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思》(唐)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有人說,「黃山歸來不看嶽,九寨歸來不看水」,大抵是因為黃山的奇美秀麗和九寨的鬼斧神工讓天下的山水相形見絀,所以才有這種「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自信和霸氣。幾千年前的元稹生活的唐朝旅遊業並沒有現在這麼發達,那時的五嶽和九寨也還待字閨中等待開發,但他用獨特的感觸和淵博的知識寫出異曲同工的兩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曹操在《觀滄海》中寫道「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聳峙」,《孟子》寫道「觀於滄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宋玉在《高唐賦》中寫到巫山「旦為朝雲,暮為行雨」,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鬆弛,美若嬌姬,滄海的深廣和巫山雲的變幻多姿自然不是其他地方的水和雲能夠比的。見識過滄海和巫山雲的人自然會折服於自然的壯觀和瑰麗,靈魂深處有一種被洗禮的高尚悸動,也自然會變得淡定,再遇到山雲也不會像井底之蛙和劉姥姥那樣盲目地崇敬和豔羨。所以說,人的淡定源自經歷,而經歷不在多,在於刻骨銘心。欣賞美景如此,追求愛情也是這樣。經歷過最驚豔年華、最心心相印的愛情,就不會輕易交出自己的內心,因為記憶中的那份刻骨銘心可能是後來終其一生都難以企及的。
元稹的這首《離思》是自己退居家中、愛妻離世後寫的悼詞。妻子是太子少保韋夏卿的女兒,錦衣玉食,嬌生慣養,卻願意在20歲的花季嫁給一無所有的元稹。兩人的婚後生活雖然不致榮華,但柴米油鹽,舉案齊眉,也算是其樂融融。七年的婚姻沒有給兩人帶來七年之癢,卻帶來沉澱後更濃鬱的幸福,在第七個年頭,才華橫溢的元稹終於在而立之年升任監察御史,平步青雲指日可待,但琴瑟和鳴的妻子卻溘然長逝,怎不讓人唏噓?在抒發滄海巫山的感慨後,詩人筆鋒一轉,給出了喪妻之後的自畫像,「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正值壯年、風流倜儻的自己每次經過花叢都百無聊賴,漫不經心,不屑一顧。
這裡的花叢既指奼紫嫣紅的自然之花,又指環肥燕瘦的妙齡女子,兩者都代表著青春的朝氣和生活的美好,不過對於自己同樣沒有吸引力。一半原因是自己潛心修道,開始明白「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五色令人炫目,五味令人味道」,慢慢習慣了這種寡淡但平淡安心的生活,另一方面則是失去了心心相印的愛妻,雖然她已經遠去,但那種刻骨的愛仍在心裡,無人能取代她的位置。
在《遣悲懷·其二》裡,元稹也沒有忘記她的亡妻,「誠知此恨年年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既有對婚後讓自己嬌妻過清貧生活的內疚和悔恨,也有自己發達時妻子逝去的無奈和哀傷,死者不能復生,如果真有靈魂,希望她在陰間活得平順安寧一點。元稹在34歲時還是納了妾,在41歲時也和唐朝女詩人薛濤有了惺惺知己之情,雖然他身邊還是有了新的女人,但在他心靈深處肯定為韋氏留了個特殊的位置,他新尋的愛情模式肯定也與那段刻骨銘心有暗合之處。好了,今天的文章就講到這裡,喜歡小編文章的朋友歡迎轉發、評論和分享,我們下期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