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
花木蘭作為中國家喻戶曉的一個女英雄,也常常出現到各大影視作品中,在豫劇中也有其花木蘭的身影。就連迪士尼在塑造中國公主形象時也第一個想到的是花木蘭。在這裡安利一下明年即將上映的《花木蘭》迪士尼真人版電影。神仙姐姐劉亦菲飾演的花木蘭真的超級英氣十足!
花木蘭的故事是如何代代流傳至今,這離不開北朝民歌《木蘭辭》的流傳。詩歌中將木蘭的情態、心理描寫細膩,神氣躍然,才使得花木蘭的故事極具渲染力,代代流傳。(木蘭辭也被教育部作為中高生必學的課文,小編就背過哈哈)《木蘭辭》與南朝的《孔雀東南飛》被合稱為「樂府雙璧」。可見《木蘭辭》的文學影響。
花木蘭的故事
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就有花木蘭的,花木蘭的故事也充滿了其獨特的傳奇色彩。花木蘭的故事也便是其木蘭辭中流唱的故事:
講述國破家亡,君主擴大規模徵兵,每家每戶至少要有一人名男丁出徵打仗,而花木蘭家只有其花木蘭父親一名男丁,徵兵的書文上也寫上父親的名字,但是父親已年邁,再穿上落了滿是灰塵的戰甲,讓木蘭心疼不已,木蘭願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徵戰。
不遠萬裡奔赴戰場,翻越重重山峰,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木蘭和戰士們身披鎧甲,不懼強敵,為了國家和百姓,遠徵數年,有的戰士早已為國捐軀,身經百戰的木蘭和剩餘的戰士們帶著勝利的號角歸回。本因欺君之罪的木蘭,因為自己的功勞之大,君主赦免了其罪,還要嘉獎她的功勞和孝順,但勝利歸來的木蘭拒絕了君主的獎賞,只想回到家鄉,後來一起打戰的戰友們去看望木蘭,這時的木蘭已經換下戰袍,塗脂抹粉,精心打扮出來迎接,這時大家才發現木蘭是女兒身並非男兒身。
花木蘭故事真實性質疑?
但是這個故事十分受到人們的質疑,花木蘭大戰數十來年,是如何不被其發現是女兒身?
其實其故事本來就是由歌謠而來,故事並非為古書上記載的真實故事,而是由人編寫的故事。而花木蘭故事為何流傳至今都不失傳,不僅僅只是因為其歌謠《木蘭辭》朗朗上口,而是故事背後的文化底蘊,花木蘭所塑造的不顧戰爭的危險和喬裝被識破後所帶來的欺君之罪和世人對女子上戰場的不容眼光,毅然代父從徵,表現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更有一種孝順的精神隱含其中。花木蘭是個奇女子,其剛烈、勇敢以及鄙棄功名的特性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光彩照人的巾幗女英雄形象。這也是花木蘭女性形象的魅力所在。
花木蘭現在的文化輸出也不可小視
其花木蘭的形象影響在現在也影響深遠。
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被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
1943年坐落在虞城縣營廓鎮周莊村的木蘭祠不幸被當時的戰火炸毀,當地為了恢復和重建這一歷史建築,對於學習和宣傳木蘭精神、教育後人和影響社會,都具有重大意義。縣委、縣政府多方籌集資金300多萬元,於1992年啟動了木蘭祠修復工程。陸續修建了木蘭公園、木蘭陵園、木蘭碑林等。經過歷屆縣委、縣政府的不懈努力,目前,木蘭祠景區佔地面積已達7000平方米,景區內有木蘭祠大殿,毛澤東手書《木蘭詩》詩壁,當代著名畫家劉旦宅所作「木蘭從軍」壁畫,我國當代著名將軍、作家、書畫家為歌頌木蘭精神而題贈的書法碑林等景點。打造木蘭文化平臺,縣裡投資3000萬元修建了木蘭文化公園,公園佔地面積200畝,由上海同濟大學設計院負責設計,主要景觀包括由中央美院美術大師張大生教授設計製作的木蘭文化景牆、木蘭辭景觀牆、歷史文化景牆、木蘭大型雕像等建築。
其中,中央看臺位於文化廣場的中部。木蘭文化牆高3.05米位於看臺背面,通過16幅浮雕再現木蘭從軍的故事。歷史文化景牆位於文化廣場東西向軸線兩側,通過四面景牆展示虞城歷史名人和重要文化事件。投資100萬元安裝完成了60平方米室外彩色大屏幕。投資285萬元完成了木蘭大劇院附屬設施建設工程。投資200萬元對木蘭祠進行了維修、綠化。投資4000餘萬元新建了四星級「木蘭國際大酒店」。投資8100萬元對城區道路和節會期間所經道路進行了修整、綠化。恢復重建後的木蘭祠,吸引著國內外不少喜愛木蘭文化的人到當地學習觀摩。花木蘭的故事也更為流傳廣泛。在遊戲、影視作品、戲劇中花木蘭已經是中國形象的代言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