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泉生,泉以文傳,柳泉與聊齋志異有著不解之緣!

2020-12-04 傳時老王

本期《品味茶文化》水系列介紹的是淄博柳泉,它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許多人並不太了解柳泉,但在當地可是名聲卓著,它有著濃厚文化氣息,可以說是文以泉生,泉以文傳,它的盛名與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有關。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至今在故裡淄博蒲家莊仍保留有蒲松齡的故居和墓園,還有一處就是柳泉。

柳泉的泉口大約有一米見方,四周鋪有一圈條石。在它外面是用青石鋪的一個平臺,並有花牆護欄。泉邊樹立石碑,上書「柳泉」兩字,是1979年當代文學大家沈雁冰先生題寫的。在柳泉東南角,還有蒲松齡墓,墓前立有石碑,上面刻有《柳泉蒲先生墓表》,是清雍正三年張元所寫的,還有當代文學家矛盾題寫的墓志銘。當代文學大家郭沫若、老舍、吳作人等也都先後專程來參觀過蒲松齡墓和柳泉古井。

柳泉舊時正好地處大道之旁,又是山谷轉彎處,是山泉水匯集之地。據考,柳泉本是一處天然自流泉水,古人為了不讓其流散,才砌石為景。清代蒲松齡在世時,柳泉早已出名。當時,泉水深丈餘,即使大旱之年,泉水仍湧流不息,於是,當地村民稱柳泉為滿井,又因當時滿井旁邊有一株兩人合抱的柳樹,長的枝葉繁茂,後人又在泉旁加種了數十株柳樹,在泉水的滋潤下,長得鬱鬱蔥蔥,垂柳拂面,於是改滿井為柳泉,蒲松齡也自號為柳泉居士。

柳泉旁還建有一座茅亭,過去亭旁的大道,是通往省城的必經之路。據傳,當年蒲松齡不滿社會,又無意仕途,便致力於撰寫《聊齋志異》,為此在茅亭內,準備好桌椅,並親自用柳泉的水沏香茗,招待過往行人,並請過路行人,講述各地風情和新奇鬼怪故事,如此二十多年,終於寫成《聊齋志異》,成為後世不朽之作。

