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中國兒童文學到了「梳理」家底的時候

2020-12-18 新華網客戶端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經歷了文化生活方式的急劇變化,這樣的變化同樣反映在兒童文學之中。11月11日,上海國際童書展期間,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攜手浙江文藝出版社舉辦「改革開放40年兒童文學創作高峰論壇」暨「新時期中國兒童文學精品文庫」出版工程啟動儀式。曹文軒、殷健靈、莊正華、張明舟等兒童文學領域的著名作家、專業出版人和學者齊聚一堂,探討40年來兒童文學的發展和流變,關注中國兒童文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會上,浙江文藝出版與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聯合策劃的 「新時期中國兒童文學精品文庫」出版工程正式啟動,計劃到2020年推出工程的第一批圖書——「40年40部」兒童文學精品。

  探討40年來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和流變

  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總結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兒童文學的演變過程。在上世紀70年代末,「文革」結束,改革開放開始。曹文軒指出,面對脫離、落後世界的嚴酷現實,中國人開始反思民族性格,受這樣的情緒感染,對於兒童文學作家的定義變成「中國兒童作家是書寫未來歷史的重要人」,中國兒童文學基調從優美轉為陽剛,呈現鮮明的形象,大量作品發出「還我個性」的吶喊。

  19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和世界日益接軌,中國兒童文學作家開始從思考民族性的立場逐漸轉向對人類普遍問題的高度思考,對於兒童文學的定義開始多元化,「中國兒童文學意義轉變為人類提供優良的意識,具有無限創作可能,並日益融入世界兒童文學。表現出來開創中國兒童文學新歷史的強烈願望,是意氣風發的狀態。兒童本位思想開始被許多作家接受。」

  曹文軒認為,如何界定當下的中國兒童文學已經變得十分困難。隨著商業化浪潮的反覆席捲,中國兒童文學出現很多新的形態,這個語境下有學者提出大眾兒童文學的概念。藝術兒童文學與大眾兒童文學各有針對的讀者,各有所長。藝術兒童文學更注重作品意韻,並提出認可,強調的是歷史效應。大眾兒童文學更注重橫向的吸收,作品的意韻美感,當時很容易被作家接受,強調的是即時效應。

  巨大的市場給兒童文學帶來的是機遇也是挑戰。「隨著經濟發展,兒童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青少年成為閱讀主力軍。中國有3億青少年處於黃金閱讀年齡,巨大的需求拉動巨大的供給。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原創圖書和兒童閱讀迅猛發展,少兒類圖書銷售連續十多年增長,每年出版新書約4萬餘種,每年銷售達130多億元,其中兒童文學書籍超過30%-40%。」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動物大王」沈石溪認為,市場的急劇增長讓兒童文學成為規模巨大的「小文學」。曾經中國文學史上的著名兒童文學作品,都是大作家主業之外的副業。冰心、葉聖陶等人,都是在自己主要創作、研究領域之餘,提筆為孩子寫幾篇小文,「從來沒有哪個時代的兒童文學作家能像今天一樣揚眉吐氣。」

  沈石溪擅長動物小說寫作,「人性」與「獸性」的衝突是兒童文學作家在寫作此類作品慣用的主題。沈石溪強調,在探討這一主題時要懂得克制,注意分寸。「中國動物小說創作還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在描寫人與動物關係時,往往憤世嫉俗,看起來就像要揮舞斧頭的戰將一路砍過去,為可愛的動物殺出一條血路。」沈石溪認為,這樣的寫作對於肆意破壞環境,致使生態惡意惡化的人類來說是一劑猛料。但他更敬佩的動物小說是懷著愛與包容的,關愛動物和也關愛人類,能欣賞人類社會的人文美和人性美。這樣的小說更符合兒童文學傳播愛、傳播正能量的要義。

  浙江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其南認為在文學變革當中,中國兒童文學總體上和中國文學是步調一致的。回首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吳其南認為現實主義文學仍是文學中最富生命力的形式。但總體來說,現在兒童文學中,現實主義文學的傳統在淡化。新世紀以來的兒童文學中,大量出現表現半抽象的、類似於電子遊戲當中的空間世界作品。「這些符號兒童比較熟悉,容易討好,短時間有很大發行量。但現實主義仍是文學的定海神針,兒童文學應該也不例外。」

