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積累 | 《呂氏春秋》經典50句及註解

2021-02-07 陝西導氮教育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在秦國相邦呂不韋的主持下, [1]  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家、法家、墨家、農家、兵家、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秦統一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呂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戰國末期雜家的代表作, [2]  全書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 [2]  。

《呂氏春秋》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採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屬於道家 [3]  。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高誘說《呂氏春秋》「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 [4]  ,這說明最早的注釋者早已點明《呂氏春秋》以道家為主導思想之特徵。

-1-

天不再與,時不久留,能不兩工,事在當之。

摘自《呂氏春秋·覽·孝行覽》

解釋:上天不會給人兩次機會,時機不會長期停留,人的才能不會同時把兩件事情都做得特別好,事情成功的關鍵在於把握好時機。


-2-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摘自《呂氏春秋·紀·季春紀》

解釋:流動的水不會發臭,經常轉的門軸不容易遭蟲蛀。比喻經常運動,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


-3-

不知而自以為知,百禍之宗也。

摘自《呂氏春秋·覽·有始覽》

解釋:不知道卻自認為知道,這是一切禍害的根源。



-4-

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

摘自《呂氏春秋·論·不苟論》

解釋:太完美了必定會出現缺陷,發展到極端必定走向反面,過於滿盈必定發生虧失。


-5-

言之易,行之難

摘自《呂氏春秋·論·不苟論》

解釋:光說話很容易,付出行動難。


-6-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摘自《呂氏春秋·覽·孝行覽》

解釋:把池水抽乾去捕魚,哪能捉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沒魚了;把沼澤燒 光了去狩獵,哪能打不到呢,只是第二年 就沒獸了。指做事不可只圖眼前利益, 應有長遠打算。