柳泉相映的則是位於蒲家莊的蒲松齡故居。它青磚黑瓦,坐北朝南,分前後兩進,西有側院。院內有山石水池,名珍樹種,現改為紀念館。室內有蒲松齡74歲時的畫像,其上有蒲松齡的親筆題詞。畫像兩旁,一對楹聯上書「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是當代文學家郭沫若所題,室內還有當年蒲松齡用過的桌椅、床和硯臺,以及他編撰《聊齋志異》的手跡。蒲松齡紀念館和蒲松齡墓,其實就是柳泉井的延伸,也是茶文化的一處重要歷史人文景觀。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裡都有哪幾個故事? 蒲松齡為何又稱柳泉居士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聊齋志異》裡都有哪幾個故事? 蒲松齡為何又稱柳泉居士 蒲松齡是清代 小說家,其所作志怪小說《聊齋志異》,以其精妙的文筆,豐富的想像,被後世人稱為文言文短篇小說之王。 蒲松齡出生在一個破落小地主家庭,其後父親轉儒經商,家裡情況才稍好。
  • 鄧小平與《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  「是的。」  卓琳介紹說,鄧小平非常喜歡《聊齋志異》,他不僅在北京時經常看《聊齋志異》,外出時還帶《聊齋志異》;他還讓工作人員把《聊齋志異》拆成活頁,外出時帶幾篇,閒暇時看。  清初蒲松齡撰寫的《聊齋志異》,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通行本為16卷,共400篇,後又續有發現,合計近500篇,內容多寫狐妖鬼怪,故事大多採集於民間,經虛構想像成篇。作者自云:「才非幹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篇。」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早有文名,但屢應省試皆落第,71歲始成貢生,一生潦倒,除一度在寶應為幕客,餘皆在故鄉為塾師。
  • 《聊齋志異》如何寫成?
    關於《聊齋志異》有兩個傳得很廣的說法:一個是說蒲松齡在柳泉擺茶攤,請人喝茶講故事,回到家加工,寫成《聊齋志異》;另一個是說「聊齋」是聊天之齋。         蒲松齡擺茶攤的說法,從未見於蒲松齡後人和朋友的記載,這個說法來自《三借廬筆談》,魯迅先生早就認為不可靠。蒲松齡「我為餬口耘人田」,一直在富貴人家坐館,哪有空閒到柳泉擺茶攤聽故事?
  • 一句話讀懂名著丨《聊齋志異》
    本期名著:《聊齋志異—————————【作品簡介】《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間已有流傳。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 《聊齋志異》寫作背後的故事:大明湖帶給蒲松齡太多靈感
    我們都知道《聊齋志異》吧!其實這本曠世巨作和濟南有著很深的淵源!快跟著泉崽一起看看吧!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濟南府淄川(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清代傑出文學家,優秀短篇小說家。「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 蒲氏後人捐出的《聊齋志異》如今成了鎮館之寶
    《聊齋志異》我想大家都耳熟能詳吧?它不僅是中國四大神怪小說之一,還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之一。這部通篇描寫鬼呀仙呀的小說深受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喜愛,其中,眾多精彩章節被改編成評書、戲曲、電影、電視劇,影響深遠,我想這可能是當初在家門口開茶館,以請人免費喝茶換故事而撰寫成書的蒲松齡所沒有想到的。
  • 公共基礎知識之《聊齋志異》
    2021年社區筆試課程免費領《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齡,被後世人稱為文言文短篇小說。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聊齋志異》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內容並非是閉門造車,而是與生活中的情節相互溝通,來源非常地廣泛,有的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訪尋,有的是借鑑一些別人過去的故事,有的是採自一些民間傳說,當然有一些是作者的虛構和現實生活的結合。在基本民間生活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層次的,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 《聊齋志異》:看似寫故事,實則針砭時弊
    蒲松齡 蒲松齡(1640年——1715年),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清代文學家。蒲松齡一生科舉不利,七十二歲始為貢生。《聊齋志異》一問世,就風行天下,翻刻本競相出現,相繼出現了注釋本、評點本,成為小說中的暢銷書。 《聊齋志異》自(乾隆三十年)1765年初刻,其後200年間,所刊版本極多。因此人稱:「流播海內,幾於家有其書。」《聊齋志異》不僅在國內深遠,而且在國外也有很大影響。它已被寫進世界各主要國家的大百科全書,從而成為享有很高聲譽的世界名著。
  • 專訪山大教授馬瑞芳 解讀蒲松齡與《聊齋志異》
