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 | 《黃鶴樓》崔顥

2021-02-18 每日解讀詩詞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何當共讀香雲帙,最是詩情畫意時!」喜馬拉雅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讀一生不可錯過的唯美詩詞。

我們沿著唐詩的發展軌跡,沿著盛唐的詩脈一路走來,用一人一篇幾乎略略地講盡了盛唐的詩史。但對於唐詩、對於盛唐來講,若只為見其脈絡的話,很多名作可以略過不談,但唯有一首作品,卻是絕不能略過的。不僅在古代它就風頭一時無兩,甚至到了近代,尤其到了現代,這些年,這首詩的風頭也是更加強勁,在各種唐詩排行榜,甚至是最近的以大數據作為分析的唐詩排行榜中,都名列魁首,這就是崔顥的那首名作——《黃鶴樓》。詩云:「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有關這首在唐詩排行榜中排第一的名作,它有三大基本問題困擾了幾乎是一千多年的詩壇。第一個最著名的問題就是詩仙李白和這首詩的關係,從《唐才子傳》(《唐才子傳》,是記載唐、五代詩人簡要評傳的彙編集。撰者為元代文學家辛文房,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能詩,與王執謙、楊載齊名,有《披沙詩集》,已佚。)到後來的很多詩話、筆記都提到過「李白擱筆」的故事。《唐才子傳》就說,李白登此樓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乃無作而去,使為哲匠斂手。這是說,李白初登黃鶴樓,但見雲天開闊,極目千裡、花草無際、綠樹如煙啊,尤其是俯瞰長江,滔滔東去,不禁觸景生情,不覺詩懷躁動。以李白的才情,一篇名作幾乎就要脫口而出,但亟待抒發之際,突然見到崔顥所題的這首《黃鶴樓》,玩味良久,自知心中之作不能勝過崔顥之詩啊,扼腕頓足嘆道說:「兩拳打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遂悵然擱筆而去。

能讓詩仙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可見崔顥的這首《黃鶴樓》實在可謂是登峰造極,力壓詩壇啊!所以你現在去武漢,去黃鶴樓景區,在黃鶴樓的東邊還有一個「擱筆亭」。其實啊,它最早也只是一個不顯眼的小亭子。而據清人筆記記載,是清初的時候,大戲曲家孔尚任來到黃鶴樓,覺得沒有什麼景物或者什麼來記載「李白擱筆」這件事,挺可惜。他就把黃鶴樓東邊那個小亭子,提筆題做「擱筆亭」,還為它專門寫了一首詩,寫了一篇詩序。(孔氏《題擱筆亭》詩序:「黃鶴樓在黃鵠磯頭,其名雖久,實顯於崔顥之詩。李太白見崔詩……遂擱筆而去,是崔之詩名又顯於太白。後世盛傳白雲黃鶴之句……至於太白遺蹟,竟未有及之(指擱筆事)者,更一缺事!聞舊有太白堂,一廊直通樓下,規模甚壯,今改為亭……遊者歷階而過,不知此為何跡也。予徘徊亭下,遍讀近人之詩,因口佔四絕,書之粉板,並擬亭名於詩前,特為此地補此缺事。」)你現在去看的這個黃鶴樓景區的「擱筆亭」這三個字是臧克家所題。

當然對這件事兒,自明代以來像楊慎也有不少人對此提出過質疑,但李白要跟崔顥的這首《黃鶴樓》較勁兒,後來又專門寫了《鸚鵡洲》和《登金陵鳳凰臺》兩首律詩。後人大多認為,這兩首詩基本上是比照崔顥的《黃鶴樓》而來,這基本上是在學術界得到公認的,可見李白與崔顥、《登金陵鳳凰臺》與《黃鶴樓》,他們之間確實有著一段千古公案。甚至我個人研究還發現,李白確實不服崔顥,處處和崔顥較勁,不僅他那首《金陵鳳凰臺》也是千古名作,確實有和《黃鶴樓》比較的那種成分在;包括他的另一首名作《長幹行》,其實也有和崔顥的《長幹行》有比較的成分。我們在情詩系列裡講了李白的《長幹行》,可謂是古來寫《長幹行》中的最有名的千古佳作。其實在李白之前崔顥也有《長幹行》四首,也是樂府舊題《長幹行》中的非常有名的名作,所謂:「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又所謂:「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同是長幹人,自小不相識。」崔顥的《長幹行》可謂是深得樂府風致,但李白的《長幹行》呢,卻能更勝一籌。至於《登金陵鳳凰臺》和《黃鶴樓》之間的優劣,千古莫衷一是,爭訟不已,大多數觀點還是認為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還是稍遜於崔顥的《黃鶴樓》。當然我個人也有不同的觀點,二者優劣我們放到最後再說。

