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如何保育和推廣粵劇文化?

2020-12-07 新華網客戶端

  香港西九文化區的戲曲中心將於2019年1月20日開幕,並於2018年12月30日至2019年1月6日對外開放。這是香港粵劇藝術發展的盛事。

  粵劇是香港頗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也是中國的地方戲曲之一。發展至今,粵劇已成為香港本地文化的重要印記。那麼香港在保育和推廣粵劇文化上作了哪些努力呢?

香港西九戲曲中心票務處。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香港特區政府提供支持

  香港特區政府很重視粵劇藝術的發展,為支持粵劇的研究、推廣和持續發展,設立了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和粵劇發展基金。據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介紹,過去13年,粵劇發展基金已使用約9000萬元(港元,下同)推行逾700項粵劇計劃;且本年度為基金注資7000萬元,用以資助香港粵劇團體製作和演出。

  除了資金支持,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自2010年起舉辦中國戲曲節,展示包括粵劇在內的戲曲劇種。在戲曲節期間舉辦的講座、戲曲電影欣賞、藝人展覽等活動受到香港戲迷們的歡迎。

資料圖:香港小演員表演粵劇。(圖片來源:中新網)

  培養激勵年輕一代粵劇演員

  粵劇文化的流傳離不開一代代粵劇表演者薪火傳承。香港特區政府相關部門、社會機構、各級院校等都積極參與粵劇教育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以弘揚傳統粵劇藝術為宗旨的香港八和會館。其下屬的八和粵劇學院長期以來設有多項粵劇培訓課程,如「青少年粵劇演員訓練班」就是以13至20歲青少年為培訓對象的。八和會館還與油麻地戲劇院一起運營粵劇新秀演出系列,成為培育粵劇接班人的搖籃。

  對粵劇演員的激勵也不能少。今年11月,香港勵進粵劇基金會設立了「香港粵劇金紫荊獎」,旨在肯定香港名伶大師的重大貢獻,以及鼓勵新一代粵劇演員繼續努力。活動設有優秀年青演員獎、優秀新編劇演出獎等,還有通過網絡投票評選的「最具人氣演員獎」等獎項,積極向年輕人推廣粵劇文化。頒獎禮將於2019年舉行。

  粵劇元素融入市民生活

  在香港,市民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都展現著粵劇元素。

  郵票就是常見的例子。今年10月,香港郵政發售「粵劇劇目」特別郵票及相關集郵品,展現《帝女花》《雙仙拜月亭》等多個經典劇目的重要情節及劇中人物,吸引不少「郵迷」在開售日一早到場等候。而早在2014年,香港郵政推出的「粵劇服飾」主題特別郵票也受到市民熱捧。

  資料圖:香港三家發鈔銀行的100元紙鈔統一以粵劇為主題。(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更有趣的是,港幣紙鈔上也有粵劇的「身影」。近日,香港金融管理局與香港三家發鈔銀行共同公布了2018新鈔票系列。為推廣粵劇文化,面額為100港元的紙鈔統一以粵劇為設計主題,畫有綜合多個劇目角色而成的虛擬花旦。

  當然,還有散落在香港多個區域的文娛中心和表演場館,都定期設有粵劇演出。豐富的粵劇表演場地為粵劇廣為流傳提供了重要載體。

  粵港澳三地密切交流合作

  粵劇是嶺南文化的瑰寶,也是粵港澳三地保護非遺合作的示範。通過粵港澳三地聯合申報,粵劇在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近年來,三地還籤訂了粵劇項目相關合作框架協議,開展了諸多粵劇方面的交流活動,促進了粵劇的保護與傳承。

  其中,由三地共同設立的「粵劇日」自2003年起在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舉辦,已走過16個年頭。2018年「粵劇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和香港太空館舉行,活動包括粵劇演出、藝人講座、工作坊、展覽等,還推出了普通話和英語導賞團,讓來自不同地區的觀眾都能感受粵劇文化的魅力。

  戲迷們明年去香港旅遊,不妨到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欣賞一場粵劇表演啦!(編輯:董一秀 根據新華社、中新社、人民日報海外版等綜合整理)

