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夢麟是北大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也是西南聯大的締造者之一。1940年代初,在昆明「跑警報」之餘,蔣夢麟用英文撰寫了一本回憶錄《西潮》,後來在美國和臺灣出版,引起轟動。近日,《西潮》一書由雲南人民出版社推出新版,讓後人再次領略了這位學人筆下的百年滄桑。
《西潮》記錄了自1842年到1941年在中國發生的重要事件,前半部分是作者親聞,後半段是其親歷,囊括了蔣夢麟前半生的風風雨雨,但對他後來的經歷卻未涉及。《西潮》之外的蔣夢麟是個什麼樣子?其歸宿又是如何呢?
黯然告別北大
提起民國年間的北大校長,人們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蔡元培、蔣夢麟和胡適三人了,而在他們中間,蔣夢麟又是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對於蔣對北大的貢獻,他的朋友傅斯年曾如此評價:「蔣夢麟的人格魅力不如蔡元培,學問不如胡適,但辦事卻比他們高明。」對於傅斯年的看法,蔣夢麟是認可的,後來他和傅開玩笑說:「所以他們兩位是北大的功臣,我們兩個人不過是北大的功狗(抗戰勝利後,傅斯年曾代理北大校長)。」
1945年5月,重慶國民政府改組,宋子文出任行政院長,地質學家翁文灝為副院長。時任西南聯大常委和北大校長的蔣夢麟因與宋子文關係密切,於是被提名為行政院秘書長人選。在妻子陶曾谷和行政院副院長翁文灝支持下,蔣夢麟接受了這個任命。
當時蔣夢麟正在美國考察教育,對於任職行政院一事,他既未與北大同仁商量,也沒有致信解釋,而是從美國直飛重慶走馬上任了。據北大秘書長、歷史系教授鄭天挺在《南遷歲月——我在聯大的八年》中透露,直到6月底,蔣夢麟才寫信告訴他自己去行政院任職的事情,並在信中對北大人事做了一番安排:「(蔣夢麟)仍可兼任北大校長。西南聯大常委事擬請周炳琳先生代理。北大事務擬請你偏勞。」
在北大乃至聯大教授眼裡,行政院秘書長雖然權勢很大,但不過是院長的高級幕僚而已,與堪稱學界領袖的北大校長不可同日而語。北大同仁對蔣夢麟此舉非常不解,法學院長周炳琳、秘書長鄭天挺等人紛紛勸止,鄭天挺對周炳琳說:「果有此事,未免辱人太甚,不惟(蔣夢麟)個人之恥,抑亦學界之恥。」鄭還說:「(夢麟)師果允之,則一生在教育界之地位全無遺矣!」
但蔣夢麟並未把眾人的勸告放在心上,北大方面於是委託與蔣私交甚篤的中研院史語所所長傅斯年向其進言,但仍未奏效。不僅如此,蔣夢麟在已加入宋子文內閣的情況下,卻依然不肯辭北大校長之職,這與《大學組織法》中校長不得兼任政府其他職務的規定不符。性格直率的傅斯年見蔣夢麟一意孤行,勃然大怒,要求教育部長朱家驊立即免去其北大校長一職,最起碼也要讓他自己請辭。深知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蔣夢麟在眾人圍攻下,只好辭去聯大常委和北京大學校長本兼各職。關於此事,聯大教授江澤涵在1945年8月8日致胡適的信中這樣寫道:「昨天蔣(蔣夢麟)校長在昆明請北大教授茶會。他說騮先(朱家驊)、孟真(傅斯年)兩先生勸他辭去北大校長,因為他兼任北大校長,違反他手訂的大學組織法。他說他從前未想到此點,故打算兼任,現在他覺得必須辭職了。」
執掌校務近二十年的蔣夢麟在同仁的抗議聲中黯然離開了北大,從此沒有回來。追隨宋子文的蔣夢麟後來不但沒能在政壇上一施拳腳,其清流的聲譽還受到汙損,行政院參事陳克文是蔣夢麟的部下,他在1947年2月2日的日記記道:「傍晚訪孫希老(行政院參事孫希文,抗戰初期曾任貴州省民政廳長、代理省主席),談兩小時。希老對宋院長(宋子文)亦極示憤慨,認蔣夢麟只是宋的『面首』,宋手下幾個秘書只是一些小偷。他說這些小偷近來已經每人弄到一部新汽車了,不知確否。」
蔣夢麟當然並不像孫希文說的那樣不堪,但這段從政經歷對蔣個人來說確實也沒有什麼益處。
去臺以後
1947年4月,國民政府再次改組,行政院長宋子文去職,蔣介石好友張群上臺。按照慣例,蔣夢麟與宋子文一同去職,但隨即便被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這次政府改組受美國影響很大,作為留美出身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蔣夢麟繼續受到重用。
