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兩忘天人合一,醉心於山水田園的詩人陶淵明

2020-12-07 陳林說歷史

社會動蕩的背景

漢末董卓之亂,猶如一股強勁的風,使久已搖搖欲墜的漢帝國終於崩潰瓦解。繼而一場長達近四百年的戰亂由此展開,政治舞臺上的角色更跌入走馬燈一般令人眼花繚亂。魏、蜀、吳三國鼎立;繼而晉亡,在北方,先後有十六國割據,後有北魏、東魏、北齊、北周等政權嬗遞。在南方,則有東晉、宋、齊、梁、陳諸王朝的起伏更迭。換來的是玄學的興起和文學的沉寂。很長一段時間裡,竟沒有一個領袖文壇的作家,一直到陶淵明的出現。

生平經歷

陶淵明――字元亮,一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世號「靖節先生」。陶淵明的曾祖父於東晉是位名臣,陶淵明的父親亦曾出仕,但是在陶淵明青少年的時候,家中就已經中落了,陶淵明一心嚮往山水自然之樂,但是迫於生活的巨大壓力,他在三十歲的時候開始出仕,但是不久之後便自行解職回家了。之後的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陶淵明都一直待在家裡務農。之後,因為陶淵明族人的提攜,陶淵明當了彭澤令,但是,他在官僅僅八十多日就解職而去了。

陶淵明生活雖然一直都是處於一種很貧苦的境地,歷經了各種苦難,還有耕作務農的辛勞,但是他從未有過放棄和退縮,堅持著歸隱的志向。期間雖然朝廷一直數次詔證,但是他也一直稱病不出。堅守著歸隱的志趣。由此可以看出陶淵明歸隱之趣的秉性。

陶淵明的文風

因為深受那個時代的影響:玄學盛行。所以陶淵明的作品裡充滿了自然的玄學風氣和名士的風流,這也和陶淵明歸隱之趣的秉性相關聯。在陶淵明的筆下,自然與人已經融為一體,仿佛已經達到了一種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境界。陶淵明著名的作品之一:《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吳落塵王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直接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向官場和俗世告別,寫出了追求歸隱的理想境界。還有《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首詩用平淡樸實的語言寫務農的的場面,細細品味,可以體會到陶淵明躬耕隴畝的艱辛與歡樂,但這種樂趣是非親身務農者體會不到的。

再如:《飲酒》中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的多數詩歌作品都是寫復返自然田園生活的愜意,無拘無束的理想境界。陶淵明開創出了平淡自然的是個境界,是田園詩不可逾越的高峰。

除了我們眾所周知的田園詩,還有詠懷與詠史,這些則是側重寫他的所感,當然和他生活的時代是有巨大的關係的,陶淵明的詩歌題材多樣,風格也是多樣的。此外陶淵明寫的文章,包括詞賦三篇等眾多作品。都能體現出他的才華和個性。

