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第一陵,帝陵規模性質,解放戰爭後期主人遺體差點被帶去臺灣

2020-08-12 琉璃滄海8023

承接上篇文章,參觀完中山陵,對設計師呂彥直由衷欽佩,他設計的中山陵有中國近代史「第一陵」的美稱。從規模與形制上來看,中山陵是一座「近代帝王陵」,但是與封建帝王陵又有著本質的不同。它一改帝王陵寢的封閉規制,墓室呈開放型,人們可以在特定日子進入墓室參觀瞻仰。整座建築合於中國傳統觀念,又符合孫中山先生的氣概和精神。那麼這麼一座傳奇陵墓是如何誕生的?

沒有孫中山,也不會有中山陵,孫中山先生一生經歷便是一座屹立不倒的中山陵,先來看看孫中山先生的一生。


國父孫中山

孫中山先生,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還用過陳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達生、吳仲等化名,以及杞憂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學生、南洋一學生等筆名。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不再面臨滿清的追捕,其本人所有公私檔案均以本名「孫文」署名。孫中山先生使用過不少名字,多數是為了宣揚革命或擺脫通緝而取的,部分則在於表達人生期望。

他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愛國主義者、他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是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是他首先舉起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結束兩千年的封建帝制。

1894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他成立中國同盟會。

1911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辛亥革命後,他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1925年3月12日上午9點30分,孫中山先生因膽囊癌在北京(北平)鐵獅子胡同行轅與世長辭,舉國悲痛。臨終前對宋慶齡、汪精衛等人說:「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其實早在1912年3月,孫中山在紫金山打獵時就曾對胡漢民說:「等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


中國近代史「第一陵」的誕生

中國近代史「第一陵」的誕生需要確定墓址、測量墓地、交涉圈地、徵求陵墓圖案、決定陵墓圖案、招標包工、興工、奉安大典等八個大步驟,誰來做呢?所以做之前還得成立專案籌備組,分工合作,責任到人。於是1925年4月4日北平,國民黨政府從中央執行委員中推舉出張靜江、汪精衛、林森、于右任、戴傳賢、楊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葉楚傖、林煥廷、陳去病共12位葬事籌備委員,負責孫中山先生的葬事工作。

確定墓址、測量墓地、交涉圈地

孫中山先生在世時就已經相中了紫金山,確定墓址只需要在紫金山地界選地方就好了,即便當時南京是段祺瑞政府的地界,也是全力配合著葬事籌備委員和家屬行事。用了接近20天時間,4月23日晚,葬事籌備委員會召開了第二次會議,確定紫金山中茅山坡為墓址所在地,並決定派主任幹事楊杏佛赴寧接洽圈地、測量、照相,做好建陵準備工作。

徵求陵墓圖案、決定陵墓圖案

隨即用設計大賽懸獎徵求的方式解決陵墓設計,經過四個半月時間的徵集,在1925年9月20日,上海四川路大洲公司三樓召開的葬事籌備委員及家屬聯席會議上葬事籌備委員及家屬宋慶齡夫人、孫科及夫人表決投出了大賽一二三等獎各一名,以及名譽獎六名。

9月27日下午4時,籌事葬備委員會一致決定採用呂彥直(大賽一等獎)設計的陵墓圖案,並聘請他為陵墓建築師。

呂彥直的設計方案,融匯中國古代建築,諸如鬥拱、簷椽、券門、歇山式屋頂等民族風格,同時又吸取西方建築,如靈堂重簷歇山式四角堡壘式方屋,既莊嚴簡樸,又別創新格。特別是其全局平面圖呈一警鐘形,寓有「喚起民眾」之意,因而受到評選者的一致推崇。

中山陵的建築剔除古代帝陵的神道石刻,保留了「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墓室」。墓室在祭堂之後,與祭堂相通,人可由祭堂入墓室瞻仰。

整體建築風格符合於中國觀念,而又糅合西方建築精神,融匯了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的精華,契合孫中山先生的氣概和精神。

但是呂彥直在主持建造中山陵過程中積勞成疾,在1929年3月18日,中山陵墓工程還未告成,就因病逝世,年僅36歲。這也是中山陵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內那塊地位、大小與奠基石相同的呂彥直建紀念碑存在的原因。

