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合一有時,物我兩忘有時.

2021-01-13 一樹之葉

不似當初年紀小,

惆悵荼蘼花事了。

只因未到花開時,

不知花落別樣好。


夏木成蔭子滿枝,

酸澀總為摘尚早。

待到甘甜細品味,

堪賞空枝削更少。


[2013年7月17日]


    以前看《紅樓夢》,看到麝月抽到的籤上寫著「開到荼蘼花事了」,覺得很傷心。其實是瞎傷心,因為根本不知道荼蘼是什麼,也根本不知道這句詩的意思是什麼。後來,我知道荼蘼是什麼了,一次看到是一次的心情,兩次看到是兩次的心情,慢慢才知道物我合一是一種好,物我兩忘是另一種好——美不止一種,好也不止一種,這才是人間的妙處呢。


    確實,年少時見花落而升起的惆悵情緒,原因為是因為花落,卻是因為自己這生命之樹上的花還沒開。因為自己的花沒開,所以盼著花開;而盼著的時候,自然就怕花落。


    漸漸長大,忽然有一天自己那棵生命之樹就開了花,一朵,兩朵,以至無數朵,才懂得什麼叫「不知熱鬧花開倦」。倦了,就歇息吧,於是花便落了,一朵,兩朵,以至無數朵。這時候才懂得了花落的好;這份懂得之中,便慢慢地結出果實來了。


    可是,那生命之樹上的果實啊,在它成熟以前,人依舊是不懂得它的好。看著,不覺得好;摘了,放在嘴裡品嘗,更不覺得好。苦,澀,酸,硬,自己不知道是自己摘早了,還錯誤地審判了果子,以為這不是好果子。再漸漸長大,忽然有一天嘗到了成熟的果子,仍然是那棵樹,仍然是那樹上的果,可是紅了,黃了,圓滿了,芳香了,甘甜了,甚至自己一個人也吃不完了,要讓別人一起來吃才行——怕辜負了果子,更怕辜負了自己的生命之樹。


    總是要經過些春秋,才能明白冬天的好處吧。樹空了,還想讓它更空,於是削剪枝杈,為明年積蓄能量,不浪費精力在細枝末節上。於是,懂得了極簡的好。


    春,夏,秋,冬,你趕上什麼時候,就去享受這種時候的好吧,當然也要承受這種時候的迷惘。如果這生命之樹,在任何季節裡,都只是誠實地生長,它自然就會是它該有的樣子——這樣子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承擔也可以,削減也可以,因為完美不止一種。


    最近因為搬家而變賣家中物品,賣了二三十件的時候,愛米莉說:拍賣吧,免得有朋友總是趕不上。我覺得她說得對,因為從「先到先得」改為「限時出價,高者得之」,規則在修改,結果也就在修改。我覺得好極了,因為公平不止一種。


    等賣到第103件物品的時候,我看著櫥櫃,看著裝香水的格子,看著裝首飾的盒子,忽然胸中無比暢快,大笑:這樣正好!每一件轉手的東西,我都是心愛的,就像那一朵朵花,可是它們要落去了,我也覺得OK。


    我也要過極簡生活了嗎?少與多,都不能強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宇宙的運轉自有它的規律。


    聖經上說:「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


    菩薩低眉有時,金剛怒目有時。


    物我合一有時,物我兩忘有時。


    極簡有時,極豐有時。


    錄舊詩如下:


    滿院薔薇無處尋,

    春去方悔未送春。

    在日只道是平常,

    過後唯有託夢魂。

    [2013年7月3日]



