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看禹城
作者:尹希劍
山東地區具有燦爛的古代文明,千年古縣就有七十多個,禹城位在其列。
禹城之所以成為千年古縣,這要從禹城文明發育史說起。
禹城歷史悠久,屬龍山文化。從文字記載來看,已有約四千多年歷史;從考古來看,更早更早的時間之前,先民已在禹城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境內現在發現的龍山文化遺址就有具丘、邢寨汪、竇莊、周尹、姚高、雙槐冢等多處,說明4000多年前,禹城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創造了古代文明。
出土文物
龍山文化遺址具丘
十裡望村東南400米處,有具丘,世傳「禹治水築此,以望水勢」,後人稱具丘山。遺址出土文物,據省博物館鑑定,均屬4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古人使用過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該地鑑定為龍山文化遺址,1977年被批准為山東省第一批省重點文物保存單位。
具丘---禹王亭遺址
禹城的歷史變遷和文明發展大致如下:
炎帝時代,屬窮桑地。
堯帝出巡遇老人擊壤而歌,後人建擊壤亭以記之。
唐堯、虞舜、夏禹時,為兗州之域(據考證,那時的兗州即今山東西北部,河北東南部及河南內黃和延津以東)。
夏禹時,在此地建邑,稱為禹息城。關於禹息城,《水經注》:禹以息土填鴻水,以為名山,義本取此;「在祝阿縣城南三十裡」(所謂祝阿縣城,指北魏皇興三年以後的禹城阿陽城,見後)。禹息城在現禹城西南15公裡倫鎮西附近。
商周時代,為祝國,周武王滅商後,褒封黃帝後裔於祝國。祝國城址在今濟南市西郊古城村。
春秋戰國時,為祝柯。「宋襄公十九年諸侯盟於祝柯」,可見當時祝柯的政治地位是很重要的。
秦時,秦始皇始行郡縣制,設祝柯縣,城址今濟南市西郊古城村。
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祝柯縣改為祝阿縣,阿陽城,龍雒城、瑗城均在縣內,均為當時的要鎮。
北魏皇興三年(469年),祝阿縣城遷至阿陽城,城址在現在的禹城市區楊城子。《寰宇記》:阿陽,故城,漢縣,隋開皇時於此城側掘古冢得銘雲:阿陽令李君之墓。今稱為「羊落城」、「楊城子」,城西北側有雙冢墓,北冢1954年發掘鑑定為漢墓。
唐朝天寶元年(742年),祝阿縣改名為禹城縣,「以縣西南三十裡有禹息故城,因而為名。」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叛亂,犯河南道侵縣界,禹城守城唐將李銑,以拒史思明叛軍犯相州進逼長安,決黃河解城圍,縣城毀於水,因此將縣城徙遷善村(今禹城舊城)。李銑主持修建縣城,城牆周長九裡三分,高一丈七尺,厚一丈五尺;護城河寬一丈四,深7尺。為紀念禹城的由來,四門樓上石刻城門名,四門分別稱祝阿、鬲津、禹跡、督揚。
清.縣治舊圖
此後,禹城治所區域較前穩定,但隸屬有一些變化,例如,五代十國沿唐制,金時屬濟南府,元代禹城屬曹州,明清時復屬濟南府,此不贅述。
說起千年古縣禹城,鄉人引以自豪和念念不忘的是大禹治水。
夏禹時,大禹率眾治水,「禹乃以息土填洪水」,「禹治水築此(具丘)以望水勢」。
大禹所處時代為原始社會末期,龍山文化的晚期,那時洪水暴發頻繁。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禹地屬古兗州,處在下遊低洼之地,為洪水頻繁肆虐的重災區;同時,此域當時離海比今天要近,兼遭海潮侵襲,所以治水難度更甚。
大禹九州治水過程,《禹貢》說時長十三年,《孟子》說八年,兩者所說相差五年,這個時長出入,應該是與古兗州治水工程的艱巨有關,大禹完成其他八州治水之後,應該是把多出這幾年的工夫下在此域治水上了,在這裡啃最硬的骨頭,打最艱苦的攻堅戰,決戰決勝。
在當時的原始條件下,大禹率眾治水,與頑劣的自然條件相搏,其艱難險阻,今人難以想像,但先民以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毅力,終導河入海,成千古偉業,其精神至今仍激勵禹城民眾。
禹城,千年古縣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