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如何發奮讀書

2020-12-04 天眼新聞

古人讀書的故事,耳熟能詳的有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牛角掛書、警枕勵志、隔籬偷學……這些精彩故事千古傳頌、膾炙人口、感人至深。現在讀來,更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古人讀書難

古人讀書難,難在既沒有書讀,也沒有地方讀,還沒有錢讀。在印刷術和造紙術發明之前,得用手抄寫在竹簡或者木櫝上,一片竹簡、木櫝寫不了多少字,幾部書就裝滿了好幾輛車。「學富五車」,用今天的眼光看,其實讀的書並不多。後來人們把書抄寫在帛上,捲成一卷卷,帛很昂貴,只有極少數有錢人才抄得起。後來發明了紙,但還得手抄,抄一部書很費事,一般人也抄不起。有了書,還得有人教,古代學校少,窮人沒錢,只有貴族官僚子弟才能上學。對於平民子弟讀書的困難,明初著名學者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寫道:「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古人讀書不易可見一斑。

古人讀書苦

「寒夜讀書忘卻眠」「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講的是讀書刻苦,「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講的是讀書辛苦,更苦的要數苦思冥想,「書從疑處翻成悟」「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由此,古人留下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名言佳句。

古人讀書慢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人讀書不但要朗讀,而且要抄、背、默,「一章三遍讀,一句十回吟」,不橫流倒背不放手。「韋編三絕」,講的就是孔夫子用皮繩把竹簡、木櫝拴起來讀,讀的次數多了,連皮繩都翻斷了三次。可見,孔夫子讀書下的功夫有多深。明代大文豪張溥則以抄讀著稱,據《明史》記載,他「所讀書必手抄,抄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因此他把自己的書房命名為「七錄齋」。曾國藩也是有名的「書痴」。在湘鄉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曾國藩在家讀書,一篇短文,朗讀了多遍,還背不下來。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後行竊,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他入睡。小偷忍無可忍,跳出來大叫:「這種笨腦袋,讀什麼書?!」不過,曾國藩的「慢」,非其人有天資稟賦上的弱處,而是讀書講求精嚼、精思。「慢」看似「笨功夫」,實際上是古人把書讀得熟、記得牢、鑽得深。

古往今來,大凡有成就的人,哪個不是「讀書不畏難」?哪個不是下了「苦功夫」「笨功夫」讀書而成大器的?

同古人比起來,而今讀書倒是不缺書本、不缺條件了,然而似乎又少了些古人「不畏難」的讀書興趣、毅力,缺了那種深研慢讀的靜氣、定力,以至少了些許「書卷氣」。隨著網絡和手機的普及,知識的碎片化和人們對碎片知識的迷戀,使得認真讀書的人越來越少。

