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幾種常用透視法

2020-12-04 書法田園

一、仰視法:

此畫為北宋時期範寬的代表之作,《溪山行旅圖》(見圖1)是山水畫的經典之作。該作品用一種仰視的角度去表現眼前和心中的大山,因此使觀者在面對作品時馬上有一種敬畏,這種紀念碑式的創作方法多採用仰視透視方法。當代很多的主旋律美術作品也採用這種創作方法。

圖1 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紙本

二、平遠透視法:

此種觀察方法與西方油畫的觀察方法基本一致。早在元代,就有不少畫家充分運用了平遠法來創作山水畫(見圖2)。該法多表現有湖畔水面的山水,觀看作品,近景高大敦厚,遠景幽遠平實。在當下寫生山水畫時,此法也被常用。

圖2 元 倪瓚 《秋林野興圖》 紙本

三、俯視法:

畫面視點較為集中在遠處,畫面深遠,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見圖3)。在創作時,前景往往刻畫得細緻入微,使得一眼望去縱深感極強,這種方法畫大場景的山水時可表現出一定氣勢。

圖3 清 吳歷《湖天春色圖軸》紙本

四、散點透視(也稱多點透視):

這種方法是中國畫創作的主要方法。無論是人物、花鳥、山水皆多採用散點透視。中國畫的長卷和立軸就能巧妙地在畫面中展開場景。此幅山水(見圖4)近景用的是俯視,中景為平視,遠景則運用仰視,這種多點結合的方法是中國山水畫最偉大的創舉。

