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不能只吃「純乾貨」 無法創造自己的知識體系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閱讀不能只吃「純乾貨」 無法創造自己的知識體系
2018-01-23 09:11:21來源:人民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碩

2018年01月23日 09:11 來源:人民日報

參與互動 

  不能只吃「純乾貨」(青年觀)

  海明威曾將寫作比作海上的冰山,在海面以下還有大量的蘊含。乾貨之所以幹,就像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若不沉下去,不自己動手,是無法創造自己的知識體系的。

  「純乾貨指導!如何專科到本科再到985大學」「英語學習規劃純乾貨分享」「看完這一篇,從新手到高手」「掌握這十招,成為面試達人」……在各類知識分享內容網絡平臺上,冠有「乾貨滿滿」名號的內容層出不窮,不斷刺激著人們的神經,吸引人們的關注。

  乾貨,原意是曬乾、風乾的果品。在網際網路上,乾貨常指代精華、實用的內容。優質的乾貨與「水貨」相對,擠出了水分,不抖機靈,沒有空話套話,能夠在短時間內深化人們對某一領域知識的認識,也往往更便於傳播。

  如此看來,閱讀、分享乾貨本無妨。然而,乾貨吃多了,不免發現其中一些問題。一來,有些所謂的乾貨,其實是他人消化、咀嚼過的「溼貨」甚至「私貨」,感受過之後,讓人大呼上當。二來,看了一場網絡直播、讀了一篇文章,就能真的如「乾貨滿滿」的標題所說,了解一個行業,成為專家達人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那麼,為什麼我們看到「乾貨」類內容,還是忍不住想點開呢?究其原因,是快節奏的當下,人們對迅速獲取知識、提高自我能力的強烈渴求。這種由「本領恐慌」驅使的追求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知識、技能、經驗的獲取,不能背離基本的學習規律。

  乾貨可以讓人在短時間內掌握某一領域的框架,但若想避免被可能不靠譜的學者牽著鼻子走,而是真正掌握這個領域的知識,笨辦法可能更好用——回歸經典,自主學習。在聽過幾場「乾貨」直播之後,我感覺還不如自己看教材來得更快更好。其實,最大的乾貨,往往是原典。了解時事新聞,除了看「網紅」的盤點,不妨看看文件、公報全文;提高寫作能力,固然可以去聽「如何打造10萬+」的講座,但根本還在於廣泛閱讀和練習;想拍出更美的旅行照,學些穿搭、取景技巧可以錦上添花,但翻翻攝影書、多實踐攝影技巧可能更有用。

  此外,「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經過自身實踐驗證的乾貨,才是真正有用的。對年輕人來說,與職業選擇、人際關係、情感溝通等相關的乾貨分享特別有吸引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主題往往非常個人化,有些個體的成功離開了具體情境其實不可複製。事非經過不知難,求職、創業、戀愛都不是看看乾貨就能做好的。迷信乾貨,可能就會「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與其渴望乾貨,不如提高自己提煉乾貨的能力。海明威曾將寫作比作海上的冰山,在海面以下還有大量的蘊含。乾貨之所以幹,就像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若不沉下去,不自己動手,是無法創造自己的知識體系的。