相關焦點

  • 香港 | 文化保育交流,模式探討與激發創新
    蔡啟光老師先以剛才的新獅潮飾品展為切入點,並簡述了香港目前非物質遺保育工作的狀況,分享了一些自己在香港所做的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育有關的事情以及看法,撮錄如下:①促進非遺項目融入中學課堂這些年,我們嘗試過讓一些非遺項目走進中學生的課堂裡,例如其中之一,從粵劇的劇本中選出片段,通過剖析裡面文化知識、寫作特點等等,來傳授中文知識
  • 粵劇文化元素播散香江
    粵劇演員以唱、做、念、打四種基本演繹方式,配合別具特色的音樂、服裝、道具和舞臺場景,把故事呈現出來。粵劇既是文娛活動,也是用以祭祀酬神的表演項目,題材多取自民間傳奇、歷史或神話故事。發展至今,粵劇已成為香港本地文化的重要印記。此次發行的一套6枚郵票,以插畫方式展現各劇目的重要情節。
  • 香港聲輝粵劇推廣協會在北京連演兩場
    來自香港的聲輝粵劇推廣協會的青年藝術家們26日晚在北京獻上了最拿手的《六國大封相》《紫釵記之拾釵》《三娘教子》等12部大戲的精彩片段展示。  香港聲輝粵劇推廣協會成立於2003年,是香港註冊非牟利慈善藝術團體,以研究及推廣粵劇傳統藝術為宗旨,積極培育粵劇觀眾及演員接班人。
  • 保育與傳承——香港戲曲文化開新局
    「戲曲中心將促進本地傳統粵劇和不同戲曲劇種的跨界別、跨地域交流,傳承及發揚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唐英年表示,戲曲中心成立的首要目標在於推動粵劇和其他戲種在香港的蓬勃發展。「粵劇劇目」特別郵票首日封。粵劇豐富了香港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它在社會層面的重要意義也愈發凸顯。香港將於今年第四季起陸續推出新款鈔票,渣打、中銀和滙豐三家發鈔銀行的100元面鈔統一以粵劇為主題,展現和推廣粵劇文化。「這項舉措得到粵劇界普遍支持,這個主題既具有本地特色,又能展現香港的文化活力,更肯定了粵劇在香港的重要地位。」粵劇名伶李奇峰日前表示。
  • 來看看香港如何保育和傳承傳統文化|社區故事
    社區故事2019/6/9分享關於社區裡那些與文化、民俗、風土人情、社區營造、文化保育的相關故事,去認識社區的多元性,和你一起發現社區裡的樂趣。恰逢端午節和中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每年6月第2個周六),我們特意挑選了2019年6月2日的TVB《星期日檔案》——講述關於香港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在商業化和村落老齡化的背景下,香港這兩項傳統文化是如何在平衡中尋找傳承和保育方案的。
  • 「生活隨筆」皇都戲院的重生:修復歷史,保育文化
    經過香港北角,你想起什麼?當走過北角英皇道時,我總是瞥見那標誌性的建築物——皇都戲院大廈。很高興跟大家分享一個好消息,我們近日成功收購了皇都戲院大廈。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團隊將不遺餘力地保育這幢屹立北角 68 年的歷史建築,恢復其魅力,建立一個能夠激發活力並為社區服務的文化綠洲。
  • 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成就展上品味十足港味
    本次展覽分為十個單元,共展出40餘件(套)展品、40多段視頻及230多張照片,並有模型、多媒體製作和互動裝置配合,圖文並茂,全方位介紹香港多姿多彩的城市面貌、最新發展,以及未來的發展藍圖。展出的香港粵劇名伶吳君麗在《百花亭贈劍》中所穿的粵劇戲服在展覽現場吸引了不少目光。作為香港人心中難以磨滅的集體記憶,粵劇如今已成為世界級非遺項目。
  • 香港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要發現和培養粵劇傳承的青年力量
    香港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香港八和會館不僅積極向公眾推廣粵劇,也關注粵劇演員及從業人員的專業發展和傳承工作,為此在2009年制定了粵劇傳承計劃,確立了搶救傳統技藝、專業培訓、拓展觀眾、發展粵劇四項主要目標。
  • 戲棚 香港粵劇的搖籃
    圖:今年四月馬灣天后正誕錦昇輝劇團演出的粵劇傳統例戲《仙姬大送子》  前年、去年和今年的年初,西九文化區區內都搭建了引人注目的「西九大戲棚」,並安排了多場包括粵劇的戲曲演出,既是西九管理局的重點節目之一,亦是香港過去三個農曆新年期間的盛事,吸引了不少觀眾和遊客到場觀看,成為了城中熱話。
  • 粵劇花旦吳非凡:讓粵劇成為粵港澳文化紐帶
    在講解粵劇的「乾貨」知識之餘,吳非凡還演繹了經典粵曲《荔枝頌》,折服了臺下的粵劇發燒友們。此外,吳非凡的學生們也輪番上臺獻藝,從《花好月圓》到《盜草》,孩子們稍顯稚嫩的聲腔和已然有板有眼的身段步伐,瞬間拉近了粵劇與現代觀眾的距離。吳非凡說,她現在外出宣傳粵劇時喜歡帶上她的學生們,因為「通過孩子們去呈現粵劇的唱念做打的話,會讓觀眾更好地接受粵劇,讓傳統文化跟市民零距離。」
  • 本土文化保育何去何從,明天香港大師來指教
