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名士自風流——張伯英書法樸實秀逸、古拙自然!

2021-01-13 騰訊網

人物簡介

張伯英(1871-1949),字勺圃、一字少溥,譜名啟讓、別署雲龍山民、榆莊老農,晚號東涯老人、老勺、勺叟。室名遠山樓,小來禽館。江蘇銅山人,清代光緒朝時舉人。書法家、金石鑑賞家、詩人、學者。出身於徐州望族,兄弟四人(分別是張伯英、張仲警、張叔庚、張季遵)。也為著名畫家齊白石的老師。

人物生平

更承其祖張達,其父張仁廣(字溥原),納貲為通判,居河南達30年。仁廣善詞章,尤喜書法,手不釋管。伯英幼承庭訓,弱冠時詩文、書法已嶄露頭角,伯英與其叔張從仁(字雲生)年齡相若,幼年時一同就讀於蕭縣李輔中家之私塾,受業於徐葵南先生,與其子徐樹錚(字又錚)為同窗好友。塾師張永偉傳教導,又跟隨其外叔祖陳遜齊研習書畫,後師從徐南葵,桂中行,馮煦等。

1887年,金壇馮煦(清丙戌探花,翰林院編修),應徐州知府桂履真(字中行)之聘,任徐州雲龍書院山長。伯英時年17歲,遂為馮煦入室弟子,受益匪淺,被譽為後起之秀。

1902年清廷補行「庚子辛丑恩科」考試,張伯英與張雲生赴金陵應試,叔侄同科中舉,傳為佳話。是年,張氏叔侄為維持家計,開館授徒,桂中行知府召伯英來彭城,假館舍(徐州府學),常於槐下讀書。

1911年,張伯英設館於南京下關鐵路局,與徐樹錚同寓,伯英曾南遊廣州,復返南京,設館數年而北上。

1914年,段祺瑞任陸軍部長,徐樹錚為陸軍部次長,遂聘張伯英為秘書。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後,段祺瑞為北洋政府臨時執政,張伯英任副秘書長。

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張伯英目睹官場的腐敗黑暗,毅然引退,從此再不涉足政壇。而開始了鬻字治印的書畫金石生涯。以藝術勞動謀求衣食。1949年,在貧病中逝於北京「小來禽館」中。

書法藝術

張伯英定居北京神武門菸袋斜街北官坊口,書齋號為「小來禽館。」明代著名書法家邢侗,精於識帖,輯有《來禽館帖》10卷。伯英曾得王羲之《十七帖》,帖中有「來禽」等語,又追慕邢侗,故稱小來禽館。上海人民出版社刊行的《宋拓王羲之十七帖》即為張伯英所珍藏者,卷首有「銅山張氏小來禽館」印鈐。

日軍佔領北京後,張伯英隱居不出,保持了民族氣節,日本人曾以10萬銀元購買《十七帖》,張伯英視若糞土,堅決拒絕。張伯英晚年貧病交加,生活清苦,猶醉心於書畫金石,節操高尚清雅。張伯英與海內名家康有為、梁啓超、于右任、張學良、林琴南、齊白石、容庚等交往密切,且以精於品鑑金石書畫聞名於京津。

張伯英一生酷愛書法,早年從顏體入手,再學魏碑,卓然成家。明清以來徐州書法界人才輩出,形成彭城書派。彭城書派素來以北碑為宗,方勁古拙,蔚為風尚。張伯英秉承彭城書派傳統,又植根漢魂而化以蘇、黃,筆力凝重,楷書結構緊斂而不拘謹,字體規整端正而有灑脫之致,用筆方圓兼備,寬博雄放,緊湊嚴密。行書樸質秀逸,古拙自然,有奪人之效應。行草書亦能見其剛勁風骨。深厚功力出之於傳統,行之於獨創。遂以彭城書體名於當世,為彭城書派接武前賢之盟主。後又受康有為、包世臣等金石學派的影響,精習《張玄墓誌》等北碑,骨格自然超凡拔群。