  如果打個比方,「乾貨」就像壓縮餅乾,飽腹也有營養,但終究不能作為日常食物。

相關焦點

  • 君們,庚子年,不能只吃 「乾貨」啊!(深度推薦)
    乾貨之所以幹,就像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若不沉下去,不自己去動手,自己思考,自己挖掘,不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我們就只能:讓自己的腦袋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任其馬兒策馬奔騰,肆意撒歡。在網際網路上,公眾號裡,各種內容的知識分享。無不冠以「純乾貨指導!如何從職場菜鳥到職場精英!如何一分鐘讀完整個世界史!」
  • 知識樹:如何在短時間內,讓自己掌握「最大化」的知識體系
    我先和你描述一個現實中遇到的場景,我們經常會大量的閱讀自媒體的內容,來自於公眾號,知乎的文章筆記乾貨一篇又一篇,甚至於買過的課程一節又一節,仿佛每次學習完都醍醐灌頂的打開了新的認知。而是熟練的打開首頁,先看大綱,再看副標題所述內容,然後再去「細讀」,或者看完大綱發現感興趣的內容後,先做標記,優先閱讀一樣。假設沉澱到某一模塊,自己就脫離了「全局視野」,就無法站在整體面去認知到事物的不同維度,這就是體系化,碎片化,知識樹,三者的不同之處。
  • 劉張鉑瀧:如何通過閱讀構建攝影知識的體系?
    長按二維碼免費聽講座通過閱讀構建攝影知識的體系從《弗蘭克之後的攝影》談起主講人 | 劉張鉑瀧在選擇出國攻讀攝影的純藝術碩士的時候,我並沒有考慮過日後要做一個攝影師或者藝術家
  • 《如何閱讀一本書》:學會高效閱讀的方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這意味著國人每年平均閱讀8本書,乍一看,似乎大家的閱讀量並不少,但大多數人都無法做到真正有效地閱讀。大多是囫圇吞棗地讀完一本書,過個幾天就忘記書中核心思想,更別提能夠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豐富自己的學識。▲「我總是無法耐心看完一本書,讀著讀著就想棄坑了,這可咋整?」
  • 高效閱讀的6個收穫,讓我在有限的人生裡創造屬於自己的傳奇
    不但get不到書中的重要知識點,更別提把書中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和工作中去了。3、不懂得培養自己的知識體系看過的書比較單一,深度與廣度不足,無法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也沒有意識去建立自己的底層邏輯思維能力。不會去思考、挖掘作者寫作的底層思維邏輯,導致所學的課程、讀過的書,一直沒有辦法融會貫通,內化於行動。
  • 如何使用「個人知識指南」打造自己的知識體系
    對待新事物,一定是努力研究:新媒體運營、社群運營、用戶運營、數據分析、python、UI設計、營銷管理……結果幾年下來,學習的技能一籮筐,反而有點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了。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那麼不妨通過「個人知識指南」梳理一下自己的知識體系,巡視一下自己的知識領地。
  • 學了那麼多知識,卻啥都不會,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比如我們閱讀、上課程獲得的知識都屬於信息知識。第二級別是加工知識。知識經過我們大腦的思考和加工,逐漸修正自己的認知,最後內化成自己的認知能力。加工知識才是屬於你的知識。第三級別是體系知識。我們學習的時候往往會照單全收別人的觀點和思想,沒有自己深入的思考,缺乏批判性思維。就像疫情期間,很多人都去排隊買雙黃連口服液一樣。沒有深度思考能力,知識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並不會被內化成體系知識。
  • 「乾貨知識」正在侵害你的未來,來看看高級的「通識知識」吧
    沒有思考會讓你變成一個行走的機器,我希望傳達的內容就是通識類知識。幫你理解背後的思考過程,自己學會之後可以自己衍生出方法。如果只分辨哪些知識有用沒用的時候,就會忽略更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時間。天天練習搬磚技巧每天多搬點磚,但是對你長久發展並沒有價值。天天盯著乾貨類知識,會讓自己沉溺其中變得短視。
  • 提升你的閱讀效果,怎樣把書讀厚?如何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或者說,由某一個點引發自己更加深入地思考。每讀完一個章節以後,要注意進行歸納和總結,尋找書中的知識點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案例,擴展出自己的想法和感悟,思考可以應用在哪裡。在實踐的過程中,繼續總結經驗,完善和提升,把讀書學習的效果最大化,這個過程就好像是乾貨泡水後的膨脹變大一樣,讓你的知識體系變得更加的健全飽滿。
  • 快閱讀只是浮雲,深度閱讀才是掌握知識的正確途徑
    因為我自己,在快速閱讀這件事上,也曾經吃過虧。以前的我,看書總是圖快,恨不得一下子把買來的書都讀完,結果卻是囫圇吞棗地過了一遍,最後,讀完後只留下個大致的印象,時間一久,甚至連這個印象也忘了。直到後來,我發現很多人看的書比我少,學到的東西卻比我多,我才開始重新審視我的閱讀習慣。
