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愛奇藝新出品的青春偶像劇《漂亮書生》熱度不減,本來對於像我這個做媽媽的年齡的人來說,對這種偶像劇是沒有興趣的,但是不小心點進去看了一眼,越看越覺得看不下去。
這部劇其實就是一部披著古代外衣的青春愛情故事,對於什麼故事狗血啦,演技浮誇啦,穿幫鏡頭多啦等等我不想過多議論。
只是有一點,目前的電視劇中的學堂、學生、考學等內容有悖歷史真實。作為一個家長,我覺得有必要讓孩子了解更多的真實的古代考生。今天我想從兩點來聊一下電視劇的不真實性,關於學堂生活和女扮男裝上學這兩方面。
01關於學堂生活
我國古代的孩子不像我們現在一樣,只要年滿6周歲,都能上學。而且近年來又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保證所有的孩子免費享受從小學到初中畢業的學習,這項舉措也避免了很多孩子因為交不起錢而輟學的情況。
說起這個,我就想起我上初中的時候,初一剛剛分班的時候,班裡有大概70人,到了初三班上還剩下40人不到,以至於學校不得不將班級合併。
當時印象特別深的是班上一個學習很好的男生,因為學校要交錢家裡拿不出來,於是跟老師說要退學,不上了。老師各種挽留,甚至老師說要幫他墊付學費,不需要他還之類的話,但是這個男生後來還是輟學了。
就在我們學校邊上繼承了他爸爸修自行車的行當,那時候我們同班同學都不好意思去他家的店修車,他也羞於跟我們打招呼。後來聽說他早早的就結婚了,娶了一個腦子不是很好的姑娘,現在還在做著修車的工作,只是因為現在騎自行車的人越來越少,他開始改行修電動車了。
我們先說說古代的學堂都有哪些?古代的學堂大部分不是國家性質的教學機構,民辦居多,大致分為私塾、書院、國子監(屬於國家的)這幾種。
先說私塾:
我國古代的私塾主要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中。有錢人家,一般會聘請老師在家教孩子讀書,一般稱為坐館。另外由宗族一起捐助,然後聘請老師設學館,教授本族或者本村的孩子,稱為村塾。還有一種就是老師自己掏錢辦學館收費教授學生,稱為學館或者書屋。
小時候我爺爺跟我講,我家祖上都是在私塾裡面教書的。爺爺出生在20世紀20年代初,那時候剛剛民國,國立的學校還沒有普及,他還在私塾裡面上過好多年的學呢。
私塾中的孩子年齡差別比較大,自5,6歲到20歲左右都有。私塾中的老師大多數為落第的秀才或者老童生。
其中《儒林外史》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山東兗州府一個叫薛家集的小村,幾個領頭的人商議要開一個學館,徵集大家湊錢。這幾個人中有一個人剛剛升為類似村官的角色,他家的女婿(至少應該16、17歲以上)也要上學堂學字。可見如果沒有學堂,對於普通人來說根本不可能有機會上學。
再聊一聊書院:
古代書院類似民間的教育機構,它最早出現在我國的唐宋時期,據說是由理學家朱熹創立的。一般是由富商、學者自行籌款,於山林僻靜之處建學舍,或置學田收租,以充經費,屬於民間機構。
書院教學主要是自學,並輔以共同講習和教師指導。它的特點是為了教育、培養人的學問和德性,而不是為了應試獲取功名。甚至一些私立書院自由講學,抨擊時弊,成為思想輿論和政治活動場所。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首對聯相信大家都能朗朗上口地背誦出來,它出自江蘇無錫的東林書院。這首對聯是由四百多年前明代的一位讀書人顧憲成所撰。
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陽書院。
現在的很多電視劇,經常把古代的學堂演繹成現在的學校,除了大家都是穿的古裝以外,有課桌,有老師,有考試。我想可能是導演為了能讓現在的人更有代入感或者我就不得而知了。
國子監
國子監是屬於國家性質的教育機構,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其具備了兩種功能,一是國家管理機關的功能,二是國家最高學府的功能。除了國家傳授經義的最高學府外,更多的承擔了國家教育管理的職能。
甚至到了明朝,所有的當官的基本上都是出自國子監。到國子監不是去學習文化,而是去培訓如何執行統治。
這是由於明朝初期的國情決定的。我們知道朱元璋是一個從底層爬起來的皇帝,白手起家。做了皇帝以後,他發現從朝廷到地方,各級官吏要十幾萬人。從哪兒找這麼多即聽話又忠心的、能幹的文人呢?由於經過20多年的戰爭,很多舊朝的官吏死的死,逃的逃,沒有幾個人可用。
啟用讀書人吧?讀書人當然想做官,可是又沒有管理的經驗,於是朱元璋想出了他的主意,自己造官吏。國子監於是成了訓練官僚的機構。
國子監的教職員,從祭酒(校長)、司業、博士、助教、學正到監丞,都是朝廷任命。所有人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晉升。就算是校長也不能私自想提拔誰就提拔誰。
學生來源有兩部分,一部分是現任官員子弟,一部分是民間的有各地方官推薦,保送的生員。
02關於女扮男裝入學
我們經常在電影電視作品中見到女扮男裝去學堂學習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梁山伯與祝英臺》,還有就是最近熱播的網絡劇《漂亮書生》。
女扮男裝給人一種無限的遐想,既可以遇見自己的白馬王子,又可以做自己,與社會與命運抗爭。表達的思想價值觀倒是好的,但是這種事情在我國的古代還真的是很難實現的。
為什麼呢?