張文雄 來源 黃石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是什麼讓原因你發奮讀書的,答案在這裡
    是什麼讓原因你發奮讀書的?答案在這裡。讓我發奮讀書的原因是:讀書可以鍛鍊腦力,獲取更多的信息,增強對於世界的認識。讀書的另一方面的功利性,還可以有利益收成。讀書和看電影一樣,都是樂趣。但是它是一種主動娛樂,而電影是被動娛樂。當然,兩者本質都是被動娛樂,因為沒有創造。
  • 是什麼原因讓你發奮讀書,學習或者工作,這就是真理
    「我為什麼要那麼努力的讀書、學習、工作?」「因為我喜歡的東西都很貴,我想要去的每一個地方都很遠,我愛的人都超完美,這就是我要發奮讀書、學習、工作的原因。」我希望自己能有一個不一樣的人生,可以讓自己更勇敢、更漂亮、至少讀書、學習、工作可以讓我快樂。
  • 北宋蘇老泉,中年發奮讀書,還培養了蘇軾與蘇轍兩位才子
    北宋蘇老泉,中年發奮讀書,還培養了蘇軾與蘇轍兩位才子蘇洵又叫蘇老泉,他是《三字經》裡曾經提到過的那個二十八歲才開始發奮讀書的一個人,相對於他的兒子蘇軾來說,詩詞創作方面的才華確實比不過自己的兩個兒子。不過李白在遊山玩水之餘好歹還抽空寫寫詩,蘇老泉連寫詩的空都沒有他大概是在七歲左右開始讀書的,不過啥都沒學會他就選擇了放棄,十八歲的時候娶了自己的妻子程氏,不過這個時候的他,仍然沒有發奮讀書的意思,整天還是過著沒心沒肺瞎玩的日子。剛結婚沒多久,程氏就生了一個女兒,但不幸的是這個女孩還沒到一歲就夭折了。
  • 史學家說出後,讓古代人慚愧
    其實古代人也是一樣,白天各忙各的,到了晚上才有相聚放鬆的時間。不過古代跟現代相比,論娛樂活動,的確不如現代的多姿多彩。現代人出行便捷,娛樂場所眾多,更有各類電子產品來打發時間。相比之下古代確有不足之處,但是華夏幾千年的發展,精神文明生活又豈會差的了,不過是各有千秋罷了,那麼古人又是如何度過漫漫長夜的呢?
  • 現代人都離不開的睡眠工具,古代人對它卻「相敬如賓」,真相原來
    但是古代人他們又是如何巧用枕頭呢?現代枕頭以柔軟舒適為主,但古代人可沒有這麼多的布料和科技讓枕頭大批量的產出,所以古代人的枕頭以陶瓷枕、木枕或是達官貴人的玉枕等材料為主,材料偏硬也讓許多的古人有許多的頸椎病的產生。因為古時枕頭偏硬還有許多的小故事,如: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用一個小圓木作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動一下,頭從枕上滑落便立即驚醒,醒之後發奮繼續讀書,他把這個枕頭取名為「警枕」。
  • 穿到八零,她發奮讀書去高考,軍少從部隊追到了大學,重生年代文
    哈嘍大家上午好啊,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小說推薦是4本重生年代文,穿到八零,她發奮讀書去高考,軍少從部隊追到了大學!喜歡看小說的讀者不要錯過這些好文了,內容精彩,讓你看到停不下來,快點擊下方書籤進行閱讀吧!
  • 李維東:曾國藩如何看考試與讀書的關係
    曾國藩在給其父親的家書中,談到自己的弟弟參加考試及讀書時,有一番話,看似平實簡單,其實個中意味,頗值得研讀品味:「四弟、六弟考試,不知如何?得不足喜,失不足憂,總以發憤讀書為主。」「溫經須先窮一經,一經通後,再治他經,切不可兼營並鶩,一無所得。」
  • 讀懂曾國藩的治學有術,治學讀書需發奮自立,增長學識需身體力行
    道光22年,曾國藩寫了一封家書《致澄弟溫弟沅弟季弟》,闡述了自己的治學觀點,治學讀書需發奮自立,增長學識需身體力行!古人講究治學有術,《小戴禮記、小宋禮記》有這樣的論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 清代岐山人梁星源:讀書時發奮為師時用心
    清代岐山人梁星源:讀書時發奮為師時用心全媒體記者 麻雪 《岐邑野史》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梁星源出生在貧困農家,早年喪父,他的哥哥靠著打柴換來錢供他讀書。梁星源讀書很刻苦,長進很快,通過層層考試成為庠生。成為庠生後,便可繼續「深造」,但是因為家貧,無錢入學。可他不氣餒,在家默默自學,每隔幾天,就把積攢的不解知識點,帶到一位學識較深的先生處求教。他早去晚歸,途中就吃自己帶的幹饃、小蒜,渴了就下到祁家溝底喝泉水。
  • 三十歲了才開始發奮讀書,想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還來得及麼?
    就這樣歡樂的揮霍了自己的童年求學時光,時間一下子到了1016年,7歲(我上小學了,才進學校1-2年)開始讀書,學習斷句,學習作詩寫文章,看吧,終於「幡然醒悟」了吧!但沒學好,放棄了……好吧,繼續「遊手好閒」結交同齡人,遊山玩水,反正家裡不愁吃穿,雖然老爸樂善好施,導致偶爾家裡只能吃點素飯青菜。