-7-

人以自是,反以相誹。

摘自《呂氏春秋·覽·慎大覽》

解釋:人們總是自以為是,反過來又互相責難。


-8-

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摘自《呂氏春秋·紀·季春紀》

解釋:想要戰勝對手必須先戰勝自己,想要評價他人必須先正確評價自己,想要了解他人必須先了解自己。


-9-

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摘自《呂氏春秋·紀·孟夏紀》

解釋:善於學習的人,總是取別人的長處用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10-

吞舟之魚,陸處則不勝螻蟻

摘自《呂氏春秋·覽·審分覽》

解釋:在水中能吞食船隻的大魚,一旦處於陸地上,還不如一隻螻蛄、螞蟻的力量。


-11-

求之其本,經旬必得;求之其末,勞而無功。

摘自《呂氏春秋·覽·孝行覽》

解釋:做事情如果從根本做起,經過一段時間必定能夠收效;從末節做起,必定是勞而無功。


-12-

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

摘自《呂氏春秋·論·慎行論》

解釋:傳聞不可以不審察,經過輾轉相傳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


-13-

敗莫大於不自知。

摘自《呂氏春秋·論·不苟論》

解釋:「不自知」乃是導致敗亡的最重要的原因。


-14-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摘自《呂氏春秋·紀·季春紀》

解釋:世上人的心性修養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是一切事務治理好的前提。


-15-

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

摘自《呂氏春秋·紀·季冬紀》

解釋:帶著私心去看,就會使眼睛什麼也看不見,帶著私心去聽,就會使耳朵什麼也聽不見,帶著私心去考慮問題,就會使心狂沒有準則。


-16-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摘自《呂氏春秋·覽·慎大覽》

解釋:通過了解自己可以了解別人,通過了解當今而了解古時。


-17-

類同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

摘自《呂氏春秋·覽·恃君覽》

解釋:物類相同的就互相招引,氣味相同的就互相投合,聲音相同的就互相應和。


-18-

東面望者不見西牆,南鄉視者不睹北方

摘自《呂氏春秋·覽·有始覽》

解釋:向東邊看的人,看不到西牆;望向南邊看的人,就看不到北方。


-19-

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若得一歐冶;得地千裡,不若得一聖人。

摘自《呂氏春秋·論·不苟論》


解釋:得到十匹好馬,不如得到一個善於相馬的人;得到十把好劍,不如得到一個善於鑄劍的人;得到千裡土地,不如得到一個聖人。


-20-

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達亦樂,所樂非窮達也。

摘自《呂氏春秋·覽·孝行覽》

解釋:得道之人,窮困也快樂顯達也快樂,所樂的並非窮困顯達。窮達無二致,只似寒暑風雨的節序變化而已。


-21-

見樂則淫侈,見憂則諍治,此人之道也。

摘自《呂氏春秋·論·似順論》

解釋:遇見享樂之事就會恣意放縱,遇見憂患之事就會勵精圖治,這是人之常理。


-22-

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

摘自《呂氏春秋·紀·孟春紀》

解釋:天降雨水,不會偏私任何一物;萬民的君主,不專寵一個人。


-23-

天下大亂,無有安國;一國盡亂,無有安家;一家盡亂,無有安身。

摘自《呂氏春秋·論·士容論》

解釋:整個天下大亂,就沒有安定的國家;整個國家都亂了,就沒有安定的家庭;整個家庭都亂了,就沒有安定的個人。


-24-

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

摘自《呂氏春秋·論·似順論》

解釋:認識到自己有所不知,就是高明。犯過錯之人的弊病,就在於不知卻自以知道。


-25-

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

摘自《呂氏春秋·覽·孝行覽》

解釋:君子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而不必在意別人是否回報了自己。


-26-

