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元稹究竟是不是渣男?

2020-08-17 文史不假


《離思五首》: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這首詩是悼詩,由唐代大詩人元稹為紀念自己的原配夫人韋叢而作,也是文史不假個人最喜歡的一首唐詩。特別是,那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更加意境深遠,用情至真,感動了無數情投意合的男女。

不過,此詩卻並未入選中小學教材,更沒有成為口口傳誦的唐詩。許多家長和老師都不願意孩子過早接觸這首詩,更不願意過多的解釋說明,究其原因或許就在這首詩的開頭兩句上。

「曾經滄海難為水」,這句取自《孟子·靜心篇》中的「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就是說,在領略過蒼茫大海的氣勢後,別處的任何水都再難以進入我的視野。元稹創造性的把「觀於海者難為水」引申為「曾經滄海難為水」,隱喻夫妻之間的那種情深似海。

「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句取自宋玉《高唐賦》中關於「巫山神女」的傳說,巫山之雲即為神女幻化而來。用巫山之雲和其他的雲進行對比,隱喻自己妻子的容貌和品行,是其她任何人都難以匹及的。

前兩句詩的意寓深遠而又感人肺腑,但是,「巫山雲雨」作為一個特定的意象,在流傳過程中逐漸有了男女交合之意。由於受到這層禁忌之意的影響,使得這首詩的傳頌程度被大打折扣。

至於後面兩句就相對比較容易理解了,「取次花叢懶回顧」,以花進行比喻,形容自己即便在萬花叢中行走,也懶得左右回顧周圍的花朵,因為自己已經有了妻子。而且,這裡的「懶回顧」,也是對前面兩句「難為水」「不是雲」的一種呼應。

最後一句,「半緣修道半緣君」,有人認為是因為元稹失去了妻子,所以導致自己心如死灰,甚至有了出家修道的意思。筆者個人竊以為,在尊佛奉道的唐代,這裡的「修道」,既是一種行為,也是一種心為,是痛失所愛後一種寄託哀思的方式,非常的深沉和含蓄。

接下來,我們一同走近這首詩的作者元稹,走近這位故事多多也爭議多多的大詩人,看他為何會被人稱為「最具才情的大渣男」?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又字威明,唐朝東都洛陽人,北魏皇室鮮卑族拓跋氏的後裔。他是唐朝著名的詩人,也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與大詩人白居易一道被合稱為「元白」,並形成了「元和體」,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元稹雖然在文學領域成就斐然,但在政治上卻並不得意,儘管曾經一度官居宰相之位,不過並沒有太多的建樹,還連續多次被貶斥。

在長期覬覦相位的李逢吉陰謀策劃下,元稹和裴度一同被罷相併被貶往外地,從此開始了人生的起起伏伏。連續多次被貶,又連續多次被起用,晚年在武昌任職期間病逝,被朝廷追贈為尚書右僕射。

唐代宗大曆十四年,元稹出生於東都洛陽,他們家雖是北魏皇族拓跋氏的後裔,但幾百年傳承下來,家境早已沒落。

在元稹八歲時,父親元寬又因病過世,而出生於書香門第的母親鄭氏,只能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一力挑起了元稹的學習和生活重擔。

元稹不僅天資聰穎,而且志向遠大,自然沒有辜負母親的殷切期望,十五歲時便以明經擢第。雖然唐代科舉考試的名目甚多,明經比起進士來相對容易,但也並非爛大街的白菜,唐朝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所以,以十五歲的年齡得中明經,本身也說明了一些問題。

取中明經後,只是具備了入仕為官的資格而已,並非一定被授予官職。比如,沒有背景的元稹就一直無官可做,長期閒居於京城,成為一名待業青年。

幸虧,家中豐富的藏書和京中寬鬆的環境,都為他提供了博覽群書和一展所長的機會,開始大量作詩抒發自己的所思所想,漸漸成為了名噪京城的才子。

貞元十五年,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濟)任職,開啟了自己在仕途上熬資歷的歲月。在這裡,他遇到了一個崔姓女孩,還是自己的表妹,就此開始了懵懂的初戀。

西廂記的原型

崔家是當地的富戶,崔姓女孩名叫崔雙,是一個熱情主動的女子,元稹的一首《明月三五夜》很快就俘獲了崔小姐的芳心,兩人正式確立了戀愛關係: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不過,元稹在第二年進京參加吏部科考後高中,得以留在京城待詔入仕。同時,他也因為聲名鵲起和才情出眾而進入了韋夏卿的視線,成為人生逆襲的轉折點。

