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莊子的維度俯瞰世界: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2020-08-28 古代哲學思考

梁冬

在梁冬對話尹燁的系列節目中,兩位老師的對話似乎將我們帶到了另一個世界,尤其是在說到細菌這個話題的時候,當我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是由不可計數的細菌組成,且這種細菌比我們作為人而存在之前,已經存在了更漫長的時間的時候,我懵然間覺得自己就是天地間一顆微塵,甚至比不過微塵的大小。如果說探知大地天空宇宙讓人類自我感覺藐小之渺小,同樣的,在探知微生物、基因等等微小世界的時候,人類會有同樣的感覺,這已經不是蚍蜉和大樹的對比。這個世界很大,比我們所見所聞所知的所有的一切更大,已知很多,未知更多。建議大家閒暇之際,搜搜《覺者》這一些列的節目看一看,一定會大有收穫。

當然,大魚不研究科學,也不懂高深的科學技術,這裡提到以上話題,是因為看這個節目過程中,兩位老師的某些觀點、切入點和莊子的話「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此話怎講?

出處

《莊子》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外篇和雜篇是莊子以後的人所著,只有七篇內篇大概是出自莊子本人之手,我們最常說的《逍遙遊》是第一篇,《齊物論》是《莊子》第二篇,「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就是出自《齊物論》。

《齊物論》,如其名,就是「萬物一齊」的意思。《齊物論》闡述了莊子的辯證思維。和老子一樣,在這一篇中,莊子看到了萬物的不同、事物的多面性、不確定性和相對性;而與老子不同的則是,老子將所見所聞所思最終融入到了生活、政治中,終將使其成為一種「智巧」,莊子則是將如是所聞所見所思升華到了又一個高度,那就是「萬物一齊」,世間萬物本質上都是同一的。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齊物論》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尤其是在道家,「一」是一個非常具有概括和總結意義的符號,在這裡,莊子也說到「一」,有許多人,從許多方面闡述過它的含義。我認為,這裡的「一」可以有一個非常時髦的同義詞,那就是「維度」。

維度

維度是現在很流行的一個詞彙,線是一維,面為二維,立體三維,我們就是三維人,生活在三維空間,我們所思所想當然也被局限在這個範圍之中。人們固有的思維模式很難脫離這個限制,想像四維,甚至更高維,對於目前的我們來說非常難,幾乎毫無頭緒。關於維度嚴謹的科學上的意義大魚不懂,但是在思想維度上,我們可以藉此理解莊子的高度。

莊子就是站在更高的維度上來看這個世界的。

前面我說過,《齊物論》中大篇幅的說到世間萬物的不同,又「復通為一」,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狼捕殺山羊,對於被捕的山羊來說,是死,是終結,是毀滅;對於狼而言,卻是生,是延續。再說做飯,對於燃料而言,是消耗,對於食材而言,那就是新生。這樣的例子繁不勝舉,我們從中可以發現,生死是相對而言的,同理是非、好壞等等都是相對而言的,這些都是根據人的經驗知識來做出的判斷。若是撇開人的視角,我們再上升到一個高度來看待這些問題,這些事情又會是什麼樣子的呢?比如說,從大自然的角度來看。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

很顯然,我們上升一下視角,從作為「人」局限跳出來,在更高的角度來看待前面所說的生死是非,這些就會變成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狼和羊的生死不過是最尋常的大自然的法則。從大自然的高度來說,甚至於狼和羊這個簡單鏈條中,生死這件事情早就不是考慮的重點了,大自然對其是一視平等的。

克萊因瓶:科學家窮其智慧無法製造出來的瓶子(四維模擬)

我們從人的視角,上升到大自然的視角,依次上升,直到「玄之又玄」的「道」的高度來看待世間一切,這世間可不就是「萬物一齊」?

