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麼讀書

2020-12-11 王謝奇談

林語堂說,發展知識上的鑑別力和良好的行為就是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一定非要學富五車,只要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即可。我覺得,林先生說的是教養和學養的問題。

當一個和你親近的人做了不大靠譜的事,你要告誡。當他在爭鬥時無理取鬧,你要麼不參與,要麼「幫理不幫親」。那麼,即使你沒有接受過較多的教育,你也是一個有「教養」的人。

至於在知識上的鑑別力,就是所謂的學養,又是怎樣一回事呢?

林先生說,他見過很多這樣的人:腦子裡裝滿了歷史上的人物,並且對時事很熟悉,但見解和態度就有問題,所以,其結論就到了可憐可笑的程度.誠然,這類人是有比較廣博的知識儲備的,可鑑別能力堪憂.

原文:「一個滿腹知識的人,或許很易於寫成一部歷史.但所說的話或者是毫無主見的,而在論人或論事時,或是只依人門戶,並無卓識的這種人就屬於我們所謂缺乏知識上的鑑別力.」

我接觸過很多佛教徒,有的人信到了開天眼、追溯過去未來的程度。有的人是成天燒香拜佛祈求,或避禍,或求財。有的人是修求己之道,改變自我,信守規矩。 按說信仰和迷信的差別應該是在信徒的受教育程度吧?實則不然,我覺得就在不同個體在智識上的鑑別力的差異,那麼,這種能力從何而來?竊以為純屬天生!這是個玄學問題。

我認識過一些有讀書人的天分和性情卻和高等教育擦肩而過的人,但想舉例說明,還真得拿名人舉證。

馬未都沒讀過大學,卻做過主流文學刊物的編輯,還拿過貨真價實的文學獎項,更不要說,還站在百家講壇上邏輯嚴密的侃侃而談。說到看名人訪談,著實有趣,趙本山初中肄業,李連杰好歹算是中專。看這二位的訪談表現,趙本山就像是個學歷更高的人。無論是語言組織、邏輯思維、見解深度,李連杰都是被絕對性的碾壓。那麼,我們就可以判定,比較而言,老趙似乎更適合讀書。

古代的中國教育很有意思,比如在一個村子裡,適齡兒童去私塾讀書,私塾先生會跟一些富戶富戶說,你這孩子。不太適合讀書,你就別浪費那個錢了,孩子不是那塊料。

這個就挺耐人尋味,古人的生存智慧很有意思,按現代人的邏輯理解,這個先生這麼說是等於砸自己的飯碗。其實這麼一說,這些富戶就明白了,自己孩子的長處在哪兒,劣勢在哪兒,那就會有針對性地培養自己的孩子。古人說天下四行,士、農、工、商,這就是定位,後來還細化出72行來,也就是說孩子不一定非得走讀書這一條路。

讀書

要說到科舉舞弊,其實是很少很少的,而且都是局部問題,遠沒有影視劇渲染的那麼嚴重。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要去資助那些有讀書天分、家境貧寒的學生。你這類富戶呢,還要繼續的奉養私塾先生。多讀書,不一定要走科舉之路,讀書就是學規矩、學智慧嘛。

讀書

我愛坐火車,這是旅遊的一部分。在火車上跟陌生人聊天兒,通過車窗看看不同地區的地形地貌、不同地區的人的生活狀態,這也是一個享受。比如說我去黃鶴樓或者什麼某某人的故居,我都會在附近坐一會兒,想呆幾個小時就呆幾個小時,大不了我就近住一晚。在這種地方沉思,想想我們讀過的書、老師講過的東西,能有一個奇妙的呼應,有一種精神上的交流,靈魂層面的,這種回味思索的過程是非常享受的。我看到過南方的一些牌牌坊,基本上都和這些大戶兒、和這些科舉仕途有了成就的人相關,其實這些牌坊就是一座座的豐碑(個人和家族的至高成功標誌),也是一種道德層面上的大成就。