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學。

摘自《呂氏春秋·紀·孟夏紀》

解釋:聰明的事沒有比修養身心更大的了,而修養身心最重要的,沒有什麼能超過學習。


-27-

凡音者,產乎人心者也。

摘自《呂氏春秋·紀·季夏紀》

解釋:大凡音樂,均產自人的內心中。


-28-

任力者故勞,任人者故逸。

摘自《呂氏春秋·論·開春論》

解釋:依憑自己的力量,所以勞累;依憑眾人的力量,所以輕鬆。


-29-

以繩墨取木,則宮室不成矣。

摘自《呂氏春秋·覽·離俗覽》

解釋:如果用墨繩嚴格地量取木材,那麼房屋就不能建成。


-30-

執一者至貴也,至貴者無敵。

摘自《呂氏春秋·覽·離俗覽》

解釋:執守根本的人是最尊貴的,最尊貴的人沒有對手。


-31-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

摘自《呂氏春秋·論·慎行論》

解釋:有的話像是錯的,而實際卻是對的;有的話像是對的,但實際卻是錯的。正確與錯誤的界線,不能不分清楚。


-32-

井中之無大魚也,新林之無長木也。

摘自《呂氏春秋·覽·有始覽》

解釋:水井中沒有大魚,新林中沒有大樹。


-33-

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

摘自《呂氏春秋·論·不苟論》

解釋:要知道一個物體是否平直,那麼一定要用準繩量一量;想要知道一個物體是方還是圓,那就要用規矩來測一測。


-34-

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適。

摘自《呂氏春秋·覽·離俗覽》

解釋:一尺長的木材會有節疤;一寸見方的玉石會有疵瘢。


-35-

言極則怒,怒則說者危。

摘自《呂氏春秋·論·貴直論》

解釋:臣下言談盡情,君主就會發怒。君主發怒,勸諫的人就危險。


-36-

至長反短,至短反長,天之道也。

摘自《呂氏春秋·論·似順論》

解釋:白晝到了最長時,就要轉而變短;白晝到了最短時,就要轉而變長,這是大自然運行的必然規律。


-37-

其知彌精,其所取彌精;其知彌粗,其所取彌粗。

摘自《呂氏春秋·紀·孟冬紀》

解釋:人的智慧越精深,擇取事物的標準就越精深;人的智慧越低下,擇取事物的標準就越粗劣。


-38-

貴富而不知道,適足以為患,不如貧賤。

摘自《呂氏春秋·紀·孟春紀》

解釋:富貴而不懂得養生之道,正足以成為禍患,與其這樣,還不如貧賤。


-39-

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義之術自行矣。

摘自《呂氏春秋·論·似順論》

解釋:只要通曉生命本性,仁義之道自然就能得以推行了。


-40-

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則為福,不能用之則為禍

摘自《呂氏春秋·紀·孟秋紀》

解釋:戰爭像水火一樣,使用得妥善,能給人帶來幸福;使用得不妥善,則會帶來禍患。


-41-

夫治身與治國,一理之術也。

摘自《呂氏春秋·覽·審分覽》

解釋:修養自身與治理國家,其方法道理是一樣的。


-42-

力貴突,智貴卒。得之同則速為上,勝之同則溼為下。

摘自《呂氏春秋·論·開春論》

解釋:用力貴在突發,用智貴在敏捷。同樣獲得一物,速度快的為優,同樣戰勝對手,拖延久的為劣。


-43-

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樂;和樂以成順。

摘自《呂氏春秋·紀·季夏紀》

解釋:君子以道為根本,進行品德修養,端正品德鏈而創作音樂,音樂和諧而後通達理義。


-44-

死殃殘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

摘自《呂氏春秋·紀·孟春紀》

解釋:死亡、災禍、殘破、滅亡,這些東西都不是自己找上來的,而是惑亂所招致的。


-45-

國之興也,天遺之賢人與極言之士;國之亡也,天遺之亂人與善諛之士。

摘自《呂氏春秋·覽·先識覽》

解釋:國家將若盛的時候,上天給它降下賢人和敢於直言相諫的人,國家將滅亡的時候,上天給它降下亂臣賊子和善於阿諛謅媚的人。


-46-

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

摘自《呂氏春秋·覽·慎大覽》

解釋:治理國家沒有一定的法制就會大亂,死守故法不知變革也會大亂,混亂動蕩就不可能保持國家的安定與繁榮。


-47-

達士者,達乎死生之分,達乎死生之分。則利害存亡弗能惑矣。

摘自《呂氏春秋·覽·恃君覽》

解釋:通達事理的人士,通曉死生之義。通曉死生之義,那麼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48-