  「新時期中國兒童文學精品文庫」出版工程啟動

  會上,浙江文藝出版社以兒童文學為視角,與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聯合策劃、啟動「新時期中國兒童文學精品文庫」出版工程,計劃到2020年推出工程的第一批圖書——「40年40部」兒童文學精品。「新時期中國兒童文學精品文庫」由文化部原部長、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王蒙,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詩人、首都師範大學教授、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創作委員會主任金波,著名作家、北京大學教授、2016年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曹文軒擔任編委會主任。

  「文庫」主要精選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含港澳臺)出版、發表的受到廣大小讀者喜歡,兒童文學評論家肯定,行業和大眾媒體推崇的兒童文學精品。體裁類型涵蓋長中短篇小說、童話、散文、詩歌、繪本等。文庫作品將均以精裝插圖版形式出版。據悉,「文庫」既會推出改革開放以來的經典兒童文學作品,也會挖掘出版更多新一代的兒童文學作家的作品。

  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兒童文學無論創作還是出版,都呈井噴式增長,被業界稱為「黃金十年」。兒童文學的閱讀量逐年攀升,顯著標誌之一是出版數量的空前增長。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國581家出版社有520多家出版童書,年出版童書4萬多鍾,總量為世界第一。

  「在這樣的偉大時代,我們應該有相應的兒童文學文庫。」 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會長莊正華認為,改革開放40年的節點上啟動「新時期中國兒童文學精品文庫」出版很有必要,「出版這套出品工程,既是填補了空白,又是對改革開放40年和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成立40年最好的紀念。」

  目前在童書出版領域,中國還是引進遠遠大於輸出。莊正華表示,希望這套「文庫」精益求精,打磨成精品工程,經地起時間和讀者的檢驗。

  「獲得安徒生文學獎之後,中國兒童文學受到超乎以往任何時候的重視和關注。」 獲得今年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特殊貢獻獎的國際兒童讀物聯盟主席張明舟同樣認為,中國的兒童文學歷經多年發展,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契機,重新把中國兒童文學的「家底」 梳理好,是在為中國兒童文學有尊嚴地走出去做重要的基礎工作。

