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黃永玉自傳體小說出版 自稱文第一畫第四

2021-01-09 搜狐網

1947年,黃永玉的《風車,和我的瞌睡》發表於《詩創造》叢刊。

1949年左右黃永玉在香港,此時正值他文學創作的嘗試期。

黃永玉的文學行當

  李輝

  編者按:黃永玉先生曾說「文學在我的生活裡面是排在第一的,第二是雕塑,第三是木刻,第四才是繪畫。」儘管如此,但他在藝術上的名聲,會讓我們忽視他於藝術之外諸多傑出的文學創作。自本周起,本版將刊登李輝先生撰寫的「黃永玉的文學行當」系列文章,回溯黃永玉先生特殊的文學生涯,他與文壇的特殊交往,以及一個畫家的文學創作留給我們的歷史回味等。本系列每周一期,逢周二刊出,敬請關注。

  文學— 不應忽視的行當

  說到黃永玉先生從事的行當,人們一般都會脫口而出:「他是個畫家。」然後,列舉出為人熟知的作品—套色版畫《阿詩瑪》;「文革」時期受到批判的「黑畫」《貓頭鷹》;風格各異的荷花;幽默風趣的《水滸》人物……

  不限於此。如果是集郵者,當然會提到1980年那一枚在收藏界受到熱捧的「猴票」;如果是嗜酒者,或者食品工藝設計師,會提到三十年前令大家眼睛一亮的「酒鬼」酒瓶。

  不錯,黃永玉的藝術行當,成就斐然,廣為人知。可是,黃永玉本人在談及自己從事的行當時,卻總是把「文學」放在第一位。一次,上世紀九十年代在題為《我與文學》的一次演講中,一開場,他便開誠布公地對聽眾這樣說:

  文學在我的生活裡面是排在第一的,第二是雕塑,第三是木刻,第四才是繪畫。我一生的百分之七十的時間都花在木刻上,在學校,我教木刻。為什麼我喜歡文學,喜歡雕塑,而繪畫擺在最後呢?因為繪畫可以養活前面三樣行當。文學也好,雕塑也好,都養不活自己的。(掌聲)等我積蓄上可以的時候,就可以搞文學,搞雕塑—費錢又費時間。文學,一支鋼筆就行了,但是稿費太少了。(掌聲)文學給我帶來很大的快樂,我在義大利家裡的三樓寫文章,寫到得意的地方,哈哈大笑。我女兒就問我你笑什麼,我說寫到了得意的一段,是關於家鄉的事情。文學讓我得到了很多的自由。我不相信別人能給我自由,我相信自己給的。

  此言非虛。黃永玉有理由、有自信可以將自己的文學創作放在第一位而供奉。

  1982年,因詩集《曾經有過那種時候》,他與艾青、流沙河、邵燕祥、舒婷等著名詩人一起,榮獲中國作家協會舉辦的「第一屆全國優秀新詩(詩集)獎」;從《永玉三記》到《永玉六記》,他以獨創的文與畫形式,將寓言、散文詩、漫畫等融為一體,為文壇吹進一股別致、清新之風;1979年,他以長篇散文《太陽下的風景》敘述自己與表叔沈從文的交往史,一經問世,頓時引起人們關注和讚嘆,散文創作由此達到高潮。多年後,此類記敘人物散文的合集《比我老的老頭》,以及遊記《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讓更多的讀者開始領略一位畫家的文學風採。

  進入新千年,年逾八旬的黃永玉,將一度中斷寫作的自傳體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重新拾起,一邊創作,一邊在《收穫》雜誌連載。目前已連載五年,達六十餘萬字。在已經完成的篇幅裡,黃永玉以具有現代漢語之美的個性敘述,描寫自己兒時經歷,欲藉此勾畫出廣闊社會背景下的歷史滄桑。滄桑之中,故鄉的風俗人情,個體生命的憂傷,漫溢文學的詩意。我們有理由對《無愁河的浪蕩漢子》以後的敘述和格局,充滿期待,它將會是一部具有民俗史、生活演進史、民族命運變化的長篇巨製……

  儘管如此,藝術行當的名聲之盛,實在太容易讓我們忽視黃永玉在藝術之外的文學創作,哪怕他曾經發表不少令人讚嘆的作品,享有一個傑出文學家的盛譽。

  這一次,我們不妨集中敘述黃永玉的文學行當。

  畫家,作家,哪一種身份最為重要?

