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篇文章,參觀完中山陵,對設計師呂彥直由衷欽佩,他設計的中山陵有中國近代史「第一陵」的美稱。從規模與形制上來看,中山陵是一座「近代帝王陵」,但是與封建帝王陵又有著本質的不同。它一改帝王陵寢的封閉規制,墓室呈開放型,人們可以在特定日子進入墓室參觀瞻仰。整座建築合於中國傳統觀念,又符合孫中山先生的氣概和精神。那麼這麼一座傳奇陵墓是如何誕生的?
沒有孫中山,也不會有中山陵,孫中山先生一生經歷便是一座屹立不倒的中山陵,先來看看孫中山先生的一生。
孫中山先生,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還用過陳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達生、吳仲等化名,以及杞憂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學生、南洋一學生等筆名。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不再面臨滿清的追捕,其本人所有公私檔案均以本名「孫文」署名。孫中山先生使用過不少名字,多數是為了宣揚革命或擺脫通緝而取的,部分則在於表達人生期望。
他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愛國主義者、他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是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是他首先舉起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結束兩千年的封建帝制。
1894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他成立中國同盟會。
1911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辛亥革命後,他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1925年3月12日上午9點30分,孫中山先生因膽囊癌在北京(北平)鐵獅子胡同行轅與世長辭,舉國悲痛。臨終前對宋慶齡、汪精衛等人說:「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其實早在1912年3月,孫中山在紫金山打獵時就曾對胡漢民說:「等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
中國近代史「第一陵」的誕生需要確定墓址、測量墓地、交涉圈地、徵求陵墓圖案、決定陵墓圖案、招標包工、興工、奉安大典等八個大步驟,誰來做呢?所以做之前還得成立專案籌備組,分工合作,責任到人。於是1925年4月4日北平,國民黨政府從中央執行委員中推舉出張靜江、汪精衛、林森、于右任、戴傳賢、楊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葉楚傖、林煥廷、陳去病共12位葬事籌備委員,負責孫中山先生的葬事工作。
確定墓址、測量墓地、交涉圈地
孫中山先生在世時就已經相中了紫金山,確定墓址只需要在紫金山地界選地方就好了,即便當時南京是段祺瑞政府的地界,也是全力配合著葬事籌備委員和家屬行事。用了接近20天時間,4月23日晚,葬事籌備委員會召開了第二次會議,確定紫金山中茅山坡為墓址所在地,並決定派主任幹事楊杏佛赴寧接洽圈地、測量、照相,做好建陵準備工作。
徵求陵墓圖案、決定陵墓圖案
隨即用設計大賽懸獎徵求的方式解決陵墓設計,經過四個半月時間的徵集,在1925年9月20日,上海四川路大洲公司三樓召開的葬事籌備委員及家屬聯席會議上葬事籌備委員及家屬宋慶齡夫人、孫科及夫人表決投出了大賽一二三等獎各一名,以及名譽獎六名。
9月27日下午4時,籌事葬備委員會一致決定採用呂彥直(大賽一等獎)設計的陵墓圖案,並聘請他為陵墓建築師。
呂彥直的設計方案,融匯中國古代建築,諸如鬥拱、簷椽、券門、歇山式屋頂等民族風格,同時又吸取西方建築,如靈堂重簷歇山式四角堡壘式方屋,既莊嚴簡樸,又別創新格。特別是其全局平面圖呈一警鐘形,寓有「喚起民眾」之意,因而受到評選者的一致推崇。
中山陵的建築剔除古代帝陵的神道石刻,保留了「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墓室」。墓室在祭堂之後,與祭堂相通,人可由祭堂入墓室瞻仰。
整體建築風格符合於中國觀念,而又糅合西方建築精神,融匯了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的精華,契合孫中山先生的氣概和精神。
但是呂彥直在主持建造中山陵過程中積勞成疾,在1929年3月18日,中山陵墓工程還未告成,就因病逝世,年僅36歲。這也是中山陵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內那塊地位、大小與奠基石相同的呂彥直建紀念碑存在的原因。
招標包工、興工
陵園修建分為三期工程,沒有20萬兩白銀以上資本的廠家基本不可能在工程招標上入選,最終七選一中標的是姚新記營造廠,陵墓第一期工程,包括陵墓、祭堂、平臺、石階、圍牆及石坡各項工程,由巨海姚新記營造承辦,於1926年1月15日開工,因軍事之影響,不能如期完工,迨至民國十八年(1929年)春,陵墓第一期工程始克告竣。
孫中山逝世一周年是中山陵奠基,陵墓工程選料講究,鋼筋混凝土中竹節鋼的拉力試驗,砂、石、混凝土的強度檢驗,均由南洋大學校長凌鴻勳和中國工程學會會長徐佩璜在場主持,並參照美國材料試驗公會的檢驗標準進行檢驗。施工技術要求極為嚴格,各項工程開工前,必須根據詳圖事先做成模型一一經呂彥直親自審閱,認可後方可開工。有些事還要報告負責工程的葬事籌備委員會委員林森批准。
二三期工程分別由上海新金記康號和陶馥記營造廠中標營造,牌坊、陵門、碑亭、衛士室、大圍牆等建築的建造,已經比第一期工程容易太多了,唯獨在工程所用的這些巨型花崗石的採購和搬運上要付出極大的勞力,從牌坊、碑亭、陵門仍然可以看出工程的巨大和艱辛。至1931年年底第三期工程已全部告竣,標誌著中山陵除紀念性建築外,主體工程全部完成。
奉安大典
1929年南京修築了一條迎櫬大道,自下關江邊的中山碼頭,經鼓樓、新街口、中山門直達中山陵,全長15公裡,為了孫中山先生移靈奉安。
1929年5月26日,孫中山先生遺體從北平運往南京;1929年5月28日,孫中山靈柩由北平運抵首都南京;三天公祭後,於6月1日開始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
10時零8分,靈櫬抵達祭堂,獅子山炮臺再次響起101響禮炮,全國民眾停止工作,默哀3分鐘。12時正,奉安完畢,墓門關閉,奉安大典告成。
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曾想將遺體遷往臺灣,但由於爆破墓穴勢必會損壞遺體,因而作罷,至今80餘年,遺體一直安臥在中山陵墓穴內。
中山陵建成之後,南京政權數次變更,中山陵遭受過不同程度的破壞,建國後也是命運多舛,但好在國家領導人重視文物保護與傳承,都曾拜謁過中山陵。這些磨難中山陵都挺過來了,今時今日的中山陵,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國家旅遊局評定的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是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首批入選「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的中國近代史「第一陵」。
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學說,旨在建立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共和國,建立一個自由、平等、博愛的和諧社會,他宣誓要以「博愛」、「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為己任,實現中國和世界文明共享,共同進步,建立一個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造就和諧安康幸福的人類社會。這個願景會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