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鑑定研究|如何區別新老瓷器的釉(下)

2020-12-13 文藏

釉指的是覆蓋在陶瓷表面的無色或有色的玻璃質薄層,是用礦物原料(長石、石英、滑石、高嶺土等)按一定比例配合,經過研磨製成釉漿,施於坯體表面,經一定溫度煅燒後所形成的。釉面能增加陶瓷製品的機械強度和熱穩定性,還有美化器物、便於拭洗、不被塵土腥穢侵蝕等特點,其種類繁多,分類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按燒成溫度,可分為高溫釉、低溫釉;

(2)按外表特徵,可分透明釉、乳濁釉、顏色釉、有光釉、無光釉、裂紋釉(開片)、結晶釉等;

(3)按釉料化學成分,可分為石灰釉、長石釉、鉛釉、無鉛釉、硼釉、鉛硼釉等。

上文古陶瓷鑑定研究|如何區別新老瓷器的釉(上)為大家介紹了青釉、白釉等。

本文繼續為大家講解如何區別藍釉、黃釉、孔雀綠釉和茄皮紫釉

藍釉瓷器

元 霽藍釉白龍紋瓶

藍釉器以天然鈷料摻入釉內作呈色劑,在高溫氧化氣氛中燒制而成,由元代景德鎮創燒,明代宣德時期發展成熟,同「祭紅」一樣,由於多用作祭器,又稱為「祭藍」或「霽藍」,明宣德時在霽藍的基礎上還創燒出灑藍、天藍等藍釉新品種。

明宣德 灑藍釉缽

明宣德 霽藍釉盤

最為人稱道的宣德霽藍,其釉色亮如寶石,皆為祭天用器。清代高溫藍釉燒造技術在平穩中有所提高,此時霽藍釉仍以鈷為呈色劑,釉面潔淨平穩,色澤深沉厚重。由於祭天用藍色瓷器,藍釉瓷器的規格都比較高,器型以高足碗、盤、尊等祭器為主。除素麵器物外,還有暗刻花紋和描金彩裝飾。官窯霽藍多有官款,民窯霽藍多是廟裡祭器,均無官款,但有書紀年款的。

清雍正 霽藍釉撇口尊

清代康熙時期恢復了明代宣德以後中斷的灑藍釉瓷器燒造,並進一步發展出灑藍描金、灑藍五彩等新品種,其新穎的作品大量外銷至國外。康熙灑藍器以盤、碗為主,胎體輕薄,其釉面呈現瑩潤的蛤蜊光澤,色澤淺淡、清新,猶如灑滿雪花狀,又有「雪花藍」之稱。灑藍器除康熙朝外,在清代其它時期比較少見,光緒朝偶有仿製。

黃釉瓷器

黃釉器也分為高溫和低溫兩種。低溫黃釉是一種以氧化鐵為呈色劑、鉛為助熔劑的低溫顏色釉,最早見於漢代陶器上,顯橙紅色澤,唐三彩中的黃釉即屬此類。早期的低溫鉛釉主要有棕黃色和綠色兩種,其中棕黃釉的著色劑是氧化鐵,綠釉為氧化銅。在歷經唐、宋、遼、元、明、清各代的發展,低溫黃釉的種類和品質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唐 黃釉綠彩執壺

低溫黃釉伴隨著漢代鉛釉的出現而出現,後來在唐三彩及元、明琉璃上都有表現。唐代燒制低溫黃釉瓷器的窯口主要有安徽壽州窯、白土窯,河南密縣窯、鄭縣窯,陝西銅川窯,山西渾源窯和河北曲陽窯等。但早期的低溫黃釉均施於陶胎上,且色澤較差,色調多為黃褐色或深黃色。至明清時景德鎮生產的低溫黃釉已較唐代製品有了顯著提高,將低溫黃釉器的製作推向了一個鼎盛時期,並成為宮廷御用色。此時低溫黃釉器的黃釉多施於光素無紋的白釉器表上,僅有少數萬曆時期黃釉直接施於瓷胎上,隨著時代發展呈色深淺略有不同,基本上趨於明黃色。

