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與莊子的「物我合一」

2021-01-13 樓葉剛全球雜評

    古人觀山水,觀人世,常以觀到「物我合一」為境界,但這種境界又不可常得。所以偶得是幸運,不得是命運。正因如此,「物我合一」似乎很難理性操作。

    


   我讀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與莊子的《逍遙遊》,發現這兩人對「物我合一」的解讀是可以互補的。同時,「物我合一」還是可以理性操作的。

    

    柳宗元觀西山,發現西山怪特而不為人知,正如自己有才而遭謫放,產生知音相遇之愛意。同時,柳宗元從西山特立的風骨中讀出自己傲然於世的操守,於是產生「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的快感。這種快感無疑是與天地精神共往來的快感。最後,柳宗元道出「物我合一」的抽象方法是「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當然,柳宗元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首先還在與從萬物身上找到與自己的靈魂相契合的天地精神。所以觀物象觀人世之時,如果在物象或人世中尋到與自己同頻道的志趣,就有可能理性地進入「物我合一」的境界。

     

    莊子在《逍遙遊》中評論賢人宋榮子不是可以達到「逍遙遊」境界的「至人」,就在於他做不到「無己」,即「物我合一」。宋榮子對名利是淡泊的,按理不受名利束縛的人,是有可能進入「逍遙遊」的大境界。但在莊子眼中宋榮子不行的原因是他笑那些有才能而又自得的人。這一笑,無疑暴露宋榮子有「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弊端。自我與外物有區分,榮譽和恥辱有界限,明顯是我是我,物是物,即我與物是二元對立,不是二元合一。所以宋榮子的笑聲中充滿肯定自我、否定外物的色彩。

    

    人與物之間產生肯定與否定的兩種態度,與「物我合一」的境界是相違背。因為「物我合一」的精神是「相互肯定」,而不是「相互否定」或「單方否定」。

    

    當然,宋榮子對自我的肯定,對外物的否定,隱藏在淡泊名利的外衣下,唯有如莊子這樣有慧眼的人才能洞察的。畢竟,宋榮子這種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沒有像武則天這麼強烈、明顯。武則天評價人時,曾說過「對我好的人是好人,對我壞的人是壞人」。武氏的肯定觀與否定式,完全與「物我合一」無緣。

    

