漫長的一生中不斷悟出更深的道理。
的確,夏令營是最讓孩子們心動的暑假生活,不同國家的孩子都很期待自己的夏令營假期。夏令營其實就是一種富有魅力的戶外教育,戶外教育能增強參與者對信息和技能的記憶與保持;提升參與者的自我概念和自信;增加積極的態度;促進性格的成熟和完善以及領導能力的提升。
少年兒童在生活中特別需要成功的體驗。以成功教育聞名的上海閘北八中,其幾十年的核心經驗就是:反覆成功的孩子越來越好,反覆失敗的孩子越來越差。如何讓那些失敗的孩子抬起頭做人?他們行之有效的做法就是:低起點,小步子,多活動,勤反饋。顯然,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這些理念與經驗都是值得借鑑的。
成長動力源泉之二是榜樣,尤其是父母與教師的榜樣力量將影響孩子一生
少年兒童的成長需要有來自榜樣的力量。根據班杜拉的理論,人類的大多數行為都是通過榜樣作用而習得的。我們常說言傳不如身教,所謂身教,其實就是一種行為示範給予少年兒童模仿該行為的過程。少年兒童通過觀察生活中他們認為重要人物的行為,然後模仿進而習得社會行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發現,小學五年級時榜樣影響力達到最高峰,初中二年級時偶像影響力達到最高峰。北京師範大學少年兒童發布的《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顯示,父母居四年級、八年級學生最崇敬榜樣的第一位。這是兩個年級抽樣的結果,基本可以說明中小學生幾乎都把父母視為最重要的榜樣。但是,當發現父母的不良行為較多時,八年級學生將父母視為偶像和榜樣的比例顯著下降。這一組數據說明,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孩子的批判能力和獨立性增強了,這對父母們是一個警示,即好行為成就榜樣,壞行為摧毀榜樣。
如果說,教育的效果需要長時間的檢驗,古今中外無數傑出人物對父母的評價足以證明,父母是最重要的榜樣。例如,莫言在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講演時,講得最多的就是母親的榜樣作用,雖然母親是沒有文化的農村婦女,但她的正直善良與生活智慧影響了莫言一生。父母做孩子的好榜樣和價值引領,是良好家風建設最有效的方法和內容。以錢學森為代表的江南錢家為什麼人才輩出?與傳承千年的《錢氏家訓》密切相關,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家風育人的典範。《錢氏家訓》從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四個方面,對後人提出了行為的準則,從而引領後人以修身齊家而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比如他指出一個人的成長,「讀經傳則根柢深,看史鑑則議論偉。能文章則稱述多,蓄道德則福報厚」;對家庭要「家富提攜宗族,置義塾與公田,歲飢賑濟親朋,籌仁漿與義粟」;對社會做貢獻則「修橋路以利從行,造河船以濟眾渡。興啟蒙之義塾,設積穀之社倉」;對國家更要「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利在一時固謀也,利在萬世者更謀之」。正是傳承了這樣的家訓,錢氏家族群星燦爛,棟梁之才不斷湧現。
與學生面對面的教師是僅次於父母的極具影響力的榜樣,甚至一節課或一次談話,都可能喚醒學生心中沉睡的巨人。《人民教育》2018年5月介紹語文特級教師於漪在上海的一次讀書講座。於漪說,她的愛國主義思想就是小學老師播撒的種子。抗日戰爭期間,日本鬼子就要打到於漪的家鄉了,只有七八歲的她在學校上最後一節課,一位男教師神情悲壯地教同學們唱《蘇武牧羊》:「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於漪說,這個課啊終身難忘,一輩子都不會忘。
我們還應該為少年兒童尋找更多的榜樣。尤其要重視引領少年兒童通過童年的文學閱讀,讓自己以故事中的角色為 榜樣,或在故事中通過角色自居尋找生命的鏡像,以獲得成長的力量。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就會從故事走進現實,這時候,他們通過閱讀感興趣的人物傳記為自己尋找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人物作為榜樣或生命鏡像,從而獲得持續的生命成長動力。
這個過程中,尤其要為孩子們選擇那些有著社會責任和擔當的,有大愛的人物作為榜樣來學習。比如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家表彰的300名「最美奮鬥者」,尤其是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就是值得青少年學習的榜樣人物。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這些在新中國歷史上灑下熱血和汗水的人們所表現出的家國情懷、大義擔當,應該成為青少年學習的榜樣。
