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農村娃還在玩水、爬樹、卷著褲腿捏泥巴?不!他們正沉迷刷快手、抖音找樂子,『打農藥』『吃雞』尋刺激……電子產品『打包』了農村娃的生活!」11月27日,半月談刊載了一篇題為《電子產品正在廢掉農村娃》的文章,引發熱議。「手機毀娃」雖言過其實誇大其詞,瞄錯了靶子,讓問題失焦,但是對於孩子成長不利影響的「鍋」,手機等電子產品負有不容推卸的一份責任。
「手機毀娃」的論調似曾相識,電視有過、網絡有過、電遊也有過。時隔多年,手機再一次成為毀娃的「原罪」。手機問世伴隨著90後的成長,而90後小時候聽到最多的就是關於手機和電子遊戲的「妖魔論」,如果要說電子產品毀娃,那90後首當其衝,傷害的也不僅僅是農村孩子。但如此言之鑿鑿也難免有失偏頗,手機等電子產品確實有一定責任,但毀人之說太過其實,這不該是一方之責,它有更為深刻複雜的社會現實和背景,不能只看表面而逃避現實。
一種技術的出現與應用,勢必會帶來相應的影響後果,麥克盧漢名言「媒介即訊息」是說,媒介本身比它上面所負載的內容更加重要,因為那意味著一種新的尺度、語法規則和互動方式的建立。電子產品不只是想用就用、不想用就不用的工具,而是其本身也具有意向性,鼓勵人們去使用。
城鄉孩子不論是在教育資源還是教育環境上都有著不小的差距,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也需要持續的投入彌合資源分配不均,難以一蹴而就、一夕解決。孩子本身就處於生長發育、習慣養成時期,而手機等電子產品所具有的即時快感滿足特徵必然充滿著誘惑力,如果不能正視電子產品對孩子們感覺系統和行為方式帶來的衝擊和影響,很有可能變成遠水解不了近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此言在理,無論是城市孩子還是農村孩子,都需要陪伴。可現實狀態是農村孩子父母忙於為生計奔波,無暇顧及孩子,即使有時間,也因為與孩子長時間疏於溝通導致交流不暢,更有甚者也是「手機奴」,如此這般,面對孩子的靈魂一擊「不玩手機玩啥」,只能啞口無言。
學校也不用談及手機就避之不及,三令五申禁止帶手機的做法也未見實效,堵不如疏,與其讓孩子摸著石頭過河,倒不如交會孩子如何過河。社會也不必只聚焦於農村孩子過度使用手機,可以試想,倘若可以引導孩子正確對待手機,或許可以成為縮小城鄉孩子知識鴻溝的有效途徑。
在我們解決城鄉差別、留守兒童這些問題之前,「手機毀娃」的說法雖然言過其實。但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們來說,由電子產品所帶來的即時快感和虛擬體驗等不利因素不容忽視,不少的研究報告對此有證明,更需要正視解決。不可否認的是,手機等電子產品打開了孩子們認識世界的大門,就連成人都會沉溺於手機不可自拔,何況是還沒有自制力的孩子,更需要家長和學校的正確引導。
文/徐璐煒(西安工業大學)
來源:紅網
作者:徐璐煒
編輯:田德政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12/02/6272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