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中國古代就是這麼計時的!

2020-12-04 不二齋孫賓旭

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日晷

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後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日晷解析圖

十時辰制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日晷

十五時辰制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晡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鐘樓

百刻制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

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漏壺

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裡的每點只佔24分鐘。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漏壺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1時43.2分古人將夜裡的時間還分為更和點。

打更

一夜等分為五更,一更也等於現在的二個小時,從晚上七時開始起更,一更指七時至九時,二更指九時至十一時,三更指十一時至次日凌晨一時,四更指一時至三時,五更指三時至五時。

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表是怎樣準確計時的?
    但是在古代,古人並沒有這些計時工具,那麼古人是如何觀察、了解時間的呢?他們擁有過哪些計時工具呢?最直觀的計時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古代更多的人是貧困百姓,對於這些人而言,讓他們去深究每時每刻是不現實的。
  • 古代的計時方法
    本期主題   古代的計時方法   現如今用鐘錶計時的方式是非常西化且精確的,那麼我國古代是如何計時的呢古代是利用太陽來計時的,古人根據太陽的運行軌跡劃分出十二個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地支代表了十二個時辰,換算成今天的時間,一個時辰代表兩個小時,十二個時辰正好是二十四個小時。   「旦、東、杲、杳、暮」
  • 中國古代計時方法獨特 十二時辰制西周開始使用
    劇中,丞相府的下人來給「劉威」報告,說:「道濟進屋不到兩分鐘,就把一個垂死的病人治好了……」難道古代就用分鐘來計時間了嗎?好先進啊。  我國古代有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由此遂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就是沒有分鐘哦。  時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開始使用。
  • 一圖解讀|日晷與中國古代計時方法
    一圖解讀|日晷與中國古代計時方法 2019-07-18 20: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看看中國這些古老的「鐘錶」
    圭表說明在古代雖然不像現在能隨時看看鐘表手錶甚至手機等知道時間,但也有量度時間的辦法。那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根據相關資料,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有根據日影長短及方向測定時間的圭表、日晷,有利用流體力學原理製作的刻漏(用水)和沙漏,有採用機械傳動的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
  • 在古代,農村的計時方法有哪些?
    燃香計時在古代較為通用據書籍記載,這個方法起源於僧人打坐,因為這種計時方法很簡便,不受白天黑夜的限制,而且製作香柱的成本低在以前最為常見的約定就是:一炷香燒完,約為半個時辰,也就是現在的一個小時。一杯茶的工夫到底有多久?
  • 時間是重要的,那麼在古代,人們是怎樣計時的呢?
    在我國,古代人民用來計時的器具有很多,大約在公元前476年到前222年間,在那個沒有電子產品和衛星定位的年代,古人們設計了很多的計時器,早期的計時工具,運用的是太陽的直射,在一天中,不同的時刻,太陽射在同一物體上的方向和影子的長短都會有所不同,古人們運用這個原理設計出了太陽鍾。
  • 古代計時方法與現在究竟有什麼不同?
    古代的時間跟我們現在計時方式是不一樣的,我們是按照十二時辰來計算的。這十二時辰都有自己的名稱,分別叫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我們在這裡可以介紹三個成語。從這三個成語中間,我們可以更形象地了解中國古代的計時。第1個成語叫子醜寅卯,我們怎麼說呢?其實我們今天講的這個字數就是一二三四,而實際上古代的子時就是國際標準時間的23點到凌晨1點,這是子時。所以我們中醫講究養生的時候特別重視要去入睡。
  • 最早的「太陽能」鐘錶(古代的計時工具)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類逐漸利用日影的移動、燃料的燃燒、物質的流動等原理製成了早期的計時工具。古代計時工具有圭表、各種日晷、以滴水多寡來計時的各種水鍾,還有沙鍾、火鍾、蠟燭鍾、輥彈漏刻千章銅漏、延佑滴漏、龍舟香漏、火龍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經緯儀、渾儀等。圭表是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它利用影子的長短來判斷時間。