招標包工、興工

陵園修建分為三期工程,沒有20萬兩白銀以上資本的廠家基本不可能在工程招標上入選,最終七選一中標的是姚新記營造廠,陵墓第一期工程,包括陵墓、祭堂、平臺、石階、圍牆及石坡各項工程,由巨海姚新記營造承辦,於1926年1月15日開工,因軍事之影響,不能如期完工,迨至民國十八年(1929年)春,陵墓第一期工程始克告竣。

孫中山逝世一周年是中山陵奠基,陵墓工程選料講究,鋼筋混凝土中竹節鋼的拉力試驗,砂、石、混凝土的強度檢驗,均由南洋大學校長凌鴻勳和中國工程學會會長徐佩璜在場主持,並參照美國材料試驗公會的檢驗標準進行檢驗。施工技術要求極為嚴格,各項工程開工前,必須根據詳圖事先做成模型一一經呂彥直親自審閱,認可後方可開工。有些事還要報告負責工程的葬事籌備委員會委員林森批准。

二三期工程分別由上海新金記康號和陶馥記營造廠中標營造,牌坊、陵門、碑亭、衛士室、大圍牆等建築的建造,已經比第一期工程容易太多了,唯獨在工程所用的這些巨型花崗石的採購和搬運上要付出極大的勞力,從牌坊、碑亭、陵門仍然可以看出工程的巨大和艱辛。至1931年年底第三期工程已全部告竣,標誌著中山陵除紀念性建築外,主體工程全部完成。

奉安大典

1929年南京修築了一條迎櫬大道,自下關江邊的中山碼頭,經鼓樓、新街口、中山門直達中山陵,全長15公裡,為了孫中山先生移靈奉安。

1929年5月26日,孫中山先生遺體從北平運往南京;1929年5月28日,孫中山靈柩由北平運抵首都南京;三天公祭後,於6月1日開始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

10時零8分,靈櫬抵達祭堂,獅子山炮臺再次響起101響禮炮,全國民眾停止工作,默哀3分鐘。12時正,奉安完畢,墓門關閉,奉安大典告成。

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曾想將遺體遷往臺灣,但由於爆破墓穴勢必會損壞遺體,因而作罷,至今80餘年,遺體一直安臥在中山陵墓穴內。


文物保護傳承與發展

中山陵建成之後,南京政權數次變更,中山陵遭受過不同程度的破壞,建國後也是命運多舛,但好在國家領導人重視文物保護與傳承,都曾拜謁過中山陵。這些磨難中山陵都挺過來了,今時今日的中山陵,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國家旅遊局評定的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是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首批入選「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的中國近代史「第一陵」。

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學說,旨在建立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共和國,建立一個自由、平等、博愛的和諧社會,他宣誓要以「博愛」、「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為己任,實現中國和世界文明共享,共同進步,建立一個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造就和諧安康幸福的人類社會。這個願景會實現的!