    當然,武則天不追求「物我合一」的快感,她追求權力的快感。因追求權力的快感充滿著扭曲一切的力量,而「物我合一」的快感是一種與天地精神共往來的平靜力量

                                                          (2020.11.28)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順應自然:莊子崇尚天人合一
    順應自然:莊子崇尚天人合一莊子作為中國傳統文明中,最偉大的精神領袖之一,其深邃、樂觀、豁達的人生哲學,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獨樹一幟、別開生面的奇葩。而洋溢在莊子文哲著作中的樂觀精神,人文關懷, 早已成為當代國人人文精神的典範。
  • 《莊子》:曠達逍遙,天人合一
    在他看來,順從天道,自然而為,不為物累,方能曠達處世,泰然逍遙。所以《莊子·逍遙遊》裡說:「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即順應自然的規律,把握六氣的變化,遊於無窮的境域,便無須依賴外物。然而,世人總有「機心」,心為俗物所羈絆,便難以達到真正的逍遙自由。如《莊子·養生主》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 古人為何看重「物我合一」?從蠶桑文化觀古人如何對待世界萬物
    物我合一在古代其實不僅僅作為藝術境界的目標,作為一個農業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在古代哲學的發展過程中,物我合一伴隨著「民以食為天」的思想,逐漸發展成了對生活的追求。「物我合一」思想的萌芽與發展1.「物我合一」思想的辯證出現「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 古人為何看重「物我合一」?從蠶桑文化觀古人如何對待世界萬物
    物我合一在古代其實不僅僅作為藝術境界的目標,作為一個農業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在古代哲學的發展過程中,物我合一伴隨著「民以食為天」的思想,逐漸發展成了對生活的追求。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出自《莊子·齊物論》這大概是古代中國關於「物我合一」最早的思辨文獻,這段話的內容以莊周夢蝶的故事引出了到底是蝴蝶夢中變成了莊周,還是莊周夢中變成了蝴蝶的問題?進而思考出了「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齊物我、齊是非的思想結論。
  • 故事:《莊子》:什麼是「天人合一」?
    經過七個不眠之夜的思考,莊子休通過反思,確立了自己的本根論和方法論。他張開雙臂,向西偏的殘照,向山間斷流,向殘枝敗柳以及可怕的獸骨屍首大聲宣讀自己得哲學詩篇:「芸芸眾生,請側耳傾聽罷!我將告訴你們,自然的本源,自然的本質!
  • 莊子思想:「形」「心」「神」合一
    (《莊子·齊物論》)「道與之貌,天與之形」(《莊子·德充符》)「夫大塊載我以形」(《莊子·大宗師》)等等,莊子通過對這些萬物形體的描述,在於強調「形」為個體自然從「道」而得,為進一步論述「德」與「形」「心」「神」的關係做好鋪墊。「形」在莊子思想中,有時又與「神」互為通用,表達對外在之物窘惑自我個體身心的一種批判。
  • 物我合一
    這首詩告訴我們「物我合一」的道理。外在的山河大地,也就是我們內心的山河大地;外在的大千世界,也就是我們內心的世界。物與我之間,沒有分別。我們如果把物、我調和起來,好比一棵樹,雖然接受同樣的陽光、空氣及水分,但是各枝葉卻又不同的生機,彼此又無礙地共存於同一棵樹。   因此,宇宙世間在現象上儘管千差萬別,在禪的本體上,還是一個。
  • 物我合一:教育的境界
    中國傳統哲學中有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這也是一種工作與藝術所追求的境界。
  • 莊子《齊物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視野下的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理念
    文中,莊子首先以南郭子綦的形體語言和喪我(指無我)之言,直指達至天人合一之境的必要條件,在於必須深悟天地人三籟,特別是須聽得到聽得懂自然的天籟之音,也就是必須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的至高境界和行為規範。莊子藉助南郭子綦之口,以自然之風飄蕩天地間來啟迪其弟子,天地人之間的關聯一如天地間的竅門(竅穴),山林樹木乃至人身及人文之物皆有相形之物與之相互作用,聲音雖各不相同但都是群體合唱,且前後相隨並相互應和,但終究是自然之力,也就是命運共同體的合力決定一切(所謂泠風飄風的應和,乃至於厲風濟則眾竅為虛)。
  • 莊子: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真正的寧靜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孔子忙跟上去問:「我一開始以為遇到了水鬼了呢,再仔細看是個人,你可真不簡單,請問在驚濤駭浪之間如履平地,你是怎麼做到的?」男子說:「我也不知道我是怎麼做到的,『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我不用費力地去做什麼,就是跟隨著波浪順勢而為,它讓我浮出來我就浮出來,它讓我沉下去我就沉下去,由著水性而已。」
