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泡沫:瘋狂的3個月過後,是英國人對股票望而卻步的100年

2020-12-21 霧中小站一霧語

我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

能讓大科學家艾薩克·牛頓如此感嘆的,正是史上三大投機風潮之一的「南海泡沫」(也稱南海騙局)。

這場英國史無前例的投機風潮,給牛頓造成了2萬英鎊的損失(相當他10年的收入),也成為他餘生都不願回想、不許別人提及之痛。

「南海泡沫」不僅是牛頓的心理陰影,同樣也是英國社會的陰影。它帶來的遠不止金錢損失那麼簡單......

歷史總是因不經意間掀起的波瀾而改變進程。

當英國約克郡的股票投機家們帶著資金,漂洋過海抵達「新約克」(紐約)時,他們已在事實上為華爾街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而為華爾街巨浪掀起最初波瀾的,正是1720年的「南海泡沫」的破裂。

霸權之下:國債與南海公司

1720年前的數十年間,英國就是一部以戰爭為主的擴張史。特別是從1688年的「光榮革命」到1713年《烏特勒支條約》籤訂,25年間英國僅有4年和平時光。

在經歷了三次英荷戰爭、奧格斯堡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後,英國擊敗了他在海洋和陸地上對手,開啟了通往「日不落帝國」的道路。

戰爭的結果是輝煌的,但代價也是沉重的。英國為此背上了沉重的債務......

「奧格斯堡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兩次大戰,結束了路易十四的霸權

在「光榮革命」前的10年間,英國每年的財政支出總額約為170萬英鎊。奧格斯堡同盟戰爭讓這一數字急速飆升至500萬。

儘管同一時期英國的稅收也大幅增加,但依舊面臨巨額的赤字,只能靠舉債繼續戰爭。戰爭結束時,英國債務總額達到2151.6萬英鎊,幾乎相當其6年的稅收總額。

1698年,經濟學家查爾斯·戴夫南特就指出:如果英國再發動的靡費巨大的戰爭,債務將使英國陷入西班牙那般的境地,不僅難以幫助盟友,甚至難以自救。

不巧的是,戴夫南特話音剛落,一場花錢更多戰爭又來了。

戰爭讓英法都債臺高築,後來也都選擇了類似的「破局」方案

1701年,圍繞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半個歐洲陷入了一場大混戰。在此期間,英國的財政支出再創新高,達到了每年780萬英鎊。

由於上一次戰爭才剛過去不久,舊債還未來得及償還,因而這一次英國還是舉債打仗。到1714年時,英國僅國債就積累到了3620萬英鎊,是名副其實的債臺高築。

雖然舉債在短時間內籌集了大量資金,幫助英國打贏了戰爭,為其確立西歐乃至世界霸主地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債務終究還是要還的,特別是國債還有高昂的利息。

於是,將戰爭中獲得的利益轉化為經濟收益,就成為英國破局的關鍵。「南海公司」正是在這樣的期盼中誕生了。

所謂「南海」指的是南美地區,但西班牙人並不打算拱手讓出這裡的利益

南海公司:破局與更大的局

1711年9月8日,被英國議會授予特許經營權的「南海公司」正式成立,它「合併了總督和大不列顛商業公司」,主要在南美等地從事貿易活動。

「南海公司」不僅僅英國政府應對財政壓力反應,更是議會兩黨鬥爭的產物。執政的託利黨一直希望將南海公司做成另一個「東印度公司」,挑戰英格蘭銀行和東印度公司的地位(兩者都受輝格黨控制)。

因此,對於南海公司的「破局」行動,英國的託利黨政府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不僅授予其貿易壟斷的權利,每年還從財政部向其撥款56.8萬英鎊,南海公司因此成長迅速。

