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西九文化區的戲曲中心將於2019年1月20日開幕,並於2018年12月30日至2019年1月6日對外開放。這是香港粵劇藝術發展的盛事。
粵劇是香港頗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也是中國的地方戲曲之一。發展至今,粵劇已成為香港本地文化的重要印記。那麼香港在保育和推廣粵劇文化上作了哪些努力呢?
香港西九戲曲中心票務處。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香港特區政府提供支持
香港特區政府很重視粵劇藝術的發展,為支持粵劇的研究、推廣和持續發展,設立了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和粵劇發展基金。據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介紹,過去13年,粵劇發展基金已使用約9000萬元(港元,下同)推行逾700項粵劇計劃;且本年度為基金注資7000萬元,用以資助香港粵劇團體製作和演出。
除了資金支持,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自2010年起舉辦中國戲曲節,展示包括粵劇在內的戲曲劇種。在戲曲節期間舉辦的講座、戲曲電影欣賞、藝人展覽等活動受到香港戲迷們的歡迎。
資料圖:香港小演員表演粵劇。(圖片來源:中新網)
培養激勵年輕一代粵劇演員
粵劇文化的流傳離不開一代代粵劇表演者薪火傳承。香港特區政府相關部門、社會機構、各級院校等都積極參與粵劇教育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以弘揚傳統粵劇藝術為宗旨的香港八和會館。其下屬的八和粵劇學院長期以來設有多項粵劇培訓課程,如「青少年粵劇演員訓練班」就是以13至20歲青少年為培訓對象的。八和會館還與油麻地戲劇院一起運營粵劇新秀演出系列,成為培育粵劇接班人的搖籃。
對粵劇演員的激勵也不能少。今年11月,香港勵進粵劇基金會設立了「香港粵劇金紫荊獎」,旨在肯定香港名伶大師的重大貢獻,以及鼓勵新一代粵劇演員繼續努力。活動設有優秀年青演員獎、優秀新編劇演出獎等,還有通過網絡投票評選的「最具人氣演員獎」等獎項,積極向年輕人推廣粵劇文化。頒獎禮將於2019年舉行。
粵劇元素融入市民生活
在香港,市民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都展現著粵劇元素。
郵票就是常見的例子。今年10月,香港郵政發售「粵劇劇目」特別郵票及相關集郵品,展現《帝女花》《雙仙拜月亭》等多個經典劇目的重要情節及劇中人物,吸引不少「郵迷」在開售日一早到場等候。而早在2014年,香港郵政推出的「粵劇服飾」主題特別郵票也受到市民熱捧。
資料圖:香港三家發鈔銀行的100元紙鈔統一以粵劇為主題。(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更有趣的是,港幣紙鈔上也有粵劇的「身影」。近日,香港金融管理局與香港三家發鈔銀行共同公布了2018新鈔票系列。為推廣粵劇文化,面額為100港元的紙鈔統一以粵劇為設計主題,畫有綜合多個劇目角色而成的虛擬花旦。
當然,還有散落在香港多個區域的文娛中心和表演場館,都定期設有粵劇演出。豐富的粵劇表演場地為粵劇廣為流傳提供了重要載體。
粵港澳三地密切交流合作
粵劇是嶺南文化的瑰寶,也是粵港澳三地保護非遺合作的示範。通過粵港澳三地聯合申報,粵劇在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近年來,三地還籤訂了粵劇項目相關合作框架協議,開展了諸多粵劇方面的交流活動,促進了粵劇的保護與傳承。
其中,由三地共同設立的「粵劇日」自2003年起在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舉辦,已走過16個年頭。2018年「粵劇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和香港太空館舉行,活動包括粵劇演出、藝人講座、工作坊、展覽等,還推出了普通話和英語導賞團,讓來自不同地區的觀眾都能感受粵劇文化的魅力。
戲迷們明年去香港旅遊,不妨到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欣賞一場粵劇表演啦!(編輯:董一秀 根據新華社、中新社、人民日報海外版等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