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峽庫區雲陽張飛廟:巴蜀一勝景 文藻一勝地
也許你覺得雲陽很偏遠,地處三峽腹心,即使是高速公路快捷的今天,西距重慶主城310公裡,東距湖北宜昌水路裡程291公裡,更何況在山高林密、溝壑縱橫的古代,雖有舟楫之便,但「險以遠,故至者少」;
也許你覺得雲陽很貧窮,先民利用天然鹽泉熬鹽,故稱「鹽巴」;用青銅作具,釀酒「巴鄉清」;雲陽倡導工業立縣,重振鹽化工,但生態農業是經濟特色,「雲陽白山羊」、「相思」茶、「巴陽峽」臍橙、「鷺鴦」大米供不應求。人口134.21萬的庫區大縣,「十一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332億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僅15.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僅13440元、4500元;
也許你覺得雲陽知名度不高,但云陽「藏在深閨人未識」,雲陽建縣有2300餘年歷史,公元前314年),秦滅巴國置巴郡,建縣名「朐忍」,北周天和三年更縣名「雲安」,明洪武六年改為「雲陽縣」。雲陽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代代文人墨客留下千古詩篇:王維《燕子龕》詩字字珠璣,杜甫《杜鵑》詩萬山啼血,三蘇「留題」光耀後世,陸遊《憶昔》流傳千古……
江上風清,亭閣飛簷,層樓峭拔,煞是壯觀。這就是號稱「巴蜀一勝景,文藻一勝地」的雲陽張飛廟。張飛廟又名張桓侯廟,張飛廟廟門有清末學部主師彭聚星撰聯:「卅裡風舟船助順,直與造化爭權,況淑氣東來,定能煥刁鬥文章,落花隨水留檣燕;萬人敵召虎侔蹤,自是忠忱扶漢,從惠陵西眺,得無全故宮禾黍,望帝有心託杜鵑。」
相傳張飛的神靈經常護佑過往的船隻,送順風15公裡,後人便在廟裡建一亭閣,上書「助我清風」,亭曰「助風閣」。以前,航行川江的新船在首航前,船老闆都要到張王廟祭拜,祈願平安。因厚重歷史、民間傳說和膜拜英雄思想而興的張飛廟,將永立於三峽高峽平湖的美景中,任後人頂禮遐想。蔡律攝
雲陽長江大橋南橋頭的高切坡上的張飛浮雕,傳說張飛顯靈書寫的《鸞降碑》「一把鐵槍扶社稷,三尺銅劍振乾坤。先生不知餘名姓,赤膽黑面老將軍。扶漢張將軍。」歷史學家鄧拓曾說:「張飛是一個具有一定功底的書法大家和繪畫大家」,其書法豪情奔放,龍蛇飛動,與張飛性格很是吻合。蔡律攝
就是在這個「山高皇帝遠」的地方,1700多年前,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先人在長江南岸飛鳳山麓建築張桓侯廟,千百年來,張飛廟拜謁者絡繹不絕。
張飛是個什麼樣的人?後人為什麼紀念張飛?或者說張飛有什麼值得人們懷念?張飛廟為什麼建在非親非故的三峽庫區雲陽縣?
眾所周知,張飛是蜀漢著名將領,頗有膽識善於奇襲,性格直爽且有謀略,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生於河北涿郡,歿於四川閬中,其戰守之地或當陽、或赤壁、或巴州、或閬中,為蜀漢政權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張飛南徵北戰都與雲陽沒有直接牽連,為什麼死後在千裡之距、萬裡之遙的雲陽長江邊上建立張飛廟呢?