  • 讀《小石潭記》,看因官場失意,而踏入唐朝文化殿堂的柳宗元
    最為難得的是言之有物,借物抒情,很好地體現了柳宗元在古文運動中所倡導的文道合一、以文明道。《小石潭記》是「永貞革新」失敗後,柳宗元被貶永州的第四年所創作的。這期間,親人的不幸離世,政敵的惡意中傷,致使柳宗元的悲憤之情愈積愈深,縱使寄情山水,也難以自拔。
  • 漁翁(柳宗元)
    [詩詞古文]漁翁(柳宗元)(本文約580個字)漁翁柳宗元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悄悄地我來過,正如我悄悄地走。我來去自如,我無牽無掛,我自由自在、生於自然、融入自然。餓了釣魚吃,渴了有清泉,做飯有山竹,取材自然,效法自然,歸於自然。西巖上那一片雲,你不認得我,我也不認得你。
  • 物我合一有時,物我兩忘有時.
    [2013年7月17日]    以前看《紅樓夢》,看到麝月抽到的籤上寫著「開到荼蘼花事了」,覺得很傷心。其實是瞎傷心,因為根本不知道荼蘼是什麼,也根本不知道這句詩的意思是什麼。如果這生命之樹,在任何季節裡,都只是誠實地生長,它自然就會是它該有的樣子——這樣子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承擔也可以,削減也可以,因為完美不止一種。    最近因為搬家而變賣家中物品,賣了二三十件的時候,愛米莉說:拍賣吧,免得有朋友總是趕不上。我覺得她說得對,因為從「先到先得」改為「限時出價,高者得之」,規則在修改,結果也就在修改。我覺得好極了,因為公平不止一種。
  • 莊子《齊物論》篇小議:什麼是「齊物」?
    前言:莊子用五個故事論述什麼是「齊物」,齊物論是道家思想的方法論,如何能達到「齊物」的境界,下面根據《莊子.內篇.齊物論》原文作一下小議。故事一: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莊子借長梧子之口說出他的看法:「黃帝聽了這話還疑惑不解,何況是孔子呢?聖人依傍日月,胸懷宇宙,與萬物合一,進入混沌狀態,尊卑貴賤一體,萬物皆自然之化。麗姬原是麗戎之人,被晉國抓走的時候痛哭流涕,可是成為晉王寵夫人的時候卻後悔當初的傷心,我又怎麼能知道死去的人不會後悔當初的求生呢?孔子和你都是在做夢,我說這話的時候,未嘗不是我在夢?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宋明時期,天人合一思想發展成為佔據主導地位的社會文化思潮,幾乎為各派思想家所接受,雖然他們的學說有著一定的差異,但都認為「天人合一」是人的自覺。張載在中國文化史上首次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題,並在名著《西銘》中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著名觀點:天地猶如父母,人與萬物都是天地所生,民眾百姓是我的兄弟姐妹,萬物是我的親密朋友,人與萬物、自然處於和諧、均衡與統一之中。
  • 與丫頭讀《莊子》5,逍遙篇之朝菌不知晦朔,天人合一的莊子
    我:丫頭,知道朝菌是什麼嗎?丫頭:早上的菌菇麼?我:嗯,差不多意思。早上長出來的菌類。丫頭:那晦朔怎麼解釋呀?我:晦指黑夜,朔指黎明。早晨生長出來的菌類無法分辨白天黑夜。丫頭:「如果我能看得見 就能輕易地分辨白天黑夜」,看來它也適合唱這首歌哦。丫頭:「蟪蛄不知春秋」就是知了不能分辨春天和秋天的不同?
  • 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永州八記》中柳宗元的自我投射
    在中唐文壇,柳宗元的散文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他對於各種題材都能得心應手。除了應制奉和的作品,他也寫了不少文學性作品。前不久我寫過他的人物傳記,這次想聊一聊他的山水遊記。《永州八記》可以說是柳宗元山水遊記的代表作。這八篇遊記頗為短小、意脈相連而又獨立成篇,以作者遊覽的蹤跡為線索,展現的是永州西山及其附近的八處風景。
  • 如何理解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
    所以在莊子的道的哲學思想下,莊子有幾個部分的哲學思想。其中最為核心的是齊物論。齊物論中又包括了齊萬物、齊物我、齊生死、齊人我、齊吾我等思想。具體來講,莊子認為,既然世界萬物包括人都是道的一部分,那麼從本質上講,萬物的每一個物體、人之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是道的體現。雖然他們在具體形態上有所不同,但他們的本質是一樣的。
  • 莊子所宗所師的天地之道在於天人合一的自然體驗
    所以,只有深刻把握二者間的內在關聯,才不致於陷入主觀認知對於客觀存在的違背,實現順應自然基礎上的天人合一,體悟真人境界下的真知灼見。一、真人之悟莊子首先著眼於人們應回歸現實人生的真人境界,或許這也是對時人悖道逆行、失情失性於自然本真的當頭捧喝。莊子從古代真人的品行刻劃入手,指出人類順天應人的歷史緣由和傳承軌跡。
  • LEAD 立德人物|道家先賢莊子,不慕世俗,物我兩忘
    莊子,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代表作為《莊子》,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列被稱為「老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