有關《黃鶴樓》,第二個巨大的謎團其實就是它的寫法,它到底是一首怎樣的詩?這些年來的《唐詩排行榜》,不論是在中華書局的《唐詩排行榜》,還是王兆鵬(王兆鵬,男,漢族,1959年6月生於湖北鄂州。中共黨員。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1982年於武漢師範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1985年至1987年在湖北大學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師從曾昭岷教授學習唐宋文學。1987年赴南京師範大學師從唐圭璋先生研治詞學,199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後回湖北大學任教。1992年破格晉升教授,1997年至1999年任湖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2000年調至武漢大學任教。2016年調至中南民族大學。)老師根據大數據分析所做的《唐詩排行榜》,崔顥的這個《黃鶴樓》都是名列魁首,都是排第一的作品。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唐宋以來就有這樣的評判與定論,比如特別有名的嚴羽的《滄浪詩話》,就明確地標舉崔顥的這首《黃鶴樓》是唐人七言律詩第一(嚴羽《滄浪詩話》評:「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明人更稱它是「千秋第一唱」啊。

說第一也就算了,嚴羽的《滄浪詩話》明確地說到,它是唐人七律的第一。那麼說它的詩體就是七言律詩,可是按照七律的格式規範,我們一去對照的話,很多人立刻傻眼了。你看崔顥的這首《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上來就是講黃鶴的,接著三四句又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律詩很少有這樣,一個詞在四句裡頭連用三遍,大量的重複。律詩是不講究重複的,而且你像第三句,「黃鶴一去不復返」,七個字裡頭除了「黃」這個字,六個字都是仄聲,這是律詩的大忌。我們講平仄對於律詩來講非常關鍵,還有白雲千載,最後三個字「空悠悠」,是三個平聲結尾,三平調又是律詩的大忌。更何況它在聲韻和格律上,完全是失去粘對的,尤其是前四句,而後四句又是很標準的律詩的樣子,「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或者說他只有半段後四句像七言律,但是前四句根本就不是律詩的樣子,為什麼稱它為是唐人七律第一呢?

所以,這就說到了崔顥的這首《黃鶴樓》難學、難以超越的地方了。它實際上是一首古律參半的「拗體」七律。清代有一個叫許印芳的詩人,他的分析特別透徹,他說崔顥的《黃鶴樓》其實是一篇變體律詩,前四句呢是古詩體,以古筆作律詩,這樣呢能見出古調高格來,說盛唐詩人確實有此格的做法,但是中唐以後因為整個時代環境的變化,氣格衰弱,格調漸卑啊,所以這種變體的古律相配的拗體律詩,後代人就怎麼樣,就駕馭不了了,偶爾有人寫,但是氣魄筆力遠不及盛唐。所以這種古律參半的寫法漸漸地就絕跡了。( 「此篇乃變體律詩,前半 是古詩體,以古筆為律詩,盛唐人有此格。中唐以後,格調漸卑,用此格者鮮矣。間有用者, 氣魄筆力又遠不及盛唐。此風會使然, 作者不能自主也。此詩前半雖屬古體, 卻是古律參半。律詩無拗字者為平調,有拗字者為拗調。五律拗第一字第三字,七律拗第三字第五字,總名 拗律。崔詩首聯、次聯上句皆用古調,下句皆皆配以拗調。古律相配,方合拗律體裁。前半 古律參半, 格調甚高。後半若遽接以平調, 不能相稱, 是以三聯仍配以拗調。律詩多用拗調, 又參用古調,是為變體。作變體詩,須束歸正格,變而不失其正,方合體裁;故尾聯以平調 作收。唐人變體律詩,古法如是,讀者講解未通,心目迷眩。有志師古,從何下手?茲特詳 細剖析,以示初學。若欲效法此詩,但當學其筆意之奇縱, 不可摹其詞調之復疊。太白爭勝, 賦《鳳凰臺》 、 《鸚鵡洲》二詩,未能自出機杼,反襲崔詩格調,東施效顰,貽笑大方,後學 當以為戒矣。」 )所以這種古體與律詩體相糅合的變體律詩,《論詩》則以為在整個詩史上很少有人能夠駕馭。那麼崔顥的這首《黃鶴樓》呢,是把古體和律體完美地糅合在一起,達到了一種極致,所以後人再難超越。

