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中,最具有思辨精神最具有哲學思考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辨,遠遠超過同時代的哲學家。他的哲學體系,是建立在老子得道的哲學的基礎上的。老子認為,道是世界存在的起源、運行的根據,是形而上的規律上的規律。老子認為,道是無形的,但是又在起作用。世界上的一切,當然包括人類,也是在道的支配之下。那麼道是按照什麼規律運行的呢?老子認為是道法自然。就是一切都是他應該有的樣子。沒有人為幹涉,一切都是自然行為。
在老子思想的基礎上,莊子也認為,道是「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道是無窮無盡的,是無處不在的,是支配一切的。是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莫知其高,莫知其終」的境界。道支配一切,所以人也在其中。人的價值應該在道中實現,人的社會價值觀、生死觀等,也應該是道法自然的。
所以在莊子的道的哲學思想下,莊子有幾個部分的哲學思想。其中最為核心的是齊物論。齊物論中又包括了齊萬物、齊物我、齊生死、齊人我、齊吾我等思想。
具體來講,莊子認為,既然世界萬物包括人都是道的一部分,那麼從本質上講,萬物的每一個物體、人之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是道的體現。雖然他們在具體形態上有所不同,但他們的本質是一樣的。就像你站在太空看地球一樣,那些原來差別很大的東西,就變得一樣了。莊子用他的齊物論告訴我們,這世界和人,本來沒有差距,沒有界限,我與別人,也沒有差距沒有界限,再繼續延伸到社會價值觀上,所謂的是非榮辱、成功失敗富貴貧賤,在本質上看,也沒有差距。我與物本來就是天地的一部分,沒有差別。但是某種觀念讓我們和天地、人類發生了區別,這就像是人為地把天地和我,關在了一個籠子裡。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謬論,是困境。而自然大道是無限的,人為地劃定了標準,這就是束縛了人的心,阻斷了人與天地的交流合一。
很顯然,莊子這是在批評儒家思想。因為在莊子看來,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就能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原文:
夫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這裡基於一個莊子的基本理論,即天地詩歌無窮的開放的系統,人也是天地的一部分。人不是活在什麼別的地方,他就是在無窮無盡地受到道的支配的自然中。莊子說你看野獸身上的秋天長出來的細毛,看起來那是很細小的。但要是和那些小到我們根本看不見的東西比起來,那肯定是大的,泰山是大的,但是要無窮無盡的宇宙比,就是極其渺小的。夭折的人是短壽的,但要是和那些蜉蝣的蟲子比起來,是長壽了,同樣彭祖活了800歲算是長壽了,但要是和那些生長了萬年的大木比起來,又算是短壽了。所以,世界上的所有物體的差異性只是相對的,而同一性則是絕對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就是與天地同在,萬事萬物與我沒有任何差別了,我就是萬物,萬物就是我。
事實上,人永遠也不可能做到這種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但莊子為何還要追求這種境界呢?莊子是強調人的靈魂和精神的自由的,要自由就不能受到限制,就要擺脫有所待,這樣才能實現逍遙。問題是,世界是無限的,是沒有界限的,人本來應該與天地同在,而被認為的觀念畫了一個框,把我們都圈起來了,所以人生得不到自由,只有齊物才能拯救我們,讓我們跳出觀念的牢籠,實現與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