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慶節開始閱讀這本期待已久的著作,斷斷續續已經兩個月有餘,一是確有些想說的話,有深刻的感悟想要記錄下來。另一個也是因為閱讀,擔心自己久不動筆,腦子久不運轉,便似一潭死水缺少源頭補給,不久便臭而腐敗;一扇門窗久未開啟,它的樞紐也少不了困頓與腐爛;一枚夜光明珠,若久而未有人摩挲把玩則終將使那珠光寶氣暗淡消融。
閱讀經典似乎便有這些作用,你開始以為是消磨自己的時間而拾起這本書,但先期的那種困頓之後,你便會得到經典作品對你精神的幫助。那便是防止自己迂腐變質的「源頭活水」,是經常打開你心靈之窗,讓自然、真理、陽光進入心田的手;使你所堅守的人倫道德、孝悌之道,追求真理、重塑心靈的明珠在它的涵養下愈發堅定,愈發強大。
怎樣讀《瓦爾登湖》?怎樣理解梭羅在此地的生活?現在來看,我們不必太過追趕時光的腳步,按部就班,每天幾頁,十幾頁即可、從他描寫自己的不害怕孤獨,寫到他並非苦行僧似的幽居一處原始森林而斷絕一切社交活動。他有附近的訪客,也去與附近的居民們交流,他自建的木房子內無重要財物,甚至訪客動了他書桌上的書本也毫不在意;他寫到瓦爾登湖與周圍湖泊的連通關係,比較與白湖、福克斯湖等湖泊水質優劣、透明程度。他還透露出自己對於英美十三四歲的青少年所接受的傳統漁獵教育與毫無意義的娛樂活動的見解,而自己更希望美國當代年輕人接受這種傳統的漁獵教育。這一幕讓我想起在《大河之戀》這部影片中身為神父的父親親手教授兄弟二人飛繩釣魚法的情景,他嚴格要求拋線以及節拍的正確性,把釣魚活動看成一種虔誠的宗教活動般,那條蜿蜒遼闊、神秘野性的黑溪地是父子三人的精神世界與家園所在。釣魚是聯通這個世界與他們自身的通道與紐帶,隨著節拍器滴答的搖擺聲,諾曼與兄弟的釣繩似空氣中一條飛舞的蛛絲在夕陽的映照下泛著金光。我讀此書,也有此種感悟,就像在湖邊大片延伸的草地自然的出現在眼前。
他在周圍的原始森林中獨行歸路,暢遊于澄澈的湖水中時,他辛勤勞作,弓著有力的臂彎去耕耘他的土豆及豆角田時的場景,似乎合上書本瞬間便呈現在眼前。如果說作品中有不少篇幅是講述自然之美,那透過自然之美的背後,梭羅更想表達的是對隨性、簡單、樸素的自由生活的嚮往。身不受繁蕪的衣食住行所累,心也便似林中鳥獸般無拘無束,不羈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