所以要論七律的用律,我們知道,杜甫「老來漸於詩律細」啊,在七言律詩上,那是沒有人超得過杜甫的,尤其是在用律上。但杜甫的七律,用律是規範的用律,但崔顥的《黃鶴樓》確實也別出機杼(別:另外;機杼:織布機,比喻詩文的構思和布局。指寫作另闢途徑,能夠創新。宋·洪邁《容齋詩話》第四卷:「詩文當有所本。若用古人語意,別出機杼,曲而暢之,自足以傳示來世。」),所謂古律相配,渾然一體,遂難以超越。

那麼崔顥的這首詩為什麼他的後半段用律詩的寫法呢,前半段要用古體詩的寫法來創作呢?這就說到第三個千古爭訟的問題了,就是崔顥的這首《黃鶴樓》他的內容和他的情感,情緒指向到底是怎樣?這一點的爭議啊,事實上在詩史上、在研究者裡頭,其實爭議的、爭論的比頭兩點還要大。

說到內容,首先一個就是版本的問題。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很多賞析這首詩的文章,一般最喜歡說的一是李白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幾乎是必說的一個段子。再一個說它獨特的地方就是開篇四句,三個黃鶴的出現,「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但是就和李白的《靜夜思》一樣,唐宋以來的選本,比如說,最早記載這首詩的就是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的《國秀集》,還有殷璠的《河嶽英靈集》,包括後來的《又玄集》、《才調集》(五代後蜀韋縠編選。韋縠,生卒年、字號及籍貫不詳,曾在後蜀任臨察御史,遷尚書。此書是今存唐人選唐詩中選詩最多最廣的一種。共10卷,每卷100首,共1000首。所選署名詩人180多人,自初唐沈佺期至唐末五代的羅隱等,廣涉僧人婦女及無名氏。韋縠自序其選取標準說:「韻高而桂魄爭光,詞麗而春色鬥美。」要求高尚的情韻格調和穠麗的詞採才華,即所謂「才調」。)都是寫作什麼呢?寫作「昔人已乘白雲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然後「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兩聯之間,都是白雲、黃鶴相互對仗。後來一直到宋代的《笤溪漁隱叢話》,還有《唐詩紀事》,一直到元代吳師道(吳師道(1283~1344),字正傳,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至治三年(1323)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所著有《曷詩書雜說》、《春秋胡氏傳附正》、《戰國策校注》、《敬鄉錄》及《禮部集》等。吳師道以理學名家兼擅文學,在文學創作和理論批評上都有所建樹。)的《吳禮部詩話》也都是這樣記載的,都是「昔人已乘白雲去」。最最關鍵的是到後來發現的敦煌寫本,其中記載的也是「昔人已乘白雲去」。

所以我們有理由,至少從版本學和文獻學的角度相信這首詩的原貌,就和李白的《靜夜思》一樣,它最初的樣子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而後來變成今天我們看到的「昔人已乘黃鶴去」呢,其實是和這個清初的金聖歎——這個大才子關係很大,他在選批《唐才子詩》(《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的時候,力主「昔人已乘白雲去」大謬不然。說這首詩,好就好在「正以浩浩大筆,連寫三「黃鶴」字為奇耳。」甚至他還提出一個疑問,其實昔人若乘白雲,則此樓何故乃名黃鶴,此意理之最淺顯者。就是說如果是「昔人已乘白雲去」,那憑什麼這個樓叫黃鶴樓啊?應該叫白雲樓啊。這就牽扯到內容上一個巨大的紛爭啊。