明成化 黃釉盤

明代黃釉瓷器以宣德、弘治時的產品評價最高,特別是弘治黃釉,顏色純正,色調均勻一致,釉面平整,猶如塗抹的雞油,恬淡嬌嫩,清澈明亮,達到歷史上最高水平。以後各朝均生產了大量的低溫黃釉產品。

清雍正 茶葉末釉犧耳尊

高溫黃釉是一種含少量鐵分的石灰釉,在高溫氧化氣氛中生成三氧化二鐵而呈現黃色,代表品種是茶葉末釉。茶葉末釉是我國古代鐵結晶釉中重要的品種之一,屬高溫黃釉,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經1200℃~1300℃高溫還原焰燒制而成,釉面呈失透狀,釉色黃綠摻雜似茶葉細末,綠者稱茶,黃者稱末,古樸清麗,耐人尋味。茶葉末釉起源於唐代黑釉,最初似因為燒黑釉瓷過火而出現的特殊品種,並非有意燒造。清代御窯廠所產茶葉末釉,釉色黃潤,帶黑色或黑褐色斑點。茶葉末釉製品多為景德鎮官窯所燒,傳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時期最為多見,燒制最為成功。雍正時製品多偏黃,有茶無末者俗稱「鱔魚黃」,釉色偏綠者俗稱「蟹殼青」;乾隆時製品釉色有深淺之差,黃色中散布黑色小星點,釉面平淨。清宮舊藏茶葉末釉器舊稱為「廠官釉」。

孔雀綠釉瓷器

元 孔雀綠釉帶蓋梅瓶

孔雀綠釉是一種以銅為著色劑的低溫色釉,因其助溶劑中加用硝(一種硝酸鹽的礦物質),所以釉色十分鮮嫩,青翠欲滴,猶如孔雀羽毛般豔麗。孔雀綠釉自宋代磁州窯創燒,元代景德鎮燒製成熟。明代孔雀綠釉器根據考古發掘資料和傳世品分析,永宣時期至正德年間均有燒制,與元代相比製作更精美。

明宣德 孔雀綠釉碗

明正德 孔雀綠釉青花四魚紋盤

但值得注意的是,宋元時期磁州窯製品由於胎和化妝土皆為生燒,胎、釉膨脹係數不匹配,造成胎釉結合不緊密,產生剝釉現象,嚴重者器表釉面甚至全部剝落。而明代官窯製品是在燒好的白釉器上施孔雀綠釉,然後再入窯二次燒成,釉與釉之間易結合,因而極少有剝釉現象產生。到了清康熙時期孔雀綠釉得到進一步發展,無論是呈色、造型還是刻劃裝飾工藝都更為精緻。

清康熙 孔雀綠釉夔紋象耳尊

茄皮紫釉瓷器

茄皮紫釉是以錳為呈色劑的低溫釉,呈色有深有淺,深者為熟透的紫茄皮色,淺者為未成熟的淺紫皮色。茄皮紫釉器是先高溫燒成素胎,再施低溫紫釉二次燒制而成。這樣燒製成的器物胎釉結合不緊密,時間長後易出現剝釉現象。從傳世品看,明代弘治、萬曆時期景德鎮官窯有製作,多為祭祀用器。清代康、雍、乾三朝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康熙時期更為盛行,其造型多樣,釉面光亮,玻璃質感強,呈色較為穩定,器物表面多刻劃有精細的紋飾,帶有官窯款識。乾隆朝以後燒造有大量的暗刻龍紋茄皮紫釉的宮廷生活用器,多為盤、碗之類。

明萬曆 淡茄皮紫釉暗刻雲龍紋玩

更多古陶瓷鑑定,請關注文藏頭條號!