  一個熱情擁抱文學的人,藏於心底並影響他感應現實、營造藝術的諸多元素,到底是哪些?一個畫家的文學創作,到底給當代文學帶來了什麼?他與文壇的特殊交往,又該留給我們多少歷史回味?

  最初的嘗試

  早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黃永玉就開始發表詩歌、散文、小說,其文學道路迄今已走過將近七十年。

  據黃永玉回憶,他在1943年前後,曾在福建、贛南等地報紙副刊上發表過文學作品。目前,我所查閱到他發表的最早詩歌,是三十餘行的《風車,和我的瞌睡》,1947年9月發表於詩人曹辛之在上海主編的《詩創造》叢刊之三《骷髏舞》。

  發表詩歌的同時,黃永玉便開始了散文寫作。1948年從臺北抵達香港後,他發表了散文《臺灣歸來記楊逵》。1950年,他回湘西旅行,為香港《大公報》撰寫長篇遊記《火裡鳳凰》在副刊連載,集旅行觀感、故鄉記憶、人物特寫於一體,可謂早期創作中最為重要的散文作品。

  黃永玉在第一階段最有廣泛影響的作品,是他的電影創作。1951年,黃永玉在香港為長城電影公司創作兩部電影劇本:《兒女經》和《海上故事》。其中《兒女經》拍攝成功並公映。《海上故事》劇本已完成,在醞釀拍攝時,因導演費穆的突然病逝而夭折。

  黃永玉的早期創作雖不豐盛,但值得關注。如同後來在藝術創作上呈現形式多樣化和風格豐富性一樣,黃永玉在初期的文學創作中,已經表現出對不同的體裁樣式和風格的好奇與興趣。詩歌、散文、劇本;寫實性、虛構乃至寓言體的運用……受左翼文藝推動和現代木刻傳統的影響,他有意貼近現實,反映香港罷工等社會事件;同時,也受沈從文等前輩文學家的影響,注意藝術克制,追求形式美感,在語言文字與篇章結構上力求凸顯個性化風格,並表現出對幽默的天生偏愛。儘管這些努力並不系統,也未進入自覺階段,但它們卻是藝術才情在文學方面的一種自然而然的流露和凸顯,這也是他日後的文學自覺與豐收的準備與鋪墊。

  文學與美術的聯姻,是黃永玉早期創作中值得關注的一大特點。如果將同一時間黃永玉的文學與美術作品放在一起綜合考察,不難發現,他已經表現出強烈的將文學與美術融為一體的創作意識。作為一名藝術家,黃永玉的美術起步與詩人、作家密不可分,其早期的不少木刻作品,均是為詩、小說而創作的配圖,如賀宜的童話,沈從文的《邊城》、《吹笛》等小說,範泉的童話故事《神燈》,李白鳳、彭燕郊、臧克家、陳敬容等人的詩歌,司馬文森的長篇小說《南 洋漂流記》,端木蕻良《狗爬徑山歌》 連載……

  不可忽視的是,在與文學家保持密切交往、與文學作品對應感悟的過程中,黃永玉的文學興趣和創作欲望為之豐富與激發。我們看到,他的文學創作,一開始就表現出 文學與美術的互補與融合的特點。1947年,他發表的《風車,和我的瞌睡》,有如一首牧歌,風車與水、與田野、與童年樂趣交融,釀就一片甜美與溫馨。創作這首詩卻非偶然。此時,黃永玉不僅為沈從文的《邊城》、《吹笛》等小說創作插圖,還創作了一組民間情歌的木刻作品,另外還創作了單幅《風車》木刻。這一系列木刻,與他的詩有著相同的基調。1950年之後,在香港《大公報》上,黃永玉先後發表《民工和高殿生關係》連載、《猴國之命運》連載,前者為現實報導,後者為政治寓言,但均採取圖文並舉的形式。發表一些人物特寫時,他也喜歡配以人物肖像速寫或者木刻作品。