相關焦點

  • 近代第一陵,帝陵規模形制,解放戰爭後期主人遺體差點被帶去臺灣
    承接上篇文章,參觀完中山陵,對設計師呂彥直由衷欽佩,他設計的中山陵有中國近代史「第一陵」的美稱。從規模與形制上來看,中山陵是一座「近代帝王陵」,但是與封建帝王陵又有著本質的不同。它一改帝王陵寢的封閉規制,墓室呈開放型,人們可以在特定日子進入墓室參觀瞻仰。
  • 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
    到了解放後期就不再有大型的陵墓了,但是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一座陵墓,聞名中外,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了,他就是南京中山陵,也可以說是南京的地標建築了!南京市一個大的旅遊城市,六朝古都,鍾靈毓秀無論人文景觀還是自然景觀都是極其的豐富,每年吸引著無數的遊客前來南京觀光旅遊!
  • 莊嚴,威武,巍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南京紫金山上中山陵
    中山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的紫金山上,紫金山共有三座並列的山峰,分別是主峰北高峰,天堡山,和茅山,中山陵便坐落在東峰茅山南廘,是中國近代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中山陵始建於1926年至1929年完工。
  • 始祖帝陵是我國最大、高的帝陵,被稱為「華夏第一陵」,結構嚴謹
    景點簡介皇陵位於湖南永州市九嶷山,它的佔地面積達50000平方米,同時也是一座具有很強地域意義的帝王陵,因為它是我國始祖帝陵中最大、最高的陵,更是一座雄偉壯觀、結構嚴謹的帝王陵景區,而且在方位上,也是按照坐南朝北的方式建造,極具地理意義,因此,它成為今天永州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點,也更具有地域意義。
  • 解放戰爭末期,60萬殘餘國軍為何逃往臺灣?西南和海南不香嗎?
    解放戰爭末期,臺灣島成了國民黨軍敗兵的最後容身之地。眾所周知解放戰爭的整體進程是從北往南推進,到49年時,國民黨政府先後從南京遷到廣州、重慶,最終才敗退臺灣。以上並非紙上談兵,國民黨政府在解放戰爭後期曾考察比對過這3個方案,最終選擇了臺灣。
  • 解放戰爭末期,60萬殘餘國軍為何逃往臺灣?西南和海南不香嗎?
    解放戰爭末期,臺灣島成了國民黨軍敗兵的最後容身之地。眾所周知解放戰爭的整體進程是從北往南推進,到49年時,國民黨政府先後從南京遷到廣州、重慶,最終才敗退臺灣。這裡有一個疑問,西南國土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抗戰時就是大後方;海南島和臺灣情況相似,也是可供退守之地。
  • 南京最值得去的景點: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
    中山陵位於鐘山風景區,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墓地全局呈「警鐘」形圖案,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到中山陵頂需爬長長的臺階,每過一段臺階會有一塊平臺以便歇腳,這裡有一個設計上的視覺手法,不妨留心一觀。
  • 愛旅|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中山陵
    去南京旅遊,來到了南京最大的景區鐘山風景區,這裡包括了好幾個景點區,中山陵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大旅遊點。去拜見孫中山的陵墓是南京旅遊的朋友一定要去之地,國父孫中山遺言就是讓自己永留中山陵,當時的國都南京。這裡風水寶地,綠油油,風光無限好。
  • 中山陵,南京旅遊必去景點,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
    作為六朝古都的南京,有著數量眾多以歷史古蹟為主的旅遊景點,比如夫子廟、總統府、明孝陵、中山陵、靈谷寺、閱江樓、朝天宮等,如此之多的景點之中我認為中山陵為到南京必去的一個景點,這裡是我國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有著「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的美譽。
  • 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中山陵,孫中山先生的寢陵
    孫先生是我國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前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墓室內矗立著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雕像,墓室頂端是國民政府的旗幟。再出墓室來,眺望遠方美景,天際遼闊、蒼穹廣茂,更顯陵墓之莊嚴。中山陵位於鐘山風景區,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墓地全局呈「警鐘」形圖案,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到中山陵頂需爬長長的臺階,每過一段臺階會有一塊平臺以便歇腳,這裡有一個設計上的視覺手法,不妨留心一觀。景區內還有音樂臺、行健亭、光化亭、流徽榭、藏經樓等多處紀念性建築,值得一遊。
