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

2020-12-07 好玩的國學

莊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中,最具有思辨精神最具有哲學思考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辨,遠遠超過同時代的哲學家。他的哲學體系,是建立在老子得道的哲學的基礎上的。老子認為,道是世界存在的起源、運行的根據,是形而上的規律上的規律。老子認為,道是無形的,但是又在起作用。世界上的一切,當然包括人類,也是在道的支配之下。那麼道是按照什麼規律運行的呢?老子認為是道法自然。就是一切都是他應該有的樣子。沒有人為幹涉,一切都是自然行為。

在老子思想的基礎上,莊子也認為,道是「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道是無窮無盡的,是無處不在的,是支配一切的。是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莫知其高,莫知其終」的境界。道支配一切,所以人也在其中。人的價值應該在道中實現,人的社會價值觀、生死觀等,也應該是道法自然的。

所以在莊子的道的哲學思想下,莊子有幾個部分的哲學思想。其中最為核心的是齊物論。齊物論中又包括了齊萬物、齊物我、齊生死、齊人我、齊吾我等思想。

具體來講,莊子認為,既然世界萬物包括人都是道的一部分,那麼從本質上講,萬物的每一個物體、人之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是道的體現。雖然他們在具體形態上有所不同,但他們的本質是一樣的。就像你站在太空看地球一樣,那些原來差別很大的東西,就變得一樣了。莊子用他的齊物論告訴我們,這世界和人,本來沒有差距,沒有界限,我與別人,也沒有差距沒有界限,再繼續延伸到社會價值觀上,所謂的是非榮辱、成功失敗富貴貧賤,在本質上看,也沒有差距。我與物本來就是天地的一部分,沒有差別。但是某種觀念讓我們和天地、人類發生了區別,這就像是人為地把天地和我,關在了一個籠子裡。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謬論,是困境。而自然大道是無限的,人為地劃定了標準,這就是束縛了人的心,阻斷了人與天地的交流合一。

很顯然,莊子這是在批評儒家思想。因為在莊子看來,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就能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原文:

夫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這裡基於一個莊子的基本理論,即天地詩歌無窮的開放的系統,人也是天地的一部分。人不是活在什麼別的地方,他就是在無窮無盡地受到道的支配的自然中。莊子說你看野獸身上的秋天長出來的細毛,看起來那是很細小的。但要是和那些小到我們根本看不見的東西比起來,那肯定是大的,泰山是大的,但是要無窮無盡的宇宙比,就是極其渺小的。夭折的人是短壽的,但要是和那些蜉蝣的蟲子比起來,是長壽了,同樣彭祖活了800歲算是長壽了,但要是和那些生長了萬年的大木比起來,又算是短壽了。所以,世界上的所有物體的差異性只是相對的,而同一性則是絕對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就是與天地同在,萬事萬物與我沒有任何差別了,我就是萬物,萬物就是我。

事實上,人永遠也不可能做到這種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但莊子為何還要追求這種境界呢?莊子是強調人的靈魂和精神的自由的,要自由就不能受到限制,就要擺脫有所待,這樣才能實現逍遙。問題是,世界是無限的,是沒有界限的,人本來應該與天地同在,而被認為的觀念畫了一個框,把我們都圈起來了,所以人生得不到自由,只有齊物才能拯救我們,讓我們跳出觀念的牢籠,實現與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的境界。

