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的離思五首,都是為了追悼亡妻韋叢而作,寫於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韋叢20歲時下嫁元稹,其時元稹尚無功名,婚後頗受貧困之苦,而她無半分怨言,元稹與她兩情甚篤。七年後韋叢病逝,韋叢死後,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這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組詩。
離思五首
[ 唐 ] 元稹
自愛殘妝曉鏡中,環釵謾篸綠絲叢。
須臾日射燕脂頰,一朵紅蘇旋欲融。
山泉散漫繞階流,萬樹桃花映小樓。
閒讀道書慵未起,水晶簾下看梳頭。
紅羅著壓逐時新,吉了花紗嫩麴塵。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紕縵最宜人。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尋常百種花齊發,偏摘梨花與白人。
今日江頭兩三樹,可憐和葉度殘春。
藏在古詩裡的愛情
太子少保韋夏卿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元稹的作品,便被這個才華橫溢、胸懷大志的男子深深吸引,也準備提攜這個家境貧寒的書生。
元稹與韋叢的第一次邂逅,是在韋府的花園,「青羅小扇白蘭花,纖腰玉帶舞天紗,疑是仙女下凡來,回眸一笑勝星華。」用來形容韋叢也不為過。毫無意外,元稹被韋叢深深地吸引。當時的韋叢也到了待嫁的年齡,男才女貌,怎能不動心?愛情一旦投入,便很難放手。
韋府初遇
當時二十四歲的元稹科舉落榜,元稹的銳氣和才華讓韋夏卿相信他將來會是一位有作為的人,於是將愛女韋叢許配給他,在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韋叢下嫁給二十四歲的元稹。元稹受到韋夏卿的提攜,得到向上爬的機會。
元稹和韋叢婚後恩愛百般,琴瑟調和。韋叢雖出生於大家,卻絲毫不會囂張跋扈,她從小乖巧懂事,琴棋書畫女紅,詩詞歌賦,樣樣精通;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貴,卻不好富貴,不慕虛榮,可見韋叢是一位多麼難得的女子。
當時正值元稹不得志,生活非常清苦。韋叢從大富人家來到這個清貧之家,卻絲毫沒有怨言,反而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關心和體貼丈夫,對於生活的貧瘠和艱苦淡然處之。
元稹原本以為這只是一個政治上晉升的途徑,卻沒想到韋叢是這樣一個溫柔的女子、體貼的妻子。婚後元稹忙著科考,家中的家務全是韋叢一人包辦,而婚前她是大戶人家的千金、父親疼愛的小女兒,韋叢的賢惠淑良可想而知,所以元稹在數年以後,總還是會忍不住想起與他共度清貧歲月的結髮妻子韋叢。
好景不長,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韋叢因病去世,年僅二十七歲。此時的三十一歲的元稹已升任監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開始,愛妻韋叢卻駕鶴西去,這個打擊讓元稹無比悲痛,痛徹心扉。
韋叢下葬之時,元稹仍情不能已,元稹對妻子一直有深切的思念和無法釋懷的悲傷,韋叢與他同苦七年,卻在他即將飛黃騰達的時候離開了他,而元稹能做的只有祭奠亡故的愛妻,以及在詩中寫下自己的思念。
韋叢是世間一位難能可貴的女子,她的溫良賢淑讓元稹難以忘懷,即使元稹曾與初戀崔鶯鶯、名妓薛濤「糾纏不清」,但韋叢依然是他心中不可替代的存在,他對韋叢的愛在他的幾首詩中都有體現,感情真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深刻的表達了他對韋叢的思念和眷戀。
離思五首·譯文:
愛在早晨的鏡子裡欣賞殘妝,釵環插滿在髮絲叢中。
不一會兒初升的太陽照在抹了胭脂的臉頰上,仿佛一朵紅花甦醒綻放又仿佛要化開了一般。
山泉繞著街道緩緩流去,萬樹桃花掩映著小樓。
我(在樓上)悠閒地翻看道教書籍慵懶著沒有起身,隔著水晶簾看(你在妝檯前)梳頭。
著壓(一種織布工藝)的紅羅總是追逐時髦新穎的花樣,繡著秦吉了(一種類似鸚鵡的鳥)花紋的紗布染著酒麴一樣的嫩色。
(你說)不要首先嫌布料的材質太薄弱,稍微有些經緯稀疏的帛才是最宜人的。
曾經領略過蒼茫的大海,就覺得別處的水相形見絀;曾經領略過巫山的雲靄,就覺得別處的雲黯然失色。
即使身處萬花叢中,我也懶於回頭一望,這也許是因為修道,也許是因為你的緣故吧。
當時百花齊放,我卻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給你這個皮膚潔白如玉的女子。
如今我就像那兩三棵樹一樣靜靜地站在江邊,可憐只有一樹綠葉和我一起度過殘春。
文字|以舒
圖片|來源於網站
古詩詞、愛情古詩、貧賤夫妻百事哀、離思五首、#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