圖4 毛宗澤 《平湖秋色》紙本

相關焦點

  • 從「六遠」到「七觀」一一中國山水畫的透視法
    大家好,我是小編阿蝸,今天和大家來說一說從「六遠」到「七觀」一一中國山水畫的透視法。透視,是繪畫術語。畫家在作畫的時候,把客觀物象正確地在平面上表現出來,使它們具有遠近空間感和立體感,這種方法就叫透視法。因為透視現象是近大遠小的,所以也稱為「遠近法」。
  • 中國山水畫透視
    中國畫的透視法就不同了,畫家觀察點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也不受下定視域的限制,而是根據需要,移動著立足點進行觀察,凡各個不同立足點上所看到的東西。都可組織進自己的畫面上來。這種透視方法,叫做「散點透視」,也叫「移動視點」。中國山水畫能夠表現「颶尺千裡」的遼闊境界,正是運用這種獨特的透視法的結果。中國山水畫透視法的形成,有著悠久的歷史。
  • 中國山水畫論理與技法,論文二《透視學是山水畫創作的基礎理論》
    本文,圖文並茂,闡述「透視學」是中國山水畫的基礎理論,並以焦墨大師秦國健自身創新作品為例,驗證「透視學」在山水畫創作中的作用。 一,「透視學」簡介及與繪畫藝術的關係。 以下,以自創作品為例,簡單地介紹幾種常用的透視方法的應用,它給好也闡明了透視法是中國畫技的山論理念的理論基礎。 1,縱透視。 將畫面上離視者遠的物體放在離視者近的物體之上面。
  • 西洋畫的視覺方式是中心透視法,中國畫的視覺方式是等角透視法
    再看《韓熙載夜宴圖》,如果嚴格按照等角透視法來畫,那麼桌凳床和人物的布置應象《重屏會棋圖》那樣處理,才能使畫面空間取得統一,但是畫家沒有這樣做,寧可讓畫面空間顯得混亂,從而避免了圖畫的單調呆板。其實西方畫家們對透視學方法那種缺乏創造性的機械複製傾向的抵制,從透視原理問世的那一天起,已在悄悄地進行了,只是到了塞尚才發生了質的突破。
  • 嶽玉珍:怎麼畫好一幅山水畫
    嶽玉珍 欣賞畫家氣勢磅礴的山水畫,要想畫好,必須要有開闊的視野、豐富的知識、紮實的筆墨,以及繪畫的基本素材。一幅好的山水畫,大都蘊含著畫者廣褒的閱歷和鮮明的時代背景,只有這樣,才能使畫面有氣勢、有靈氣、有無可比擬的詩情畫意,才能被尊為一幅「完美」或「無暇」的山水畫精品。
  • 視覺革命的起點:由傳統視法轉向西方焦點透視法的探索
    為了達到『遠』的要求,山水畫中採取的是『高視高』的繪畫和觀看方式,越遠的山體就要畫得越高,整個山體座落的平面隨著前、中、後景的區分,也就是離觀者遠近的程度而逐級抬高,每個平面都有單獨的消失點。而山的體量大小並不因距離觀者遠近的變化而變化,從前景,經由中景到達後景的過程不是從大到小的線性表述。山體成為獨立的、需要被完整呈現的對象,山的體量不與目之所見同一。
  • 嶽玉珍:怎麼畫好一幅山水畫
    畫事物都需要畫透視來構思經營,布勢畫的上下、前後、左右按置畫的透視法:散點、焦點、俯視、仰視、平視等構成畫的透視法,並用透視,畫事物景象高底起伏的布勢,來構思山水畫的透視法。平視透視,一馬平川,一覽眾點,視野廣闊天地,要畫好一幅好畫,要讀懂透視法,是畫好山水的重要性。畫好透視法增加畫面的層次與結構感,畫好山水畫必要理解畫的透視。畫的布勢結構章法,是畫的整體結構層次透視分明,透視是事物景構思構圖的重要一環,聯式畫的透視整體的效果。
  • 怎麼把照片拍得有通透感(空氣透視法)
    空氣透視法是透視法的一種,為達·文西創造能創造出一種有空間深度感的幻象,是由於大氣及空氣介質(雨、雪、煙、霧、塵土、水氣等)使人們看到近處的景物比遠處的景物濃重、色彩飽滿、清晰度高等的視覺現象。棚拍中最常用的例子就是在背景中加一盞亮的燈空氣透視的規律二:物體的色彩隨距離拍攝點的遠近不同而變化,近處的物體色彩飽和度較高,明度高,遠處的物體色彩飽和度差,而且趨於冷色。
  • 中國山水畫的構圖思路是怎樣的呢?
    為此,筆者解構中國山水畫構圖的一般規律,嘗試從這一角度為下一步研究奠定理論基礎。從構圖學的角度看,中國山水畫展現出了以下幾個重要的構圖特點。從賓主的角度看,就是要突出主要內容。如,山水畫中突出的是山還是水,首先在構思中就要明確。但這樣的構圖往往缺乏巧妙性和實用性。
  • 山水畫的主要4種構圖方法,西方藝術家都效仿
    山水畫構圖不受西方焦點透視的束縛,畫面的黑白關係及空間關係的處理都與西方藝術迥然不同,如同中醫和西醫的差異。山水畫多採用散點透視法,使構圖更加靈活自由,畫中的形象可以根據作者及畫面需要任意安排,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性,西方藝術家在印象派之後才逐漸認識到中國繪畫在透視和表現上的魅力並效仿。
  • 淺談山水畫的欣賞
    中國山水畫是中國傳統繪畫最重要的一種形式,為第一大畫科,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與藝術精神的一種藝術形式。山水畫就是中國的風景畫,但又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的風光,而是畫家的精神的訴求與流露,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人生追求的體現。一、古代山水畫1.
  • 驚心動魄的山水畫,高端大氣有風骨
    張伸熙的山水畫既有中國古典山水畫的特點,又增加了現代元素,他的畫豔而不俗氣勢磅礴,令人一望,高山仰止的感覺,那麼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如何欣賞一幅山水畫呢?什麼樣的山水畫才算是一副好畫?山水畫就是中國的風景畫,但又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的風光,而是畫家精神的訴求與流露,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
  • 王伯敏:中國山水畫的「七觀法」
    當代中國畫理論家王伯敏把中國畫對透視的處理歸納為「七觀法」(《新美術》1980年第2期《中國山水畫「七觀法」芻言》),把觀察與表現統一起來,成為一個較完整的理論系統,這是中國畫透視學研究上的重要成果。
  • 論「透視學」也是中國山水畫創作的基礎理論一一秦國健
    經濟要改革,科學要創新,中國山水畫也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地總結、發揚、探索和創新。,並以自己創新作品為例,驗證「透視學」在山水畫創作中的應用。畫家在作畫時,把客觀物象在平面上正確地表現出來,使具有立體感和遠近感,這種方法叫透視法。 廣義的「透視學」是指各種空間表示的方法。狹義的「透視學「是指十四世紀逐步確定的描述物體,再現空間的線性透視和其科學透視方法。現代則由對人的視覺的研究,拓展了透視學的範疇內容,在國畫的繪畫藝術中有著廣泛而重要的應用。 以下以自創作品為例,簡單地介紹幾種常用的透視方法的應用。
  • 「藝術中國 」——王晏的山水畫
    古代山水畫基本上屬於前一個體系,而現代畫家也大多繼承了前輩的衣缽,但不敢越雷池一步。我以為,山水畫必須改革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而改革的基本點是要改變單純的意象思維模式,走形象思維與意象思維相結合的道路。如今的世界越來越趨向於多元化和一體化,假如我們把書畫的門關起來自吹自擂,是沒有益處的,更何談為大眾服務?繪畫 作品並不單純是畫家個人情緒的宣洩工具。
  • 欣賞中國山水畫的六個角度
    山水畫是中國傳統繪畫最重要的一種形式,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與藝術精神的一種藝術形式。山水畫的欣賞是一個複雜的綜合的過程,是一個人的文化藝術素養與生活閱歷的集中體現。一幅優秀的山水畫可以從哪幾個角度來欣賞呢【1】了解山水畫的文化背景山水畫就是中國的風景畫,但又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的風光,而是畫家精神的訴求與流露,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是畫家人生追求的體現。
  • 郭熙的山水畫創作和理論對於中國山水畫發展的貢獻!
    在山水畫創作上,首先,郭熙的山水畫能真實而微妙地表現不同地區、季節、氣候的特點,畫出遠近深淺、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之不同,創造出及其優美動人的意境。他技術全面,構思敏捷,其作品在當時深受宮廷和文人士大夫的器重與欣賞。其《早春圖》表現冬去春來、大地復甦之微妙的自然變化和雄渾的山水景色。
  • 山水畫要從這幾個方面來欣賞
    山水畫是中國傳統繪畫最重要的一種形式,為第一大畫科,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與藝術精神的一種藝術形式。山水畫的欣賞是一個複雜的綜合的過程,是一個人的文化藝術素養與生活閱歷的集中體現。一幅優秀的山水畫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欣賞呢?
  • 柳時浩 :我眼中的東方山水畫
    比如透視方法,今天韓國的山水畫就轉換成了焦點透視的實景山水。所幸,作為山水畫起源的地方中國,山水畫從古至今,通過一代一代人的傳承和學習,仍堅持著特有的散點透視方法。散點透視方法的繪畫樣式,在西方藝術史上很難找到,只有在20世紀世界大師畢卡索的畫中才看到了類似的三面透視法。
  • 可液化地基處理常用哪幾種方法
    【學員問題】可液化地基處理常用哪幾種方法?  【解答】處於飽和狀態的砂土或粉土,在重複或突變荷載作用下,孔隙水壓力上升,土粒間有效應力降低,在土中排水條件不暢的情況下,可能使土粒處於懸浮狀態,這時土體的抗剪強度喪失,這現象稱為砂土的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