古陶瓷鑑定研究|如何區別新老瓷器的胎體

古陶瓷鑑定研究|如何通過觀感區分新老瓷器的胎體

欲知曉更多精彩內容請前往App Store或應用寶下載《收藏家》雜誌App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

相關焦點

  • 陶瓷鑑定:如何區別新老瓷器的胎體
    而傳統鑑定方法使用面廣泛,可以對一件器物進行全面評估,判斷器物是否有修補、後掛彩、後鑲口、後鑲底、補釉等,因此傳統經驗鑑定準確度高,是每一位瓷器愛好者需要牢牢掌握的基礎技能。「五大要素」的特徵是鑑定瓷器的依據,只有掌握好它才能搞好鑑定,而如何掌握和熟悉卻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想熟練地掌握好鑑定方法,需要持之以恆地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這樣才會取得較大的收穫。
  • 古陶瓷鑑定研究——清代的幾種常見釉
    更加獨特的是康熙琢器的口邊是漿白色釉,與其器身白釉的呈色截然不同,據科學家研究表明,無論是「粉白釉」還是「漿白釉」,都是胎釉間析晶層受光的折射呈現的白色透明釉,而不是胎色或釉色,這是康熙大瓶、棒槌瓶、筆筒、小缸等琢器器型上的一大特徵,是鑑定的重要依據。康熙郎窯紅
  • 古陶瓷鑑定研究——如何通過款識鑑定汝窯瓷
    宋 汝窯圓洗(底)需要注意的是近年來汝窯的仿品較多,早在20多年前河南省寶豐縣汝瓷研究所為了重現汝窯的神韻就開始研究並仿製汝瓷此外仿品的詩文款不僅刻在器物的底部,有的還刻在圓器的裡心或琢器的腹部,刻款文字內還塗有醬釉或金彩,這些現象與傳世品都是有區別的。
  • 鑑定新老瓷器的方法
    如何通過氣泡來鑑定新老瓷器有氣泡的瓷器是:青花瓷、、青瓷、鬥彩、、等等,一句話,凡是釉下彩瓷器,都是有氣泡的。絕對沒有氣泡的瓷器是:高古陶、粉彩瓷、五彩瓷、琺瑯彩、一句話,凡是釉上彩瓷器,都是沒有氣泡的。從釉光鑑別新老瓷器瓷器釉光產生的原理及自然變化現象分析:瓷器經過燒制以後,它的釉面有二層光波,釉表面有一層明亮的表光,也稱為「浮光、火光、賊光」,釉層內部有一層密集內含的內光。
  • 古陶瓷鑑定研究——如何通過款識鑑定魏晉南北朝古陶瓷
    制瓷業很早就採用了這種做法,瓷器上的銘文也是鑑定古陶瓷年代的主要依據之一。東漢 越窯青釉「王尊」款雙系小瓶古陶瓷款識需要注意的是字體、書寫方法、書寫內容、表現形式以及偽款等。一、魏晉南北朝瓷器款識魏晉時期的青瓷款識以胎體刻劃為主,有的刻劃後施釉入窯燒造,有的直接就在胎體上刻劃而不施釉。清代許之衡著《飲流齋說瓷》中有所謂「瓷器有款識肇始於宋」的說法。黃矞《瓷史》中提出「瓷器之年不自宋始」,並見過三件帶有「乾元年制」(唐肅宗時期)的器物。
  • 古陶瓷的老化痕跡和鑑定方法(舉一反三視頻講解)
    業內知名古瓷鑑定專家,伍秋鵬教授親自授課,由於近些年古玩行業大熱,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熱愛古玩收藏,古陶瓷的老化痕跡和鑑定方法(舉一反三視頻講解),這樣的學習內容可以短時間內迅速提升自己的鑑定水平,為了讓自己少走彎路,能夠準確的鑑別老瓷器的真假,已經有大批的古瓷愛好者通過伍秋鵬教授的得意弟子濤哥,加入到了「伍秋鵬去偽存真古瓷學院」的學習當中。
  • 鑑別老瓷器的幾種方法,二十年實戰經驗!