相關焦點

  • 物我兩相望,動靜各有時
    萬物各有天性,物我兩相望,動靜各有時。以我觀物,小橋流水也許並非本意,故時時拂逆不止;以物觀我,橋流水不流,更易暢達通幽。
  • 品味韓毅成花鳥畫意境:物我兩忘,形意合一
    物我兩忘,形意合一縱觀中國畫史,有不少年少成名,天縱奇才的驕子,吳道子20歲即窮盡丹青之妙,唐寅、在筆法渲染上,韓毅成的作品形意合一,他以寫實的工筆勾勒花鳥的形態,但卻不是傳統工筆畫的平面刻板,而是墨色濃淡有致、乾濕得宜、剛柔相濟、虛實結合,注重樹枝的曲折變化,山石的薄厚質感,形成富有層次感的筆墨韻味,這讓他的作品有了「意」的內蘊。
  • 《印象大紅袍》:物我兩忘創意理念 尋覓有分量的
    《印象大紅袍》:物我兩忘創意理念 尋覓有分量的時間: 2013-08-30責任編輯: 古劍中國網 中國網8月30日訊 人年齡越大越喜歡懷舊,回憶自己曾經經歷過的一件件刻骨銘心的往事。地勢的凹陷所形成的相對封閉的地貌,南低北高,坐擁碧水流光,蒼山翠林,嚮往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天人合一,復歸到一種原生態的人生當中。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萬物終歸自然,神龜雖壽猶有盡時,騰蛟乘霧,終為土灰,依靠在河邊的一片綠蔭地上,讓陽光灑滿全身,呼吸草木的芳香,吞吐泥土的氣息,才明白人的本性原是可以在這一片山水之中尋覓。物我兩忘,天人合一,這也便是《印象大紅袍》的精神實質所在。
  • 靜中讀書滋味長:人書合一,物我兩忘
    此時,人書合一,物我兩忘,如春雨潤花,似清渠灌稻,在悄然中增益不能。心如靜水之際,白天的喧囂和浮躁,漸漸走遠,唯有書香四溢,情境暗合,在氣和神明之中,慢慢獨步古今,慢慢靜悟世事。於是,平時的日積月累,漸成江河,起伏折湧,衝開平常的塊塊壘壘;平時的飛緒斷想,漸漸如日上中天,走向柳暗花明。
  • 物我合一
    有詩云:「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現前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   這首詩告訴我們「物我合一」的道理。外在的山河大地,也就是我們內心的山河大地;外在的大千世界,也就是我們內心的世界。物與我之間,沒有分別。我們如果把物、我調和起來,好比一棵樹,雖然接受同樣的陽光、空氣及水分,但是各枝葉卻又不同的生機,彼此又無礙地共存於同一棵樹。
  • 物我兩忘天人合一,醉心於山水田園的詩人陶淵明
    在陶淵明的筆下,自然與人已經融為一體,仿佛已經達到了一種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境界。陶淵明著名的作品之一:《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吳落塵王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直接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向官場和俗世告別,寫出了追求歸隱的理想境界。還有《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柳宗元與莊子的「物我合一」
    正因如此,「物我合一」似乎很難理性操作。       我讀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與莊子的《逍遙遊》,發現這兩人對「物我合一」的解讀是可以互補的。同時,「物我合一」還是可以理性操作的。所以觀物象觀人世之時,如果在物象或人世中尋到與自己同頻道的志趣,就有可能理性地進入「物我合一」的境界。
  • 崖柏收藏,從「物的修行」到「物我兩忘」|
    我很喜歡一句話「缺陷會回頭凝望你」。中國的醜是有群眾基礎的,可能大多數人覺得還不錯,甚至覺得那就是經典,是美的。「白鷺立雪,愚人看鷺,聰者觀雪,智者見白。」此乃臺灣作家林清玄先生寫的一首禪詩,道出愛的三層境界,值得玩味。在「白鷺立雪」的圖景下,愚人只看「鷺」,僅相愛而已;聰者見到「雪」,便是相契;唯智者觀「白」,達到「相印」無間,此是愛的最高境界。我崇尚自然虛懷的價值觀。
  • 物我合一:教育的境界
    中國傳統哲學中有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這也是一種工作與藝術所追求的境界。