我們今天看黃鶴樓的這個典故,包括你今天去黃鶴樓景區,那它也沒有一種很固定的解釋,當然有說是因為建在黃鵠磯上,鵠當地人都念he,那麼就是把黃鵠念成黃鶴。但一般的解釋都認為,黃鶴山按《齊諧志》記法是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所以這個地方叫黃鶴樓。當然除了這個仙人子安的說法,還有費禕——三國時期的費禕,說他最後羽化登仙,費禕字文偉,一般都說費文偉,其實就是費禕,在這裡騎鶴羽化登仙,或者說他登仙之後又駕黃鶴到黃鶴樓休息。反正不管是哪一個仙人,他們的坐騎就是黃鶴,所以這個地方叫黃鶴樓。甚至還有傳說,是說有個道人感謝一個有開酒店的辛氏,就畫了一隻黃鶴在這個小酒店的牆壁之上,黃鶴經常能從牆上下來,翩翩起舞,以助酒興,後來道人在報恩之後騎黃鶴羽化而去。

這些傳說、這些記載不論怎樣,不論是什麼樣的仙人、還是道人,黃鶴都是他們坐騎,所以叫黃鶴樓。但是唐代韋莊的《又玄集》記載崔顥的這首《黃鶴樓》的時候,在題目下頭有一個小注,註明黃鶴乃人名也。說明在當時、在唐代,唐人認為黃鶴樓之所以叫黃鶴樓,是因為這裡曾經住著一個仙人,他的名字叫黃鶴仙人。既然黃鶴是黃鶴仙人的名字,那麼他羽化登仙而去,用的其實就是莊子所說的「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的典故。這樣,就是「昔人已乘白雲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黃鶴仙人一去不復返,剩下來白雲千載空悠悠。這樣一來,就和唐宋以來的所有的選本都完全吻合了。所以連施蟄存先生在《唐詩百話》裡都嘲笑金聖歎是強解,說有唐宋諸選本作證。那麼第一二聯之間的關係,黃鶴與白雲一定是兩兩對舉,可是金聖歎的說法實在影響太大,四句中三個黃鶴接連迭出,金聖歎說好就好在「有意無意,有味無味」,就是說這樣寫橫空出世,純屬自然,完全出人意料,反倒產生奇特的效果,而我們今天讀來確實也覺得金聖歎說的也有道理。

金聖歎的這種說法在後世影響很大,所以後人認為啊,金聖歎的這個說法直接影響了後來的沈德潛的名作《唐詩別裁》,還有《唐詩三百首》,於是都選作「昔人已乘黃鶴去」;加上《唐詩三百首》這樣的選集的影響,後來「昔人已乘黃鶴去」遂大興於世啊,於是這首《黃鶴樓》就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樣子。事實上,一直到現在有關這個白雲、黃鶴之爭,在這個崔顥的黃鶴樓研究中還是一個爭得頭破血流的問題。

其實,我個人倒認為這正是我們中國作為一個詩的國度,詩詞文脈千古相傳的一個特點所在。我在講李白的《靜夜思》裡就講過了,我們就是李白,李白就是我們。詩歌流傳的過程中,其實就是一個全民參與的二次創作的一個過程,這正體現了華夏文明的文脈,文脈延續、薪火相傳中的那種全民融入的特點,這也是它的生機和活力所在。不過話說回頭,雖然從版本的角度,從文獻的角度確實「昔人已乘白雲去」的可能性更大,但是我個人倒覺得金聖歎的分析有一點特別值得欣賞的地方,就是因為這首詩它是變體的七律,我們知道它是古體加律體的糅合的變體七律。那麼前四句,有三個「黃鶴」反倒更能體現出它的古體特點來。

這就要說到這首詩的情緒和情感內涵來了,就是它到底表達的是怎樣的情感?有的人是說這是鄉愁之感,因為最後有「日暮鄉關何處是」嘛,「煙波江上使人愁」。但鄉愁這個主題太大了,中國的古體詩裡頭我們知道很多到最後都可能會引到鄉愁,雖然它的重點可能不在鄉愁上。所以我們看到《國秀集》裡,王灣的那首《次北固山下》,所謂「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那麼大的氣象,最後還是要引往鄉愁,所謂「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但我們回頭客觀地去看,我們也分析過,王灣的那首「海日生殘夜」,它真正的主題、情感意象絕不可能只是鄉愁。

