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致敬國學,第四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數百位學術大家、文化名流、行業精英齊聚一堂,共同見證了這一頂級的文化盛典。
作為兩年一度的大型文化公益盛典,本屆國學大典於5月20日便在線啟動,經歷了數月投票,最終評選出國學終身成就獎、國學成果獎、國學傳播獎三大重獎及國學新秀獎。
在本屆國學大典上,東家得以與著名作家馮驥才、百歲翻譯泰鬥許淵衝等致力於中華文化傳播與保護的傑出人士,中華文化促進會、中國文化書院等機構,以及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電視劇《清平樂》等項目,同時獲得「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卓越傳播力獎」。
其中,文化學者馮驥才先生,不僅是一位俗世奇人的作者,更是一位民間文化的守護者,用20多年時間,將自己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文化遺產的保護上。
「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衝先生,從事文學翻譯事業長達七十餘年,翻譯了中華詩詞經典和西方名著一百餘部,是國學大典創立以來最年長的獲獎者。
此次東家能與諸位文化藝術屆的前輩共獲國學傳播獎,亦極為榮幸。
▲左3 東家創始人、董事長朱見山
頒獎典禮現場,東家創始人、董事長朱見山在致辭中表示:「傳統的溫度,不僅留存於文字,更藏於日用器物與技藝之中。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可是,有多少傳統手藝淹沒於工業化大潮中呢?2015年,一群年輕人上線一款社交電商APP,不僅垂直銷售民間匠人的各種作品,還以直播、拍賣、眾籌、定製、短視頻等方式,讓數以千計的匠人、文創愛好者有了展示才藝、交流對話、催生潮流的機會。短短5年創下驚人的銷售業績,並從國內最大的匠人手作平臺升級為東方美學生活平臺。」
▲左 東家創始人、董事長朱見山
在2020這個非常之年,國學大典能夠照常推出,其實有著極大的意義。致敬國學,是希望傳承中國古典學的知識傳統與中華民族的精神傳統。而研究國學、傳播國學,則應該在傳承基礎上加以時代創新。
當生活基本需求滿足時,人們嚮往追尋的是精緻化的精神需求,這便涉及到「尋根」,找回那些傳統美好的東西。但也正如東家創始人、董事長朱見山致辭中所提及的,傳統的溫度不僅留存於文字,更藏於日用器物與技藝之中。
▲東家匠人「劉公子」作品-柴窯青花
|以匠人之心,延續國之精神|
匠人、匠心,不僅延續著傳統的生活智慧,更傳遞著古老手工的記憶與溫度,在東家,有許多「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手藝人。
紫砂壺大匠鐵人、家具手作人吳善釗、玉雕大師陳弘衛……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做著看似平凡的工作,於經年累月間,打磨自己的技藝,淬鍊自己的心性,繼而用「美」回報時光與歲月。
▲東家匠人「鐵人」作品-朗照·拈花紫砂壺
|以匠藝美物,傳承國之文化|
以技為筆,刻繪大千世界。如果說匠人之心代表的是一種民族精神,那麼匠藝美物便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龍泉瓷器、緙絲團扇、廬州木雕、藏族頌缽……在東家,每一道民間技藝、每一件東方美物都傳承著千年的審美藝術、演繹著東方式的浪漫傳奇。當這些傳統技藝,相融在人們日常的生活中,便成為這個時代獨具魅力的文化符號。
▲東家匠人「亦喜工作室」作品-雲起香器
作為東方生活美學的入口,東家自創立初便以傳統文化為中心,一步步引入茶葉茶器、華服首飾、文玩玉石等7大專業類目。如今已聚集了1萬多位大師名匠,50多萬件東方美物。
讓傳統手工技藝、匠人及其作品走進千家萬戶,促使東方審美復甦,東家所堅持守護的中國古老手藝,亦是一種「指尖上的國學」。
本次國學傳播獎的獲得對東家而言當是一個開始,未來歲月我們仍將初心不改、步履不停,願同東友們一起,傳承國學藝術,守護中華文化。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