  • 知識體系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知識點: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前因後果:為什麼要搭建知識體系?為什麼搭建知識體系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我們基本上人人都有一部手機。我們很多的時間都花在手機上,變得非常的碎片化。吸收有用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才能更好的運用。中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成就相當於美國用120年取得的成就。也就是說美國人三年取得的成就,中國人一年達到這個成就。同時對應的就是這個信息的接收速度是美國人的三倍。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我們必須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面對各種問題的時候才能夠提出系統解決方案。
  • 如何有效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其實我那時候根本不知道什麼叫魚骨圖,什麼叫知識體系,我只知道靠死記硬背是走不遠的,所以勤於思考下出現了這樣的局面。沒有構建知識體系的人,只是注重單一層面,但是構建了知識體系的人,往往能舉一反三,就像我剛才的例子,有些人看完我的書,看了就真的只是看了而已,而有些人看完我的書以後,能夠從自己的知識體系中找出很多人的人生經歷,進行比對,從而得出一系列有用的經驗教訓,最後再把這些經驗教訓以自己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加入這個知識體系中,從而構建了「2.0版本」的知識體系。
  • (純乾貨)
    (純乾貨)5.硬筆書法 | 練好硬筆字,這6點太關鍵了!(純乾貨)6.硬筆書法 | 常用32個基本筆畫及相應例字的寫法!(含視頻資源)7.純乾貨 | 史上最全硬筆行楷基本筆畫教程,直觀易懂!(gif動圖)8.小學低年級寫字口訣,家長轉給孩子學習吧!9.硬筆書法 | 練字應從什麼字體入門?教你選擇名家楷書/行書練字字帖!
  • 通過高效閱讀,搭建個人知識體系,你也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讀完《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書,原來讀書分三個層次:有基礎閱讀,檢視閱讀 ,分析閱讀,原來的自己只停留在學齡前兒童的基礎閱讀,只達到了會認字的效果,自己在閱讀層次是低級兒,有了這個認知,迫使我繼續去研究閱讀方法。
  • 乾貨!小學語文閱讀理解的13個關鍵知識,掌握閱讀答題技巧,備好
    乾貨!小學語文閱讀理解的13個關鍵知識,掌握閱讀答題技巧,備好!語文閱讀理解,一直都是孩子語文考試丟分的「重災區」。之前我們也為同學們分享過語文閱讀理解的答題技巧:如帶著問題讀文章、答案能從文中找、學會歸納文章中心思想。
  • 害怕閱讀,不敢寫作,10種高效閱讀法,助你擺脫知識焦慮
    但只需幾秒鐘,當你關上頁面,想要去思考或寫出一點什麼的時候,卻不禁感到後怕,我居然什麼都沒記住,哪怕是一個標題,我們都無法完整的重複。其實並不是我們大腦的記憶系統出現了問題,而是我們太久沒有系統和完整的去閱讀過一本書了,知識無法形成體系,大量的內容在大腦裡被雜亂的丟棄。
  • 收藏,小學閱讀能力培養各階段秘密、純乾貨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喜歡某一種題材,家長就不能簡單地讓孩子看,只了解書本的表面意義和概念。讓孩子對相關學科進行主題閱讀或比較閱讀,可以提高孩子的感知和分析能力。例如,如果孩子們喜歡讀童話和寓言,我們可以嘗試向孩子們推薦不同的寓言,如《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等。閱讀不同風格的寓言,孩子們自然會感受到不同作品之間的區別。
  • 不做知識的搬運工,有效知識體系該如何建立?
    你必須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以應對今天層出不窮的新知識,避免在知識大爆炸年代手足無措。 學習的目標不再是記憶知識,而是搜索知識、並過濾、洞察、理解、使用。 而知識要想有用,它就必須成體系。 東鱗西爪碎片化的知識最多幫你成為一個知道分子,被別人誇上一句:懂得真多,僅此而已。
  •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有自己的知識體系?
    形成自己知識體系的本質是掌握更高層次的概念,並建立不同層級概念的關聯,能夠用概念統領你掌握的這些內容。建立了自己知識體系的人,在看問題時可以從更高的角度思考,看到新知識的時候知道這些知識應該放在自己體系裡的哪一部分,能夠判斷出哪些內容真正有價值哪些是胡說八道危言聳聽。
  • 看了這麼多乾貨,為什麼還覺得肚子沒貨?
    剛剛刷朋友圈時,看到好友小方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立下了早起閱讀的flag,就和她私聊了一會兒。她很鬱悶地表示,自己看過的時間管理乾貨文少說也有幾十篇,可是每天下班回到家依舊感覺不知道在忙什麼,時間嗖地一下就溜走了,熬夜、早上起不來,卻又一事無成的糟糕感覺一直纏繞著她。為什麼我們看了這麼多的乾貨,卻還是覺得自己肚子裡沒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