第一點就是男尊女卑的社會背景
我們知道在古代,除了母系氏族社會中女人的地位高以外,其他時代女人的地位一直都很低。女孩不能進家譜,要遵守什麼三從四德,女子無德便是才啦等等。
《浮生六記》中沈復的老婆陳芸從小喜歡讀書,結婚後兩個人經常和詩友把酒言歡,吟詩作對,過著與當時的女人截然不同的生活。這使得她的公婆很討厭她,以至於最後病入膏肓還把他們趕出家門,落魄而亡。
《儒林外史》中有一個故事讓我心裡很不舒服。很多人都聽說過嚴監生,就是那個死之前看到家裡點著兩根油燈都合不上眼的吝嗇鬼,我要說的是他的小妾。嚴監生和他的老婆死後,家裡就剩下他的小妾趙氏和他的二歲多的兒子。家大業大本來是一個非常富足的生活,誰知他的兒子鬧天花死了,就剩下趙氏了。
在那個年代,沒有兒子,也沒有男人的家,作為一個小妾是不能有任何發言權的。嚴監生的哥哥於是將自己家的二兒子和二兒媳過繼給嚴監生。更可氣的是,他們要住在正房,趙氏被趕到偏房。而且作為長輩,她反倒每天先給她的侄子侄媳婦去請安 ......
所以在這樣的一個社會中女人家基本上都是沒有什麼地位的。有人說了,富家女,大官家的女兒就不一樣了。是的,有錢人家的孩子肯定要養的嬌慣。但即使養的再嬌慣,也沒有讓女孩出去考試的。
曾國藩,晚清「中興第一名臣」,官至兩廣總督。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非常重視學習的人,不僅對自己,也對自己家人,兄弟。看過他的家書,每封信基本上都要勸勉兄弟學習的語句。
然而我從他的家書中試圖尋找有關教育子女的語句,基本上提到的都是兒子喜學習之類,至於女兒只有和母親做一些女紅的字句,可見即使這麼大的官,都是有很嚴重的男尊女卑的觀念的。
第二點是讀書是很貴的
暫不說去學堂學習,單說買書自己來看,對於普通的家庭來說都是一項不能承擔的支出。而且在當時,孩子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就是勞動力,從小開始就要為家庭貢獻,賺錢養家。不像現在的孩子直到大學畢業甚至到研究生畢業,都由父母養著。
元代著名畫家、詩人,王冕小時候由於家裡條件差,父親死的早,所以沒錢去學堂上課。他的母親給他找了一個放牛的工作,他每天可以賺幾錢銀子,這幾錢銀子在當時的購買力可以買米買面,夠一天的夥食費。然而他自己節省下來,攢一兩個月後去學堂門口的小販買舊書看。你看一本書有多貴,2個月的飯錢才夠買一本書,而且還是舊書。如果說再去學堂上學,還要學費,那對於一般家庭來說負擔就更大了。
所以對於窮人家的孩子來說男孩尚不能上學,更不要說讓女孩學習了。《漂亮書生》中的女主角父親常年臥病在床,家裡的條件這樣差,更是不可能有錢買書自學了。
第三點是科舉考試的安檢嚴格
很多人都說我們現在的高考,進入考場前的安檢太嚴格了。什麼都不讓帶,還要各種搜身,就差脫衣服了。
可是在古代,就是真的要脫衣服的。
這個我是聽我爺爺說的,那時候為了防止考試作弊,怕帶入紙條之類的東西,甚至有的人寫在鞋底,有的人寫在身上,最後都被查出來,不允許參加考試。
如果說脫衣服是真的話,那女扮男裝的故事也就不可能成立了。
03寫在最後
很多電視劇都是存在虛構的故事或者情節的,我們在看的時候要分辨是非,僅供娛樂就好了,不要太當真。作為一個藝術加工作品,電視劇或者電影歌頌的是一種精神,表達的是一些美好願望。
而對於看電視的人來說,要能跳出故事情節來看待。不要入戲太深,尤其是不要相信真的就是這樣的。尤其是很多小孩由於對歷史了解不多,對電視深信不疑。這就需要我們家長能夠給出正確的歷史事實導向,正確看待故事,正確看待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