榜樣的作用會啟迪少年兒童追尋生命和生活的意義,以家國情懷培養良好的社會情緒能力。人類是生活在意義之中的,「情感的賦予,就是事物的意義」。人類和無數其他生命共同生活在這個星球上,並且在互動中建立起各種各樣以情感為紐帶的聯繫,從而在情緒社會化的過程中探尋到生命的意義乃至從中獲得幸福。哈佛大學2016年發布了《幸福研究報告》,該報告是從1938年開始開展一項持續了70多年跟蹤了724人的關於幸福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是良好的關係和心態,是愛的力量,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更幸福。一個人是否有良好的關係和心態,是否擁有愛和被愛的能力,取決於他是否具備良好的社會情緒能力。也就是一個人是否「有良好的自我意識、自我管理、自我尊重,是否具有社會關係和人際管理的技能,是否創意地解決問題和做負責任的決定」。
一個人有了酷愛的偶像或榜樣,更容易被激發出成長的內在需求,從而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促使自己不斷前進。
成長動力源泉之三是目標,即在不斷地發現和追求適合自己的奮鬥目標
據許多中學教師反映,相當多的高中畢業生在面對高考時,不清楚自己的優勢與潛能是什麼?也不知道最適合報考什麼大學與專業。當一個人一輩子無法認清自己,就不可能有激情燃燒的歲月,也就不可能有什麼成長動力。人生經歷證明,所謂天才就是選擇了適合自己的道路,所謂蠢材就是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的道路。
其實,雖然年齡越小越容易發生變化,人生在每個階段都可以有奮鬥的目標,而發現目標的前提是發現自己的潛能優勢。怎麼才能發現孩子的潛能優勢呢?我(孫雲曉,下同)曾用郵件方式訪談多元智能理論的創始人、哈佛大學的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我問他:是不是給孩子多一些自由玩耍和觀察體驗的機會,我們就可以發現孩子的智能特點和優勢呢?您為什麼認為博物館比學校更適合兒童的大腦發育,也更有助於開發兒童更多的智能呢?他做出詳細回答:在美國,博物館為孩子提供了很多玩耍的機會,有助於激發創造力,這比大多數學校做得好,所以一個人可以從動手實踐中獲得智慧並進一步培養它們。當然,一個好的教師或父母也可以提供這些觀察的機會,只要讓孩子在一個有豐富知識的環境就可以了。加德納教授還特別強調:如果來自學生、父母和教師三方面的觀察報告給出的學生智能強項和弱項都相同,那麼,從中得出的結論就是非常可靠的。(《用心教養---孫雲曉與中外心理學名家的對話》84頁)
當發現了孩子的智能優勢,如果創造條件用心培養,就極有可能激發出孩子的目標。值得注意的是,必須尊重孩子的興趣與追求,切不可用成年人的願望來強迫孩子,因為只有發自內心的興趣,才會有持久的成長動力。孩子的目標,必須來源於個體內在的真正需求,而不應該是外在力量賦予的。在這方面,周浩有足夠讓人驚訝的經歷。2011年,他從北京大學退學,轉學到北京工業技師學院,從眾人豔羨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學生。在2008年的高考中,周浩考出了660多的高分,在青海省理科考生裡名列前茅。本來他想報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但這個想法遭到了家人和老師的一致反對,父母覺得這樣高的分數不報考清華北大簡直就是浪費,高中班主任也一直希望他能報考更好的學校。「我從小就喜歡拆分機械,家裡的電器都被我重裝過。在航空航天大學,有很多實用性的課程,這比較對我的胃口。」但是,周浩最終還是妥協了,「當時還小啊,再有主見也還是聽家長的。」沒想到,當年的妥協竟困擾了他兩年多。?
到了北大,周浩以為可以有一個新的開始,會習慣這裡的生活。事實證明,他錯了。他說:「生命科學是比較微觀的一門學科,側重於理論和分析,操作性不是很強。而我又喜歡搗鼓東西,喜歡操作。所以我們互相不來電。」?沒有興趣的專業讓周浩痛不欲生,每天接受的都是純粹的理論更讓他頭腦發脹,對於未來也變得非常迷茫。
2011年冬天,周浩收起鋪蓋從北京海澱區到了朝陽區,從北大到了北京工業技師學院,開始了人生新的起點。實驗室十幾臺瑞士進口的數控機器,老師面對面的親自指導,直接上手的機器操作,這一切都令周浩興奮不已。由於之前沒有接觸過數控技術,而別的同學都已經學了兩年,為了趕上大家的進度,他學得格外認真,「每天都把老師教過的技術重複練習,有不懂的就及時問。」很快,周浩便成了小班中項目完成速度最快、質量最好的學生。周浩說:「我所學的技術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很大的作用,我不會後悔自己的選擇。而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個人只要在適合自己、自己感興趣的崗位上工作,都會很強大的!」