按其實而審其名,以求其情;聽其言而察其類,無使方悖。

摘自《呂氏春秋·覽·審分覽》

解釋:依照實際審察名稱,以便求得真情,聽到言論要考察其所行之事,不要讓它們彼此悖逆。


-49-

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

摘自《呂氏春秋·紀·仲春紀》

解釋:賢明的名聲與不肖的名聲全由自己的言行而定,不能由別人給予,這就象命運不可更改,美惡不可移易一樣。


-50-

令苛則不聽,禁多則不行。

摘自《呂氏春秋·覽·離俗覽》

解釋:法令苛酷,則在下者無法遵奉;禁令太多,則在下者無法實行。


相關焦點

  • 常識積累 | 《呂氏春秋》及50條名句
    摘自《呂氏春秋·論·不苟論》解釋:太完美了必定會出現缺陷,發展到極端必定走向反面,過於滿盈必定發生虧失。-5-言之易,行之難摘自《呂氏春秋·論·不苟論》解釋:光說話很容易,付出行動難。摘自《呂氏春秋·紀·孟夏紀》解釋:善於學習的人,總是取別人的長處用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 怎樣讀經典 | 《呂氏春秋》
    該書的主要注本,古注以東漢高誘《呂氏春秋注》最早,清代有畢沅《呂氏春秋新校正》本,近注以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王利器《呂氏春秋註疏》和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等為佳。《呂氏春秋》無論是編排順序,還是經典性質,歷來都有不同的看法。
  • 儒學巨擘——呂氏春秋
    其實,有一部著作,其重要性不在《老》、《莊》之下,這部著作就是《呂氏春秋》。高誘《呂氏春秋序》云:「不韋乃集儒書,使著其所聞,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合十餘萬言,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名為《呂氏春秋》。」秦相呂不韋借一統之際,集天下儒書,使儒士著其所聞,聚百科而全之,終集儒書之大成,「以述古儒之旨」(高誘《序》)。《漢書·藝文志》別《呂氏春秋》在「雜家」。
  • 諸子百家的思想結晶——《呂氏春秋》
    但是對於《呂氏春秋》,小編還是比較推崇的,因為每一本傳承至今的經典都是泱泱華夏文化組成的一部分。何況《呂氏春秋》還總結了諸子百家。《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後)秦相呂不韋召集諸門客集體編纂的一部著作。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紀、覽、論。「紀」按春夏秋冬十二個月分為十二紀,如春分三紀,孟春、仲春、季春。每紀包括五篇文章,總共60篇。
  • 呂不韋:呂氏春秋,我寫的春秋我做主
    呂氏春秋,我寫的春秋我做主。還記得呂子喬的這句騷話嗎?當初看到呂子喬有板有眼兒的說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差點就信了他的邪。不過呂子喬說的也並不完全錯,他姓呂,自己寫出一本名叫呂氏春秋的……封面,完全是合情合理,挑不出毛病。當然,我們今天的主角並不是呂子喬版本的呂氏春秋,而是正兒八經的流傳千古的《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是一本名副其實的集百家之所長,容諸子百家學說為一爐的奇書,堪稱道家經典。
  • 《呂氏春秋》中十句智慧名言,句句經典,回味無窮!
    《呂氏春秋》亦稱《呂覽》是雜家的代表著作,成書於秦始皇八年左右,為戰國末期秦相國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編寫,全書26卷,160篇,內分十二紀、八覽、六論。《呂氏春秋》中十句智慧名言,句句經典,回味無窮!1. 義博利則無敵。出自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審分覽·慎勢》。
  • 國學名著《呂氏春秋》10句經典名言,讓人感觸很深!
    《呂氏春秋》是秦國呂不韋及其門客編撰的一部古代類似百科全書性質的傳世著作,吸收了儒、道、法、墨、名、陰陽等各家的思想,被認為是雜家的代表作。國學名著《呂氏春秋》10句經典名言,讓人感觸很深。1.——《呂氏春秋·謹聽》。不知道卻以為自己知道,這是各種禍患的根源所在。2. 敗莫大於愚,愚之患,必在自用。——《呂氏春秋·士容》。沒有什麼比愚蠢所造成的失敗更嚴重的,愚蠢所引起的禍患,一定是因為自以為是。3.
  • 《呂氏春秋》:呂不韋主編的一部「數位化」奇書
    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呂氏春秋(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書修成之後,呂不韋將書陳列在秦都鹹陽市門,懸掛千金於其上,邀請天下諸侯遊士賓客來閱讀,聲稱「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堪稱是史上最貴的新書發布會了。
  • 《呂氏春秋》十大經典名句,讀懂世間真理!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戰國末年(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集體編撰的雜家著作。該書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 呂不韋主編《呂氏春秋》丨出版史話
    《史記》載,秦國宰相呂不韋曾仿效戰國四公子的做法招養門客三千,又因荀子等人「著書布天下」,便讓這些門客「人人著所聞」,書成後取名《呂氏春秋》。班固《漢書·藝文志》也說該書是「秦相呂不韋輯智略士作」。從編輯工作角度看,《呂氏春秋》是由呂不韋擔任主編,眾人集體寫作的一部經典。
  • 《呂氏春秋》中十大名句,經典!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名著。呂不韋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採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下面選取《呂氏春秋》中的十大名句,供大家參考學習!