「南海公司」正門上的殘存的浮雕,它們見證了一段瘋狂的歷史

儘管備受扶持,但「破局」行動卻依舊免不了失敗。

南海公司的貿易,主要是英國通過《烏特勒支條約》從西班牙手中獲得的。主要有二,享有「販賣奴隸」的權利,有權派「特許」船隻到西屬殖民地貿易。

但無論是哪項,南海公司最終都沒有做好。畢竟,西班牙人從來就沒打算讓英國人在自己的地盤上「自由貿易」。

成立的第二年,南海公司就因為延遲問題導致貨物爛在了港口,賠掉了20萬英鎊。之後幾年雖有盈利,但利潤總和(10萬英鎊)尚不及賠掉的一半。

至於以「高利潤」和「資本積累」著稱的奴隸貿易。由於無牌營業者的競爭、收款的延遲以及與西班牙在價格上的衝突,南海公司的奴隸貿易只能用不溫不火來形容,甚至還會賠本。

奴隸貿易,充滿血淚的資本原始積累

結果在運轉多年之後,南海公司的貿易業務規模依舊很小,甚至大部分時間都在虧損。

而當1718年英國和西班牙再次開戰時,南海公司連那僅有的、規模很小的貿易也保不住了。

從此,南海公司便命中注定的成為英國金融史上最大的投機、最大的欺騙和最極端投資者狂熱的工具。

於是,一個更大的局開始了......

泡沫的前奏:1719年債務轉換

儘管南海公司因貿易難以為繼而黯淡下來,但它依舊對外宣稱自己前景明朗,並在1718年將英王喬治一世拉入公司董事局。由於缺乏真正實力,能夠支撐這份「明朗」的就只剩下了一堆概念。

在貿易的努力失敗後,南海公司的籌劃者們到處找地方安放他們的「野心」,最終他們在密西西比公司身上看到了影子。1717年,銀行家約翰·勞(蘇格蘭人)的密西西比公司推出了一項「股票換國債」的計劃,旨在為法國政府解決巨額的債務問題。

儘管南海公司的董事們都覺得「密西西比」難以成功,但又都對計劃的內容相當感興趣,最終他們還是決定試一下。

約翰·勞,一個「差點」拯救法國於債務危機之中的男人

1719年1月,南海公司同英國財政部達成了一項「債務轉換方案」,這是南海公司一次較大規模的冒險,但結果卻相當成功。

南海公司用104.8萬英鎊換取發行新的股票,並接受英國政府每年支付的利息。結果,英國政府的債務支出大幅度下降,南海公司從中賺取了7.6萬英鎊,而債務轉換者則得到了流動性更高的股票。

但這看似多贏的結果,實則是建立在「虛高」的股票價值上,這一點在日後的「南海泡沫」中表現的更為明顯,但當時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一點。

諷刺「南海泡沫」的版畫

1719年,恰逢約翰·勞的計劃在法國引起強烈反響,英國人開始擔心「密西西比計劃」會增強法國財政,最終達到威脅英國經濟地位的地位。因而急需進一步穩定自己的國債問題。

同一時間,在1719年債務轉換中嘗到甜頭的「南海公司」,顯然既有信心又有野心幹票更大的。於是,一項更宏偉的計劃——「南海方案」被推上舞臺。

英國人醞釀「南海方案」的同一時間,法國人正在瘋搶股票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

1719年年底,英國財政大臣約翰·艾斯拉比開始與南海公司開始商討,仿照「密西西比方案」出臺一個更為龐大的債務轉換方案。

1720年1月22日,當艾斯拉比將「南海方案」的提給下議院時,議員們都震驚不語。末了才提出要通過競標來決定,英格蘭銀行聞訊加入了競爭。

為了擊敗英格蘭銀行,也為了「南海方案」能夠得到議會的快速通過,南海公司不惜以股票大肆賄賂議員、高官、甚至是王室成員,總額超130萬英鎊(股票)。

經過一番上下打點後,「南海方案」終獲英國議會的接受,並在4月7日獲得了王室的批准。

一幅描繪「南海泡沫」的漫畫,諷刺它的幕後交易

1720年4月-10月,「南海方案」分六個階段開始實施。在這一過程中,真正引人注目的不是它將承擔的3100萬英鎊的國債,而是那高達7500萬英鎊的最終金額,而與之相對的是股價飛漲。

當時的證券市場制度並不健全,沒有統一的信息來源、市場完全分散在交易巷周邊的咖啡館裡。南海公司藉此放出虛假消息——南美的金礦、海外的財富,為自己包裝一個美好的未來,以推高股價。