又有一種觀點,說崔顥的《黃鶴樓》是表達了他的仕宦不得志,人生志向難以施展,所以登高望遠,滿懷愁緒,遂有鸚鵡洲之悲嘆。要知道,鸚鵡洲之得名完全是因為禰衡客死江夏的典故。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禰衡「擊鼓罵曹」的典故,曹操借刀殺人,禰衡最終被黃祖所殺,死的時候才26歲,就被葬於鸚鵡洲。因為禰衡作有著名的《鸚鵡賦》,所以,他所葬的這個地方就叫做鸚鵡洲。有人就認為崔顥既然寫到「芳草萋萋鸚鵡洲」,當然是要借用禰衡懷才不遇的這種悲劇,去表現自己人生不得志的憂憤,是「借他人之酒杯,澆心中之塊壘」。但這麼說呢,也不一定能夠站得住腳,是因為崔顥的這首《黃鶴樓》的創作它的具體時間,文學史上認為既然有這個李白的登樓擱筆,那麼就應該在李白出川之後、第一次到黃鶴樓之前創作。所以學術界研究大多認為崔顥的這首《黃鶴樓》大約作於應該是開元13年前後,而開元11年,也就是崔顥30歲的時候,他高中了進士。雖然一開始也並沒有授什麼高官,但其實我們在講岑參的時候都講過了,唐人的這個進士考過了之後,一般都授很低級的官吏,下基層鍛鍊。所以有的時候,唐人未必一開始就去做官,考中進士之後反而有的會去遊歷天下。像我們講王灣《次北固山下》,也是考中進士之後,第二年去江南遊歷,沿江而下遊歷的時候,才寫出「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況且像《唐才子傳》記載,崔顥這個時候,已經詩名卓著,和王維已經齊名了。

還有一個證據就是《國秀集》最早選錄了這個崔顥的這首詩,而《國秀集》成冊最晚不晚於天寶三年。所以,崔顥的這首詩應該寫作時間是比較早的,而且崔顥還可以,最後也做到了太僕寺丞,還有司勳員外郎,所以後人都稱他為「崔司勳」,也是六品官。尤其是《唐才子傳》和《新唐書》、《舊唐書》都記載說他「有俊才,無士行,好賭博飲酒。」(《舊唐書•崔顥傳》:「崔顥者,登進士第,有俊才,無士行,好蒱博飲酒。及遊京師,娶妻擇有貌者,稍不愜意,即去之,前後數四。累官司勳員外郎。天寶十三年卒。」《新唐書•崔顥傳》:「崔顥者,亦擢進士第,有文無行。好蒱博,嗜酒。娶妻惟擇美者,俄又棄之,凡四五娶。終司勳員外郎。初,李邕聞其名,虛舍邀之,顥至獻詩,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兒無禮!』不與接而去。」(註:李邕屬名士,必須時刻保持政治正確,象描寫閨情之類的詩歌,在他看來是犯忌的。),嚮往遊俠的豪俠生活。後來晚年出塞,詩風已變,但早年,少年為詩叫「素意浮豔,多陷輕薄」。而且說他特別喜歡美色,「娶妻惟擇美者,稍不愜,即棄之,凡易三四」(《唐才子傳•崔顥》崔顥,汴州人。開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進士第。天寶中,為尚書司勳員外郎。少年為詩,意浮豔,多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狀極戎旅,奇造往往並驅江、鮑。後遊武昌,登黃鶴樓,感慨賦詩。及李白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雲。然行履稍劣,好賭博,嗜酒。娶妻擇美者,稍不愜,即棄之,凡易三四。初,李邕聞其才名,虛舍邀之。顥至獻詩,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兒無禮!」不與接而入。顥苦吟詠,當病起清虛,友人戲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詩瘦耳。」遂為口實。天寶十三年卒。有詩一卷,今行。),就是說他離過好幾次婚,而且娶得都是非常漂亮的老婆,加上又喜歡賭博,又喜歡喝酒。所以據說他雖然當時詩名很盛,但是當時大多數對他放浪形骸皆不以為然。所以,這樣一個生性跳脫,甚至有些放誕不拘的崔顥,他在黃鶴樓上所見所感到底是寫的是什麼呢?