這裡有這麼一個邏輯:有些中國人是怎麼走上科舉仕途的?其實很多都是一個村兒甚至一個鎮的集體行為。也就是說,私塾先生會告訴大家,這個孩子,適合走科舉仕途,他這種智商類型、思維形態、包括前面所說的這種智識上的鑑別力他都具備,所以,他就有可能在仕途上有所成就,考個舉人不在話下,甚至能能中進士什麼的。

當時教育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在中國古代,你不止是要奉養私塾先生、買文具、遊學,好要不停地參加各種考試,鄉試會試啥的,交通、住店、吃飯啥的都要用錢,不停的購買生產資料。其實成本是非常非常高的,一般的小康之家都無法無法持續這個過程。而且古代勞動力有限,一個人一旦讀書,就意味著他二三十年甚至三四十年都在讀書,沒法幹活兒。

那怎麼辦,十裡八村兒的相親,你當初對人家的求學提供了幫助,總有一天他他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必然是會回報鄉裡的。所以說中國古代的腐敗很特別,都是一串兒一串兒的,黨羽基本都是同鄉。讀過曾國藩家書的朋友都知道,他很照顧老鄉和老鄉家的孩子。這是一種回報。

讀書

前私塾先生的眼光是很犀利的,他知道誰適合讀書,誰不是這塊料。現代高等教育的悲劇在哪裡?其實很多孩子根本就不適合上大學。我就有一個智力超群的男同學,書沒讀好,成了一個職業賭徒。所以,很多時候,智商高和讀書好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這類孩子,不必在學校待太長的時間,二十出頭,就可以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了。不過到了當下,我們這些家長似乎別無選擇,適不適合讀書都不重要了,不讀也得讀。所以,就有了一些做不了學問的讀書人,如此讀書,也就徹底地變成了一個謀生的手段。