    開創了開片、火石紅、磨損痕跡、保存環境、傷殘、彩料、紋飾、燒造工藝等獨具特色的古瓷鑑定方法。在文物考古、收藏類刊物發表研究及鑑定論文50多篇。出版有專著《中國古陶瓷鑑定學》(北京出版社)。教學內容易學易懂,實戰性強。
  • 古陶瓷科學鑑定:古陶瓷老化痕跡鑑定方法和技術
    而隨著收藏系統化,專門辨別瓷器窯口、年代的研究隨之而起。此後由於利益驅使,「瓷器作偽現象」也應運而生,古陶瓷鑑定擴散至對真偽的辨別上。由此,也產生了古陶瓷鑑定傳統的方法,被稱為標型學或眼學。,依託科學儀器應用於古陶瓷鑑定,也就是古陶瓷科技鑑定,與古陶瓷傳統經驗鑑定形成優勢互補,達到瓷器鑑定的目的。
  • 茶葉末釉瓷器鑑定方法要點
    【古董鑑定知識:每天早上8點更新】 茶葉末釉瓷器鑑定方法要點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在黃河中下遊地區已經出現了原始的青瓷。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的陶瓷製造技術日臻成熟,終於在宋元時代達到了一個全盛的時期。
  • 什麼是福博古陶瓷鑑定?
    福博古陶瓷鑑定是近幾年新推出的古陶瓷鑑定法。他分兩步走,結合常規目鑑,微觀觀察,和福博拉曼雷射檢測三種手段,確保鑑定結果萬無一失,是目前國際國內最可靠,最先進,最準確,最迅速的古陶瓷鑑定方法。一般從對實物目鑑,微觀觀察,到福博拉曼雷射檢測出具年代數據,在幾分鐘內完成。
  • 知名教授手把手教您古董古瓷器鑑定秘籍(視頻在線觀看)
    出版有專著《中國古陶瓷鑑定學》(北京出版社)。教學內容易學易懂,實戰性強。,重點傳授古陶瓷鑑定中具有普遍性、規律性和廣泛應用性的具體方法。2、分專題,循序漸進,系統傳授古陶瓷鑑定的基本方法和要領。獨創視頻講解教學方式,簡單易學,一學就會。3.課程內容在荔枝微課內,參加學習不需要隨時在線,可以自己靈活安排時間。學員報名後,即可隨到隨學。課程內容可以永久反覆學習。4.已畢業學員和在校學員,可以加入「偽存真古瓷學院交流群」」微信群,以老帶新,互相交流,增進友誼。
  • 古陶瓷鑑定研究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分新老瓷器
    在上篇《古陶瓷鑑定研究|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分新老瓷器》文章中我們講了如何區別青釉、白釉、黑釉和紅釉,本篇繼續講一下如何區別其它釉色。乾隆朝以後燒造有大量的暗刻龍紋茄皮紫釉的宮廷生活用器,多為盤、碗之類。明萬曆 淡茄皮紫釉暗刻雲龍紋碗通過以上簡述各朝瓷釉品種,不難看出我國曆朝歷代制瓷業的高超技術,同時也體現出瓷釉給人們所帶來的華麗豔美。但是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別新老瓷器呢?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去鑑別。
  • 古瓷器的老化痕跡和鑑定方法
    為此筆者根據這些年對古瓷的研究,來分析一下古瓷的鑑定要點,希望能給紛亂的古瓷認知帶來一些共識。瓷器老化的原理和特徵首先必須明確,大自然中,不管什麼物體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老化或者說氧化,瓷器也不列外,我們注意看新老瓷器的對比就會發現,新瓷器釉面反射的光澤刺眼,火氣大。
  • 川滇古陶瓷的鑑定要點