1720年前3個月,南海公司的股價從128英鎊升至300英鎊;在經歷4月的短暫停滯後,又升至340英鎊;5月末,當轉換條款公布時,股價在10天內漲到600英鎊;進入6月,股市更加瘋狂一路漲到最高點的1050英鎊。

擠破腦袋,只為搶「南海公司」的股票

「南海方案」掀起的投機潮刺激了整個英國,當南海公司的股票一票難求時,人們的目標開始轉向那些小公司。當時的英國,每月都會有十幾家公司出現。

僅1720年4月-5月間,英國新出現50家公司。但它們無一不是僅有「美好願景」,實則空無一物的「泡沫公司」。這直接刺激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案》(俗稱《泡沫法案》)的誕生。

1720年8月18日,當四家「泡沫公司」——皇家絹布公司、英國制銅公司、約克建築公司和威爾斯制銅公司遭到《泡沫法案》制裁時,狂熱的英國人終於清醒了一些。

與此同時,一直被視為「南海方案」模板的「密西西比計劃」的崩潰,也成為一股巨浪奔向南海公司。多重衝擊下,南海公司的股價開始應聲下跌,持續3個月的「南海泡沫」轉瞬即滅。

不同階層、不同教派的人們放下一切,只為那「虛晃」的旋轉木馬

1720年8月開始,南海公司的以比漲潮時更快的速度開始退潮。當股價幾乎被「腰斬」時,南海公司不得已向老對手英格蘭銀行求助。

後者雖然答應幫忙,但計劃尚未開始,南海公司的股價就遭遇了更大幅度的跳水,僅一天就下跌了100英鎊。南海公司的「高樓」終究還是塌了,艾斯拉比眼中「拍賣整個國家」的生意失敗了(這句話是他日後辯解時說的)......

最後出來收拾殘局的繼任的財政大臣羅伯特·沃波爾,他提出的重建方案:以從主要官員處沒收來的200萬英鎊為資本,以100:38的比例統一分配給持股者;將南海公司的股票交由英格蘭銀行和東印度公司接手,拯救了英國的金融體系。

羅伯特·沃波爾,被認為是解決「南海泡沫」危機、拯救漢諾瓦王朝的功臣

綿延300年的影響

「南海泡沫」的破滅,瞬間對英國產生了極大的衝擊。無數貴族因它破產,大科學家牛頓為此損失超20000英鎊;內閣大臣塞繆爾·錢德勒餘生只能靠開書店維生。

經濟上也是一片蕭條,銀行停業、訂單取消,商業陷入停滯。以至於有人說:「不破產似乎是不合時宜的」,「幫助英國打贏戰爭的信貸正處於崩潰的邊緣」。

「泡沫」破滅後,南海公司仍存在了上百年,圖為其1784年發行的年金

更深遠的影響還在後邊。「南海泡沫」破滅初期,不計其數的股票經紀人或因債自殺,或是精神錯亂。

一段時間之後,他們中的一些人漂洋過海去往紐約。在那裡他們為華爾街的誕生奠定了基礎。至於英國,則在「南海泡沫」的影響下,100年間再也未敢發行一張股票......