作為京兆尹(相當於北京市市長),韋夏卿還是當朝正二品的太子少保。他非常欣賞元稹的才華,甚至願意將自己的小女兒韋叢下嫁給這個懷才不遇甚至窮困潦倒的屌絲青年。

而元稹,也認為這樁婚姻是上天對自己的眷顧。韋家門第高貴,是自己現今可以倚仗的政治靠山;而且,韋叢本人也頗具姿色,通曉詩文,秀外慧中,是一個無可挑剔的結婚對象。

從此以後,因為這樁婚姻而改變了三個人的命運。

為什麼會是三個人?因為,蒲州的崔雙才是元稹此時的正牌女友。為了迅速依附於韋夏卿,元稹果斷地將蒲州的崔姓女孩變成了前任女友,並且迅速迎娶了白富美韋叢。此事,也成為元稹被人稱為「渣男」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過,元稹在放棄這段感情之後,內心還是非常糾結的,感覺有負於崔小姐。於是,他在多年後寫下了一篇傳奇小說名叫《鶯鶯傳》,以崔鶯鶯作為主人公,書中的故事情節完全照搬了他本人和崔小姐的真實經歷。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中明確的指出:

《鶯鶯傳》為微之自敘之作,其所謂張生即微之自化名,此固無可疑。

《鶯鶯傳》的這個故事,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不過,卻在元朝時被王實甫寫成了《西廂記》,還被改編成了雜劇和戲曲,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悽美的一段愛情故事。

魯迅曾在《中國小說史略》裡提到:

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雖文章尚非上乘,而時有情致,固亦可觀。

韋叢

韋叢在從大富之家嫁入這個清貧之家後,儘管存在著巨大的落差,但卻一直無怨無悔,盡全力去關心和輔助丈夫,對於清貧的生活也淡然處之。而元稹也對妻子的善解人意和體貼照顧非常感動,夫妻二人相敬如賓,感情甚好,在婚後的七年間先後誕下了五子一女。

或許,與這種清貧生活和頻繁生育有關,韋叢在婚後第七年就匆匆過世了,年僅二十七歲。

遭受如此重創,元稹悲慟不已,一時間無法自拔。更可悲的是,在妻子韋叢下葬時,元稹竟因為御史留東臺而沒有能親自前往送葬,成為他一生之憾。

在失去韋叢的這一年,元稹整整三十歲。得益於韋家的扶持和自己的努力,他已經成為了監察御史,完全稱得上是年輕有為,而且還是一個腹內藏錦繡的風流才子。

因為工作的需要,元稹前往蜀中,竟與當時著名的女詩人薛濤上演了一出你儂我儂的才子佳人大戲。

當時,薛濤剛結束與韋皋的戀情,而元稹也喪妻剛滿一年,兩人都處於感情的空窗期。在思想解放和行為自由的唐朝,時時處處都能滋生出愛情的火苗。

進入蜀地後,相互敬仰的元稹和薛濤立即就走到了一起。儘管,當時元稹剛過而立之年,薛濤卻已經四十有一,但這段相差十一歲的姐弟戀依然進行的轟轟烈烈,深陷愛情中的薛濤還作詩《池上雙鳧》:

雙棲綠池上,朝去暮飛還。

更憶將雛日,同心蓮葉間。

薛濤

不難看出,已經四十一歲的薛濤,對待這段感情依然非常神往,非常留戀。看來,對於愛情的憧憬,無論是四十多歲的女子還是十幾歲的女子,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而元稹,也沉迷於薛濤的才情和風韻中,與之出雙入對。不過,薛濤不僅比元稹年長十一歲,而且還是樂伎出身,這樣的身份顯然不能成為元稹的妻子。對此,雙方都心知肚明。

在激情退潮後,元稹開始理智的看待這份戀情。待他回長安復命後,立即就結束了這段匆忙而又炙熱的戀情,開始了自己新的生活。不過,元稹還是通過《寄贈薛濤》這首詩,來為這段戀情畫上了句號:

錦江滑膩蛾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

言語巧偷鸚鵡舌,文章分得鳳凰毛。

紛紛辭客多停筆,個個公卿欲夢刀。

別後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雲高。

基本上,元稹對待薛濤,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字——「愛過」!

感情經歷豐富多彩的同時,元稹的仕途卻開始越發的曲折顛簸。

810年,元稹被貶往江陵(今湖北荊州)任職。好友李景儉念他孤身一人,貶居外地卻無人照顧,就將表妹安仙嬪嫁給了元稹,開啟了他的第二段婚姻生活。

安仙嬪雖不像原配崔叢那般無可挑剔,可對元稹卻也是用情至深,肩負起了照顧全家老小的任務。可惜,這段婚姻也僅僅維持了三年,在元和九年時,安仙嬪就病逝了。

815年,元稹繼續自己的悲催之旅,又被貶到了興元任職。在機緣巧合之下,他和山南西道涪州(今重慶涪陵)刺史裴鄖的女兒裴淑相識,於是,他的第三段婚姻開始了。

在此期間,元稹和裴淑度過了一段安逸悠閒的生活,直到第一個孩子出世後他才赴任。

824年,唐穆宗駕崩,其長子李湛繼位登基,史稱唐敬宗。元稹因為極有才名,很快就被召回京中任職。但是,好景不長,元稹在京中任職不久就又被貶,調任了浙東觀察使兼越州刺史。