  這種圖文互補的創作特點,在當時文壇上應為特例。這充分體現出黃永玉文學創作的特殊性,即文學與美術如同一對孿生姐妹,從一開始就相輔相成,結伴而行。幾十年後,《永玉六記》、《水滸人物》、《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等作品,恰是一個完美的銜接,並有了新的拓展與豐富。

  「太陽下的風景」

  黃永玉離開旅居六年的香港,是在1953年春天。在表叔沈從文等前輩的建議和鼓勵下,他決定回到內地,投身新生活。他攜妻子和一歲的兒子,告別香港,定居北京,隨之進入中央美院任教。從此,他全身心投入新生活,以美術教育為職業,以美術為主要創作形式,文學創作則漸行漸遠。

  據目前所搜集的情況,在由「嘗試」轉為「沉寂」的十年時間裡,黃永玉公開發表的文學作品極其有限,總數不超過二十篇,且主要為散文、美術短評。

  淺嘗輒止—這便是黃永玉在「嘗試」之後轉入「沉寂」的文學狀態。

  一九六四年— 一九七六年,一個特殊的寫作狀態—潛在寫作—在黃永玉身上發生了。一九六四年的「動物短句」(即《永玉六記》中的第一本《罐齋雜記》)、一九七一年前後「幹校」期間的詩歌(長詩《老婆呀,不要哭》等)、「文革」後期的詩歌(一九七六年《天安門即事》)……十多年間,在政治風暴、社會浩劫的艱難日子裡,黃永玉內心的文學欲望找到了特殊表達途徑。他寫作,不是為了發表—當時情形下根本沒有這種可能。他寫作,是為了思想的表達,為了情感的抒發。黃永玉的這種地下寫作狀態,與當代文學史的研究者提出的「潛在寫作」概念,十分吻合。

  在經歷多年的沉寂與「潛在寫作」之後,隨著「文革」結束,黃永玉進入文學創作的高潮。細讀最早發表的散文《太陽下的風景》,不難發現,這篇作品呈現出黃永玉文學創作的多種主題—永遠的鄉愁、文化的感傷、前輩命運的悲歡離合;漂泊的人生況味—這些已經確定了黃永玉日後各種體裁(包括詩歌、散文、隨感、小說等)創作的基調,他在這篇作品中肆意揮灑而出的才情,也早早地為自己豎起了一根標杆。之後三十年的創作,他將《太陽下的風景》裡蘊含的多種主題盡情演繹與變奏,將業已呈現的多樣色彩不斷揮灑。也就是說,一九八年前後的詩歌與散文成就,構成了一個堅實基礎和高度,他立足於此,騰挪跳躍,從容前行,文學創作更為豐滿而厚重。

  這是一個文學豐收的季節,「太陽下的風景」漸次鋪開—

  雜文也是黃永玉熱衷的體裁之一。一九八五年前後,他在《新觀察》雜誌以「吳世茫」筆名開設「吳世茫論壇」。他以反諷、鞭撻等手法,幹預生活,針砭現實,嬉笑怒罵,一時轟動京城。一九八九、一九九年前後,他以「老獺」、「姚育水」等筆名,在香港《東方日報》等報紙開設「天荒野譚」等個人專欄,發表雜文約三百篇,說古論今,筆鋒犀利,為歷史留存記憶,為文化提供掌故與見識,雜文儼然已達隨心所欲的境界。

  九十年代定居香港和旅居義大利期間,黃永玉開始了他最為看重的文學創作— 長篇小說。第一部長篇小說是政治幽默小說《大胖子張老悶兒外傳》,描寫1949年開國大典之後的北京文化界以及中南海的生活,小說完成十餘萬字,連載經年後因故歇筆。九十年代初期開始創作自傳體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其間歇筆約十年,於2008年續寫,至今已完成六十萬字……至此,黃永玉的文學創作,已經形成了四個鮮明特點:其一,「鄉愁」,是他的作品貫穿始終、漫溢詩意的永恆主題;其二,「文化的感傷」,是他描寫前輩文人命運與性格時,最能觸動人心的歷史感;其三,「幽默」與「機智」,構成他的敘述風格中他人無法模仿的個性特色;其四,「營造漢語之美」,讓人們看到了他如何擺脫了文字的政治性汙染,還原語言本色的純粹、鮮活,貼著土地生長,在空氣中自由呼吸的那種優美……