相關焦點

  • 南海經濟泡沫事件:席捲整個英國的金融危機,牛頓虧了10年工資
    1636年發生在荷蘭的鬱金香泡沫事件,雖然距今已有360多年,但仍然是人們了解投資者非理性的最好例子。不過歐洲金融史上,除了鬱金香泡沫之外,南海公司的經濟泡沫也是市場非理性投資的最好例子之一。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發生在1720年的南海泡沫事件。
  • 牛頓投資南海公司股票虧損2萬鎊?
    [摘要]1720年發生兩件金融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一是巴黎的密西西北公司股票泡沫事件,二是倫敦的南海公司股票泡沫事件。Villamil(1931)提出兩項假說來駁斥:(1)有一項留傳下來的備忘錄顯示,1720年7月27日在泡沫頂峰時,牛頓在鑄幣廠的副手Fauquière先生,用牛頓的名義買南海公司股票,每年買的金額是650鎊,但這件事的真實性相當可疑。(2)牛頓逝後遺產中有南海股票,這是唯一能證明牛頓買賣南海股票的證據。
  • 巨頭警告:美股史詩級泡沫即將破滅,現在是最後的瘋狂
    以極端的估值過高、價格暴漲、瘋狂的股債發行和投資者歇斯底裡的投機行為作為特點,我相信這次也將與南海泡沫、1929年華爾街股災和2000年科網泡沫一樣,被記錄為金融史上最大泡沫之一。他在文章中進一步稱,無論美聯儲如何努力,這個泡沫終究會在適當的時侯破裂,對經濟和投資組合產生破壞性影響。具體來看,泡沫應該會在新冠疫苗廣泛推廣之際,也就是今年的春末夏初被戳破。
  • 全球股票市值首次突破100萬億美元!泡沫風險超預期集聚
    原標題:全球股票市值首次突破100萬億美元!泡沫風險超預期集聚,黃金避險價值料再凸顯   12月7日,市場分析師Tyler Durden稱,全球股票總市值本月創下100萬億美元最高紀錄,專家預測各國股市之後還能繼續漲。但是,實際的全球經濟復甦情況並不能支撐這樣的樂觀預測。
  • 英偉達估值過高,令人望而卻步
    英偉達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的股票被嚴重高估,幾乎不可能達到它的估值。 英偉達過去12個月的市盈率為91.7倍,相對於標普500指數29倍的市盈率,英偉達的股價貴得令人望而卻步。 目前市場上很少有股票比英偉達(NVDA)的估值更高。
  • 投資者眾籌炒房3個月賺百萬 有人稱"比股票靠譜"
    春節過後,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房價大漲。3月1日,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發布的2月份樓市數據顯示,深圳當月新建商品住宅共成交5410套,成交面積55 .69萬平方米,同比分別增長172.54%和183.24%;新房成交均價再創新高,每平方米48095元,同比增長72.12%、環比增長3.40%.
  • 牛頓初次下海:史上最聰明的人,怎料在股市泡沫裡被割了韭菜
    300年前,一場名為「南海泡沫」的股市崩盤讓當時很多人痛不欲生,很不幸,這些人中,就有牛頓。1720年初,牛頓初次下海,投資南海公司大約3500英鎊,並在當年4月底賣出他所持有的南海公司的股票,不過當時他的運氣好,正好是南海公司市值上漲的時間段,當時他在拋售了股票後獲利了3500英鎊,也就是說,三個月他的本金翻了一番。
  • 周評:牛市與泡沫 理性與瘋狂
    進還是退,這恐怕是當下大家最想問的,我們想說,首先,這輪牛市早已開始,從2017年MSCI納入,白馬股的牛市就在外資推動下開始了,過去三年看看茅臺、格力、三一、海螺、恆瑞、愛爾、平安、招行,牛市早已開始,因此此時肯定不是牛市的初期;其次,隨著成交上萬億,公募單日募集過千億,市場情緒進入快速升溫階段,這一般是在牛市的中期,此時也是泡沫浮現期
  • 中美ETF瘋狂 華爾街傳奇大空頭:泡沫破裂聲傳來 08年終將重現……
    這次崩掉的將是美股ETF 2019年9月,Michael Burry接受採訪時罕見說出了自己的擔憂,他認為,大量的資金湧入指數基金和交易所交易基金等被動投資資產,這與2008年前的CDO泡沫有相似之處,毫無疑問,這種複雜的證券在十年前幾乎摧毀了全球金融體系。 Michael Burry預警,如今指數基金也是同樣的危險。