周浩的案例值得父母和教師們反思。總是以世俗的經驗逼孩子上名牌大學,卻忽視孩子內在的興趣與目標,所以這個看似輝煌的目標對這個孩子而言,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也因此他在迫於父母壓力下達成了這個目標之後,就缺乏後續行動的動力了,最後選擇了放棄。但如果家長不是這樣強勢加諸給孩子自己的想法,而是從孩子的實際出發來討論關於未來的規劃,從而讓更合適的目標得到孩子的認同進而內化為自身的需求,我想結果可能就會完全不一樣了。因為如果這樣的話,孩子個體考學的目標就會變成一個家庭的群體目標乃至以國家民族的需求為背景的群體目標。根據德國心理學家溫勒的「群體動力理論」,當個體被群體目標所吸引的時候,更容易激發個體的歸屬感,藉助群體目標的凝聚力內化為自我的追求。由此可見,只有以激發孩子內在需求所設立的目標,才能真正成為一個人成長的持續動力。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也揭示出:人在與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產生的心理目標,是心理系統實現自組織的動力源泉。
成長動力源泉之四是習慣,即以良好的習慣確保理想目標的實現
家國天下的情懷、生命成長的動力,,都離不開良好習慣的養成。所謂習慣就是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也可以說是健康人格的基礎,是最可靠的重要素質之一。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家表彰了300名「最美奮鬥者」,而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養成許多良好習慣。例如,他們總是習慣於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們習慣了高度負責,他們習慣了艱苦奮鬥,他們習慣了積極創新,他們習慣了長期堅守崗位,等等。換句話說,他們對於自己的價值觀,形成了強烈的情感認同和穩定的行為習慣。所以,學習先進的榜樣人物,從學習他們的良好習慣開始,是特別適合少年兒童發展的有效途徑。
人的許多習慣始於童年。如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貫之為常」,意思是說小時候養成的習慣與人格等就像天性一樣自然。我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期間,曾連續10年主持教育部的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專門研究少年少年兒童的行為習慣與人格的關係。課題研究證明,通過積極的習慣培養活動,小學生的人格五因素(即責任心、外傾性、宜人性、情緒穩定性、經驗開放性)都發生了良性變化。
回顧自己的一生,可以清晰地看出,是閱讀、寫作、講演、合作等習慣,成就了一生的發展與幸福。而這幾個好習慣,又不斷為我的生命注入著營養和活力。從1970年6月1日開始至今,我堅持寫日記近50年,習慣了用筆記錄下每一天的感受。如今,閱讀與寫作早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每次出差,我都習慣在包裡裝上幾本書或者一些報刊,在旅途中讀書看報,我不會有絲毫無聊,滿是被所讀內容吸引進去的歡喜。一旦有新的發現和感悟,我會及時寫下來。我在新浪微博寫教育感悟1800多條,在微信朋友圈寫生活感悟800多條,深受讀者朋友歡迎。朋友誇我筆耕不輟,其實,這只是我的習慣,是自然而然的行為,更是充滿內驅力的愉悅行為。
1966年的冬天是文化大革命最瘋狂的冬天,11歲的我卻開始擁有了強烈而執著的文學夢。那一年,青島某工廠圖書館要「掃除一切大毒草」,把大批文學名著扔了一地準備毀掉。我哥哥恰好在那家工廠讀技校,見現場沒人,就趕緊裝了一書包背回家了。誰也沒有想到,這一書包的書改變了我的命運。我和哥哥合住在一個很小的房間,他每天痴迷地閱讀,給予我強烈的暗示,況且童年本來就最習慣於模仿,於是,我也被卷進了文學的世界:《三國演義》《水滸傳》《紅巖》《林海雪原》《青春之歌》《苦菜花》《烈火金剛》《風雷》……瘋狂的閱讀帶給我極為強烈的體驗,即文學是迷人的,作家是偉大的,我要讀更多的書,我要成為一個作家!一個驚人的事實發生了,我不僅迷上了讀書,養成了閱讀的習慣,還立志成為作家,開始了長達50多年的文學夢。可以說,這是我一生最為重要的轉折點,文學將我從文化沙漠裡拯救出來。後來,我真的成了一名作家,發表了許多報告文學和5部長篇小說,《夏令營中的較量》引發全國教育大討論,報告文學集《16歲的思索》獲評中國作家協會優秀兒童文學獎,並且入選百年百部中國兒童文學經典書系……
人生變化的奇蹟令我經常感慨,自己資質平凡,家庭也極為普通,只是因為養成了閱讀和寫作等習慣,竟然改變了命運實現了夢想,並且幸福一生。父母們和教師們如果能夠培養孩子養成幾個終身受益的好習慣,就是最好的教育和最偉大的愛。
總之,我們要相信孩子的潛能,相信種子的力量。孩子是否能夠具有「家國情懷和成長動力」,取決於父母與教師能否為孩子提供四大成長動力之源,或者說四顆優質的種子,即在豐富多彩的生活體驗中激發濃厚的探究興趣、有優秀的父母和教師作為人生的榜樣、在人生追求中發現自己的潛能優勢並選擇明確而適合自己的奮鬥目標、養成有助於實現人生理想目標的良好習慣。顯然,這樣的邏輯關係對每一個父母和教師都發出了真情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