  縱觀文學史,絕大多數文學家早在年輕之時就有了明確的文學自覺、激情與目標,創作高潮也很早得以形成。與之相比,有著藝術家身份的黃永玉則明顯不同。與文學結緣七十年,但他集中文學創作並被視為一位文學家,則是在年過半百之後。他以自己的獨特姿態,走著一條與其他文學家不同的途徑,其呈現方式也頗有不同。如果將之納入文學史的範疇予以考察和界定,不難發現,黃永玉的確是一個特例,一個難以複製的「他」。在這組「黃永玉的文學行當」系列文章中,我將盡力敘述出這樣的一個「他」。

  謹套用李商隱《錦瑟》中的詩句,作為首篇的結束:主題變奏七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http://cul.sohu.com/20130904/n385820132.shtml cul.sohu.com false 南方都市報 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3-09/03/content_1926906.htm report 5805 1947年,黃永玉的《風車,和我的瞌睡》發表於《詩創造》叢刊。1949年左右黃永玉在香港,此時正值他文學創作的嘗試期。黃永玉的文學行當李輝編者按:黃永玉先生曾說

相關焦點

  • 黃永玉90歲憶「文革」:世界不會永遠是這樣的
    這是南方周末記者第二次採訪年近九十的黃永玉,他菸斗不離口,一餐吃一碗飯,不近視老花,口齒清楚,走路飛快,只有左耳不大靈光。他晚睡早起,每天工作八九小時,上午寫文,下午畫畫,周六日晚必看《非誠勿擾》。因為看電視,他知道斯諾登,說這是「歐巴馬在全世界搞水門事件」,說完笑:「你看,還沒有人這樣說過。」  2009年,黃永玉寫了一幅字,「世界長大了,我他媽也老了」。
  • 黃永玉:寫到得意時會哈哈大笑 畫畫做雕塑沒笑過
    自傳體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第一部出版  90歲高齡的畫家、作家黃永玉花60年時間寫就的自傳體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朱雀城》日前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書中收錄了133  近日,黃永玉接受本報記者郵件專訪。在他心中,文學永遠排在繪畫、雕塑之前,是第一位。《無愁河的浪蕩漢子》一共有三部,他感慨「寫不完就可惜了」。  臉上身上都長了青苔才出這部書,是喜劇也是悲劇  記者:花了60年,小說終於出版了,心情如何?  黃永玉:這小說,1945年寫過。抗戰勝利後,顧不上了。
  • 黃永玉:中國第一部私家車是我的,以後我要專心寫小說,戒掉畫畫
    有人說這個世界因為黃永玉才變得好玩一點。其實除了寫詩作畫,當時的黃永玉對汽車也是情有獨鍾。黃永玉:因為中國的第一部私人車是我的,在北京城我是第一部的私家車。這部車還在,是70年代末期這個在日本買的。黃永玉:罰過一次,罰過,車開得太快。三環的時候罰過一次。魯豫:您開多少開得太快?黃永玉:現在也不算快,在過去來講他說你開快嘛,大概110吧,對吧。魯豫:110您還不快,在三環您開到110。
  • 黃永玉的畫,獨具一格,被稱為「一代鬼才」!
    黃永玉,筆名黃杏檳、黃牛、牛夫子,土家族,湖南鳳凰人,擅長版畫、彩墨畫。斜戴一頂深藍色貝雷帽,叼一支咖啡色菸斗,是「一代鬼才」黃永玉永遠的標誌。黃永玉也被稱為「荷痴」,不單是緣於他畫的荷花多,還在於他畫的荷花獨樹一幟,神韻盎然。國畫傳統講究「計白當黑」,他偏偏來個「以黑顯白」,這種反向繼承不但使畫面看上去主體突出,色彩斑斕,而且顯得非常厚重,有力度。