    記者專訪了山東大學教授、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研究專家馬瑞芳,她的分析和解讀,還原了一個真實的蒲松齡。  對話馬瑞芳   記者:馬教授,您來過嶗山嗎?  馬瑞芳:來過,當時是為了調查蒲松齡和友人的嶗山之行的。  記者:《聊齋志異》有幾篇小說和嶗山有關?是不是在嶗山寫成的?
  • 《聊齋志異》是怎麼寫出來的?
    我認為,蒲松齡二十五歲時《聊齋志異》的寫作就開始了。這個推論是從他的朋友張篤慶的詩中得出的。張篤慶說,蒲松齡「自是神仙人不識」,「司空博物本風流」。司空就是東晉時的司空張華,博物就是張華的《博物志》,張篤慶用晉代寫過《博物志》的志怪小說家張華比喻蒲松齡,說明蒲松齡已經開始寫志怪小說了。
  • 揚州為蒲松齡唯一遠遊地 多篇《聊齋志異》故事源於寶應
    《聊齋志異》手稿影印本一套。在展廳裡,能看到《聊齋志異》手稿影印本、《聊齋志異》重要版本、館藏名家書畫作品、歷代研究成果典籍等,展示蒲松齡傑出的文學成就、創作歷程和坎坷勤奮的生平,全面展示蒲松齡和聊齋文化。多年來,隨著對蒲松齡與《聊齋志異》研究和傳播,在國內外形成了影響深遠的聊齋文化。
  • 《聊齋志異》與西方奇幻文學
    于氏的法譯文相當準確,且保留了「異史氏曰」的作者結語,表達蒲松齡對「蠢爾鄉人」慳吝昏聵的鄙棄,讓法國讀者得以對《聊齋志異》管中窺豹。到1889年,滿清駐法國使節陳季同在巴黎加勒曼·萊維書局出版《中國故事》,其中選譯了《聊齋志異》中《王桂庵》《白秋練》《青梅》《香玉》《辛十四娘》《陸判》《喬女》《仇大娘》《俠女》《羅剎海市》《雲蘿公主》《阿寶》《續黃梁》等26篇,首次將《聊齋志異》譯成法文結集出版。
  • 周雁翔與聊齋文化結下的情緣 ·跨越半個世紀的執著與眷戀
    在蒲松齡故居的庭院與每一個房間裡都有著周雁翔深深的印記、從蒲松齡故居到柳泉、到蒲松齡墓園的路上疊印著他抹不去的足跡在為《聊齋志異全詩集》撰寫「序詩」時,周雁翔認為,《聊齋志異》中的每一件作品,都表達了中國文化最質樸的善惡觀,雋永唯美。
  • 聊齋志異:對科舉制度作了有力的抨擊
    今天我們來講講《聊齋志異》。蒲松齡(公元1640-1715年)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山東淄川(今屬淄博市)人。他生在一個書香家門第,了漢是他的祖上科場都不利。他父親讀書不成,棄而學商。他十九歲「初應童子試,即以縣、府、道三第一」(《柳泉蒲先生墓表》)考中秀才,但後米屢試不第。三十一歲時,迫於家貧,應聘為寶應縣知縣孫蕙的幕僚,次年辭幕回鄉。此後,長期在家過著貧寒的塾師生活。《聊齋志異自序》裡說:「門庭之悽寂,則冷淡如僧,筆墨之耕耘,則條似缽。」正是他生活的真實寫照。他七十一歲循例出貢,四年後死去。
  • 《聊齋志異》賞析之二——耳中人
    上一篇文章介紹了《聊齋志異》整部作品大概的思想,今天大概先說一說作者蒲松齡先生。蒲松齡先生,生於1640年6月5日,卒於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這個從《聊齋志異》中很明顯可以看出來,多篇小說末段都會出現「異史氏曰」,以此來發表自己的感悟),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清代傑出文學家,優秀短篇小說家。
  • 柳泉先生評傳:一生痴迷科考,50年屢考不中,聊齋並非唯一成就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他的老家在柳泉莊,也叫滿井莊,蒲松齡一直深愛自己的故鄉,他自號柳泉居士,人們也叫他柳泉先生,由此足見。柳泉居士生於崇禎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40年,卒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享年76歲。
  • 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說《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又名《鬼狐傳》、《異史》,因為書中很多篇幅描寫了書生與鬼和狐狸精的故事而得名。《聊齋志異》因為傳世版本太多,篇幅多少不一,一般認為是491篇到496篇左右(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
  • 蒲松齡一生窮困潦倒,竟是聊齋志異惹的禍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年畫世家,自小聰明,他的父親對他寄予厚望,他自己也熱衷科舉考試。19歲參加童子考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成為風靡一時的人物。
  • 《聊齋志異》有近百篇小說,是能從前人作品中找到原型的
    《聊齋志異》有近百篇小說,是能從前人作品中找到原型的蒲松齡總考不上舉人,跟他愛寫小說有很大關係。蒲松齡是淄川人,淄川離齊國故都臨淄數十裡,是齊文化的發祥地。大約他二十五歲時《聊齋志異》的寫作就開始了。他的好朋友張篤慶認為這不利於科舉,寫詩勸他放棄:「聊齋且莫竟談空。」但蒲松齡不接受勸告,他選擇了寫《聊齋志異》。天才總要表現自己,天才也總能找到表現自己的形式,我們要感謝蒲松齡這個似乎不識時務的選擇,他的選擇給世界文學留下了一部蓋世奇書。
  • 《聊齋志異》中,蒲松齡遇見「神仙顯靈」的現象,如今卻也很常見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也稱聊齋先生,是清朝一位著名短篇小說家。而他所撰寫的《聊齋志異》很多都不是憑空想像捏造的故事,而是真實存在的事情。比如半夜江上鬧鬼的故事,實際上就是一種罕見發光的水藻鬧出的大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