其又精於碑帖評鑑,曾仿《四庫提要》體例著有《法帖提要》七卷。其中列舉了自宋至清帖刻512 種,詳細分析論及了各家書法流派的優點與不足,為我國書法碑帖學界權威名著。自謂「平生無他技,惟承家訓,辨書帖真偽無所失。」性耿介,重操守,對弘揚祖國傳統文化貢獻頗多,為時人所敬重。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真名士自風流——張伯英書法樸實秀逸,古拙自然!
    仁廣善詞章,尤喜書法,手不釋管。伯英幼承庭訓,弱冠時詩文、書法已嶄露頭角,伯英與其叔張從仁(字雲生)年齡相若,幼年時一同就讀於蕭縣李輔中家之私塾,受業於徐葵南先生,與其子徐樹錚(字又錚)為同窗好友。塾師張永偉傳教導,又跟隨其外叔祖陳遜齊研習書畫,後師從徐南葵,桂中行,馮煦等。
  • 他是啟功的老師,民國書法大家,他的書法別具一格!
    張伯英是清末民國時期一位重要的書法大家,他的書法作品融合碑帖兩家之所長,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對後世影響深遠。他的諸多書學論述及碑帖考據觀點,是當今研究古代碑帖的一個重要參考。張伯英有傳是齊白石的老師,是否真的拜過師不得而知,只知道張伯英去世後齊白石輓詩一首,其詩為:「寫作妙如神,前身有宿因。空悲先生去,來者復何人?」其中「前身有宿因」用一句道出兩人的關係,另「來者復何人」也說出齊白石對張伯英的崇敬。張伯英一生酷愛書法,早年從顏體入手,再學魏碑,卓然成家。他以行楷最有成就,亦擅篆隸。
  • 晚清著名書法家張伯英,行楷真跡欣賞,筆勢雋秀飄逸,真書法也
    如果說書法是高雅的藝術,那麼書法就不是大家理解的那樣,只是寫寫字而已。我們在前面的文章裡就說了書法是漢字發展的精品表現,是中華文化的精神所在。中國的漢字可謂是世間文字之最,它是象形文字演變而來,每一個字都有著深厚的寓意,都是一部哲學詞篇。書法就是把這些寓意和書者所頓悟的道理利用筆墨紙硯揮灑出來。
  • 他是啟功的老師,民國書法大家,他的書法別具一格
    張伯英是清末民國時期一位重要的書法大家,他的書法作品融合碑帖兩家之所長,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對後世影響深遠。他的諸多書學論述及碑帖考據觀點,是當今研究古代碑帖的一個重要參考。
  • 近代張伯英行楷書法,果然遒勁秀麗
    張伯英(1871一1949),字勺圃,一字少溥,譜名啟讓、別署雲龍山民、榆莊老農,晚號東涯老人,老勺,勺叟。江蘇徐州銅山縣人。書法家,金石鑑賞家,詩人,學者。張伯英一生酷愛書法,造詣極深,尤以行楷成就最大。早年從顏體入手,再學魏碑,卓然自成一家。脫胎於魏碑,方勁古拙,結字精整散逸,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 納碑入帖的張伯英-張伯英,書法,碑學-中安在線-主頁管理
    張伯英行楷手札  清代初年在顧炎武、黃宗羲等人的倡導和帶領下,考證經史的古文經學之風漸起,至乾隆、嘉慶年間,已蔚為大觀,金石碑版之學亦隨之興盛。清初的書壇,因康熙、乾隆二帝尤喜董玄宰、趙子昂書法,科舉非「館閣體」不取,上行下效,書風日漸趨於靡弱,自宋淳化以來八百餘年的帖學開始走向衰微。阮元順形應勢以《南北書派論》與《北碑南帖論》首倡碑學。繼阮元之後,包世臣撰《藝舟雙輯》,形成了徹底的以尊碑為標誌的清代碑學綱領,為碑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到清光緒時,康有為在其《廣藝舟雙輯》中,提出了一套更加完整亦不無偏激的碑學理論。
  • 民國大家張伯英丨真名士,自風流
    民國大家張伯英丨真名士,自風流 他就是民國書法大家、碑帖學家——張伯英。
  • 民國書法大家張伯英,碑體楷書自成一派
    張伯英與康有為、梁啓超、于右任、張學良、林琴南、齊白石、容庚等交往密切,且以精於品鑑金石書畫聞名於京津。張伯英一生酷愛書法,早年從顏體入手,再學魏碑,卓然成家。明清以來徐州書法界人才輩出,形成彭城書派。彭城書派素來以北碑為宗,方勁古拙,蔚為風尚。
  • 民國藝廊之十一位著名書法大師
    這樣一個群英薈萃的時代,這當中自然少不了書法家的色彩。書法到了民國,出現了繼盛唐、北宋兩座高峰之後的又一個全新時代,譬如風格各異的民國書法四大家,未必就弱於宋代四大書法家,他們有的身居高位,有的名動天下,共同點燃了民國時代的藝術火焰,燃燒出了熊熊烈火!1、沈尹默沈尹默(1883年-1971年),歷史評價其&34;、&34;。