你看他寫「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你想想仙人羽化而去的那個場景,他的方向,他的格調,他的情緒其實是什麼?哎,其實是向上拔詩詞,是他自己登高望遠,登上黃鶴樓之後,隨著這個登樓的過程,舉目四望,忽然間胸次闊大,恨不得自己也要「我欲乘風而去」,可是做得到嗎?做不到啊。「黃鶴一去不復返」,徒有「白雲千載空悠悠」,這其中就生發出歲月流逝而不再來,仙人已去而不可見之憾了,所謂仙去樓空,唯有天際白雲,悠悠千載,古今無異。

所以前四句為什麼要用古體?為什麼說金聖歎說的也有一定的道理?就是,這樣才能體現出毫無拘束,一下子就打破了時空的局限,尤其是時間的局限。事實上,盛唐、唐詩也一直在面對著時空與心靈的問題。所以雖然「黃鶴一去不復返」,連用六個仄聲,而「白雲千載空悠悠」,居然以三平調煞尾,但你念起來一點都不覺得牽強,一點都不覺得彆扭,就覺得這十四個字好像是一個長句,一氣貫穿,因為他一下子把時空尤其是時間長河勾連了起來,仿佛一下子那種情感一瀉千裡而出。

事實上,我們也知道時間最為神秘,時間最為永恆。我們反覆多次說過,我研究華夏文明史,認為華夏文明最大的特點,不是擅長於空間的拓展,而是擅長於對時間的延續、對時間的理解,所以隨著時間的延展和收束,詩人的思緒猶如羽化登仙的縹緲,盤旋而起、飛旋而起。

但是接下來到了第三聯,到了頸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這就是律詩中典型的對句了,為什麼呢?因為它寫到空間啦。從天際收回目光,從時間的長河裡收回思緒,你就會發現在陽光照耀下,在江面反襯下,對面晴川園的碧樹歷歷在目,而鸚鵡洲上的芳草則萋萋採採,繁茂無比。這裡萋萋我們講過《詩經.蒹葭》,「蒹葭蒼蒼」、「蒹葭萋萋」、「蒹葭採採」,都是草木繁盛之貌,所以雖然寫到鸚鵡洲,既然有芳草萋萋,所以崔顥也未必是以禰衡的命運自喻。

當然,無論是面對怎樣的時空,在浩渺時空的對面,永遠都是詩人那顆鮮活的靈魂。所以最後,詩一定要回到詩人的心靈上來,「日暮鄉關何處是」。日暮時分,一切都在回到他們的歸宿裡去,但是詩人呢,他只能看見鸚鵡洲,只能看到漢陽園,他看不到他的故鄉汴州。但是身在黃鶴樓上,身在日暮時分,他自然而然地舉目遠望,當然本能地便是隔著重重的煙靄望向故鄉,引出愁情。所以從近景的漢陽樹、鸚鵡洲,到越望越遠,遠處連著鄉關,可鄉關又是望不到的,所以只好再回到煙波江上,於是愁情自然而然地流露,於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所以最後的鄉愁是一種寫實的筆法,而開篇的黃鶴白雲,則是一種虛寫,所以全篇,先古後律、先虛後實、虛實結合、又由虛轉實,於是到最後沉甸甸的情感和飛旋的思緒交融輝映,便成了盛唐的最美妙的聲音。

所以連李白如此浪漫不拘的性格、豪放奔湧的才情,在見到崔顥的這首《黃鶴樓》後,也只能徒喚奈何,那麼號稱「詩仙」的李白,號稱「謫仙人」的李白,真的就甘心被崔顥的《黃鶴樓》力壓一頭嗎?他的那首《登金陵鳳凰臺》是不是模擬崔顥《黃鶴樓》而作,是不是就一定遜於《黃鶴樓》呢?我們且聽下回分解。 