相關焦點

  • 古代人的每一天會怎麼過?
    那麼,古代人的每一天會怎麼過?曾經有一天的巳初二刻,也就是上午9點半,畫家張擇端和書童穿過了汴河邊上熱鬧非凡的街道,繼續向城裡走去。書童一邊走一邊感嘆:只是在城外就如此的熱鬧,不知城內又是怎樣的繁華?說著說著,就看到了京城高大的城門。
  • 古代人讀書為什麼都是搖頭晃腦的呢?其中的小秘密,你知道嗎?
    我們經常可以從電視劇還有古籍中看到,古代人讀書的時候喜歡搖頭晃腦。記得小時候筆者也學著他們的樣子讀了讀書,但是發現除了頭暈腦脹之外效果實在是不佳,但是古人通過這種方法怎麼就能讀好書呢?這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經過細細研究,才知道人家為啥和我們不一樣了,不是喜歡搖頭,而是不得不搖頭晃腦啊。
  • 古代人近視沒有眼鏡,是怎麼看清東西的?看完長知識了
    古代人近視沒有眼鏡,是怎麼看清東西的?看完長知識了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近視年齡越來越呈現低齡化,近視已經成為當代一個很普遍的問題。那麼古代人刻苦讀書,就沒有近視的麼?白天我們讀書,光線充足,對眼睛當然沒有什麼傷害,但是夜讀就很損傷眼睛了。古時候夜讀的照明工具大多是蠟燭和油燈。蠟燭成熟形態大約出現在唐朝,可是因為造價高,生產少,只能為少數貴族所用,普通人家只能用燈油來照明,燈油一般是植物油,植物油用來食用和做燃料,自然是消耗品。宋代文人酷愛讀書,經常夜以繼日,那麼平常人家這樣的照明都供不起的時候,就出現晚上在月光下看書的情景。
  • 古代人說普通話嗎?古代人都是怎麼溝通的呢?長知識了
    看過不少穿越劇,我依舊很好奇,如果穿越過去,怎麼和別人溝通呢?應該不少古代人是說古言的吧,光是那些文言文都令人頭疼。古代人說普通話嗎?古代人都是怎麼溝通的呢?長知識了。古代人說普通話嗎?古代人都是怎麼溝通的呢?長知識了。有空還是要多讀讀歷史啊,以後再做穿越夢的時候,也有事實依據,小編要去苦讀了,你們還有什麼比較好的歷史見解,咱們有空多多交流。
  • 古代人是怎麼結婚?你不知道的禮節
    成年人的表現就是娶妻生子,那麼古代人是怎麼結婚的呢?古代人對於禮節特別重視,結婚需要三書六禮。三書分別指的是聘書、迎書和禮書。「聘書」——男方給女方的文書;「禮書」——是過大禮的禮單;「迎書」——迎娶新娘時,新郎給新娘的文書。
  • 古代人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用手就能掂出重量?
    在一些影視作品當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古代人拿一些散碎銀子交易的場景。這讓我們不由得產生了好奇心,碎銀子本身真的能拿來作為一般等價物嗎?古代人使用的碎銀子,到底是怎麼確定重量的,用手能掂量出來嗎?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 古代人近視了到底怎麼讀書?
    白天讀書沒什麼問題,但是一到晚上人們怎麼讀書呢?這就要用到蠟燭了。蠟燭的發展史很長,早在漢朝南越向漢高帝進貢的物品中就包括了蠟燭,這時的蠟燭極為稀少,都是高級官員才能使用。到了南北朝時期,蠟燭的應用相比於漢朝要普遍的多,可用得起的也只有上層人士,普通百姓根本用不起。宋朝時又稍微普遍了,到了明清蠟燭才普及到普通老百姓。
  • 古代人怎麼談戀愛?一句詩就能撩妹,現代人還在用
    古代人怎麼談戀愛?一句詩就能撩妹,現代人還在用前言:大家好,我是南城君,每天為你解讀不一樣的詩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們在把妹的時候,總是苦於各種方法,怕太高端把妹子嚇跑,也怕太低俗妹子看不上……古代人是怎麼談戀愛的呢?滿腹才情的翩翩公子,雅俗共賞的詩句,即便放在現代,也一定能迷倒「文藝少女」,今天我們就聊聊關於「古詩裡戀愛」的話題。今日話題:古代人怎麼談戀愛?一句詩就能撩妹,現代人還在用!
  • 古代人怎麼過元宵節?在古代元宵節等於情人節,比七夕浪漫!
    大家在猜燈謎、放煙花、賞花燈的同時,想不想知道古代人是怎麼過元宵的呢?在古代吧,元宵節等於情人節,甚至比七夕還熱鬧、還浪漫!一、在古代元宵節等於情人節?情詩「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描寫的就是元宵節。二、古代人怎麼過元宵節?1.唐朝:唐朝人過元宵,主要是賞花燈,無論城鄉,到處張燈結彩,滿城火樹銀花。2.宋朝:宋朝人除了賞花燈,還獨創了「女子出遊」與「君民同樂」兩個環節,女子可以在今天出門狂歡,君王還會親臨市井與百姓共賞花燈。而且猜燈謎也是自宋朝興起的。
  • 中國古代人是怎麼進行「考古」的?
    那麼在此之前,中國的古代人是否也進行"考古"呢?如果是的話,他們到底是如何進行考古發掘和文物收藏的呢?那麼,既然古代人喜歡研究和收藏古物,那他們都發現了哪些類型的文物呢?青銅器在中國古代,發現最多,被人們收藏和研究最多的古物,當屬青銅器。青銅器在商周時期大都作為祭祀用的禮器,代表著王權和天命。所以,當古人挖掘到青銅器時,一般都會將其獻給當時的皇帝,並作為一種祥瑞昭示天下。
