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春節期間,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瑞士、西班牙、澳大利亞等國的數十萬「洋讀者」,過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中國年」。
他們的禮物,就是這些國家的115家英文書店,舉辦了一個為期3周的「閱讀中國」活動,《中國50個最美的地方》、《過新年》、《孔子》、《看中國》等43000餘冊中國英文圖書,讓這些渴望了解中國的「洋讀者」愛不釋手。法國拉加代爾公司項目負責人厄德·法布雷說,世界各地的人們正在對中國產生深厚的興趣,他們希望了解中國文化。
中國圖書,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中國國家形象的「代言人」。《環球》雜誌記者為此走訪了十幾個國家的數十家主要書店,試圖通過中國圖書這個「密碼」,解讀外國讀者眼中的「中國形象」和「中國軟實力」。
外國人最愛看什麼中國書?
最受歡迎傳記——毛澤東
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在外國人眼中,最熟悉的中國人,毛澤東絕對應該排進前三位。在國外書店中國圖書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傳記類書籍中,最受歡迎的不是李小龍,不是當紅中國明星,很多時候就是毛澤東。
在英國最負盛名的大眾書店水石書店,一本有關毛澤東的回憶錄一直高居中國題材類書籍榜單之首。店員對《環球》雜誌記者介紹,這本書除了對毛澤東的描述非常細緻外,還披露了他和其他中國領導人的故事。儘管該書的真實性頗值得懷疑,但這倒契合一般英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對單純頌揚式的人物傳記,英國人往往敬而遠之,他們更喜歡從小細節和小故事了解時代人物,因此傳記書籍較之一般的歷史著作更受民眾歡迎。而毛澤東身上的人格和歷史魅力,更讓他受到英國讀者的關注。
在與中國鄰近的亞洲國家,不少讀者對中國人物的傳記更加感興趣。越南圖書公司的場錢書店是越南最具規模的書店之一。走進位於首都河內還劍湖邊的場錢圖書大廈,入門最顯眼的位置就是中國書。書店經理阮氏月介紹說,書店裡中國書籍的主要類別之一就是名人傳記,銷量都很不錯,特別是毛澤東、鄧小平等中國領導人的傳記。
在印尼,毛澤東受歡迎的程度可以從另一個側面來反映。收錄96首毛澤東詩詞的印尼文版《毛澤東詩選》已經交給當地發行商運作,譯者卜汝亮介紹說,第一版將印刷1000冊,每冊定價7.5萬盾(約合8.3美元),在印尼書店中的外國詩選中屬於高檔價位。
除了關注毛澤東外,《環球》雜誌記者通過對國外書店的走訪與調查發現,外國人比較感興趣的中國傳記人物,還有鄧小平、周恩來,以及與臺灣相關的蔣介石、宋美齡等人,他們都曾是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相比較而言,當代中國人物的傳記則較少,這一方面是由於他們本身相關傳記的出版和引進就比較少,另一方面可能是他們缺乏神秘感和國際知名度。
新熱門:中醫、烹飪和太極
中國有著燦爛的歷史和文化,中國人傳統文化生活化的一面——中醫、烹飪、太極、茶等主題的書籍,就成為外國讀者喜歡的新熱點。
在美國邦諾和博德斯這兩家書店,不少美國普通讀者表示,他們都願意嘗試接觸、領悟中國文化,雖然《孫子兵法》和中國書法的介紹類書籍在打折銷售,但配光碟的太極拳、中國烹調類書籍銷售情況較好。
烹飪書籍在英國也一直熱銷,中國菜是不少英國人聚餐時的首選菜餚,一些英國讀者希望通過中國烹飪書籍揭開中國美食製作背後的秘密。
肯亞讀者對中醫方面的圖書非常感興趣。由於近年來消費習慣被強勢的西方流行文化所改變,許多肯亞人不再保持傳統飲食習慣,不少疾病發病率上升,而醫療設施和藥品供應條件有限,許多肯亞人認為中草藥、針灸等中醫療法對他們更為有效。
芬蘭最大的綜合性書店是位於赫爾辛基市中心的學院書店,在二樓醫學類書籍部裡,不僅有英文版的《中醫》、《針灸取穴法》、《舌診》等裝幀精美的書籍,還有由芬蘭醫學界專家撰寫並出版發行的蘇蘭文版《中醫》、《中國針灸》、《中國養生之道》等文圖並茂的書籍。
在另一家門面不大的芬蘭特色書店,不僅可以找到《中國歷代茶具》、《學做家常菜》等涵蓋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還有《中國京劇》、《中國民樂大全》等十幾種光碟。該書店由馬蒂和佩爾蒂·塞佩萊兄弟於1988年建立,兄弟倆每年都要赴中國去親自挑選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圖書及光碟,此外,兄弟倆還在2001年註冊創立了一家出版工作,專門從事亞洲圖書的出版、翻譯與發行。
2004年,該公司正式出版發行了芬蘭文版精裝書《中國茶書》,它是第一本在芬蘭出版發行的有關中國茶的芬蘭文書籍,共320頁,售價36歐元。據介紹,該書一上市,就受到當地讀者的歡迎,現在的版本已是第3次印刷。
到中國旅遊去!