相關焦點

  • 唐詩·黃鶴樓·崔顥
    這是一個以詩命名的年代,三百年詩唐留下無數詩行,山水田園、邊塞懷古、感悟憂思、閨怨悼離……若以花相擬,唐詩的絢爛如牡丹之富貴雍容可以當之。黃鶴樓/崔顥【原文】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
  • 【唐詩三百首】163《黃鶴樓》崔顥
    釋詞:【黃鶴樓】三國吳黃武二年修建。為古代名樓,舊址在湖北武昌黃鶴磯(jī)上,俯見大江,面對大江彼岸的龜山。【昔人】指傳說中的仙人。【黃鶴】一作「白雲」。【晴川兩句】寫隔江所望景物。晴川:陽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歷歷:清楚可數,分明的樣子。漢陽:地名,在今武漢市漢陽區一帶,黃鶴樓之西,漢水北岸。【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 唐詩162《登黃鶴樓》(崔顥)
    《唐詩三百首》【第六卷:七言律詩】79.崔顥:登黃鶴樓若論來歷,黃鶴樓最為久遠。  題詠黃鶴樓的作品很多,但舉世公認崔顥的《黃鶴樓》堪稱絕唱,連大詩人李白也因「崔顥題詩在上頭」而擱筆,那麼,崔顥《黃鶴樓》詩究竟好在何處呢?這涉及對黃鶴樓本質特徵的把握。因為就得江山形勝而言,黃鶴樓的俯瞰江漢,與滕王閣的前臨贛江和嶽陽樓的下臨洞庭,三者難分優劣;就構築形制而言,也是各有千秋,在伯仲之間。
  • 崔顥——《黃鶴樓》
    ——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崔顥,這首詩被後來人評價為唐人七律第一,可見其地位之高。相傳李白登「黃鶴樓」,為之擱筆,曾有「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讚嘆。 大致意思是:崔顥年輕的時候寫的詩都很輕薄,大多描寫閨房豔麗之事,晚年卻一改風格,變得風骨凌然,雄壯奇旅,崔顥的一生跌宕起伏,從未真正在京城做官,一直在外圍流浪,他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自淮楚而至武昌、而河東,最後還到了東北,後期的軍旅雄壯之氣就來自於此,他好賭博,好色,嗜酒,娶妻挑漂亮貌美的,稍有不滿意就拋棄,一生結了三四次婚,相傳李邕(唐北海太守,故人稱李北海。
  • 黃鶴樓——唐·崔顥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而得名,傳說費禕登仙駕鶴於此,這首詩詩就是從樓名之由來寫起的。詩人登臨黃鶴樓,覽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詩興大作,創作了這首詩。這一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為他奠定了一世詩名的基礎。下這樣的結論絕不是哪一個人,更不是我硬要往開封人臉上貼金。《唐詩三百首》是後人對唐詩的選集,就把崔顥這首詩列為七律詩中的第一首。可見對此詩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有人說此說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
  • 唐詩鑑賞 :崔顥 · 黃鶴樓
    胡婷婷唱古文:崔顥·黃鶴樓黃鶴樓崔顥·七言律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愛上古詩:崔顥·黃鶴樓小帆課堂:崔顥·黃鶴樓
  • 唐詩榜《黃鶴樓》排第一 李白杜甫不如崔顥?
    茲以X代表歷代選本指標,P代表歷代點評指標,L代表20世紀研究論文指標,W代表文學史指標,Z代表每首詩的綜合得分。綜合得分是以每項指標的標準值乘以各自的權重,然後求和。以這種方法將相關數據輸入計算機,計算機會自動計算出每首作品的綜合分值。依據每首綜合分值的大小排名,就得到了唐詩名篇排行榜。
  • 閱讀與欣賞 崔顥《黃鶴樓》
    賞析  這首詩是弔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蹟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裡。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
  • 都知李白《鳳凰臺》學崔顥《黃鶴樓》,誰知崔顥也是學的別人
    這兩首詩都被好多選本選入,特別是入選了後來的《唐詩三百首》,作為啟蒙讀物,連小朋友都知道這兩首詩。其中崔顥的《黃鶴樓》還被認為是古今「七律第一」。為什麼說這首詩「似古非古,似律非律」呢?和崔顥的《黃鶴樓》一比,仿佛從一個模子裡出來的,如果拿到今天一定會遭到大張偉式的口誅筆伐。李白前三句三個「鸚鵡」和崔顥三個「黃鶴」模仿痕跡過重,而且也是上半首是古體詩下半首是工整的律詩。另外整首詩的立意也和崔顥完全一樣。
  • 唐詩三百首,如果有排名,你會怎麼排?
    唐朝也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餘首。後來,經過世人的整理,將唐詩中的經典之作編匯到《唐詩三百首》一書。雖然《唐詩三百首》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評審標準,但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唐詩三百首,如果有排名,你會怎麼排?5.
  • 每日詩詞 崔顥《黃鶴樓》全詩賞析
    這首詩是弔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蹟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裡。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