  • 黃永玉《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意文版出版 宋祖英獻唱
    「黃永玉走進義大利——《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義大利文版推介會」在這裡舉行。 《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是中國畫家黃永玉在67歲的時候根據短期旅居國外寫生作畫的經歷、見聞而創作的藝術遊記散文集,記述了作者在巴黎及義大利各地親歷偉大藝術遺存的感悟、惶惑以及堅守勤拙的自勵。作者敏銳、細緻、富於幽默感,將旅途中遇到的奇情趣事、與旅居地人們的有趣交往,描述得活潑生動、引人入勝。
  • 黃永玉自喻晚上八九點的月亮:為什麼不是50歲?
    ▲黃永玉先生今年迎來90歲壽辰。客廳名為「老子居」,據說當年17歲的黃永玉在泉州開元寺巧遇弘一法師時出言不遜自稱「老子」,被傳為笑談。後來弘一法師臨終前留給他一張條幅,上面寫著:「不為眾生求安樂,但願世人得離苦。」黃老為這客廳取名時,呂正操將軍舊事重提,建議他如此起名。  黃老從屏風後迎了出來,他銜的不是菸斗,而是一支粗粗的雪茄,香氣撲鼻而來。因前年巴金故居開放時黃老專程來滬見過面,所以並不陌生。
  • 【有範回顧】走,去看黃永玉生肖畫
    國家博物館以前舉辦過一場 《十二個十二個月——黃永玉生肖畫展》 黃永玉是畫壇著名老頑童 九十三歲 自稱湘西老刁民 人稱鬼才
  • 要把林青霞變野孩子的黃永玉可不是個等閒之輩
    大美人林青霞日前「出山」現身真人秀《偶像來了》,期間談到青霞為何願意接拍節目時,她透露當時年屆91歲的黃永玉對61歲的林青霞說「我想把你變成野孩子」,於是青霞說:「好啊!那我就變成野孩子咯!」
  • 萊陽「拇指姑娘」單指創作出版自傳體小說
    5月1日,「拇指姑娘」創作的自傳體小說《點燃夢想的青春》正式出版發行,並舉行了籤售會。  「拇指姑娘」名叫劉曉琳,今年26歲,出生於萊陽市城廂街道西至泊村。因為出生時母親難產而腦癱,她雙手無法自如控制,走路要靠在牆上一點一點地挪,說話要使上很大的力氣才能發出幾個簡單的音。即便如此,她依然樂觀地直面人生。
  • 黃永玉:他衰老的只是容顏,有趣的靈魂永遠年輕
    「畫一幅畫,像控制著幾百隻將要逃跑的螃蟹。」這麼生動好玩的句子就是出自藝術巨匠黃永玉之口,這讓我仿佛又看到了,文革他被批鬥下放到幹校,辛苦沉悶的勞作之餘,他去逮蛐蛐,挖個坑看蛐蛐打鬥的畫面。真是又可愛,又好玩,在疾苦的生活中苦中作樂,怡然自得。
  • 「有範回顧」走,去看黃永玉生肖畫
    國家博物館以前舉辦過一場《十二個十二個月——黃永玉生肖畫展》黃永玉是畫壇著名老頑童九十三歲自稱湘西老刁民人稱鬼才這就是黃永玉的經典動物畫從2006年(丙戌,狗)開始到2017年(丁酉,雞)的12年間黃永玉每年在新年到來之前都以生肖為題材畫12張畫另外加上扉頁和封面,一共14張自行刊印一本掛曆,12年的堅持,168張畫,獨特風格陳履生2006年狗年,生肖郵票請他畫
  • 藝術巨匠黃永玉:他衰老的只是容顏,有趣的靈魂永遠鮮活年輕
    「畫一幅畫,像控制著幾百隻將要逃跑的螃蟹。」這麼生動好玩的句子就是出自藝術巨匠黃永玉之口。這讓我仿佛又看到了,文革他被批鬥下放到幹校,辛苦沉悶的勞作之餘,他去逮蛐蛐,挖個坑看蛐蛐打鬥的畫面。黃永玉作品單看漫畫作品誰想到這位畫漫畫的大師已經96歲了?一個還在開著紅色法拉利到此處玩,熱愛自由的老頭。
  • 首選禮•大師篇▏黃永玉:一生酷炫狂拽,竟是中國最酷「90」後