在瑞典赫爾辛基學院書店三樓的旅遊書籍部,大型英文版畫冊《中國》和《北京今昔》放在最顯眼的書架上展示。此外,還有許多介紹中國旅遊及名勝的書籍,特別是《北京》、《上海》等旅遊指南整齊地排列在書架上。
英國水石書店另一部關於中國的暢銷書是《1421》,它是記述明代鄭和下西洋的著作。該書受到追捧的原因一方面在於英國讀者向來對探險、遊記類的書籍特別偏好,另一方面,他們也希望通過此書解答心中對「是不是鄭和先發現美國」這一觀點的疑問,想一探究竟。
在全美大型連鎖書店博德斯和邦諾,銷售最好的涉華書籍,也是關於中國的旅行手冊和旅行人士撰寫的中國遊記類書籍。
在博德斯的電腦檢索系統上,《環球》雜誌記者看到,根據顧客和會員評分列前5名的此類書籍,分別是《中國旅行生存手冊》、《在中國生活》、《甲骨:穿越中國的時空》、《走遍中國:從農村到工廠的旅行》和《中國:一個民族的肖像》。
在擺放旅行手冊等中國類書籍的書架前,不少美國顧客會長時間駐足翻看。美中略有不足的是,這些手冊主要都是對北京、上海、西安、雲南等著名的中國旅遊勝地的介紹,其他中國省市的旅遊介紹相對匱乏。一位在挑選中國旅遊手冊的美國顧客也表示,中國有很多值得旅行的地方,近年來中國的發展也激發了他們的興趣,他們希望能多看一些中國不同地區的介紹類圖書。
唱好唱衰中國都是賣點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關注中國經濟,希望了解中國。
在南非CNA商店,正在挑選圖書的南非Investec投資公司分析師博納尼·西索爾說,他希望看到更多介紹中國經濟發展經濟的書。南非荷蘭銀行的一位工程師則表示,他很想了解中國工業技術的新進展。英國企鵝圖書有限公司南非分公司營銷經理凱特·鮑威爾說,越來越多的讀者希望聽到中國自己介紹發展經驗,公司正考慮引進一批全面介紹中國經濟發展和文化進步的書籍。
在英國的許多書店,有關中國的經濟類書籍也備受推崇。這其中當然有不同的閱讀需求,比如一些英國人擔心中國的經濟影響,他們認為中國產品價廉物美、中國企業競爭力強,這成為英國失業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一些英國人則擔心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前景,在他們眼中,中國企業唯利是圖,並為片面發展導致環境災難。但不管是看好還是看衰中國,他們都希望通過書籍更多地了解中國和中國經濟。
在中國的鄰國日本,關於中國的圖書題材大多局限於政治、經濟領域。越來越多的人已接受中國經濟崛起的事實,如何去中國掙更多的錢,自然就成為經濟類書籍中最受關注的選題。在日本整體對華氣氛存在猜疑、自身實力相對下降導致出現不安心態的情況下,關於中國經濟的書籍更為書商帶來無限商機。比如,2010年中國GDP總量超越日本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時,日本各大書店入口處所貼的海報,就是一貫熱衷唱衰中國經濟的三橋貴明所著的書籍——《即使沒有中國,日本也不用擔心》。
中文教材很好賣
漢語教材在國外書店的熱銷,也許是最能說明「漢語熱」的現象。在越南首都河內阮太學路上的前鋒書店,最熱銷的是各種學習漢語的工具書以及成語類圖書。書店的銷售人員說,越南很多年輕人都希望通過學習中文找到更好的工作,因此這類書籍特別熱銷。
法國鳳凰書店老闆菲利普·梅耶認為,近年來推動中國圖書銷售的,正是中文教材。由於漢語在法國的推廣頗見成效,從中學到大學,很多法國學生將漢語作為其首選外語,越來越多的法國青年走進書店購買中文教材。
專營語言類書籍的埃利普斯出版社商業經理凡·狄恩表示,歐洲最受歡迎的3門外語依次是日語、漢語和阿拉伯語,歐洲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漢語教材銷量近幾年有明顯上漲。