  長期關注推廣兒童讀物,張明舟關注到目前中國的兒童文學中,關注殘障青少年兒童和弱勢群體生活的作品很少,他建議在「文庫」編選過程中,關注涉及這一問題的作品,「兒童文學實際上給孩子們搭建心靈橋梁的,如果我們最優秀的作家能夠更多創作這樣的好作品,其實對於這些孩子來說是一個慰藉,對於他們的同伴,是提供了解這一群體的機會。」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40年來廣西優秀兒童文學創作評選活動正式啟動
    12月19日,改革開放40年來廣西優秀兒童文學創作評選活動啟動儀式在接力出版社原創精品展的展廳內隆重舉行。展廳現場擺滿了各種重量級的出版物,滿紙馨香、滿室童趣撲面而來,迎來了屬於接力人絢爛華彩的高光時刻。此次啟動儀式為接力出版社建社3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
  • 改革開放40年,北京文學有了這些大變化
    北京是中國當代文學的重鎮,改革開放40年來,北京先後湧現出了王蒙、汪曾祺、林斤瀾、劉紹棠、張潔、霍達、凌力、張承志、陳建功、史鐵生、劉恆、曹文軒、葉廣芩、寧肯、徐則臣、石一楓等一大批文壇名家。這40年來的文學如何梳理,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改革開放與中國市場經濟模式
    40年來,中國通過改革開放,走出了一條市場與政府作用相結合的道路,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蹟。這是一條創新之路,標誌著中國市場經濟模式的初步形成。1992年中共十四大第一次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此後,市場的地位不斷提高,從十五大「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發展到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改革開放進程中,通過一系列市場化和對外開放改革措施的實施,不斷釋放制度紅利,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發展。
  • 改革開放40周年40位作家 盧新華莫言張一一入選
    改革開放40周年40位作家 盧新華莫言張一一入選 發布時間:2018-10-15 23:06:27      來源:貴州網
  • 馬克思主義研究與改革開放40年
    這輪紅日照亮了新中國70年的富強之路,照亮了改革開放40年的建設之路,也照耀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徵程。2018年在中國發展史上是不平凡的一年。這輪紅日照亮了新中國70年的富強之路,照亮了改革開放40年的建設之路,也照耀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徵程。2018年在中國發展史上是不平凡的一年。
  • 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中的改革開放40年
    【藝境觀象】筆底東風 畫裡春潮——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中的改革開放40年「這幅描繪恢復高考後第一屆大學生上課情形的作品給我的印象最深
  • 改革開放40周年 中國基督教的變化
    可以說,改革開放後,中國宗教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筆者本人在農村教會長大,在教會參與侍奉十幾年時間,耳聞目睹了教會在這期間的發展。 改革開放40周年,福音時報特邀請其就臨安基督教會、尤其是農村教會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情況、不同的發展階段、面臨的挑戰進行梳理。通過回顧,希望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農村教會的歷史和發展,幫助我們更好的面對時代未來的挑戰。
  • 改革開放40年 | 40年高考作文濃縮改革開放故事:緊貼時代脈搏,反映...
    6月7日,2018年高考將拉開大幕。和往年一樣,高考作文題目備受社會關注,因為它貼近當年社會熱點或生活熱點。而2018年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回顧四十年高考作文題目的衍進,它已成為整個國家和時代發展的一面鏡子,濃縮著不少改革開放的故事。今天我們就跟隨三位專家,從作文題目來看看改革開放進程。
  • 改革的呼喚 小說的開放——論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小說
    改革開放40年(1978-2018)的小說無疑是當代文學史中最濃墨重彩的部分,今天我們來探討這樣一個歷史時段的文學,既是近距離,又是遠距離。遠距離是時間已經過去40年,從1978年開始的新時期文學,已然成為歷史。而正在發展變化的文學過程,剛剛過去,又是超近的距離。
  • 改革開放40年與當代中國文化自信
    原標題:走向文化自信:4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成果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一場新的偉大社會革命,也是我們黨和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文化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並支撐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強有力地生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波瀾壯闊而昂揚開放的歷史進程。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10項。
  • 【國情講壇】高宇寧:改革開放40年,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改革開放四十年
  • 改革開放40年與中國哲學
    原標題:改革開放40年與中國哲學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中國哲學」一般指「哲學」一級學科下的一個二級學科——「中國哲學史」。然而,僅僅從知識系統或學科分類的視點去看待「中國哲學」,又是不完備的。
  • 李稻葵:應從經濟學層面總結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
    李稻葵:應從經濟學層面總結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 2018-11-18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稻葵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國情講壇」做題為「改革開放40年經濟學總結」的報告 王慶凱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18日電 (王慶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稻葵日前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舉辦的國情講壇上表示,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當前應從經濟學層面總結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
  • 改革開放40年,「衣食住行」篇
    改革開放是1978年11月召開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中鄧小平提出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淺談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交通發展
    40年來,我國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無論是在交通基礎設施規模、運輸服務質量、技術裝備等方面,還是在發展理念轉變、體制創新、市場化發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在世界交通運輸史上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速度」和「中國模式」。
  • 中科院公布改革開放40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新社北京12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19日通過官網公布改革開放40年來該院40項具有代表性的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包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高溫超導體研究」等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等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
  • 改革開放40年,藝術家們取得偉大成就
    這篇文章真實記錄了小平同志在深圳視察時所做的重要談話,「東方風來滿眼春」也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百廢待興的時代動力和催人奮進的時代浪潮。靳尚誼 《塔吉克新娘》 布面油彩 60cm×50cm 1984 中國美術館藏廣軍 採蓮圖 76cm×53cm 紙本絲網套色 1985 中國美術館藏如今,中國美術館為慶祝改革開放40年,以「東方風來滿眼春」為題,遴選了100件經典館藏美術作品集中展出
  • 黨史專家座談「中國改革開放40年叢書」與改革開放史研究
    原標題:黨史專家座談「中國改革開放40年叢書」與改革開放史研究 日前,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舉辦的「新時期與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40年叢書』出版座談會」在京召開。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副校長朱信凱介紹,「中國改革開放40年叢書」是中國人民大學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的獻禮作品,叢書的出版為審視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的歷程提供了一部資料翔實、脈絡清晰、內容豐富的全景式著作,對於深刻理解把握中國改革開放因何出發、如何行進、走向何處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期待叢書及後續作品能夠在總結歷史、啟迪當下和開闢未來方面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
  • 數說中國「改革開放40年」大變化
    原標題:數說中國「改革開放40年」大變化 來源:Wind金融終端 移動APP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中國在改革開放的潮流中不斷創造輝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人民生活水平發生了深刻變化,資本市場也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巨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