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術】關於藝術,關於寫生
文|楊飛雲
1954年生於內蒙古。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委會副主任,中國油畫學會副主席,北京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05年與陳逸飛、艾軒、王沂東等人共同創立「中國寫實畫派」。2011年作為傑出藝術家獲文化部頒發的「中華藝文獎」。作品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的重要美術展覽,部分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學術團體、大公司及收藏家收藏。
文藝創作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藝術家們以寫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和實踐給出的回應是:基於寫實,尊重傳統,尊重繪畫語言的同時,努力以不同風格、個性,探索對本土情感體驗的獨特表達。
寫生是油畫創作的源泉。通過外出寫生,藝術家不再局限於畫室之內,得以與自然、現實生活、人民有了更鮮活的接觸,便於從自然和生活中汲取營養。寫生,拉近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距離,是藝術家心靈的敞開。在自然中,藝術家從中發現自然給予人類的美。在生活中,以發現美的眼睛去觀察人民的真實生活狀態,以繪畫創作的方式表現出來。 在自然與村落中看到與城市不同的景象,擴大了藝術家的視野。
多年來,中國油畫院師生多是選擇那些民風較為淳樸的鄉下,比如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河南等地農村的偏遠鄉下,在那裡我們不受外界太多的幹擾,可以專注於藝術的探尋。
繪畫很重要的狀態是在自然放鬆中進行,尤其是描繪的對象也要保持這種狀態,這樣,在畫的過程中,就會不斷捕捉到自然流露的東西。某種屬於特定環境中的神情、動態,極有趣味,這時便會產生一種讓人感動的情感。
藝術作品打動人的,並非因所選模特兒的外在,而更多是心裡的相通。這也是為什麼不同繪畫者從同一人身上所看到的東西不一樣的原因。
一個人只有放在他生活或勞作的環境中,這個人才變成鮮活的、有一定意義的人,才能夠更加地感染人、打動人。內心世界、情感、情懷、精神寄託都是在情景環境中才得以被表現出來。
人是寫實繪畫裡的主體。人和環境的高度關聯是把人物畫好的一個重要前提。把人放在合適的情景之中表現,最能夠表現到深處,思想情感能夠交流得很精微、深入,畫才更能夠感染人。
人在環境裡釋放出來的情感是繪畫藝術最有力量和豐厚的源泉。他能夠讓畫家在其中尋找到「盡精微,致廣大」的豐富表現力。
不熟識的人、陌生的環境,有一種鮮活的東西,吸引你去觀察。但僅僅把這種吸引表現出來是屬於客觀再現,是一種外化的力量。真正和人接觸時,通過視覺觸動了你的情感、想像力或繪畫表現的欲望,這是由客觀對象激發出來的畫家內裡的主體情感,即是「有我之境」。當這兩點激發出來,通過一種藝術的方式表現出來,那就是一種「無我之境」。是物我交融後超然的形而上的升華。正如鄭板橋先生所說:「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藝術家去到一個鮮有汙染的原生態環境中,就會激發出一種內心本能的感動。通過人和自然環境的和諧默契相處,通過動態、神態在人內心的激發,傳遞出一種美感,這種美感是通過審視之後的審美體驗,是通過某對象在特定情境下產生出來的一種情感。這種情感是通過視覺形象激發出來的一種東西,比如氣質、個性中獨特的率真、真誠的活力,但更重要的是一種品質,比如說人物眼神中所帶有的真誠,處處體現出一種友好,氣質上的莊嚴或高貴感等。這些東西會釋放出一種吸引力。
優秀的藝術作品需要藝術家內在真摯的情感,真誠的表達,飽含對待繪畫的真誠態度和狀態;同時也需要對物象的深層理解和深度挖掘,對物象獨特本質和精髓的把握。
優秀的藝術作品需要善的動機——愛,需要溫度、筋骨;而真與善都是為了美,美包含精神的美、形式語言的美、獨特視角的美等,沒有美感的作品就不是藝術。真善美之間相互依存,相映生輝。優秀的藝術作品是三者內外結合的產物,缺一不可。
中國現在正處於城市化轉型時期,農民來到城裡務工,鄉下人追求城市人的生活,這是當下的一種外在狀態,但也反映在人的心理上。如今這個時間,很值得去存留下那些即將消失的中華民族最傳統的生活方式,以及在那裡生活的人的狀態;存留下這個民族幾千年來成長和傳遞下來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精神和價值觀,以及人在勞作當中完整的精神體現和形象。如何去表現這部分人是一個難題。難就難在不是去表達外在的東西,而是去挖掘中國人共性的部分,歸回到純粹,歸回到那種純然天性本身的部分。雖然他們穿著不倫不類的服裝,但需要挖掘的是人本質的部分。
油畫院每年組織兩次大型的寫生活動,春季和秋季。另外,藝術家個人每年也自發組織了多次外出寫生活動。春秋兩季是比較適合寫生的季節。春季,萬物復甦,陽光、新綠、清新的空氣……大自然煥發出勃勃生機。畫家們立於自然之中,仿佛與萬物一同生長,漫遊於天地之間。在自然萬物中忘卻自己,觀察、感受著自然賜予人類的真實之美。秋季,自然天地呈現出豐富和變化,它處在夏與冬的流轉中,給藝術家更多的心靈感受和觸動。另外,從氣溫而言,不必受限於外界給身體帶來的不適,心與物可敞開同在。
有的畫家選擇其他時間,比如夏季和冬季,這是藝術家個人的偏好,也與他們的藝術探尋方向和心性訴求有關。夏的熱烈激情,冬的凋敝蕭瑟,更適合部分藝術家的畫面形式追求和心理感受。總之,不同的季節呈現出大自然不同的面貌,藝術家不同的選擇都是為尋求各自眼中的「真實」。出門在外,外在的物質條件雖是艱苦,但精神的追求已超越了物質條件的限制。在繪畫中,他們已然忘記了那些限制,專注在畫面與自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