    現為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對建築設計及文物保育有多年經驗,亦從事香港建築歷史研究及講學。主要著作包括《建築保育與本土文化》、《建築師的見觸思》(合著)、《熱戀建築》(合著)及《山林之樂:摩星領公民村》。作為建築師,林中偉老師多年前已參與類似的歷史建築改建及維修項目,自2005年獲得香港大學理科碩士學位後(建築文物保護),林中偉老師開始活躍於保護建築的工作。
  • 中山三鄉粵劇木偶 ,百年浮沉再出發
    羊城晚報記者10日獲悉,7月7日,在中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三鄉鎮宣傳文體服務中心支持下,一群熱衷文化保育的年輕人請來了香港木偶戲班老藝人、原三鄉戲班木偶戲老藝人作顧問,正式成立了三鄉木偶戲協會,並舉行了培訓班開班儀式,使這個瀕臨失傳的「粵藝孤兒」再次走進大家的視線。
  • 香港首個戲曲文化表演場地——戲曲中心正式開幕
    新華社香港1月20日電(記者丁梓懿)適逢粵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十周年,香港首個戲曲文化表演藝術場地——戲曲中心20日正式開幕,已故國學大師饒宗頤生前親筆題字「戲曲中心」亮相開幕儀式。戲曲中心是西九文化區第一座落成的表演藝術場地,作為區內主要藝術設施,中心致力於保育、推廣和發展戲曲文化。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開幕儀式中致辭表示,戲曲中心有助提升香港作為國際文化大都會的地位。希望戲曲中心除了重點呈獻優秀作品外,也能夠在教育、培訓、專業發展方面有所建樹,促進粵劇和不同戲曲劇種的交流。
  • 粵劇中國保護中心與香港八和會館座談傳統粵劇發掘保護工作
    點擊上方「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關注公眾號10月17日下午,香港羅家英先生及香港八和會館代表一行到大學城廣州文學藝術創作中心拜訪粵劇中國保護中心
  • 乾貨香港城市古蹟保育論壇分享
    其中包括來自肇慶嶺南文化公益團的朋友,以下經同意轉載其講座筆記與分享。 @Cici論壇圖片  圖: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2016年10月8日,筆者有幸旁聽了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城市古蹟保育論壇——民間歷史研究及保育策略分享」,獲益匪淺。
  • 「粵劇殿堂」命運現曙光 香港新光戲院有望續約
    中新社香港一月三十日電 (記者 曉萍)有「香港粵劇殿堂」美譽的北角新光戲院有望於下周續約,繼續扮演推廣粵劇的重要角色。  一直爭取新光戲院續約的香港粵劇團體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今日出席電臺節目時表示,新光戲院下月租約屆滿,續約與否數日後就有結果,她相信戲院獲續約的機會相當大。
  • 粵劇在香港的發展
    香港位處華南,雖然自十九世紀已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但華人一直在香港人口中佔壓倒性的比例,而當中又以廣府人佔為數最多。因為地緣及血緣的關係,香港社會與中國國內的廣府社群一脈相承,風俗習慣類同,粵劇早在十九世紀以前已是香港社會的主要活動之一。十九世紀末,部分粵劇藝人從廣州來港謀生,當時著名的戲園(院)包括昇平戲園,高升戲園和重慶戲園等。
  • 再捐1000萬 雅居樂鼎力支持粵劇文化傳承與發展
    來源:時代財經12月4日,在由中山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山市香山粵劇研究院承辦,廣東香山粵劇團等聯合演出的大型紅色題材原創粵曲音樂劇《朝夕星辰·楊殷》首演暨捐款晚會上,雅居樂再次捐贈1000萬元,用於支持粵劇這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 香港官員:西九戲曲中心的啟用會將香港粵劇推上另一高峰
    「粵劇日2018開幕典禮」25日在香港舉行。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在典禮上致辭表示,今年的粵劇界盛事,必然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下個月30日「開臺」。相信戲曲中心的啟用一定會將香港粵劇藝術發展推上另一高峰。  劉江華介紹,特區政府一向重視粵劇藝術的發展,投放大量資源做推動工作。
  • 香港非遺 本土意識承傳文化靠什麼?
    到底是承傳還是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1972年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對保育硬體的古蹟有促進作用;後在全球化趨勢下,看到各地區的獨特知識、技藝、習俗可能會失傳,於是到了2003年又推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開始對古舊的軟體保育有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