婦孺皆知的傳說是,當年張飛駐守閬中,驚聞關羽死難噩耗,「旦夕號泣,血溼衣襟」,急令部將範疆、張達在三日內備齊白旗白甲掛孝出徵伐吳,為關羽報仇。二人深知不能如期復命,又懼張飛虎威,遂趁張飛醉臥之際將其殺害,並取下頭顱直奔東吳。途中二人聞吳王孫權派人向劉備求和,驚恐萬狀,急將張飛頭顱拋入長江之中。當天傍晚,一老漁翁在銅鑼渡(老廟前長江邊)撒網捕魚時撈到張飛頭顱,驚恐之中,恍然若夢,夢中張飛託付將其頭顱葬於蜀境,不讓其隨江水流入吳國。漁翁受託,淚如雨下,遂將張飛頭顱葬於雲陽縣城對岸的飛鳳山麓,並邀集窮苦百姓修起最早的張飛廟(當時名顯忠廟),這就是張飛「身葬閬中,頭葬雲陽」的奇妙傳說。
山清水秀的雲陽位於三峽庫區腹心,蔡律攝。
蔡律近日在雲陽縣考察。
10多年前,我在長江上乘船經過雲陽,瞭望了一下張飛廟,那時覺得庫區大山阻隔,沿途的美景難掩貧苦與落後;2011年4月24日,我首度赴三峽庫區雲陽考察。在長江三峽工程庫區腹心地帶雲陽,感到這裡很美,從賓館推窗往外看,長江水清澈如鏡,常有遊船行駛,兩岸綠樹成蔭,空氣新鮮,藍天下白雲深處有人家……
在張飛廟財神殿眺望雲陽新縣城 蔡律攝
雲陽老城 蔡律攝
雲陽新城 蔡律攝
雲陽街道 蔡律攝
生態雲陽 蔡律攝
我曾讀李正谷《外遷有感》激動不已:「三峽百萬大移民 ,為修電站作犧牲;遠離故土他鄉去,萬事都得再從零。遭遇機遇誰重要,要求移民頭腦清。把握歷史命運關 ,外遷浙江為子孫。農民應以土為本 ,二三產業要踐行。堅定信心出夔門 ,相信政府安得穩。」 一位外國首相感嘆:「世界上百萬人口以下的國家有20幾個,百萬移民,相當於搬遷一個國家。」
雲陽長江護坡,綠化帶也成了城市一道妙曼風景線。蔡律攝
雲陽非常重視城市自然生態建設,為市民增加休閒娛樂的綠色空間。蔡律攝
雲陽新縣城是三峽庫區搬遷試點縣城,被社會各界認為搬得最好、最為成功的縣城,縣城後依巍巍磐石城,前俯滔滔長江水,夾兩江之利,兼有「山城」、「江城」之美譽,努力把「城市變公園,農村變樂園」。雲陽凝聚了厚重的古巴渝地方文化、鹽文化和古今移民文化。我為三峽庫區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到由衷的喜悅,與上海來的章總一起思謀為庫區的發展貢獻一點心力。在短短的兩天考察中,我在思考一個問題:三峽庫區雲陽為什麼會出現張飛廟?有四點愚見供參考。
一是對英雄的崇拜。張飛性格秉直,忠肝義膽,也是後人敬仰的人物,曾擺疑兵計以20騎嚇退曹軍數千虎豹騎。後期又出奇兵前後夾擊大破曹魏五子良將張郃於宕渠。性格直爽且有謀略,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但對部下過於嚴厲。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蜀漢三傑之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死於暗殺,諡恆侯。巴文化發端於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其代表性古人類是「巫山人」。巴人以勇猛、頑強、堅韌、善戰著稱,巴族能歌善舞,舞風剛烈,富有氣勢,「海納百川、心胸開闊、忠誠信義、耿介豪放、勤勞勇敢、堅忍不拔、善於學習、敢於創新」巴文化精髓至今仍有弘揚的價值。
「安喜曾聞鞭督郵,黃巾掃盡佐炎劉。 虎牢關上聲先震,長坂橋邊水逆流。 義釋嚴顏安蜀境,智欺張郃定中州。 伐吳未克身先死,秋草長遺閬地愁。」這是《三國演義》祭張飛的詩,張飛銅像上面懸掛著「力扶漢鼎」的牌匾。老百姓將張將軍奉為神明,用紅布結系在銅像前鐵欄杆上以祈求平安。蔡律攝
義釋嚴顏 蔡律攝
《三國演義》中曾描寫張飛站在長坂坡(現湖北省當陽縣)橋頭一聲大喝:「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嚇退曹操百萬大軍。古往今來,有如此氣慨者,惟有張飛矣!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為張飛御筆親題:「雄赳赳嚇碎老曹肝膽,眼睜睜看定漢室江山。」羅貫中吟詩讚揚張飛說:「長阪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長坂坡退敵,蔡律攝
英雄崇拜加上人們在天災人禍面前體驗到的恐懼和無助是產生救世主的溫床。勇武蓋世、剛正不阿、力扶漢鼎的張飛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救世主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國人追尋的做人的標準之一,多少年延續下來,張桓侯早已從人變成了神,從神變成了佛。不知從何時起,張桓侯成為了當地的張王菩薩。千百年來,老百姓一直把張飛作為一尊神來供奉,就不難理解。
二是雲陽人文化性格對張飛的認同,愚以為張飛的耿直、勇猛、智謀和義薄雲天的大義感動世人,與雲陽的歷史人文文脈有耦合之處。《雲陽縣誌》(1999年版)評述道:雲陽人民勤勞、勇敢、聰慧、執著、熱情、豪爽,民風剽悍、淳樸、好結社、講義氣、重親情、不畏權勢;重承諾而輕生死,貴忠義而賤財帛;導之以義,可赴湯蹈火;服之以理,可肝腦塗地;動之以情,可解囊傾贈;而迫之以威,則反抗愈烈,欺之以詐,必報復而後已。民間崇奉忠臣、孝子、清官、義士,僅祭祀關羽、張飛、嶽飛的祠廟曾多達數十處。喜言出必踐之人、濟困扶危之士,看重「說一不二」。在異地他鄉,雲陽人勤奮睿智、剛健有為、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群體意識和鄉土觀念極強,拳拳遊子意,殷殷故園情。與雲陽人相處,切忌說大話、假話、空話。