同樣的世界,為什麼莊子看到的卻是不同景色?因為莊子所站的維度和我們不同啊。

莊子的超脫

在聽尹燁老師的談話中,有幾句話我記憶深刻:

學習最大的特別不是讓你變得全能,而是讓你開始變得不害怕未知。已知圈越大,未知圈更大,學的越多,不知道的就越多。……大家到一定程度下都想不通了,只能升維,不要在我的理論下繼續在二維的平面去擴,要升起了,哪怕升高一點點,就可以無限的看見我的邊界在哪裡……——梁冬對話尹燁

很顯然,莊子已經不再局限於「人」的這個維度去看待這個世界,他從天地的角度,從道的高度去看待芸芸眾生,又回歸於萬物,在「萬物」與「一」之間自由的轉換。所以,莊子在對待生死、是非、名利等等諸多方面有著舉世不同的態度和觀點。在這方面,莊子比老子站在了更高的層次上。

當然,超脫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首先是身纏凡世,再有參透,最後才是真正的超然,這種超然是一種精神上的超越,並不能帶了所謂的長生或者社會財富。莊子這種超然被懷疑有悲觀主義色彩,缺乏人生積極意義。其實關於這後一點的評價有失偏頗,畢竟要讓一位看慣了IMAX-3D立體電影的觀眾去看一臺黑白電視畫面,是有些強人的所難了。

最後

我們真的很難到達莊子的高度,可能一生難有「俯瞰眾生」的體會和感悟,但是莊子的哲學和思想卻可以在生活上給與我們深刻的啟發,尤其是在遇見難以抉擇時,站的高一點,會發現更多的選擇和機會。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人,在對待生活,生命時,萬萬不能丟掉敬畏心。這個世界真的很大。