對於陶淵明你有什麼自己獨特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評論,或者私信討論。

相關焦點

  • 上比屈原,下比杜甫的隱逸詩人陶淵明,與自然天人合一的第一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曾經有人問我,人生最高的追求是什麼?我脫口而出的就是其中的那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兒時,在山村裡的屋前種下了菊花和美人蕉。到了菊花開放季節,五顏六色的爭奇鬥豔,看其形聞其香就足夠了,從沒有採過菊花,只欣賞它們綻放的美麗。
  • 淡泊,是一種對萬事萬物的認可,是一種天人合一之後的物我兩忘
    淡泊可寄情山水,也可寓意花鳥蟲魚。同是飄搖細雨,同是明月繁星,有的人能看到,有的人看不到,這是一種心境的不同。俯仰之間,可落花有情,流水無意。淡泊是一種人生的體驗,它是一種對萬事萬物的認可,是一種天人合一之後的物我兩忘。淡泊是一種氣度,一種修養。有了淡泊就可以不倨不傲、不阿不妒不爭不貪。
  • 田園詩的開創者,「忘我」灑脫「真」性情的擁有者——陶淵明
    這是蘇軾給陶淵明的評價之一,陶淵明字元亮,名潛,自號五柳先生,世號「靖節先生」。陶淵明一生過得自然灑脫,他以詩酒自娛,縱浪大化,可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抱樸含真,任情自得,這位最真誠的詩人獲得了最藝術化的人生。
  • 品味韓毅成花鳥畫意境:物我兩忘,形意合一
    物我兩忘,形意合一縱觀中國畫史,有不少年少成名,天縱奇才的驕子,吳道子20歲即窮盡丹青之妙,唐寅、《搖蕩春風》40×40cm韓毅成的藝術之根源遠流長,他是唐代傑出詩人和散文家韓愈的後代在不斷求新的美術探索中,他開闢了一條將山水與花鳥相結合,寓花鳥於山水中的蹊徑。這種新的嘗試帶來了不一樣的美學感受,怡情得趣,活潑雋永。
  • 文學鑑賞:陶淵明與王維田園詩精神風貌的比較,看完長知識了!
    鍾嶸在《詩品》中稱讚陶淵明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首次將田園生活引入詩歌作品,而王維同樣具有隱逸傾向,並成為盛唐山水田園詩的傑出代表。 陶、王雖然在藝術風格的含蓄、自然及題材方面有相近之處,但是,陶淵明思想觀念中很大程度上帶有老莊思想的印記,而王維受禪宗影響較為明顯,因此,兩人的田園詩也存在諸種差異。
  • 《印象大紅袍》:物我兩忘創意理念 尋覓有分量的
    《印象大紅袍》:物我兩忘創意理念 尋覓有分量的時間: 2013-08-30責任編輯: 古劍中國網 中國網8月30日訊 人年齡越大越喜歡懷舊,回憶自己曾經經歷過的一件件刻骨銘心的往事。地勢的凹陷所形成的相對封閉的地貌,南低北高,坐擁碧水流光,蒼山翠林,嚮往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天人合一,復歸到一種原生態的人生當中。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萬物終歸自然,神龜雖壽猶有盡時,騰蛟乘霧,終為土灰,依靠在河邊的一片綠蔭地上,讓陽光灑滿全身,呼吸草木的芳香,吞吐泥土的氣息,才明白人的本性原是可以在這一片山水之中尋覓。物我兩忘,天人合一,這也便是《印象大紅袍》的精神實質所在。
  • 陶淵明,田園與歸隱
    學者葛曉音在《山水田園詩派》一書中發現,比陶淵明稍小,後來以「山水詩」出名的詩人謝靈運,雖然擁有連山帶湖的莊園,其中農田、果園、山林、澤陂一應俱全,但他卻鄙視耕稼,「既笑沮溺苦」「耕稼豈雲樂」,對田園風光視而不見。這也成就了陶淵明所開創的「田園詩」。
  • 同樣是山水田園詩大家,陶淵明和王維的風格有什麼不同之處?
    山水之美自然之勝,自古就是詩人筆下謳歌和傾訴的共鳴之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的託物。五柳先生和摩詰同有田廬之靜美託思之經歷,然則二人不但時代不同,而且詩文畫風也各有千秋,大同而別有各自風骨與內涵美韻!大處著眼,同為山水田園的宗師級人物,陶淵明偏于田園而悠然見南山,王維則重於山水而人閒桂花落,五柳先生曰五柳就有柳色青青的鄉野豁達味道,摩詰為禪便是坐看雲起時的溪山清味禪悟,試為詳析得觀:陶淵明的《歸田園居》是他結束時隱時仕生活徹底歸隱田園的愉悅之作,組詩第一首開始就以「少無適俗願,性本愛丘山」開宗明義,直接言明自己喜愛田園風光的淳樸與自然
  • 田園詩人陶淵明——田園春尚好,故人歸不歸
    中國山水田園詩歌的源頭可追憶到先秦的詩經,若談論到中國山水田園詩,陶淵明肯定是繞不過的坎。他是中國是中國文學史上堪與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比肩的偉大詩人。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
  • 山水田園詩的代表詩人 擅長山水田園詩的詩人是
    說到山水田園詩,小編的第一反應就是王維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至今還迴蕩在耳邊。其實山水田遠派的詩人不僅僅只有他一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其他的山水田園詩人吧。  山水田園詩的代表詩人  山水田園詩的代表詩人有王維、孟浩然、陶潛、謝靈運、柳宗元,山水田園詩源於南北朝的謝靈運和晉代陶淵明
  • 田園詩人陶淵明!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很多詩人以描寫田園風光而聞名,但就以這些詩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來說,沒有一位能夠超過陶淵明的,可以這麼說,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他對後來的田園詩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談談這位田園詩人陶淵明。