  • 本是泡沫,輕輕一戳就破:奇書《大癲狂》周期性暢銷暗藏經濟因果論
    分別講述了發生在18世紀法國的密西西比騙局;發生在同時期英國的南海泡沫,以及發生在更久遠一些,17世紀中期荷蘭的鬱金香狂熱。 這些事件在麥基的筆下娓娓道來,他好似時間旅行者,親歷過那些驚天騙局發生的全過程,箇中人物的心理歷程和事件的細枝末節都格外傳神,讀來津津有味,卻令人又腦後生汗,更為神奇的是,這些閱讀情緒無論100年前、50年前、20年前還是現在,都別無二致。從標題中選取幾個詞便能梳理此書的關鍵,「大眾」、「群體性」、「幻想」以及「瘋狂」。
  • 千禧年網際網路泡沫親歷者:那是人生最戲劇化時刻《財經》特別報導
    他在1998年成功拿到美國的H1籤證,帶著團隊裡的十幾個人來矽谷繼續做研發。「我過來以後,見到美國的朋友就懵了。」魏松祥指的是股票。即使在1997年,中國炒股的人依然是少數,美國的股市正在一個瘋狂時期。他把從中國帶來的一小部分錢,在E-Trade上開了一個帳號。
  • 那些年 那些韭與刀
    適逢經濟繁榮,政府債主、稅收優惠、壟斷貿易特許經營的績優股題材,再配合自編自導「發現金礦」故事的預期,南海公司的股票價格扶搖直上,6個月漲幅高達700%。  投資者趨之若鶩,當時半數以上的參、眾議員都加入了搶購隊伍,甚至英國國王也投資了10萬英鎊。
  • 吳敬璉回應詰難之三:關於「市盈率」和「泡沫」
    「韓國70年代經濟增長率在14%以上,市盈率一般為20倍,僅有兩次達到30倍,且持續時間很短,只有1-2個月的時間。東南亞國家一般為10-20倍。香港近十幾年股市平均市盈率在20倍以內。」(39)日本是高市盈率的特例,但是它的股災給經濟帶來的破壞之深之久恰好是市盈率過高導致災難的明證。
  • A股市場:未來3年至5年能翻10倍或100倍的股票在哪些行業?不懂你就...
    根據當前我國政策支持的行業中,未來3至5年政策最大力度的支持肯定是跟科技有關,也就是A股2019年的新型概念「獨角獸」概念;目前管理層已經明確提出獨角獸企業,總體分為高端製造、雲計算、人工智慧、生物科技四大行業,這四個高科技行業的獨角獸企業數量為29家,所以筆者個人認為這四個行業在未來3到5年誕生翻10倍或100倍的股票。
  • 史上最強的三個鍊金術士,鍊金術秘密傳承之凱恩斯與鍊金術
    1711年英國創建了南海公司,這是一個被英國用來和,西班牙在南美洲爭霸的特許公司,節勝利,英國在南海節節勝利,南海公司又被當時的英國財政大臣好一頓吹噓,可想而知,買這種公司的股票簡直就是在搶錢,再加上當時英國從世界各地賺取了大量的財富,國內的民眾們,手上有大量的熱錢,這些熱錢,饑渴難耐,突然,出現了南海公司這樣一個聚寶盆,自然是一擁而上,南海公司其實也並沒有從南美洲的貿易中
  • 泡沫終將破滅:清末民國的歷次股災
    其股價也隨著企業經營狀況的不斷發展而扶搖直上,如最初乏人問津的輪船招商局股票,由銀價100兩升至260兩的高位,不過十餘年。在當時的熱潮下,真實經營狀況並不光鮮的蘭格志公司,股票面值從最初的100兩漲至1000兩,隨後又突破1300兩,最高時甚至衝到1675兩。在蘭格志的帶動下,其他橡膠公司的股價也紛紛飆升,上海很多錢莊、票號也在無比誘人的財富效應下相繼捲入這場瘋狂的炒作,直到泡沫最終被刺破。資本市場向來雲譎波詭,翻雲覆雨只在等閒之間。
  • 日本平成時代:「繁榮」泡沫破滅的那些年發生了啥
    來源:解放日報資料圖:日本自上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裂後,「無家可歸者」數量激增。圖為一名「無家可歸者」穿上由日本社會公益組織為其提供的衣物。(圖源:新華社)1989年1月7日,日本天皇裕仁駕崩,長達64年波瀾起伏的昭和時代結束了,皇太子明仁登基,年號由昭和改為平成。
  • ICO與荷蘭鬱金香泡沫
    在1608年,一個法國人拿著價值3萬法郎的珠寶只能換取一株鬱金香的球莖。但這與鬱金香事件的策源地荷蘭相比,仍舊顯得微不足道。當鬱金香開始在荷蘭流傳之後,在輿論的鼓吹下,一些人開始對鬱金香表現出一種病態的熱情,並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很快,在1634年的時候,炒作鬱金香就成為了荷蘭的全民運動,剛進來時還是1000元一株的鬱金香花根,一個月後的價格已經翻了2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