在一些國家,漢語教材甚至成為唯一與中國相關的書。Livraria Cultura是巴西最大的連鎖書店,書店裡的中國書非常少見,主要是教人學中文的書,而且多為旅行用的基本會話,諸如《漢語一百句》、《我要去中國》、《巴西人怎樣學中文》等。
東南亞的特別愛好
也許是與中國的文化相近,又或者是本國文化的特異,一些中國書籍在東南亞國家受到了特別的歡迎,那就是言情、武俠小說類。
在河內場錢圖書大廈,附有中文標題的越文版瓊瑤系列愛情小說就擺放在收銀臺旁的書架上,有十五六部之多。另外,「中國文學」書架上還有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當下中國流行的小說《命中注定我愛你》、《天堂在左,深圳在右》和《藏地密碼》。動漫圖書《喜羊羊和灰太狼》也被翻譯成越南語。這些「潮流書籍」備受越南年輕人的追捧。
在印尼,一位30歲的馬達族青年納音勾蘭開了一家專賣中國武俠小說的書店。他介紹說,金庸的武俠小說銷量一直很好,與歐美時下暢銷的小說《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記》相比,也毫不遜色,購買者大多是和他年齡相仿的中國功夫愛好者。他表示,由於電視劇《還珠格格》在印尼熱播,封面上印著劇照的小說也成為他店裡長盛不衰的銷量冠軍,各年齡段讀者都非常喜愛。
那些遇冷的中國書
《孫子兵法》「過時了」?
《孫子兵法》、《道德經》、四大名著等是中國最早被翻譯成外語的中國名著。不過,儘管關於這些名著被漢學家們爛熟於心的消息屢見報端,但從書店的銷售情況下來,外國普通顧客似乎並不買它們的「帳」。
《孫子兵法》以7.98美元的價格出現在美國邦諾書店的最後清倉書架區,以3.99美元的價格出現在博德斯的打折書架區,它們的印刷、裝幀精良,原價在15~20美元之間。書店工作人員反映,關於中國經典書籍英譯版的總體銷售情況一般,因此才被放上了折扣書架。
在南非有195家分店的CNA商店主要經營圖書、文具和電子設備。當問及是否有關於中國的圖書時,位於約翰尼斯堡商業區桑頓城的分店銷售員龍尼·瓦拉施亞在角落裡找到三本:一本是美國一家出版社出版的有關蒙古的小說《戰狼傳說》,一本是英國作者寫的旅遊圖書《中國禮儀和習俗》,一本是英文版《孫子兵法》。瓦拉施亞說,這些書在書店放了很久,銷售情況比較差。
唯一的例外是在以色列,在這裡與中國古代軍事相關的書籍,包括《孫子兵法》,銷量較好,這可能與該國常處於戰爭狀態相關。
當代文學作品難突破
對國外書店的調查顯示,中國文學作品,特別是當代文學作品,除了像餘華、王安憶、莫言、蘇童等具有國際聲譽的作家作品,以及一些言情、武俠等通俗小說,很難為讀者接受。這一方面可能由於翻譯的問題,另一方面則可能由於中國小說所體現的文化特色還沒有引起國外讀者的興趣。
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的維珍書店裡,僅有三本中國當代作家的作品:於丹的《論語心得》、池莉的《生活秀》和王安憶的《尋找上海》。其中,只有《論語心得》進入了暢銷書的榜單。布魯塞爾最大的書店FNAC文學部主任安妮·蒂倫說,近幾年中國文學作品的譯文版銷量一直沒有什麼變化,在所有文學作品類書籍中佔不到5%,受關注程度普遍較低。歐洲讀者更喜歡詩意和私人的作品,認為中國許多作品的「宣傳」意味過重,主題過於沉重,往往探討貧窮、戰爭、農村生活,使人不願面對。相對來說,日本小說、漫畫和連環畫有很多小人物的故事,倡導超越極限的積極心態,具有靈異、神秘色彩,世界非黑即白,吸引力強。
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歐洲學院漢學家勞瓦特教授表示,一些現代年輕作家的寫作風格僅僅是自由表達想法或故事,內容不夠精緻,很難得到歐洲讀者的喜歡。當地最受歡迎的中國作家包括餘華、池莉、老舍等,其中銷量最好的是餘華的《兄弟》。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