  • 古代人如何發奮讀書
    對於平民子弟讀書的困難,明初著名學者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寫道:「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古人讀書不易可見一斑。
  • 古代人是這樣做的:沒有炸藥怎麼分割石頭?古代探照燈怎麼製作?
    1:古代沒有炸藥,一塊很大的石頭怎麼弄成小塊那? 用木柴把石頭燒熱,然後潑水。水頭就碎裂成小塊了。亞歷山大東徵的時候,路上有大石頭和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的時候,都用的這個辦法。
  • 現代人口中的「我不愛你了」,古代人是怎麼用詩詞說的呢?
    文/趣談歷史點滴現代人口中的「我不愛你了」,古代人是怎麼用詩詞說的呢?《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在《詩經》裡收藏了許多貼近生活的古詩詞。相比其他種類的古詩詞,《詩經》更加通俗易懂和口語化。古代人詩情畫意多了,會寫一首情真意切的情詩表達愛意。那如果古代想表達「我不愛你了」,又是怎麼用古詩詞來表達的呢?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這句古詩詞是來自唐代詩人卓文君的《白頭吟》,意思為聽說你已經懷有二心,因此我是來和你斷絕關係的。
  • 清明節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的時間以及古代人是怎麼過清明節的
    古代人的清明節又是怎麼過的呢?就讓小編來帶你們了解一下吧。其實剛開始清明只是作為一種節氣存在的,可是當時有一種節日叫做寒食節,那個節日一般就要求人們不能生火而且要吃冷食,並且要掃墓。古代人對於悼念先人的儀式是非常看重的,所以寒食節是很重要的。
  • 古代人沒有冰箱,他們怎麼儲藏糧食?
    但電冰箱從問世至今不過才100多年,那麼問題來了……古代人是怎麼儲存食物的呢?  原始時期,人們依靠打獵和採摘野果充飢,沒有多餘的食物也就沒有儲藏的煩惱。大約7000年前,水稻被人類馴化成為農作物,食物的儲存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項工作。
  • 古代人怎麼生孩子?據說是鬼門關走了一遭,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其實不是這樣,古代人女子十六七歲就要結婚,再大點就變剩女了,還是身心發育階段就結婚嫁人生小孩。在我們現代社會十五六歲的都還在讀書,在家長眼裡都還是小孩子,就算有個男朋友在家長眼裡也是早戀。在我國古代其實很封建,十幾歲小孩子結婚很正常,你十幾歲不結婚才不正常,那為什麼這麼早結婚呢?
  • 杜牧《秋夕》:古代人怎麼過秋夕?
    古代人怎麼過秋夕?●祭拜織女在古時候,每到七夕節的晚上,人們擺好瓜果貢品,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
  • 古代人說普通話嗎?古代人都是怎麼溝通的呢?漲知識了
    古代人說普通話嗎?古代人是如何交流的這樣的問題。中國北方方言之間最大的差異是語調。普通話是以北方方言(普通話)為基本方言,以現代白話為典型語言的現代普通話。然而,古代漢語分為古代漢語、中古漢語和近古代漢語。它們是商朝到金朝,南北朝到宋朝,元明和清初。隨著時間的變化,語音和語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使在一百英裡內,語音、語調和語義也同時存在差異。
  • 一張圖告訴你,古代人是怎麼學習英語的
    古代人沒有單詞表,也沒有系統的語法,學校如何教英語?因為,中古在晚清以前,都稱得上是世界級別強國,強國怎麼可能學習弱國語言呢?後來到了清朝後期,中國逐漸被西方強國超越,英國的大略四方,加上美國的崛起,才導致發源於5世紀的英語逆襲,成為國際主流語言。中國是因為在殖民時代的落後於歐洲國家太多,否則現在的世界官話到底是什麼語還是未知數呢。
  •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關於古代人的吃喝拉撒,你了解多少?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如果你活在古代,吃喝拉撒應該如何解決?古代的人一天吃幾頓飯,火鍋是什麼時候才有的?結婚是怎麼由來的,又如何解決剩女問題?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本關於古代普通人如何生活的書——《古代人的日常生活》。這本書的作者是講歷史的王老師,他本是一名中學歷史老師,從講堂中發現,學生對古代普通人的生活似乎更為感興趣,於是就有了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