    1980年,香港美術家出版社出版 《黃永玉畫集》,國內相繼出版他的畫冊 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對他專題介紹 作品在德國、挪威幸好長得胖,一胖遮百醜」,這是祖父對黃永玉的第一印象。▲黃永玉木刻畫後來,他的木刻畫在香港漸漸有了名氣,很多人紛紛上門求購。
  • 黃永玉:真摯比技巧重要
    黃永玉擅長版畫,主攻國畫,其畫構思奇特,造詣精深。1978年,英國《泰晤士報》用六個版面,對黃永玉其人其畫作了專題報導;1980年,香港美術家出版社出版了《黃永玉畫集》。國內多家出版社相繼出版了黃永玉的《湘西寫生》《永不回來的風景》《黃永玉》等多本畫冊。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對他專題介紹,國內多家媒體也頻頻播放他的專題。
  • 怪老頭黃永玉90歲畫貓頭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呆萌卻有大智慧
    黃永玉是誰?常規介紹是這麼說的:中美協副主席,中美協第九屆顧問,現為中央美院教授。如果你不熟悉她,看了這些頭銜之後,你肯定會覺得這個人很厲害。不過,這些介紹並沒有說出黃永玉的魅力所在。黃永玉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他的獨特魅力又在何處呢?
  • 在張梅溪眼裡,夫君黃永玉是一隻「小黃牛」
    在張梅溪女士眼裡,其夫君黃永玉是一隻「小黃牛」,一個「無愁河的浪蕩漢子」。文 | 北方女王黃永玉十七歲那年,在玉蘭花開的季節,流寓泉州,不知不覺轉到了開元寺。看到這滿園春色,他索性竄上了樹,亂摘一通。幸好長得胖,一胖遮百醜」,這是祖父對黃永玉的第一印象。黃氏家族在鳳凰縣可謂是名望家族,他的舅舅是享譽中外的知名作家沈從文。
  • 段子手黃永玉,他的畫怎麼這麼「不正經」
    1924年,黃永玉出生在湖南常德,由於家境貧苦,12歲時就外出謀生。當時同樣年紀的孩子都是扛沙袋或者做苦力,可黃永玉沒過兩年竟然就能靠畫畫謀生了。而且沒有一點美術基礎,全靠自學成才。14歲的時候,黃永玉發表了第一篇版畫作品,拿到了一筆不錯的稿酬;到了16歲,又自學了國畫和木刻,養活自己完全不成問題了。
  • 「無愁河」流出一條小說新河道
    90歲高齡的黃永玉在家中寫作。這位90歲的老人近幾年一直在寫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小說第一部《無愁河的浪蕩漢子·朱雀城》(上、中、下)已經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而第二部正在《收穫》雜誌上連載。以如此高齡埋首創作長篇小說,中國文學史上未曾見過,世界文學史上也沒聽說過,本身就是一個奇蹟。《無愁河的浪蕩漢子》這部奇特的小說,自連載以來就爭議不斷,愛不釋手者有之,棄之一旁者有之,還引起眾多文學批評家和作家的解讀。
  • 黃永玉談寫作:學會貼著老百姓耳朵說話
    《收穫》編輯王繼軍說,雜誌社每次收到黃永玉的稿件,都是一份鋼筆手書原稿的複印件和一份依據手稿謄清的電子文檔,還有老先生親手繪製的插圖。黃永玉的創作力之旺盛與綿長,令後生佩服不已。 黃永玉在小說首發式上說,這部小說飽含他各種各樣的眷戀、愛、傷心、懷念,一些追悼,還有很多甜蜜。
  • 96歲黃永玉首部版畫全集面世 :木刻讓我不苟且不懶惰
    原標題:木刻讓我不苟且不懶惰   日前,記者獲悉,96歲的黃永玉首部版畫全集《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終於面世,該書收入了400餘幅黃永玉創作於20世紀不同時期的版畫作品,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