  • 陶淵明被稱作「中國田園詩第一人」,誰是「一代山水詩」的鼻祖呢
    陶淵明是東晉時期,有名的詩人和文學家。上過中學的朋友,對陶淵明寫的一首散文應該都不陌生,那就是有名的《桃花源記》。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虛構了一個寧靜祥和,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而陶淵明的詩,比起他的散文來,也毫不遜色。
  • 陶淵明和謝靈運,都寫過山水田園詩,究竟誰是山水詩的創始人呢
    陶淵明和謝靈運,都寫過山水田園詩,究竟誰是山水詩的創始人呢陶淵明是東晉時期,有名的詩人和文學家。上過中學的朋友,對陶淵明寫的一首散文應該都不陌生,那就是有名的《桃花源記》。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虛構了一個寧靜祥和,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
  • 陶淵明和菊花茶:為啥田園生活離不開菊花茶?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話說,這是陶淵明大詩人寫過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 其實,描寫田園風光的詩人很多,但人們第一個想起來的往往都是陶淵明。同樣,陶淵明本人其實寫過許多詩歌,但人們念念不忘的只有這首詩。 通過這首詩,人們不但體會到陶淵明歸隱之後的樂趣,甚至還把陶淵明和菊花茶聯繫起來。 好吧,這麼理解挺奇特的,畢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嘛。
  • 海南日報數字報-隱逸詩人陶淵明
    行前隨手取了一本袁行霈先生的《陶淵明集箋注》放進行李,以消磨漫長的旅途時光。此行輾轉諸國機場,在飛機二十多次起起落落的行旅中,我把陶淵明詩文再次翻閱了一遍。  提起陶淵明,人們腦海裡首先想到的是一位田園詩人和隱逸之士。陶淵明大量地把田園勞動生活寫入自己的詩中,他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發自內心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 陶淵明:我的粉絲們都很爭氣,不過有2個人好像比我還厲害
    自陶淵明開創「田園詩派」,這種親近自然的清新文風,便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思想當中「天人合一」的代表,影響了後代無數文人。受到陶詩風格影響而走向自然風格的作者,不乏後世所熟悉的大家,在作品當中有出現陶淵明的名家,有鮑照、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韋應物、白居易、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李清照、辛棄疾、陸遊、文天祥、元好問、關漢卿、馬致遠、白樸、趙孟頫、顧炎武等多人。
  • 陶淵明:我的粉絲們都很爭氣,不過有2個人好像比我還厲害
    自陶淵明開創「田園詩派」,這種親近自然的清新文風,便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思想當中「天人合一」的代表,影響了後代無數文人。「物我合一」的作品。同時,王維篤信佛老思想,因此在作品中亦流露出與陶淵明相似的恬淡風格,而又有「詩佛」的稱號。事實上,陶淵明與王維的作品,最大的不同之處,源於二人的際遇不同。王維生於大唐盛世,經武后、玄宗、肅宗三朝,少年得志,仕途平順,官至丞相,即至辭官歸隱,醉心佛老。
  • 物我合一有時,物我兩忘有時.
    [2013年7月17日]    以前看《紅樓夢》,看到麝月抽到的籤上寫著「開到荼蘼花事了」,覺得很傷心。其實是瞎傷心,因為根本不知道荼蘼是什麼,也根本不知道這句詩的意思是什麼。    確實,年少時見花落而升起的惆悵情緒,原因為是因為花落,卻是因為自己這生命之樹上的花還沒開。因為自己的花沒開,所以盼著花開;而盼著的時候,自然就怕花落。    漸漸長大,忽然有一天自己那棵生命之樹就開了花,一朵,兩朵,以至無數朵,才懂得什麼叫「不知熱鬧花開倦」。倦了,就歇息吧,於是花便落了,一朵,兩朵,以至無數朵。
  • 陶淵明田園詩考點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一、少年的陶淵明,好學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一方面「學不稱師,文取皆達。」 二、陶淵明達到了一種物我一、心與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領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機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歸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沒有用語言讚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去從心裡流露出來。
  • 微觀文史|田園詩派創始者陶淵明「開千古平淡之宗」(下)
    首先我們說陶淵明開創了文人詩中的田園詩派。那麼山水田園詩自古有之,從曹操《步出夏門行》的首章《觀滄海》到西晉的蘭亭修禊等等。但是這些山水田園詩寫出來,更多的是從觀賞的角度來講,或借借山水景物的某些特點抒發自己的某種情懷的。這是一種極其理想跟浪漫地跟自然田園的接觸。而到了陶淵明這裡,他不僅欣賞讚美自然風光,山水田園,他隱居山水田園之間,與其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