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位於我國華東沿海,地處黃河下遊,渤海、黃海之濱,自古就為華夏先民繁衍生息之地,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儒家文化的誕生地,歷代均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現在也是我國經濟、農業、工業及人口大省,省會為濟南市。
現在,山東共有十六地級市,濰坊市就為其一。濰坊市,位於山東半島中部,是山東省面積大市、人口大市及經濟大市,也是著名的「風箏之都」,有「鳶都」之稱。濰坊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其所轄8縣(含縣級市)都為千年古縣,其中就有著名的縣級壽光市。
壽光市,位於山東省中北部、濰坊市西北部,為山東省縣級市,由地級濰坊市代管。壽光地處萊州灣畔,是我國著名的「蔬菜之鄉」「海鹽之都」,也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千年古縣,湧現了王猛、公孫弘、賈思勰等名人,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書。
壽光,古屬青州,境內古文化遺址眾多,相傳倉頡就於此創造了文字,西周時為紀國,春秋時齊滅紀國後為齊國劇邑,春秋戰國時還有齊國益邑,秦滅六國後境內有齊郡劇縣、益縣,而壽光縣則置於西漢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
西漢時,今壽光境內除了壽光縣外,還有益縣、平望縣、樂望縣、劇縣、臺鄉縣等,分屬北海郡、齊郡、淄川國等郡國,其中壽光縣隸屬於北海郡。到東漢時,壽光縣隸屬於青州樂安國,三國屬樂安郡,而益都縣也出現於這一時期(治益縣故城),到隋朝時才移治今青州。
南北朝時,壽光縣廢,隋開皇六年(586年)復設,隸屬於青州北海郡。隋唐時,州、郡數次更替,壽光縣隸屬於青州或北海郡,到唐中期以後為青州壽光縣,北宋屬京東東路青州,金屬山東東路益都府,元朝為益都路所轄,明清均屬山東青州府。民國初廢州改道,壽光縣隸屬於膠東道,1925年改屬淄青道,國民政府建立後廢道,壽光縣直屬於山東省。
抗日戰爭爆發後,壽光於1937年底爆發了著名的「牛頭鎮起義」,起義部隊後發展壯大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戰、解放戰爭時期,壽光市境曾有益壽臨廣四邊縣、壽濰縣、昌濰縣、壽南縣、益壽縣等邊縣、聯縣,到新中國成立時有壽光、益壽、壽南三縣,壽光縣隸屬於渤海行政區清河專區,壽南縣、益壽縣隸屬於山東省直屬昌濰專區。
1950年,山東省調整行政區劃,膠東、渤海、魯中南三大行政區撤銷並重新劃定專區,壽光、益壽、壽南三縣均隸屬於昌濰專區。1952年,益壽縣撤銷分別劃歸壽光、壽南、益都各一部,1953年壽南縣撤銷併入壽光縣,今壽光市境形成仍隸屬於昌濰專區,後為昌濰地區、濰坊地區、濰坊市所轄。1993年,壽光縣改為縣級壽光市,由山東省直轄,濰坊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