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字微之,是唐代與白居易同時期的大詩人。他出生於唐代宗大曆十四年即779年的東都洛陽。他年少家貧,但天資聰穎,學習勤奮刻苦。雖仕途坎坷,幾度貶謫,也曾官至監察御史等職務。
他喜愛陳子昂和杜甫的詩歌,逐漸走上詩歌創作的道路。他的詩歌觀點和白居易相近,二人共同提倡新樂府,成了莫逆之交,史稱「元白」。二人詩歌唱和頻繁,稱為元和體,共有近千首唱和詩傳世。
元稹是個才子,他一生中遇到了三個聰慧的女子。第一個是崔鶯鶯,他在蒲州今山西永濟任職時碰到了她,二人墜入愛河。後來元稹據此寫成了傳奇小說《鶯鶯傳》,歷代傳誦,後來又被元代人王實甫改寫成《西廂記》。
第三個是唐代女詩人薛濤。元稹為監察御史時出差四川,在那裡見到了非常有名的薛濤,二人一見鍾情。後來分手後也是詩書不斷,薛濤還因此創作了一種「薛濤箋」,還有《春望詞》傳世。
第二個是原配妻子韋叢。韋叢是太子少保韋夏卿的小女兒,她二十歲時嫁給二十四的元稹。他們兩人結婚後非常恩愛,但由於當時元稹還沒有任職,家境貧寒,過的是苦日子。
這段時間元稹一直忙於考試和應酬,家裡的事情全部落在妻子韋叢身上。由於勞累過度,韋叢染病,不久就離世了。而此時元稹剛剛任職監察御史,所以元稹非常內疚痛心。
元稹想到妻子與自己同患難,正要苦去甜來的時候,她卻離開了人世,因此非常痛苦。他的感情無法排解,因此寫下了《遣悲懷三首》,而且接著還寫下了《離思五首》,來寄託對妻子的思念。
《離思五首·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元稹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就是在簡短的篇幅中連用比喻,把心愛的人比喻成水,比喻成雲,比喻成花。把自己的深深的思念寄托在這些美好裡。
因為在古人眼裡水是最溫柔的。《道德經》就有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而李白的《清平調》又有「雲想衣裳花想容」之句,可見用這三種物體來形容女子的美好是再恰當不過的。
更何況元稹在這裡引經據典,賦予了水和雲特別的含義。「曾經滄海難為水」,是從《孟子·盡心上》中「觀於海者難為水」一句化用而來。意思是見過滄海的水,其它地方的水就顯得一般、更不值得一提了。
同樣詩裡的雲是指巫山的雲,它是宋玉《高唐賦序》裡由神女幻化的,它「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因此見過巫山的雲彩,其它地方的雲也就不值得欣賞留戀了。
因此詩人元稹倉促地從花叢裡走過,從有眾多女子的地方走過,他無心欣賞,他不再動心,他頭也不回。這是什麼緣故呢?原來一半是自己要尊佛奉道,修身治學;另一半是因為他曾經擁有過韋叢這樣美麗的女子。
元稹在詩裡借用「滄海水」、「巫山雲」這樣美好的事物,來形容自己心愛的人,並表示不再與別的女子來往,這表現了他對愛妻的思念,對愛情的忠貞不渝。
當然元稹在詩中沒有指名道姓,到底他寫的美女是指誰,就給人留下了很多猜測,大多數人認為是寫給結髮妻子韋叢的。也有人認為是思念初戀崔鶯鶯的,還有人認為是回憶詩人薛濤之作,但是這些都無法考證。
但是不管怎麼樣,都無法隱藏這首詩的美,特別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一句,已經成了千古名句。可以說他把愛情寫得絕妙,後來的詩人幾乎無法超越。
現在它還不只是一個表達愛情的經典名句,而且在其它各個方面,也可以廣泛地引用,指人們對美好事物的不斷追求和嚮往,到了極限的程度,再無可復加。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