    張獻忠屠川後,成都平原曾經荒無人煙,野獸出沒,現在的四川人多為「湖廣填川」而來;雲南陶瓷器本就多為冥器,吳三桂之亂使原本就不多的實用器基本損毀,故川滇古陶瓷大多為出土器。由於川滇地下水位較高,土壤潮溼,所以出土的陶瓷土腥味特濃,且有陰寒之氣,與北方淡淡的乾燥土味不同,這也是川滇古陶瓷出土器最明顯的特徵。同樣原因,川滇瓷器土沁痕跡呈現釉下鈣化斑形式,很少大片的釉上土沁痕。
  • 古陶瓷鑑定研究——如何通過款識鑑定官、哥、定窯瓷
    僅見有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底部刻有「古」字的宋代官窯盤;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的兩件刻有「文」字、「殿」字的官窯盤。這三種刻款均為後刻,其意義何在尚有待研究。所以定窯白瓷上刻有「尚食局」銘文的器物應是北宋宣徽院下「尚食局」專用器皿,而刻有「尚藥局」銘文的器皿則是「尚藥局」專用器皿,它們都是北宋宮廷專用之物,為定窯專為宮廷燒制的貢瓷。
  • 古陶瓷鑑定研究——如何通過年款鑑定明代官窯瓷器
    官窯年款多由宮廷設樣,由御窯廠專人負責照樣書寫,字體研究規整。前人總結明代歷朝官窯瓷器上年款的特點,歸結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民窯瓷器款識字體則較為草率,不及官窯款整齊。
  • 茶葉末釉瓷器鑑定有哪些步驟
    【古董鑑定知識:每天早上8點更新】 茶葉末釉瓷器鑑定有哪些步驟 造舊者為了在底足上下功夫就利用老瓷器的底足接上新體、貴賣出,從整體上、胎、釉、紋飾、口等各方面看,這就有全面的知識,端正的態度,在看氣泡、老化情況,才能識別真面目
  • 淺析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跡的微觀鑑定
    因此,傳統經驗鑑定俗稱「眼學」,又稱「目鑑」。  這裡重點介紹下一種全新古陶瓷真偽的鑑定方法:古陶瓷物質自然老化痕跡的微觀鑑定。「微痕鑑定」作為一門科學,主要是通過對事件發生後的內在或外在的痕跡表現,推論出導致這些痕跡發生的原因或過程。痕跡學是對時間的反向指證,它同「與時間有關的所有信息」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微痕鑑定是研究過程系統中各子系統相互聯繫,相互作用而發生信息傳遞、交換的規律和特點,以及研究接收和破譯這些信息。微痕鑑定發展到今天,已經廣泛應用於偵查、文物考古、古陶瓷鑑定等多個領域。
  • 古陶瓷鑑定研究——如何通過款識鑑定其它地方窯口古陶瓷
    浙江省慈谿市博物館藏有一件北宋嘉祐八年青瓷硯,硯外壁釉下橫刻「嘉祐八年十月二十二日造此硯子(於)東海記」17字,對於北宋青瓷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此件器物為1987年浙江黃巖市靈石寺塔出土,造型渾厚端莊,通體施青綠色釉,釉色瑩潤,鏤雕精巧,為北宋越窯中的精品。
  • 古陶瓷鑑定研究——清代瓷器中的特殊款識
    清中晚期的「豆腐乾」款清中期 哥釉青花花鳥紋雙耳瓶(底)清代中晚期的景德鎮民窯常燒制一種哥釉青花瓷器,以雙耳瓶最多見,瓶身以哥釉為地,繪青花紋飾,多繪人物故事或花鳥紋,瓶底中心部位施一小方塊醬色地,其上刻劃「成化年制」四字偽款(也有刻劃「康熙年制」者),呈圖章樣式,款識刻劃潦草,筆道纖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