1948年,蔣夢麟出任由中美兩國政府聯合成立的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主委,1949年去臺灣後,繼續主持農復會工作。由於農復會的推動和領導,臺灣在1950年代順利地完成了土地改革和鄉村農會改組,並利用美國政府提供的經濟援助,使臺灣農業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換——今日臺灣農村經濟的繁榮和進步,蔣夢麟功不可沒。
說起臺灣的土地改革,一般都認為是臺灣省主席陳誠的功勞,其實蔣夢麟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他不僅親自倡導了這場改革,而且還參與了土改的全過程。
1949年初,蔣夢麟為配合國民黨政府經營臺灣的基本政策,專程赴臺拜會陳誠,希望臺灣儘早開展土地改革,以達興國富民之目的。蔣夢麟後來在《新潮》中記錄了與陳誠的這次會面,他對陳解釋了農復會的工作核心:「農復會的工作方針是兩方面的,好像一把兩面快的劍,一面用之於社會,以推行公平的分配,一面則運用近代的科學方法來增產。」蔣夢麟強調公平分配最主要的一點是耕者有其田,表示農復會將全力支持臺灣土改。陳誠早年曾在湖北搞過土地減租,對蔣夢麟的見解十分推崇,在農復會幫助下,臺灣開始了土地改革工作,至1953年底,以耕者有其田為基本內容的臺灣土改基本完成。
蔣夢麟還在臺灣提倡推行人口節育工作,這與大陸的計劃生育有些相似。去臺之初,蔣夢麟作了一次環島考察,發現農村貧困的根源在於人口過多,愈窮愈生,愈生愈窮,形成了惡性循環。通過調查,蔣夢麟認為只有人口節育與農業增產雙管齊下,才能振興臺灣經濟。為此他不斷向社會呼籲,1959年4月13日,他向媒體公開表示:「我現在要積極地提倡節育運動,我已要求政府不要幹涉我。如果一旦因我提倡節育而闖下亂子,我寧願政府來殺我的頭,那樣太多的人口中,至少可以減少我這一個人。」
蔣夢麟曾對農復會同仁表示:「土地問題、人口問題、農民組織問題,這三個問題我多花時間來想,來研究,其他事情你們去想。」由於兩岸長達幾十年的隔離,我們只知道蔣夢麟對中國教育的貢獻,豈不知這位教育名家同時還是一位農業和人口問題專家。
離婚風波
蔣夢麟是個多情之人,1920年代末,他的北大同事和好友高仁山被奉系軍閥殺害,留下了妻子陶曾谷。蔣夢麟對朋友的遺孀照顧有加,出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後,聘用陶曾谷為秘書,後來兩人日久生情,蔣夢麟為此與原配夫人仳離,而與陶曾谷結婚。蔣因新歡而與原配離異,道德是有虧的,所以這段婚姻遭到朋友們的普遍質疑和責難,據說蔣陶結婚時胡適夫人不同意胡適為其證婚,將大門緊閉,胡適最後只好越窗而出。
1958年,陶曾谷因病去世,不久蔣夢麟又結識了一位單身女士徐賢樂。徐賢樂出身無錫名門,是有名的江南美女,與國民政府駐蘇大使楊傑將軍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徐賢樂比蔣夢麟小20多歲,雖年過半百但風韻猶存,蔣對她一見傾心,很快便陷入了愛河。
蔣徐之戀遭到眾人的反對,因為徐賢樂是個貪財之人,她與前夫楊傑就是因為經濟問題離異的。還在病中的胡適專門致信蔣夢麟好言相勸:「這十天裡,我聽到許多愛護你,關切你的朋友的話,我才知道你的續弦消息真已引起了滿城風雨……這些話大致是這樣:某女士(指徐賢樂)已開口向你要二十萬元,你只給了八萬:其中六萬是買訂婚戒指,兩萬是做衣裳。這是某女士自己告訴人的,她覺得很委屈,很不滿意。關心你幸福的朋友來向我說,要我出大力勸你『懸崖勒馬』,忍痛犧牲已付出的大款,或可保全剩餘的一點積蓄,否則你的餘年絕不會有精神上的快樂,也許還有很大的痛苦。」
朋友的勸告並沒能阻止這段姻緣,但胡適的預言卻一語成讖,不足一年蔣徐就因錢財之事變臉。1962年底,蔣夢麟因傷住院,出院後即與徐賢樂分居。1963年3月2日,蔣夢麟致信徐賢樂,指責徐對他漠不關心,在其生病期間移轉財產,甚至連蔣夢麟女兒的存款和股票也被過戶。與此同時,蔣夢麟提出離婚,並將胡適當年勸告自己不要與徐結婚的長信交《中央日報》發表。徐賢樂隨之在《聯合報》發表《我與蔣夢麟》一文,全文分「畫眉之樂」、「白首之旅」、「意外之波」、「胡適之函』等幾個部分,否認兩人已無感情,文章頗具文採,贏得了一些人的同情和好感。
後來蔣夢麟向法院提交了一份重要證據,原來新婚之夜時,徐賢樂一再追問蔣夢麟的經濟狀況,蔣在一張便條上把自己的財產一一列出。這張便條蔣夢麟一直保存在身邊,後來他的律師將其出示給法院,證明徐對蔣夢麟沒有真正的感情,法官採信了這件證物,蔣夢麟與徐賢樂最終離婚。
這場風波在臺灣鬧得滿城風雨,蔣夢麟深受刺激,不足半年便撒手人寰,而婚變中的女主角徐賢樂此後一直獨身,直到2006年才駕鶴西歸,享年9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