  • 「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走進南京中山陵,與孫中山先生相遇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山陵,來領略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近距離了解孫中山先生的故事……中山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鐘山風景區內,前臨平川,背擁青嶂,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中山陵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
  • 淺談國民黨軍造型演變史:從北伐、抗戰、解放戰爭到敗退臺灣初期
    在制服與時局同樣混亂的民國年間,1924 年1 月的「黃埔建軍」可以說是近代以來中國軍服趨於統一的起點。提到中國大陸時期的國民黨軍,基本上可分為北伐、抗戰、解放戰爭,到敗退臺灣初期等四大時期。抗戰後期的駐印軍(中央軍)解放戰爭時期提到解放戰爭時期,許多人更以為國民黨軍全面換上美式制服
  • 瀋陽車主自駕遊:撫順清永陵-世界文化遺產關外第一陵!
    瀋陽車主自駕遊:撫順清永陵-世界文化遺產關外第一陵! 景區特色: 清永陵就規模而言,與其它清陵不可同日而語。本身的建築,也有特別之處。它除具備其它陵寢共有的規制外,更有其獨特的形制特色與特點。歸納言之主要有「八最」:一最風水最好 ,二最建造最早 ,三最輩分最大, 四最寶鼎最小, 五最碑樓最多, 六最真帝最少 ,七最形制最簡,八最價值最高。
  • 秦始皇帝陵考古重大收穫 金銀樂舞俑等首次面世
    最東側的一座中字形墓葬東距秦陵陵園外城西城垣僅100多米,說明墓主人與秦始皇的關係非常密切,疑是秦始皇帝陵園外城西側一組大型陪葬墓,初步判斷其時代應該在戰國晚—漢代早期。目前發掘的大型陪葬墓QLCM1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座中字形墓葬。
  • 考古奧斯卡︱從洛陽東漢帝陵看兩漢陵寢制度的不同
    此前,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曾對邙山和洛南這一區域內可能屬於東漢帝陵的二十餘個墓冢進行了踏查。早期認識的東漢帝陵分布圖(圖片來源:《東漢帝陵有關問題的探討》)考古調查,意在了解帝陵之地望。首先判斷東漢帝陵的分布區域,再找出每座陵冢的陵園範圍,最後對其歸屬進行分析。簡而言之,就是回答「在哪」、「多大」和「屬於哪個皇帝」這三個問題。
  • 解放戰爭末期,逃往臺灣的60萬國軍包含哪5位一級上將?結局怎樣
    第一位,陳誠。但解放戰爭時期何應欽就沒有掌握過軍權,國防部長只是虛職,到了臺灣也基本上在賦閒。由於1936年西安事變時有藉機派兵除掉老蔣的嫌疑,何應欽事後一直很低調,對於權力不爭不搶。借著這樣的處世之道,活到了97歲高齡,病逝於臺北。
  • 秦始皇帝陵陵西墓葬勘探與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這是目前秦陵地區發現的獨一無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帶壕溝的墓葬遺存。  從位置上來看,這批墓葬東西一字排列,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是經過人為有意規劃、布置而成,應為同一時期墓葬。  (一號墓)的發掘  為了明確秦陵西側這批墓葬的內涵、性質與年代,摸清這批墓葬與秦始皇帝陵的關係,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於2013年對其中的QLCM1(下文簡稱一號墓)進行發掘。
  • 解放戰爭中國軍全線潰敗,哪6位陸軍一級上將撤到臺灣?結局怎樣
    後來國民黨軍在大陸全線潰敗,去臺灣的一級上將共有6人,他們都是誰呢?最後結局如何?但解放戰爭時期何應欽就沒有掌握過軍權,國防部長只是虛職,到了臺灣也基本上在賦閒。由於1936年西安事變時有藉機派兵除掉老蔣的嫌疑,何應欽事後一直很低調,對於權力不爭不搶。借著這樣的處世之道,活到了97歲高齡,病逝於臺北。
  • 南宋帝陵的權葬制度與南宋帝陵墓葬的簡化
    和北宋帝陵的高達奢華相比,南宋帝陵採取的是低調秘葬的方式,「擇近地權殯,侯息兵歸葬園陵」,採用特製的「石藏子」作為葬具。後來南宋帝陵在元朝被破壞殆盡,南宋統治者再也不能歸葬中原。本文結合文獻和考古資料,通過對於南宋帝陵石藏子和北宋皇陵的對比,進一步了解南宋帝陵制度背後的歷史因素。
  • 山東濟寧這座明代親王第一陵,曾出土山東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後經驗證這是明鹿王墓,堪稱明代親王第一陵。魯王即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朱檀生於洪武三年二月十七日,於同年四月初七日冊封為魯王。朱檀自幼好詩書禮儀,禮賢下士,博學多識,甚得朱元璋喜愛。後信奉道教,終日焚香誦經,燒煉仙丹,求長生不老之藥,結果「餌金石藥,毒發傷目」,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薨,時年二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