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23日 09:11 來源:人民日報
參與互動不能只吃「純乾貨」(青年觀)
海明威曾將寫作比作海上的冰山,在海面以下還有大量的蘊含。乾貨之所以幹,就像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若不沉下去,不自己動手,是無法創造自己的知識體系的。
「純乾貨指導!如何專科到本科再到985大學」「英語學習規劃純乾貨分享」「看完這一篇,從新手到高手」「掌握這十招,成為面試達人」……在各類知識分享內容網絡平臺上,冠有「乾貨滿滿」名號的內容層出不窮,不斷刺激著人們的神經,吸引人們的關注。
乾貨,原意是曬乾、風乾的果品。在網際網路上,乾貨常指代精華、實用的內容。優質的乾貨與「水貨」相對,擠出了水分,不抖機靈,沒有空話套話,能夠在短時間內深化人們對某一領域知識的認識,也往往更便於傳播。
如此看來,閱讀、分享乾貨本無妨。然而,乾貨吃多了,不免發現其中一些問題。一來,有些所謂的乾貨,其實是他人消化、咀嚼過的「溼貨」甚至「私貨」,感受過之後,讓人大呼上當。二來,看了一場網絡直播、讀了一篇文章,就能真的如「乾貨滿滿」的標題所說,了解一個行業,成為專家達人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那麼,為什麼我們看到「乾貨」類內容,還是忍不住想點開呢?究其原因,是快節奏的當下,人們對迅速獲取知識、提高自我能力的強烈渴求。這種由「本領恐慌」驅使的追求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知識、技能、經驗的獲取,不能背離基本的學習規律。
乾貨可以讓人在短時間內掌握某一領域的框架,但若想避免被可能不靠譜的學者牽著鼻子走,而是真正掌握這個領域的知識,笨辦法可能更好用——回歸經典,自主學習。在聽過幾場「乾貨」直播之後,我感覺還不如自己看教材來得更快更好。其實,最大的乾貨,往往是原典。了解時事新聞,除了看「網紅」的盤點,不妨看看文件、公報全文;提高寫作能力,固然可以去聽「如何打造10萬+」的講座,但根本還在於廣泛閱讀和練習;想拍出更美的旅行照,學些穿搭、取景技巧可以錦上添花,但翻翻攝影書、多實踐攝影技巧可能更有用。
此外,「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經過自身實踐驗證的乾貨,才是真正有用的。對年輕人來說,與職業選擇、人際關係、情感溝通等相關的乾貨分享特別有吸引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主題往往非常個人化,有些個體的成功離開了具體情境其實不可複製。事非經過不知難,求職、創業、戀愛都不是看看乾貨就能做好的。迷信乾貨,可能就會「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與其渴望乾貨,不如提高自己提煉乾貨的能力。海明威曾將寫作比作海上的冰山,在海面以下還有大量的蘊含。乾貨之所以幹,就像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若不沉下去,不自己動手,是無法創造自己的知識體系的。
如果打個比方,「乾貨」就像壓縮餅乾,飽腹也有營養,但終究不能作為日常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