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雅趣版:太極拳

2021-01-12 光明網新聞中心

  【集郵擷趣】  

  作者:黨玉佔

  12月17日晚,我國申報的太極拳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太極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概念。太極拳是中國武術中的拳法,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在中國郵政發行的郵票中,也經常展現太極拳運動。

《愛國衛生運動》特種郵票·鍛鍊身體

《武術》特種郵票·拳術

《二十四節氣(三)》特種郵票·白露

  1960年9月10日發行的《愛國衛生運動》特種郵票第五枚「鍛鍊身體」,圖案表現的是在挺拔蒼松旁一位精神矍爍的白須老者,正在聚精會神練太極拳;1975年6月10日發行的《武術》特種郵票第三枚「拳術」,圖案畫面捕捉住了一位女拳術運動員虛步亮掌的瞬間姿態;2018年8月7日發行的《二十四節氣(三)》特種郵票第三枚「白露」,白露時節由於晝夜溫差達到全年最大,宜進行適當的鍛鍊以強身健體。表現了老人和孩子打太極拳健身的運動場景。這是中國郵政發行的表現太極拳運動為主圖的3枚郵票。

  在中國郵政發行的附圖還有太極拳運動的3枚郵票:2015年7月25日發行的《中國夢——人民幸福》特種郵票第四枚「美好生活」,圖案中在城市街心花園中,五位太極拳運動愛好者正在練習拳術;2018年8月23日發行的《長江經濟帶》特種郵票第四枚「新型城鎮化」,圖案中在高樓林立、道路寬闊,花團錦簇、綠草茵茵的繁華都市,四名中年女性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太極拳運動;2018年10月1日發行的《國際老年人日》紀念郵票,圖案表現了一對幸福、恩愛的老夫婦形象,在附圖充滿溫馨浪漫和美好祝願的畫面上,有三位老年人正在輕鬆幽雅地練習太極拳。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04日 16版)

[ 責編:孫宗鶴 ]