  • 物我兩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家思想對唐代文化的影響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34;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二、道家思想對唐代繪畫的影響道教是所有宗教中對繪畫影響最深的,以&34;的道家思想遵從自然天性,極容易將藝術創作的人引入一種自由無礙,物我兩忘的境界
  • 心繫林泉,物我兩忘
    常常在想,幾時歸去,能做一個痴人,痴迷桃花,心繫林泉,格物致知,物我兩忘?偌大的冬天,雖沒有飄雪的探訪,但,不影響涉趣探幽,唐人的幽簡之筆,宋人的幽深之筆,元人的幽秀之筆,明人的幽逸之筆,隨著梅花的逸致香音傳來,飛上了思想的枝頭。
  • 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馬一浮,書法作品達到人書合一,物我兩忘境界
    從展出的作品觀之,其創作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可謂人書俱老,人書合一,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其篆書長於小篆,取法秦李斯和唐李陽冰「兩李」,此外還參以秦權量、詔版文字以及漢《嵩山開母石闕》等小篆體系文字。他在篆書上主張多識古法,取精用弘,自具變化,須古方能入雅。
  • 淡泊,是一種對萬事萬物的認可,是一種天人合一之後的物我兩忘
    淡泊是一種人生的體驗,它是一種對萬事萬物的認可,是一種天人合一之後的物我兩忘。淡泊是一種氣度,一種修養。有了淡泊就可以不倨不傲、不阿不妒不爭不貪。有了淡泊敢不卑不亢,敢不拘小節。平淡中自有內斂的韻味含蓄中自有幹天雲氣。淡泊有自己的淡泊方式,只要你自然、灑脫、從容,就是淡泊。
  • 景元啟的這曲梅花物我兩忘,物我渾一,為陶醉也
    大都來梅花是我,我是梅花。古代寫梅的韻文很多,或繪形傳神,或借物抒懷,佳作不勝枚舉。這支小令也以梅花為題,卻別具一格。 從內容看,它著意展示了作者虛靜觀照中物我兩忘,物我渾一的審美體驗。作者的觀照對象,不是梅花實體,而是月光映照下的梅花在紗窗上的投影,與一般的詠梅之作頗為不同。
  • 天涯路遠空瘦影,物我兩忘誰憐卿
    有時,會期待一場雨,就隔著昏黃的暮色紛紛而落。細密的雨絲宛若花兒的呼吸,用清新的水露潤澤了塵埃,也洋溢了心田。倚窗,遠望,掬起暈開的微笑,用輕柔的腳步,捻起風的衣角,飄過窗前一朵花的馨香,聽花的心語在微雨的滋潤裡歡欣雀躍。又挽起薄風中的一念,只做絲絲縷縷的相思纏綿發間。看遠山如黛,層層水霧瀰漫,草木青翠。看清波弄影,點點旖旎成念,花露芳菲。
  • 專情於酒,物我兩忘
    醉酒的感覺真好,可以讓人暫時忘卻周邊的俗世凡塵,回歸自己一顆清靈剔透的那顆心,無欲無念,無牽無掛。
  • 佛教:物我兩忘,榮辱不驚
    前段時間,在網上認識了一位學佛老師,我問他:老師,你也用功生活嗎?他回答:用功!我又問:怎樣用功呢?老師兄回答:餓了吃,困了睡。我十分不解,問道:如果這樣就算用功,那豈不是世間所有人都在用功了?老師卻說:當然不一樣!一般人吃飯時有千種思量;睡覺時有百般妄想。我不是,我吃飯時只吃飯,睡覺時只睡覺,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 「人間詞話」重度解讀03:何謂物我兩忘?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 物我兩忘,繪畫的至高境界
    他告訴記者,每天早上6點到8點的時間段是他的「筆墨時間」,「清晨這段時間是我能掌握的,因此再忙我每天也都要拿出時間來創作」。正是靠這樣的勤奮讓他一直與藝術「零距離」,投入其中,在繁忙細碎中,讓水與墨激發出藝術的火花,編織出最為溫潤而深沉的畫面。 小橋、流水、植物、花卉,位於皇崗公園內的紅坊沙龍,生機勃勃,富有文人意趣。觀眾走進展廳,仿佛置身自然清新的藝術場域。
  • 《人間詞話》第三則:物我皆需忘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一這一則說境界分兩種: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傷春悲秋屬於前者,物我兩忘屬於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