唐朝的政治就是這樣任性,官員經常會被貶,但過兩年還會再次召回起用。臨行前,為了寬慰妻子裴淑,元稹還賦詩一首:

海樓翡翠閒相逐,鏡水鴛鴦暖共遊。

我有主恩羞未報,君於此外更何求。

煙花江南

到江南之地任職後,歌姬娛樂自然十分頻繁,元稹很快就結識了當地著名的交際花(女藝人、女文人),並且徹底被她風姿曼妙的青春氣息所折服。作為一個遷客騷人,元稹照例又是作詩一首《贈劉採春》:

新妝巧樣畫雙蛾,謾裡常州透額羅。

正面偷勻光滑笏,緩行輕踏破紋波。

言辭雅措風流足,舉止低回秀媚多。

更有惱人腸斷處,選詞能唱望夫歌。

劉採春長期混跡於娛樂圈,自然深解風情,很快就被才華橫溢的元稹所搞定,還被其納為妾室,兩人共同生活了七年之久。

直到元稹被詔回京城時,他或許擔心不好向妻子裴淑交代,亦或許顧及自己的官聲名譽,竟然拋下了劉採春而獨自離去,讓人大呼「渣男本色」。

唐敬宗駕崩後,唐文宗李昂登基,新官上任三把火,這新皇上任也是。於是乎,元稹再次被貶,去了湖北武昌擔任鄂州刺史,這一年他已經五十歲。

大概連番遭貶斥,元稹已經身心俱疲,到任後不久就臥床不起。躺在病榻之上,元稹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歷,回顧自己的感情經歷,很多,也很雜。不過,最令他難以忘懷的,依然是那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原配妻子韋叢。

元稹

831年,元稹在五十二歲時暴病過世了。臨終前,他非常平靜,自己真愛過別人,也被別人真愛過。如果非要說有什麼遺憾的話,那就是感情經歷很多,但都不長久,甚至還被人誣為是濫情的渣男。

對此,元稹不願做太多的解釋,無論是崔雙、韋叢、薛濤、安仙嬪、裴淑還是劉採春,哪一個都對元稹都是付出了真心。而元稹也對每個女子付出了感情,而且對每段感情都是認真的,你可以說他多情,但絕不是什麼渣男。

尤其是,對那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韋叢更是如此。對元稹來說,再多的解釋也是徒勞和無益的,已經逝去的再也無法挽回。

文史不假:原創不易,歡迎關注支持!