相關焦點

  • [視頻]光明日報:是什麼造就了現代版的「杞人憂天」
    [視頻]光明日報:是什麼造就了現代版的「杞人憂天」 進入[朝聞天下]>>       央視網消息(朝聞天下):光明日報文章認為,其實每一次社會事件的發生,往往會有小道消息滿天飛的情況,但只要相關政府部門能夠在第一時間裡解釋情況,謠言自然不攻自破,而如果沒有權威的聲音,只能任謠言流布。
  • 光明日報哲學版·論點摘編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7日15版)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追憶父親主持《光明日報》橫排版設計-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曾於1949年《光明日報》創刊至1961年在該社擔任編輯工作,每日晚飯後上班,直至次日凌晨看到報紙的清樣沒有問題後才能回家休息。    1992年夏天,父親80大壽。全家子女到天津父親的寓所聚會表示慶賀。其間,我們問起父親《光明日報》是怎樣從豎排改為橫排的。通過父親興奮的講述,我們了解到了當時的情況。
  • 光明日報出版社
    光明日報出版社(簡稱「光明社」)創立於1981年1月10日,隸屬於中共中央主管主辦的光明日報社(集團),光明社於2010年12月30日轉制為企業法人,是中國出版協會常務理事單位,社長朱慶博士是中國出版協會常務理事、首屆北京市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
  • 光明日報重大事件回顧
    伴隨新中國66年的輝煌歷程,《光明日報》已走過66年曲折而難忘的歲月。此刻,我們以現有歷史檔案史料為依據,反覆篩選,精心製作《光明日報重大事件》,簡要梳理本報66年來重要報導、事業發展等方面的脈絡。希望以史為鑑可以知得失、促發展。1949年1949年6月16日,由民盟主辦的大型綜合性日報《光明日報》在北平創刊。
  • 光明日報2007年大事記
    編委會下發文件:《光明日報社關於做好督促檢查工作的暫行規定》。  2月8日-10日  報社召開2007年工作會議。總編輯苟天林代表編委會講話,回顧報社2006年的工作,部署2007年的工作任務。  2月10日  《我的2006 光明日報家書》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天林總編輯專門作了《關懷 教誨 鼓舞》的序言。
  • 保護太極拳 弘揚傳統文化
    8月29日上午9點,「南冷太極拳發展座談會暨總館揭牌典禮」在鄭州舉行,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一級拳師張繼良,作家路舒華等數十位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太極拳愛好者參加了座談會。
  • 擦亮思想文化研究傳播的「光明品牌」-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社啟動實施的思想理論融媒體傳播工程與光明智庫建設,既各有指向又相互融通,既各具特色又內在一致,是光明日報打造有格調、有品位、有見識、有情懷思想文化大報的一體之兩翼。
  • 光明日報教育焦點版:古人的「戒尺」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05日 13版) [ 責編:孫宗鶴 ]
  • 光明日報社六十年大事記_慶祝光明日報創刊60周年_光明網
    6月16日 《光明日報》正式出版。發表題為《團結一致建設民主新中國》的發刊辭。   為祝賀《光明日報》出版、發行,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共中央領導同志、各民主黨派負責人以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紛紛題詞。毛澤東的題詞是:"團結起來 光明在望 慶祝光明日報出版"。周恩來的題詞是:"光明之路"。朱德的題詞是:"民主光明"。
  • 光明日報社六十年大事記_光明日報網上報史館
    6月16日 《光明日報》正式出版。發表題為《團結一致建設民主新中國》的發刊辭。   為祝賀《光明日報》出版、發行,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共中央領導同志、各民主黨派負責人以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紛紛題詞。毛澤東的題詞是:"團結起來 光明在望 慶祝光明日報出版"。周恩來的題詞是:"光明之路"。朱德的題詞是:"民主光明"。
  • 課本裡的江西 _光明日報 _光明網
    光明日報記者 胡曉軍  又逢開學時節。  休憩了一個暑假的中小學校園,再次充盈起脈脈書香、琅琅書聲。一冊冊嶄新的課本,被孩子們捧在了手中。  課本,也即教科書,是民族智慧和文化延續的載體,是一代又一代孩子接受知識的主要來源,也是塑造其精神品格的重要模具。
  • 《光明日報》上的錢鍾書足跡
    ……《光明日報》影響很大,你們辦報紙的也是責任重大。●1994年12月12日,刊發記者莊建的報導《〈圍城〉侵權案有了結果錢鍾書、人民文學出版社勝訴法院判決被告在〈光明日報〉向原告賠禮道歉》,其中寫道:被告未經其同意,對《圍城》進行匯校並予以出版,侵害了其對《圍城》一書的演繹權和出版使用權。
  • 《河南日報》報導!太極拳成功申遺:從陳家溝到全世界
    《河南日報》12月22日08版  2020年12月17日晚,我國申報的「太極拳」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涉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個地區7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河南焦作陳氏太極拳、和氏太極拳,河北邯鄲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河北任縣王其和太極拳,北京吳氏太極拳,天津李氏太極拳),由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牽頭組織太極拳申遺相關材料撰寫、視頻製作等工作。
  • 金華賦_光明日報_光明網
    郵購地址、接收人:北京市崇文區珠市口東大街5號光明日報社新聞報導策劃部謝文郵編:100062 網絡支持:光明網 新浪網・新浪博客 人民網・文化頻道 互動熱線:010-67078528 67078146 Email:mxla1008@yahoo.com.cn Blog:sina.com.cn/mxlz1008
  • 新的起點,光明日報出版社再出發
    1981年1月11日,光明日報出版社正式成立,這家誕生於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第一家由新聞單位主辦的出版社,為《光明日報》除了報紙出版的使命外,又增添了一項重要內容——圖書出版。建社伊始,光明日報出版社的辦社宗旨與光明日報社的辦報宗旨相一致,努力成為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為廣大知識分子服務。
  • 襄樊賦_光明日報_光明網
    作者簡介: 黃耀輝,男,1949年1月生,湖北省武漢市人,現供職於襄樊日報社。系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詩詞學會理事。 感謝光明日報送給讀者這套文化大餐。 ――安徽讀者 李啟華 延伸閱讀 (最近五期) 《蕪湖賦》(一月七日四版)《珠海賦》(一月五日四版)《嶽陽賦》(十二月二十四日四版)《澳門賦》(十二月二十日四版)《杭州賦》(十二月十七日四版) 聲明:「百城賦
  • 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 光明日報喜迎68歲生日
    1949年夏天,《光明日報》一系列周刊、專刊相繼問世,新中國第一張知識分子報紙迎著黎明的曙光誕生。由一批著名知識分子主持的周刊、專刊,為《光明日報》注入了文化基因,也涵養了《光明日報》的知識品格。從此,這張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齡的報紙,就像它的名字一樣,與中國知識界一道,共同奔向一條中國共產黨指引的光明之路。
  • 《舌尖上的中國》圖書歸屬光明日報出版社
    本報訊 (記者 魯大智) 從一百多家出版社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光明日報出版社奪得《舌尖上的中國》一書的出版權。昨天(19日)下午,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圖書版新書發布在京舉行,文化人、美食家黃珂,美國著名美食品店節目主持人甄文達,奧林匹克美食大賽評委會主席劉廣偉等悉數到場。
  • 太極拳申遺成功,不忘對文化遺產保持敬畏
    太極拳申遺成功,意味著太極拳受到的關注度會更高,獲得支持將更大,國內外的太極拳愛好者會更多。對於太極拳發源地河南焦作,對於太極拳各門派傳承人、研習者而言,這是一個歡欣鼓舞的重大利好。對一個國家而言,一項文化遺產走向世界視野,則需承擔更多的保護傳承責任。其前提是正本清源,讓世人看到此項文化遺產的本質屬性、本真面貌,看到它與世界、與人類產生更密切關聯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