  • 日晷儀——古代計時羅盤
    日晷儀也稱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較之圭表,它已複雜多了,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的儀器了,發展到清代,不僅可以計時用,日晷本身已成為一件裝飾藝術品。
  • 一刻鐘等於多少分鐘 古代是怎麼計時的
    刻鐘是一個時間單位,但它主要是應用於我國古代的,現代人早已不用了。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聽到裡面說一刻鐘,那一刻鐘等於多少分鐘呢?一起來了解下。  古代是怎麼計時的  古代人沒有鐘錶,起初用水滴計時,後來也用日晷計時。
  • 古代沒有鐘錶,中國人如何計時?原來最早的鐘表就是宇宙!
    正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就是在說時間的尺度。所以,最初的人們就是通過太陽光的強弱,可見不可見才有了時間的概念。有了時間的概念之後就需要建立時間的分野。那麼,中國的老祖宗最開始用什麼測定時間的?當我們了解完了之後,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所謂時間的模型其實就是宇宙的運行!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手錶時鐘的古代,又該如何計時呢?
    以農為本的人們因為自己的生存就必須要關注天時的變化,用來測量天時的工具便必不可少,正因為農時對於農事擁有著很高的指導性,計時儀器才可以發展下來。時間就是一種變相的權力,如果誰能夠控制了古代的時間體系就可以控制了以農業為主的古中國,中國古代皇家對於天文和曆法的不斷研究和壟斷就顯示了這一條真理。
  •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聰明的中國古人是如何計時的
    跟隨「大唐反恐24小時」的劇情屏息凝視,你是否有想過一個問題:沒有鐘錶的中國古人,是如何知道時間的呢?其實,答案就出現在每一集的片頭,那就是日晷。 簡單認識這個古代的「計時神器」,我們要解開這個謎題:如何看懂日晷上的時間?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斑駁的石面上有三個同心圓,它們是解開謎題的關鍵。 要知道,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最初了解「時間」這個概念並沒有什麼好的方法,他們只能參照日常生活中顯見的事物進行大致判斷,例如:何時天亮天暗,幾刻雞鳴犬吠等等。
  • 古代各國人民都採用了什麼樣的計時制度
    中國的計時制度 ①不等時法:上古時代,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共同遵守大自然的規律,以日出、日入為作息的標準時間,就相當於把一天分為兩部分,這是天然的不等時法。另一種等時制是把一天均分為一百等分,即百刻制,這是中國古代特有的計時法,其產生年代尚無定論,但關於百刻計時的資料,既有文字記載,也有出土文物印證。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就指出「晝夜百刻」,東漢馬融註解《堯典》時說:「古制刻漏晝長六十刻,夜短四十刻;晝短四十刻,夜長六十刻;晝中五十刻,夜亦五十刻」。這裡所講古制,當指春秋戰國時代或更早。漢以後歷代都將十二辰和百刻配合使用。
  • 在手錶、鬧鐘沒有出現之前,我國古代是如何計時和報時的
    在鐘錶沒有出現之前,我國古代的老百姓如何判斷時間?早上起床除了雞鳴還有沒有別的「鬧鐘」呢?今天小編就跟你聊聊古代的計時工具。第一類是映射類計時工具映射類的主要是通過太陽周期運轉規律來判斷時間。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日晷儀,另一種是圭表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
  • 古代的計時方法,為什麼每天是十二個時辰?
    古代先民為了生產生活的便利,發明了許多計時器具和計時方法,這些器具各有所長,分別應用於不同的場合。古代的計時儀器大致可以分為五種系統:日晷、漏刻、機械計時器、輪漏和木漏。一天十二個時辰的計時制度,其來源於古人對太陽運動的觀察和認識。
  • 古人是如何計時的?古代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
    國學晚自習◆ ◆ ◆ ◆ ◆國學知識古代一個時辰等於現在2個小時,但古代的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三更夜半」是現在的幾點?「彈指」、「瞬息」、「一念」、「剎那」,它們之間如何換算?來,漲知識,收藏吧!時辰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
  • 耕育更時藉助古代五更計時便利現今交通旅行
    24小時計時制最早是隨著西方鐘錶貿易傳入中國的,在中國的普及時間大約在清末。我國古代時辰的打更報時習俗,不僅僅是用於計時,最主要的是已經作為中國文化傳承的載體。
  • 時、刻、更、點:古代的這些計時單位,究竟有何不同
    中國古代的計時單位,大概有四種——「時」、「刻」、「更」、「點」;那麼,時、刻、更、點,古代的這些計時單位,究竟有何不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個問題吧。首先,我們先來看「時」。「時」這個計時單位出現得很早,早在西漢之前,它就已經存在了;不過,那個時候的「時」,指的是「季節」,「一時」相當於「一季」,一年有「四季」,也就可以說是一年有「四時」,我們也許都聽說過這麼一副對聯,叫作「天上四時春為首,人間百善孝為先」,這裡的「四時」,顯然就是「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