相關焦點

  • 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如何理解?
    莊子書很不好讀,反覆讀過幾篇,都難以把握住它的思想內涵。比如,《齊物論》裡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萬物如如何與我「為一」?著實難以捉摸。如何能說成是一呢?這裡隱含的假設是,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一個整體的不同部分。每一事物都構成為宇宙一個要素。對於所有事物而言,沒有彼此你我之分,只有當我們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某一局部時,才會產生彼此你我的分別。比如說,我將自己看作「此」,那麼異於我身體的所有事物就是「彼」。相反的,如果異於我自己的某一事物視自己為「此」,那麼我就成為「彼」了。
  • 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今譯:天地和我同生並存,而萬物與我合而為一。古代經典的開始是很有意思的,可以約略窺見其中所包容的精神世界。《論語》開始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而》),呈現一個「敏而好學」的教育家形象。
  • 道教讀書 |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後代文人多以儒學,或者說再以後的人,以宋明理學來研究「天人合一」,總結起來,推崇以「人」為核心的「天人合一」。而莊子的「天人合一」則把「天」置於核心。那麼,且來看看莊子是如何闡釋自己的「天人合一」的。莊子在《齊物論》中談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被許許多多研究莊子的學者、各路大師做過不同的翻譯和理解。其中南懷瑾在他的《莊子講記》中解釋道,「天地是與我同存的,萬物是與我同一的」。
  • 從莊子的維度俯瞰世界: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當然,大魚不研究科學,也不懂高深的科學技術,這裡提到以上話題,是因為看這個節目過程中,兩位老師的某些觀點、切入點和莊子的話「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此話怎講?出處《莊子》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外篇和雜篇是莊子以後的人所著,只有七篇內篇大概是出自莊子本人之手,我們最常說的《逍遙遊》是第一篇,《齊物論》是《莊子》第二篇,「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就是出自《齊物論》。《齊物論》,如其名,就是「萬物一齊」的意思。《齊物論》闡述了莊子的辯證思維。
  • 淺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後代文人多以儒學,或者說再以後的人,以宋明理學來研究「天人合一」,總結起來,推崇以「人」為核心的「天人合一」。而莊子的「天人合一」則把「天」置於核心。那麼,且來看看莊子是如何闡釋自己的「天人合一」的。莊子在《齊物論》中談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被許許多多研究莊子的學者、各路大師做過不同的翻譯和理解。
  • 莊子為什麼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書很不好讀,反覆讀過幾篇,都難以把握住它的思想內涵。比如,《齊物論》裡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萬物如如何與我「為一」?著實難以捉摸。如何能說成是一呢?這裡隱含的假設是,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一個整體的不同部分。每一事物都構成為宇宙一個要素。對於所有事物而言,沒有彼此你我之分,只有當我們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某一局部時,才會產生彼此你我的分別。比如說,我將自己看作「此」,那麼異於我身體的所有事物就是「彼」。相反的,如果異於我自己的某一事物視自己為「此」,那麼我就成為「彼」了。
  • 《莊子》內篇齊物論例解(七)「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上一節講了人們因為對事物的認知深入程度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見解,並且都以為自己是對的,進而炫耀於人,莊子以此舉了三個人來作證明。進一步的講解了"聖人無己",「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上節回顧就到這裡,這一節將要講的是莊子所言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理念。
  • 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有多偉大?
    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觀念,是無任何宗教背景而產生的偉大思想,因為當心景擴張到無窮大時,當天地、萬物與我結合為一時,自然就會與天地精神往來,自然就會與造物者為友矣,此句的氣魄比慈悲心或仁心或博愛心更為宏大,更為接近自然而然,因為在此句的背後,不需要類似宗教中的極樂世界或天堂作其假
  • 道家——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道家——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從上篇筆記的那段到本文這段,中間還有一大段,這裡大概講講:莊子說,道真的在虧掉嗎?當然沒有,因為道是絕對的,絕對的東西沒有成與虧。所以舉了三個音樂家的例子,告訴你,只要你真的愛好,真的專心在某一方面去努力,你就能接近道了。像那種只會耍嘴皮子,坐而論道的人,是不可能見道的。
  • 莊子的逍遙:遊於世界之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真人之所以能在世界之內保持自身的自由,這在於他有道的守護。天地精神讓真人能立於自身,而不依賴於他者。同時,真人既不讓自身成為高於萬物的主宰,也不讓成為它們的奴僕,而是與它們建立了一種朋友般的關係。
  • 王者背後的莊周: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翩翩起舞,悠然自得,但夢醒之後卻不禁疑惑:到底是我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我呢?寓言中涉及到了如何確切地區分真實與虛幻、生死物化的思想觀點。以及相對主義和不可知論的認識論。何為生死物化?即泯除事物差別,彼我同化的精神境界。
  • 品莊論道: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三分鐘領悟這種境界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出自《莊子·齊物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天地」代表的是整個宇宙,而不專指「天」和「地」。那麼與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是種什麼樣崇高的境界呢,道家的話其實雖然難以理解,卻都是很樸素的道理。說到「道」,很多人都會想到「玄學」或是「神仙法術」。其實道家與道教有本質上的不同,道家講的是治國、修身的哲學,而不是煉丹成仙的法術,這裡用道家的角度理解這句話。
  • 品莊論道: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三分鐘領悟這種境界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出自《莊子·齊物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天地」代表的是整個宇宙,而不專指「天」和「地」。那麼與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是種什麼樣崇高的境界呢,道家的話其實雖然難以理解,卻都是很樸素的道理。說到「道」,很多人都會想到「玄學」或是「神仙法術」。
  • 莊子 齊物論 四 天地與我並生 萬物與我為一
    原文節選:夫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兩大傳播途徑在這裡按照這兩條不同的傳播途徑,大概可以把受眾分為兩撥人,其中一波是古代傳統文化和思想的愛好者,他們喜歡研究各種古時候的典籍,如《道德經》、《論語》、《莊子》之類。而這句話又正好出自於《道德經》之中,所以自然就會有所了解。
  • 萬物與我為一:莊子的「完整系統認知法」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的文採實在太美,一不留神就會把它的真實價值忽略了。這段文字聽上去像是在吹牛或說瘋話,但在不明覺厲之餘,我們要驚嘆於莊子的偉大:他用及其簡單的隱喻方法,告訴我們關於一個「完整的世界觀」:我們的世界是兩個世界交互而成的,一個是看得見的世界(「顯性世界」),一個是看不見的世界(「隱形世界」)。
  • 《齊物論》點題 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在前面有幾個高潮告訴我們:天地一指,萬物一馬。高潮結論一起來,像颱風驟起,海水倒灌,水流到平地,一點小水都沒有,到最後「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這個高潮到了最高峰。這就是莊子,代表了中國文化的那個道,《齊物論》點題了!
  •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傳統哲思催生了這部舞劇
    「天地交,萬物生。」這句出自漢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楊雄的話促成了舞劇《萬物生》。9月27日—9月30日,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上海戲劇學院青年舞蹈團聯合製作原創大型舞劇《萬物生》首演,以古代神話中的月神、三青鳥為線索,在宇宙背景下將生命盛衰循環的歷程展現出來,充滿對生命之路的祈願和祝福。
  •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佛道儒的「萬物一體」指的是什麼?
    《孟子》裡「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都體現出天人合一、萬物一體之意。道家認為,天地萬物都來自同一個「道」,人與萬物同為一體,萬物平等,融合為一,「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莊子《齊物論》——天地一指,萬物一馬,道通為一(一)
    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莊子這句話從字面意思解釋就是,用手指來說明手指不是手指,不如用非手指來說明手指不是手指,用白馬來說明白馬不是馬,不如用非馬來說明白馬非馬。天地無非一指,萬物無非一馬,沒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