  • 蘇洵:中年發奮,逆襲成「人生贏家」
    原標題:蘇洵:中年發奮,逆襲成「人生贏家」 蘇家不僅家風優良,還有著很濃厚的讀書氛圍。蘇洵的父親蘇序非常重視兒孫輩的學習,他說:「吾欲子孫讀書,不願富。」於是傾其錢財,購置了大量書籍置於書房。蘇軾後來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他祖父購置的書如汗牛充棟,自己從小就生活在一個「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的環境中。   蘇洵的兩個哥哥都十分喜愛讀書,大哥蘇澹讀書刻苦認真,可惜身體不佳,求取功名未能如願。
  • 三十五歲了,現在開始發奮讀書來得及嗎?你何時想起努力都不晚
    三十五歲了,現在開始發奮讀書改變命運和家人生活還來得及嗎?我認為來得及的。無論什麼時候想起來學習都不晚,不管你學習什麼。你看,你讀的東西,可能當下你用不到,但未來你需要的時候,它可能就能幫到你,解決你的問題,所以現在開始讀書,你覺得晚嗎,我覺得不晚,只要你開始讀書學習,你要相信,今天的你肯定比昨天的你更好。
  • 30歲才明白,開始發奮讀書,從一線工人一步步成為了公司管理層
    「三十歲了才明白,開始發奮讀書,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和家庭的生活,還能來得及嗎?」年輕的時候跌跌撞撞,有時候也不清楚路在何方,雖然幾乎所有人告訴我要好好學習,多讀書,但就是轉化不了自己內心的渴望,如今在社會上也是混到了三十歲,如夢初醒,沒有知識,就很難提升自我價值,這大概是這位老兄的內心獨白。
  • 古代人讀書為什麼都是搖頭晃腦的呢?其中的小秘密,你知道嗎?
    我們經常可以從電視劇還有古籍中看到,古代人讀書的時候喜歡搖頭晃腦。記得小時候筆者也學著他們的樣子讀了讀書,但是發現除了頭暈腦脹之外效果實在是不佳,但是古人通過這種方法怎麼就能讀好書呢?這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經過細細研究,才知道人家為啥和我們不一樣了,不是喜歡搖頭,而是不得不搖頭晃腦啊。
  • 賭王何鴻燊富可敵國,卻仍要求子女發奮讀書,育人理念值得學習
    是崇尚讀書的家風和何鴻燊的嚴格要求!何鴻燊對子女的教育只有一句話:「我什麼都可以給你,唯一給不了你的就是學問。因為學問要靠自己去學,去問,去汲取。」平時吃飯的飯桌就是何鴻燊教育孩子的課堂,他會跟孩子不厭其煩地講自己的讀書經歷,譬如早年時曾把所有教科書背完,考上香港大學,還拿到獎學金,這些都是為了告訴孩子們要努力讀書。
  • 牧羊女巧對下聯 痴秀才發奮高中
    但他恃才傲物,讀書人皆對他敬而遠之。  一年仲春,裴律獨自春遊,只見一窈窕淑女揚鞭驅羊,在一泉邊飲水小憩,與春山、綠草、藍天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令他靈感頓生,情不自禁,抑揚頓挫地吟出一上聯:「白水泉邊女子好,少女真妙。」可是,他絞盡腦汁,也續不出下聯來。  此聯為拆字聯,「白水」成「泉」,「女子」為「好」,「少女」組成「妙」。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古人是如何讀書的呢?
    古人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當然在古代,讀書是跟考功名緊緊聯繫在一起,讀書並不一定是純粹地愛好學習,而可能是謀取公民的手段。儘管這句話的含金量不如古代那麼大,並且社會上還有讀書無用論的說法。不管如何,讀書學習,還是有其不可磨滅的正面意義的。
  • 古代人沒有拼音,那他們是如何認字的?祖宗的方法真的服氣!
    古代人沒有拼音,那他們是如何認字的?祖宗的方法真的服氣!在我們剛上學的時候,進到學校裡面第一件事情,就是跟著老師們認字,雖然那會早就會說話的了,但是很多的字我們雖然會說,但要認字就很困難。而認字的第一部就是拼音,拼音是我們認識漢字的第一步。
  • 古代人怎麼讀書
    那麼,我們就可以判定,比較而言,老趙似乎更適合讀書。古代的中國教育很有意思,比如在一個村子裡,適齡兒童去私塾讀書,私塾先生會跟一些富戶富戶說,你這孩子。不太適合讀書,你就別浪費那個錢了,孩子不是那塊料。
  • 炎炎夏日,古代人如何避暑?「空調房」、「小冰箱」應有盡有
    譬如夏吹空調冬開暖氣,這些都是現代人面對季節變化的一些獨特小妙招,那麼在古代,沒有高速科技發展和產品時,人們究竟是如何避暑的呢?雖然隨著朝代更迭,從前的封建社會不復存在,但那些曾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朝代,都是真實存在的。儘管那個時代,並沒有現今的科技技術,人們的生活水平很落後。但這並不代表,古代人沒有自己避暑的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