史料記載,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舉家東遷,行至雲陽(時為雲安縣)途中,肺病復發,寄居張飛廟中的水閣11個月,其間寫下了30多首動人的詩篇, 唐代詩人杜甫客居雲陽時寫下了「雲安有杜鵑」的詩句,杜鵑鳥歷來是重情重義的象徵,雲陽人民更為重情重義,在張飛廟建有一座杜鵑亭。蔡律攝
三是雲陽自古以來文風很盛,尊師重教更成為一種優良傳統。一個高度重視文化傳承的民族,一個高度重視文化教育的民族,終將以文化的芬芳、精神的磨礪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三峽庫區腹心雲陽,我感受到這一點。
「青山不厭三杯酒,長日惟消一局棋」這是唐代李遠,夔州雲安(今重慶雲陽縣)人的詩句,《全唐詩》記載的李遠留下來的兩句殘句,淺顯易懂,表現出的忘憂意境令生活在嘈雜現世的人們十分嚮往,寫出文人雅士的兩大愛好——品酒和弈棋,酒生靈感,棋如人生,唐宣宗原本要派李遠去填補杭州刺史的職位,看見李遠的詩句認為,這種整天只知道喝酒下棋的人怎麼可能能治理好地方呢?幸好宰相力薦。李遠上任後,勤勉謹慎,政績甚好。
「輔成仁德,為事致善」重慶市雲陽外國語實驗學校在新紀元集團「尊重差異、提供選擇、開發潛能、多元發展」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秉承「教育服務,對每個學生負責;全面育人,使每個學生進步」的辦學思想,走特色發展和內涵發展的精品教育之路。圖為曾義榮校長在向重慶銀行雲陽支行朱華居行長介紹辦學情況。
重慶市雲陽外國語實驗學校體育場。
雲陽縣委常委、紀委書記陳孟文在認真閱讀蔡律編著的《魅力忠縣》。
張飛廟裡的文物 蔡律攝 。張飛廟由此以「三絕」(文章絕世、書法絕世、鐫刻絕世)之譽號稱「文藻勝地」、「巴渝一勝景」。
我今年認識90歲雲陽黃汝勳老先生,他是近代第一批從三峽庫區雲陽山溝裡外出求學的人,抗戰時期,他考進中央大學經濟學系,黃汝勳非常重視親友、族人之間的家庭子女教育,知識就是力量,掌握知識對人、對己、對社會都有好處,哪怕是家庭再困難,一定要想方設法讓孩子們接受教育。據說,不完全統計,黃氏家族1600多人中很多人走上求學、成才之路,有近400名大學畢業,黃汝勳老先生尊師重教之舉令人欽佩。
四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忠、義、仁、智、勇」的弘揚。
「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國人耳熟能詳。
「這一拜,春風得意遇知音,桃花含笑映祭臺;這一拜,保國安邦志慷慨,建國立業展雄才;這一拜,忠肝義膽,患難相隨誓不分開……」結義臺上以桃花掩映為背景,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名揚天下,20世紀40年代孫元良駐軍張飛廟時寫下讚頌張飛的詩句:「吾侯椎屠耳,輝煌酹大志,豈為高官爵,宅心在濟世。」蔡律攝
蔡律在得月亭留影。「拍手樓邊邀月來,山中好月到樓臺。浮金不住長江去,清興元從秋景開。敲句句休庾亮詞,續篇誰是杜陵才?何當深夜留連飲,一派寒光入酒杯。」明代吳勳稱頌得月亭飲酒賞月的佳境。章紅紅攝
靈鍾蕩雲,章紅紅總監虔誠讓千年鐘聲在張飛廟得月亭響起。蔡律攝
忠誠無私,盡己心力以奉公、任事、對人之美德曰忠,中華民族五千年,有多少忠臣烈士,對祖國,對人民,對偉大的事業無比忠誠,正是靠了這種精神,使自己和他人的心靈得以淨化和升華,凝聚成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推動了歷史的前進。
信義精神即信用和道義,做事說話講仁義,守信用,故名信義。倡導、恪守這種精神,使它成為做人處世中一種高尚的行為準則,還是人類社會的主流,也是做人的根本。
仁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一般指仁智精神,這種精神的本質就是博愛與文明。
智即智慧、聰明,有才能,有智謀。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勇即勇武精神,它的本質就是激勵人們奮進、拼搏、創新、開拓。
一個「對國以忠、待人以仁、處事以智、交友以義、作戰以勇」,代表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仁、義、智、勇直到現在仍有意義,忠就是責任、境界,仁就是愛心,義就是信譽,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難。
張飛廟秀美清幽。布局嚴謹、層疊錯落、獨具一格,既有北方建築雄奇的氣度,又有南方建築俊秀的質韻。 遊客來到這裡,不僅從中了解張飛耿直豪爽的性格,而且可以回顧悠久的三國文化和歷史。 張飛耿直坦蕩、剛正不阿、勇猛有謀,義薄雲天,以及他悲劇性的命運,對今人做人做事頗多啟迪,對當代中國建設和諧社會有一個歷史的參照。張飛之所以被人懷念,因為他承載著太多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信息激勵著後人。
蔡律 2011年5月13日首發 2020年8月23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