  • 為超越崔顥《黃鶴樓》,李白怒寫三首千古名作,有兩首達到目的!
    在《全唐詩》中,崔顥的《黃鶴樓》始終以「唐人七律第一」的記錄保持至今,不僅唐人對此詩讚譽極高,就連當代的超級計算機都對其無比偏愛!據詩詞愛好者的大數據統計,按照古文典籍、名家評點、論文頻率等多方面的統計,《黃鶴樓》在近五萬首詩的綜合排名中位列第一,而且分數遠超第二名。下面再次欣賞一下這首唐人第一。
  • 唐詩三百首最富盛名的唐詩,還流傳著一段李白才不如人的故事
    唐詩300首都是最優秀的唐代詩人的最優秀作品,李白,杜甫都各有30多首詩入選。有的詩人的作品就很少,比如本文要說到的這個詩人崔顥。崔顥在唐詩300首當中只有兩首詩歌入選。一首就是那首著名的七律《黃鶴樓》,還有一首就是他的長幹曲。尤其是他的這首七律《黃鶴樓》,堪稱唐詩三百首當中最富盛名的唐詩,還流傳著一段李白才不如人的故事。我們先來看下這首唐詩的主題內容: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 品讀唐詩《黃鶴樓》崔顥
    品讀唐詩《黃鶴樓》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相傳當年李白登黃鶴樓,見崔顥此詩後欲賦詩而斂手,言:"眼前有景道不得,為有崔顥在上頭"。即崔顥已把此意寫絕,無法再出其右。"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首聯闡述了樓名來歷,為黃鶴樓罩上一層神秘而美麗的色彩。兩句大意是:昔日的仙人早已乘著黃鶴飛升而去了,此地只留下一座空空的黃鶴樓供後人尋仙蹤。
  • 精讀崔顥《黃鶴樓》,為什麼會被評為唐人七律第一
    01崔顥《黃鶴樓》可以說是名氣最大的唐詩之一。南宋嚴羽在他的《滄浪詩話》中評:「: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清代吳昌祺在《刪訂唐詩解》評:「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絕唱,何獨李唐?」意即崔顥的《黃鶴樓》,不止是唐代七律第一,亦是千古絕唱。中南大學教授王兆鵬在他的《唐詩排行榜》一書中,統計歷代選本入選唐詩的數據、歷代評點唐詩的數據、20世紀研究唐詩的論文數據和文學史著作選介唐詩的數據,得出了一份唐詩TOP100的排行榜,而崔顥的《黃鶴樓》,毫不例外地排在了第一名。
  • 崔顥和李白的這兩首詩都是在說「黃鶴樓與鳳凰臺」的故事
    《全唐詩》收錄其詩四十二首。《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但崔顆在宦海中浮沉,卻始終不得志。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有《崔題詩集》。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 【校園微電臺】黃鶴樓·崔顥
    崔顥的《黃鶴樓》可以說是名氣最大的唐詩之一。南宋嚴羽在他的《滄浪詩話》中評:「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清代吳昌祺在《刪訂唐詩解》評:「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絕唱,何獨李唐?」意即崔顥的《黃鶴樓》,不止是唐代七律第一,亦是千古絕唱。
  • 崔顥的《黃鶴樓》與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到底哪首更勝一籌?
    現在選了兩首極著名的七言律詩。作者崔顥和李白是同時人。崔顥登武昌黃鶴樓,題了一首詩,寫景抒情,當時被認為是傑作。據說李白也上黃鶴樓遊覽,看見崔顥的詩,就不敢題詩,只寫了兩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後來李白到南京,遊鳳凰臺,才做了一首詩,顯然是有意和崔顥競賽。從此之後,歷代欣賞唐詩的人,都喜歡把這兩首詩來評比。議論紛紛,各有看法。
  • 此詩被列為唐詩七律之首,讓黃鶴樓名聲大噪,令李白有景道不得!
    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黃鶴樓,就因唐代詩人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一句詩而名聲大噪。據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孫權始築夏口故城,「城西臨大江,江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可見,黃鶴樓起初是因軍事戰略需要建成,所以在其後的六百年間一直名不見經傳。直到唐時聲名鵲起,這主要得益於詩人崔顥的《登黃鶴樓》一詩。《登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 崔顥《黃鶴樓》異文考辨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春草青青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在?煙花江上使人愁。——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把《黃鶴樓》與李白《遊金陵鳳凰臺》及《鸚鵡洲》聯繫在一起,看似與此異文之事無直接關聯,實則影響甚深:一是使更多人注意此詩,進而注意到白雲黃鶴結構的特殊;二是使人們想把此三首詩的結構按照這個詩話故事統一以來,故此才有白雲黃鶴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