  • 《呂氏春秋》真的一字千金嗎?
    這就要說到編修《呂氏春秋》的眾多作者了。《呂氏春秋》收聚各家學派思想,屬於雜家。可能呂不韋的門客不乏列國儒、墨、兵、道、法、陰陽、農諸家子弟,他們各顯所長,最後輯成二十六卷,共一百六十篇的《呂氏春秋》,呂不韋本人應該是負責本書的編務或編審的職務。但他是商人出身,對於諸子之學術不可能十分精通,更何況《呂氏春秋》匯聚了各家的學術。那麼呂不韋又是憑什麼有如此大的把握,敢以千金來獎勵能改動一字者呢?
  • 《呂氏春秋》10條千古名句,經典有哲理,值得收藏一輩子
    《呂氏春秋》10條千古名句,經典有哲理,值得收藏一輩子。 1、類同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呂氏春秋·恃君覽·召類》。 召:招引。相同一類的事物,就會相互招引,相同一類的物體就會互相投合,相同一類的聲音就會相互應和。
  • 《呂氏春秋》經典十大名句,字字千金,句句發人深省!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名著。《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一、執一者至貴也,至貴者無敵。出自《呂氏春秋·離俗覽第七》。【譯文】執守根本的人是最尊貴的,最尊貴的人沒有對手。二、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讁。選自《呂氏春秋·舉難》。【譯文】一尺長的木材會有節疤;一寸見方的玉石會有疵瘢。三、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 《呂氏春秋》與《呂覽》
    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又在《太史公自序》中說:「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張守節以為《呂覽》「即《呂氏春秋》也」(《史記正義》),許多學者也認同此說,這似有不周。《呂氏春秋》應該有大小之別,大的包括「十二紀」「八覽」「六論」,小的只指「十二紀」。《呂覽》則是指「八覽」「六論」,不包括「十二紀」。嚴格地講,原本「十二紀」是一部書,「八覽」「六論」是另一部書。
  • 子篇 《呂氏春秋》之二
    諸子百家思想的總結經典概述《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戰國末年秦相呂不韋集合眾多門客共同編輯,完成於秦始皇八年(前239年)。《呂氏春秋》並沒有均等地對待各派學說,並沒有簡單地把各家觀點原封不動地糅合在一起,而是賦予所吸收的各家學說以新的內容,以儒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它改造和發展了孔夫子開創儒家學派時的儒家思想。如關於儒家維護「君權」的思想,在《呂氏春秋》裡,實質雖然沒有變,但有其獨特的形式,它主張擁護立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權的國家。對法家、農家、墨家和陰陽家的思想,《呂氏春秋》也是遵循這一原則。
  • 春秋有一統,呂氏在其中,今日且看《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編篡的一本名著,成書時間在秦國統一六國的前夕,也是隸屬於先秦文化。這本書主要集合道家的黃老之術,主要闡述道家思想,融匯各家學說,呂不韋崇尚道家思想,這本書「兼儒墨,合名法」是一本大合集,有自己獨到的文化思想見解,對現在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參考價值。
  • 《呂氏春秋》中的10句經典名言,每一句都讓你受益匪淺!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編撰的道家著作,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呂氏春秋》中的10句經典名言,每一句都讓你受益匪淺!1. 必中理然後動,必當義然後舉。語出秦·呂不韋《呂氏春秋·不苟論·貴當》。製作器物,不在於器物的本身,而是在於人。4.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語出秦·呂不韋《呂氏春秋·盡數》。流動的水不會發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也不會腐爛。這句話說明經常運動的東西才能不受侵害。
  • 分享十句《呂氏春秋》經典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名著。呂不韋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採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吾每每讀之,深感為人處世,治國安民,其大道小理無不包涵其中,誠良冊也。是以分享十句:一、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 學林軼事| 《呂氏春秋》題旨新解
    第四,《呂氏春秋》保持了「春秋」作為史書的某些特徵,因而司馬遷在《史記》中謂其「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並將其與《左氏春秋》《虞氏春秋》並列,作為史書看待。書中直接來自《莊子》、闡揚莊子思想的文字更多,有50多條,涉及《本生》《貴生》等30篇。此外,書中還採用了關尹、楊朱、子華子、詹何、田駢等道家人物的學說,還保存了六國時人偽託黃帝的一些學說。總體看來,《呂氏春秋》極力推崇的是道家的哲學思想,主要採納了其重道守柔、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因性任物、超然物外、重己養生等思想觀點,並且以「法天地」作為全書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