相關焦點

  • 寫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元稹究竟是不是渣男?
    《離思五首》: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這首詩是悼詩,由唐代大詩人元稹為紀念自己的原配夫人韋叢而作,也是文史不假個人最喜歡的一首唐詩。特別是,那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更加意境深遠,用情至真,感動了無數情投意合的男女。不過,此詩卻並未入選中小學教材,更沒有成為口口傳誦的唐詩。
  • 寫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竟是個「渣男」
    他是成語「始亂終棄」的主人公,他是「千古第一渣男」,他是《西廂記》中張生的原型,他也寫下名垂千古的吊亡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可以引申為:在領略過世間最美好的人、事或物之後,對普通「貨色」就提不起興趣、再也入不了法眼了。
  • 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 尋常百種花齊發, 偏摘梨花與白人。
  • 元稹寫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可他卻違背了諾言
    《離思.其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這句詩的意思,淺顯易懂,前兩句是用來讚美女性的最美情詩。曾經滄海難為水:取自《孟子》的「登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意思是,看過大海的人,很難被其他的水所吸引,在聖人門下遊學過的人,很難被其他言論所吸引。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
    離思五首·其四——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難為:這裡指「不足為顧」「不值得一觀」的意思除卻:除了,離開。意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取次:草草,倉促隨意。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本是無情客
    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唐朝著名詩人、文學家。代表作有傳奇《鶯鶯傳》《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其中《離思五首》最為人熟知,其中又以《離思·其四》最為人津津樂道。詩中一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千百年更是被人爭相傳唱。
  • 「渣男」元稹怎麼悼亡妻子: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其中的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更是傳頌千古的名句。《離思》唐: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這首詞的大概意思是:曾經到臨過滄海,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若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是渣男還是政客?
    #渣男#很多戀愛中的男女都把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當作自己對愛情的熾烈追求,或是山盟海誓的一部分。然而,不知從何時起,網絡上出現元稹是渣男的觀點。元稹作為唐代詩人兼宰相,算是古代的名人,很多事跡歷史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今天將幾個時代類似事件做個比較,看看元稹是否是渣男。
  • 六甲番人讀唐詩|元稹《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元稹是中唐時期重要的詩人,他和白居易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元稹的詩成就很高,現存世八百三十餘首,其中的《離思》是他的代表詩作之一。《離思》是元稹為亡妻韋叢寫的悼亡詩,共五首,其中的第四首最為出名: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 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表達了怎樣的愛情觀?
    元稹確實是唐朝詩人中的渣男,而且是極品的渣男。但這並不影響他成為偉大的詩人,這就像是唐朝著名的詩人崔顥一樣,崔顥也是個渣男,但是他竟然能夠寫出連李白都羨慕嫉妒恨的《黃鶴樓》。所以說,有的時候人品好的,不一定寫得出好詩,人品不好的,他的作品也不一定不偉大。文學很複雜,人性也是如此。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元稹,是真的深情嗎?
    情詩千萬篇,而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一句在愛情詩中永遠都有它的一席之地。《離思五首·其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首兩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見過無比深廣的滄海,就覺得別處的水相形見絀。見過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巫山有朝雲峰,下臨長江,據宋玉《高唐賦》說,其云為神女所化,美若嬌姬,旦為朝雲、暮為行雨。
  • 唐朝最撩渣男-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大抵許多渣男都會深情款款的講情話,不過情話不是只給一個人講。那年的元稹也是翩翩一少年,遇見了十七歲的表妹崔鶯鶯。應該是初春勾起了姑娘內在的春心,或許是元稹手段高明寫情書彈琴表白,也或許是少年俊秀姑娘清麗一見傾心,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 元稹詩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究竟想表達什麼?
    離思五首·其四作者: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這首詩本是元稹悼念亡妻之作,今天我用這首詩也來悼念我那段逝去的感情吧!這首詩的大意是說,以前到過滄海這個地方,就不再到其它地方看海了;看過了巫山那裡的雲,就不用再看其它地方的雲了。每次我走過百花深處,都懶得回頭,這一半是因為我個人的修為一半因為曾經的你。這首詩用《紅樓夢》裡的一句話來概括:「任憑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飲。」
  •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除卻巫山不是雲。難為:這裡指「不足為顧」「不值得一觀」的意思。除卻:除了,離開。這句意思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此句與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經接觸過的一段戀情。取次:草草,倉促,隨意。這裡是「匆匆經過」「倉促經過」或「漫不經心地路過」的樣子。不應解釋為「按次序走過」。例:宋陸遊《秋暑夜興》詩:「呼童持燭開藤紙,一首清詩取次成。」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
    元稹,字微之,又字威明,北魏宗室鮮卑拓跋部後裔,北魏昭成帝拓跋拓跋什翼鍵的第十九世孫。是唐朝著名的詩人、文學家。元稹八歲那年,父親元寬因病去世,母親鄭氏一介柔弱婦孺擔起元稹上學的重擔。後來元稹果然不負期望年僅十五歲就在朝廷舉辦的「禮記、尚書」的考試中擢第。唐朝考試的科目眾多,元稹出身中小地主,為了儘快擺脫貧困,元稹選擇了相對簡單的明經考試,一戰告捷。在及第之後,元稹還沒有官職只能暫時閒居在京城裡,後來因緣際會得了陳子昂送的李白的上百首詩作,他讀了之後有感而發,開始寫了大量的詩作。
  • 古詩詞||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出自唐代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收藏下載複製完善愛情,悼亡,早教譯文及注釋譯文經歷過波瀾壯闊的大海,別處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觀。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離思》
    《離思》(唐)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有人說,「黃山歸來不看嶽,九寨歸來不看水」,大抵是因為黃山的奇美秀麗和九寨的鬼斧神工讓天下的山水相形見絀,所以才有這種「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自信和霸氣。幾千年前的元稹生活的唐朝旅遊業並沒有現在這麼發達,那時的五嶽和九寨也還待字閨中等待開發,但他用獨特的感觸和淵博的知識寫出異曲同工的兩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出自於誰手?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出自唐代詩人元稹的詩《離思》,這兩句詩語言幻美,意境朦朧,十分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愛情名句。元稹簡介:元稹(779年-831年)唐朝大臣,文學家。元稹與白居易同科及第,結為終生詩友,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形成"元和體",詩詞成就巨大,言淺意哀,扣人心扉,動人肺腑。現存詩八百三十餘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長慶集》。《離思》原文如下:《離思》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 鑑賞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鑑賞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他是一位與白居易齊名的著名詩人。由於他和白居易同科及第,不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同時也成為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的代表人之一。由於元稹的詩歌成就與白居易不相上下,所以後世之人將二人並稱為「元白」。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到底是什麼意思?
    元稹《離思》之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這是一首悼亡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