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離思》

2020-11-25 今朝談文化

《離思》(唐)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有人說,「黃山歸來不看嶽,九寨歸來不看水」,大抵是因為黃山的奇美秀麗和九寨的鬼斧神工讓天下的山水相形見絀,所以才有這種「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自信和霸氣。幾千年前的元稹生活的唐朝旅遊業並沒有現在這麼發達,那時的五嶽和九寨也還待字閨中等待開發,但他用獨特的感觸和淵博的知識寫出異曲同工的兩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曹操在《觀滄海》中寫道「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聳峙」,《孟子》寫道「觀於滄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宋玉在《高唐賦》中寫到巫山「旦為朝雲,暮為行雨」,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鬆弛,美若嬌姬,滄海的深廣和巫山雲的變幻多姿自然不是其他地方的水和雲能夠比的。見識過滄海和巫山雲的人自然會折服於自然的壯觀和瑰麗,靈魂深處有一種被洗禮的高尚悸動,也自然會變得淡定,再遇到山雲也不會像井底之蛙和劉姥姥那樣盲目地崇敬和豔羨。所以說,人的淡定源自經歷,而經歷不在多,在於刻骨銘心。欣賞美景如此,追求愛情也是這樣。經歷過最驚豔年華、最心心相印的愛情,就不會輕易交出自己的內心,因為記憶中的那份刻骨銘心可能是後來終其一生都難以企及的。

元稹的這首《離思》是自己退居家中、愛妻離世後寫的悼詞。妻子是太子少保韋夏卿的女兒,錦衣玉食,嬌生慣養,卻願意在20歲的花季嫁給一無所有的元稹。兩人的婚後生活雖然不致榮華,但柴米油鹽,舉案齊眉,也算是其樂融融。七年的婚姻沒有給兩人帶來七年之癢,卻帶來沉澱後更濃鬱的幸福,在第七個年頭,才華橫溢的元稹終於在而立之年升任監察御史,平步青雲指日可待,但琴瑟和鳴的妻子卻溘然長逝,怎不讓人唏噓?在抒發滄海巫山的感慨後,詩人筆鋒一轉,給出了喪妻之後的自畫像,「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正值壯年、風流倜儻的自己每次經過花叢都百無聊賴,漫不經心,不屑一顧。

這裡的花叢既指奼紫嫣紅的自然之花,又指環肥燕瘦的妙齡女子,兩者都代表著青春的朝氣和生活的美好,不過對於自己同樣沒有吸引力。一半原因是自己潛心修道,開始明白「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五色令人炫目,五味令人味道」,慢慢習慣了這種寡淡但平淡安心的生活,另一方面則是失去了心心相印的愛妻,雖然她已經遠去,但那種刻骨的愛仍在心裡,無人能取代她的位置。

在《遣悲懷·其二》裡,元稹也沒有忘記她的亡妻,「誠知此恨年年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既有對婚後讓自己嬌妻過清貧生活的內疚和悔恨,也有自己發達時妻子逝去的無奈和哀傷,死者不能復生,如果真有靈魂,希望她在陰間活得平順安寧一點。元稹在34歲時還是納了妾,在41歲時也和唐朝女詩人薛濤有了惺惺知己之情,雖然他身邊還是有了新的女人,但在他心靈深處肯定為韋氏留了個特殊的位置,他新尋的愛情模式肯定也與那段刻骨銘心有暗合之處。好了,今天的文章就講到這裡,喜歡小編文章的朋友歡迎轉發、評論和分享,我們下期見,拜拜。