相關焦點

  • 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今譯:天地和我同生並存,而萬物與我合而為一。古代經典的開始是很有意思的,可以約略窺見其中所包容的精神世界。《論語》開始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而》),呈現一個「敏而好學」的教育家形象。
  • 莊子的逍遙:遊於世界之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真人之所以能在世界之內保持自身的自由,這在於他有道的守護。天地精神讓真人能立於自身,而不依賴於他者。同時,真人既不讓自身成為高於萬物的主宰,也不讓成為它們的奴僕,而是與它們建立了一種朋友般的關係。
  • 如何理解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
    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莫知其高,莫知其終」的境界。道支配一切,所以人也在其中。人的價值應該在道中實現,人的社會價值觀、生死觀等,也應該是道法自然的。所以在莊子的道的哲學思想下,莊子有幾個部分的哲學思想。其中最為核心的是齊物論。齊物論中又包括了齊萬物、齊物我、齊生死、齊人我、齊吾我等思想。
  • 莊子為什麼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書很不好讀,反覆讀過幾篇,都難以把握住它的思想內涵。比如,《齊物論》裡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萬物如如何與我「為一」?著實難以捉摸。如何能說成是一呢?這裡隱含的假設是,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一個整體的不同部分。每一事物都構成為宇宙一個要素。對於所有事物而言,沒有彼此你我之分,只有當我們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某一局部時,才會產生彼此你我的分別。比如說,我將自己看作「此」,那麼異於我身體的所有事物就是「彼」。相反的,如果異於我自己的某一事物視自己為「此」,那麼我就成為「彼」了。
  • 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如何理解?
    莊子書很不好讀,反覆讀過幾篇,都難以把握住它的思想內涵。比如,《齊物論》裡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萬物如如何與我「為一」?著實難以捉摸。如何能說成是一呢?這裡隱含的假設是,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一個整體的不同部分。每一事物都構成為宇宙一個要素。對於所有事物而言,沒有彼此你我之分,只有當我們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某一局部時,才會產生彼此你我的分別。比如說,我將自己看作「此」,那麼異於我身體的所有事物就是「彼」。相反的,如果異於我自己的某一事物視自己為「此」,那麼我就成為「彼」了。
  • 淺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後代文人多以儒學,或者說再以後的人,以宋明理學來研究「天人合一」,總結起來,推崇以「人」為核心的「天人合一」。而莊子的「天人合一」則把「天」置於核心。那麼,且來看看莊子是如何闡釋自己的「天人合一」的。莊子在《齊物論》中談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被許許多多研究莊子的學者、各路大師做過不同的翻譯和理解。
  • 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有多偉大?
    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觀念,是無任何宗教背景而產生的偉大思想,因為當心景擴張到無窮大時,當天地、萬物與我結合為一時,自然就會與天地精神往來,自然就會與造物者為友矣,此句的氣魄比慈悲心或仁心或博愛心更為宏大,更為接近自然而然,因為在此句的背後,不需要類似宗教中的極樂世界或天堂作其假
  • 莊子 齊物論 四 天地與我並生 萬物與我為一
    原文節選:夫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
  • 《莊子》內篇齊物論例解(七)「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上一節講了人們因為對事物的認知深入程度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見解,並且都以為自己是對的,進而炫耀於人,莊子以此舉了三個人來作證明。進一步的講解了"聖人無己",「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上節回顧就到這裡,這一節將要講的是莊子所言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理念。
  • 道家——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道家——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從上篇筆記的那段到本文這段,中間還有一大段,這裡大概講講:莊子說,道真的在虧掉嗎?當然沒有,因為道是絕對的,絕對的東西沒有成與虧。所以舉了三個音樂家的例子,告訴你,只要你真的愛好,真的專心在某一方面去努力,你就能接近道了。像那種只會耍嘴皮子,坐而論道的人,是不可能見道的。
  • 王者背後的莊周: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認為夢與醒,生與死都是「道」所演化出來的不同物象,因此不必再去追究到底是蝴蝶變成了莊周還是莊周變成了蝴蝶。臺詞:「蝴蝶是我,我就是蝴蝶」就非常明確地表現出莊周「物我同化」的思想。02.死亡,美妙的長眠,值得高歌一曲。
  •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傳統哲思催生了這部舞劇
    「天地交,萬物生。」這句出自漢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楊雄的話促成了舞劇《萬物生》。9月27日—9月30日,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上海戲劇學院青年舞蹈團聯合製作原創大型舞劇《萬物生》首演,以古代神話中的月神、三青鳥為線索,在宇宙背景下將生命盛衰循環的歷程展現出來,充滿對生命之路的祈願和祝福。
  • 品莊論道: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三分鐘領悟這種境界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出自《莊子·齊物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天地」代表的是整個宇宙,而不專指「天」和「地」。那麼與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是種什麼樣崇高的境界呢,道家的話其實雖然難以理解,卻都是很樸素的道理。說到「道」,很多人都會想到「玄學」或是「神仙法術」。其實道家與道教有本質上的不同,道家講的是治國、修身的哲學,而不是煉丹成仙的法術,這裡用道家的角度理解這句話。
  • 品莊論道: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三分鐘領悟這種境界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出自《莊子·齊物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天地」代表的是整個宇宙,而不專指「天」和「地」。那麼與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是種什麼樣崇高的境界呢,道家的話其實雖然難以理解,卻都是很樸素的道理。說到「道」,很多人都會想到「玄學」或是「神仙法術」。
  • 萬物與我為一:莊子的「完整系統認知法」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的文採實在太美,一不留神就會把它的真實價值忽略了。這段文字聽上去像是在吹牛或說瘋話,但在不明覺厲之餘,我們要驚嘆於莊子的偉大:他用及其簡單的隱喻方法,告訴我們關於一個「完整的世界觀」:我們的世界是兩個世界交互而成的,一個是看得見的世界(「顯性世界」),一個是看不見的世界(「隱形世界」)。
  •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佛道儒的「萬物一體」指的是什麼?
    《孟子》裡「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都體現出天人合一、萬物一體之意。道家認為,天地萬物都來自同一個「道」,人與萬物同為一體,萬物平等,融合為一,「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莊子:天地一指萬物一馬!
    很有意思的是,辯論大師莊子不喜歡辯論。這是因為莊子和辯論大師們觀察世界的角度不同。俗世之人觀察世界看到的是表面現象,而莊子則是站在無限高遠的角度,用道的視角,像鏡子一般如實反映事物的本質。俗世之人認為的彼此對立、是非榮辱,在莊子看來,其實沒有任何區別,因為彼此對立、是非榮辱,都是出自於人的內心的價值判斷,而這種價值判斷,來自於人的內心,是偏於一私、拘於一隅的。如果我們讀到後面的《秋水》篇,看到莊子寫河伯在秋水泛濫時候,覺得「天下之美盡在己」而洋洋自得,但當他到了汪洋大海的時候,這時候才覺得天地之無限,自己不過是井底之蛙而已。
  • 《齊物論》點題 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在前面有幾個高潮告訴我們:天地一指,萬物一馬。高潮結論一起來,像颱風驟起,海水倒灌,水流到平地,一點小水都沒有,到最後「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這個高潮到了最高峰。這就是莊子,代表了中國文化的那個道,《齊物論》點題了!
  • 「每日一習話」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講話中他引用「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等古語指出,當人類合理利用、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常常是慷慨的;當人類無序開發、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必然是無情的。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出自《齊物論》。大意為,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是一體的。喻指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應和諧相處。
  • 傳統之化的宇宙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在《論語》上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也就是說仁慈博愛的心來自於對父母的孝和對兄弟的友悌。用《莊子》所說的的話,就是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那麼這個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東西其實就是我們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