  • 近代著名書法家張少圃,傳世精品書作11幅欣賞,筆力險勁書法秀逸
    書法是起源比較悠久的,是和漢字共同發展的文字藝術。很多人都認為書法是漢字的表達升級,這樣說並不是沒有道理,書法有著獨特的抒情和豐富的內心活動的體現的藝術風格。書者通過書法展露自己內心想要被看到的世界,如才華、抱負等等。書法在《辭海》中的定義:「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指用圓錐形毛筆書寫漢字(篆、隸、正、行、草)的法則。」
  • 民國藝廊之十一位著名書法大師
    這樣一個群英薈萃的時代,這當中自然少不了書法家的色彩。 書法到了民國,出現了繼盛唐、北宋兩座高峰之後的又一個全新時代,譬如風格各異的民國書法四大家,未必就弱於宋代四大書法家,他們有的身居高位,有的名動天下,共同點燃了民國時代的藝術火焰,燃燒出了熊熊烈火!
  • 張伯英:勿辜韶光疲紙硯 筆陣曾教淮海驚
    近代書壇、星光溢彩,書法大家疊出不窮,他們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為近代中國書法的發展獻出了不可磨滅的力量。 除了我們熟知的于右任、林散之、弘一法師等名家,還有很多書法造詣極高的大師不為大家熟知。
  • 軍旅書法家李桂強,是真名士自風流
    是真名士自風流文/廖富翔其神採、意境可與古人相伯仲,書作時時體現出一種文氣, 即所謂之書卷氣,質樸自然,令人有百看不厭, 玩味無窮之感。餘以為,桂強兄之書,以「二王」之帖學為本,將典雅、飄逸的「中和」書風定格為自己的藝術追求。為此,他遍臨「二王」《聖教字》 、《蘭亭序》 。寫米芾《蜀素帖》,蘇東坡《醉翁亭記》。
  • 張伯英書法藝術是如何與地方文旅發展相融合的
    9月19日上午,張伯英書法藝術暨張伯英書院與地方文旅發展研討會在張伯英書院國學大講堂開啟。張伯英(1871-1949)字勺圃、一字少溥,譜名啟讓、別署雲龍山民、榆莊老農,晚號東涯老人、老勺、勺叟。室名遠山樓,小來禽館。徐州銅山縣人,光緒壬寅年補行庚子辛丑恩正併科順天榜舉人,書法家、金石鑑賞家、詩人、學者。
  • 張伯英藝術館記
    張伯英藝術館由王昌慶先生出資建築。在建館的過程中,徐州市人民政府、銅山縣人民政府給予大力支持。國內外有識之士也給予鼎力支持。八年來,王昌慶先生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傾注於斯。他痴迷收藏,並在收藏的過程中,走近張伯英。張伯英(1871~1949),原名啟讓,字勺圃,號雲龍山民、東涯老人,出生於徐州市銅山縣三堡鄉榆莊村。張伯英,書法家、碑貼學家、鑑賞家、文化學者。
  • 「土味」藝術家齊白石,精選20幅立軸書法:率性自然、古拙蒼勁
    最為大眾所熟悉的自然是他的畫,從山水畫鳥,到蔬菜瓜果,從魚蝦昆蟲到家禽家畜,白石老人的畫幾乎無所不畫、無物不入其畫。然而偏偏就是其最廣為人知的繪畫,白石老人卻將其排到「四藝」之末。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餘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
  • 「土味」藝術家齊白石,精選20幅立軸書法:率性自然、古拙蒼勁
    最為大眾所熟悉的自然是他的畫,從山水畫鳥,到蔬菜瓜果,從魚蝦昆蟲到家禽家畜,白石老人的畫幾乎無所不畫、無物不入其畫。然而偏偏就是其最廣為人知的繪畫,白石老人卻將其排到「四藝」之末。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餘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
  • 王獻之:是真名士自風流
    正如俗語謂:「是真名士自風流。」其實此句俗語指的是是有真正才華的人方能真風流。張懷瓘曾這樣評論過王獻之的書法是「最為風流者也」,我們將王獻之的展卷一覽,相信人人都會認同張氏的判斷。而王獻之的風流不僅僅來源於他的書畫作品,更是來源於他的超絕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