相關焦點

  • 六甲番人讀唐詩|元稹《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元稹是中唐時期重要的詩人,他和白居易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元稹的詩成就很高,現存世八百三十餘首,其中的《離思》是他的代表詩作之一。《離思》是元稹為亡妻韋叢寫的悼亡詩,共五首,其中的第四首最為出名: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
    離思五首·其四——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難為:這裡指「不足為顧」「不值得一觀」的意思除卻:除了,離開。意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取次:草草,倉促隨意。
  • 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離思五首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 尋常百種花齊發, 偏摘梨花與白人。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
    元稹,字微之,又字威明,北魏宗室鮮卑拓跋部後裔,北魏昭成帝拓跋拓跋什翼鍵的第十九世孫。是唐朝著名的詩人、文學家。元稹八歲那年,父親元寬因病去世,母親鄭氏一介柔弱婦孺擔起元稹上學的重擔。後來元稹果然不負期望年僅十五歲就在朝廷舉辦的「禮記、尚書」的考試中擢第。唐朝考試的科目眾多,元稹出身中小地主,為了儘快擺脫貧困,元稹選擇了相對簡單的明經考試,一戰告捷。在及第之後,元稹還沒有官職只能暫時閒居在京城裡,後來因緣際會得了陳子昂送的李白的上百首詩作,他讀了之後有感而發,開始寫了大量的詩作。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本是無情客
    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唐朝著名詩人、文學家。代表作有傳奇《鶯鶯傳》《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其中《離思五首》最為人熟知,其中又以《離思·其四》最為人津津樂道。詩中一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千百年更是被人爭相傳唱。
  • 千古名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真實含義是什麼?
    千古名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真實含義是什麼?分析一位詩人的詩句,不能簡單地從字面意思來理解,這是非常片面的。從字面意思上來看,這首詩是用來寫愛情的,用情至真,感情細膩,充分體現了詩人對亡妻的懷念之情。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元稹,是真的深情嗎?
    情詩千萬篇,而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一句在愛情詩中永遠都有它的一席之地。一生詩詞創作巨大,其中數《菊花》、《遣悲懷三首·其二》、《離思五首·其四》廣為流傳,而《離思五首·其四》最負盛名。《離思五首·其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首兩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見過無比深廣的滄海,就覺得別處的水相形見絀。見過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
  • 「渣男」元稹怎麼悼亡妻子: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說起元稹給我影響最深的是他寫的眾多悼亡詩,一生大概寫了三十多首,其中寫給原配妻子韋叢的就有十多首,最著名的就是《離思五首》。如果說悼亡詞蘇東坡的《江城子》第一,那麼悼亡詩元稹下面的這首《離思》說第二,就沒人敢稱第一。
  •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除卻巫山不是雲。難為:這裡指「不足為顧」「不值得一觀」的意思。除卻:除了,離開。這句意思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此句與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經接觸過的一段戀情。取次:草草,倉促,隨意。這裡是「匆匆經過」「倉促經過」或「漫不經心地路過」的樣子。不應解釋為「按次序走過」。例:宋陸遊《秋暑夜興》詩:「呼童持燭開藤紙,一首清詩取次成。」
  • 詩詞: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今天也是為大家帶來一首很有名的寫愛情詩詞,原詩如下:離思五首·其四(唐)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除卻巫山不是雲」。「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滄海」、「巫山」世間之雄境也,說曾經看到過滄海的人就再難看的起其它地方的水了,看過巫山雲雨的人其它地方的雲雨對之也就再算不上什麼景色了。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什麼意思?看了讓人羞愧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看了讓人羞愧!對於詩歌,大家從小到大都學過不少詩歌,今天就說一說元稹悼念亡妻韋叢的這首《離思五首》的一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講一講這背後的故事。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出自於誰手?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出自唐代詩人元稹的詩《離思》,這兩句詩語言幻美,意境朦朧,十分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愛情名句。元稹簡介:元稹(779年-831年)唐朝大臣,文學家。元稹與白居易同科及第,結為終生詩友,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形成"元和體",詩詞成就巨大,言淺意哀,扣人心扉,動人肺腑。現存詩八百三十餘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長慶集》。《離思》原文如下:《離思》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 鑑賞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鑑賞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他是一位與白居易齊名的著名詩人。由於他和白居易同科及第,不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同時也成為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的代表人之一。由於元稹的詩歌成就與白居易不相上下,所以後世之人將二人並稱為「元白」。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藏在古詩裡的愛情 元稹韋叢
    元稹的離思五首,都是為了追悼亡妻韋叢而作,寫於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尋常百種花齊發,偏摘梨花與白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深刻的表達了他對韋叢的思念和眷戀。離思五首·譯文:愛在早晨的鏡子裡欣賞殘妝,釵環插滿在髮絲叢中。不一會兒初升的太陽照在抹了胭脂的臉頰上,仿佛一朵紅花甦醒綻放又仿佛要化開了一般。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更深層次的含義你知道嗎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更深層次的含義你知道嗎詩詞起源與先秦,在唐代到達鼎盛。中國詞起源於隋唐,流行於宋代。中華詩詞源自於民間,是一種草根文學,即便是在21世紀的中國,詩詞則深受普通大眾的青睞。
  • 元稹悼念妻子的兩句詩流傳甚廣: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我們驚嘆於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的那份刻骨銘心,更對於唐代詩人元稹悼念妻子的這兩句唐詩印象深刻。且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這首唐詩的題目是《離思五首·其四》,是元稹悼念妻子所寫的組詩作品中的一首。在這首古詩當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前兩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境界十分廣闊,用情極深,寫出了作者對亡妻的那份深情。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該怎樣理解
    文/自新更多了解 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這首千古名詩,出自唐朝宰相及著名詩人元稹之《離思五首其四》。直譯為:曾經看到過滄海(古人稱渤海為滄海),再看別處的水就不能稱作為水了;見過巫山上的雲彩,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了。倉促地從花叢中走過,都懶得回頭顧盼;這緣由,一半是因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為曾經擁有過的你。
  • 如何理解「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元稹的詩《離思五首.其四》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從《孟子·盡心》篇「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於海」比喻「遊於聖人之門」,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並不明顯。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
  • 元稹詩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究竟想表達什麼?
    離思五首·其四作者: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這首詩本是元稹悼念亡妻之作,今天我用這首詩也來悼念我那段逝去的感情吧!這首詩的大意是說,以前到過滄海這個地方,就不再到其它地方看海了;看過了巫山那裡的雲,就不用再看其它地方的雲了。每次我走過百花深處,都懶得回頭,這一半是因為我個人的修為一半因為曾經的你。這首詩用《紅樓夢》裡的一句話來概括:「任憑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飲。」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何意?很多老師不願解釋太深
    除了《木蘭辭》,還有不少老師不願說得太深的詩,比如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個千古名句大家應該很熟悉,它出自唐代大詩人元稹的《離思五首》,是唐代最經典的悼亡詩之一。讓我們來讀讀全詩:《離思五首.其四》唐.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這首詩是大才子元稹紀念自己的髮妻韋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