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莊論道: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三分鐘領悟這種境界

2020-12-15 浮遊江湖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出自《莊子·齊物論》。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天地」代表的是整個宇宙,而不專指「天」和「地」。那麼與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是種什麼樣崇高的境界呢,道家的話其實雖然難以理解,卻都是很樸素的道理。

說到「道」,很多人都會想到「玄學」或是「神仙法術」。其實道家與道教有本質上的不同,道家講的是治國、修身的哲學,而不是煉丹成仙的法術,這裡用道家的角度理解這句話。

《老子》曰:世人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老子》的這句話,與《齊物論》的思想大致相同。

世界上真的有美醜之分嗎?真的有善惡之分嗎?

我請舉幾個例子。

一、在黑奴貿易合法的時代,歐洲人中幾乎沒人認為這樣的買賣是邪惡的,也沒有人將黑奴當過真正的人類,而是只把他們當成與人類相似的禽獸,當時的人都覺得黑奴貿易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善行」。

而現在呢?人類都將「人人平等」視作最高的美德,黑奴貿易被認為是自私且無人性的「惡行」。

二、「三寸金蓮」在中國很出名,古代的女子從小就會裹足,不論男女老幼都將這種畸形的腳視作美女的標配。但是如果按照現代中國人的審美來說,三寸金蓮不僅毫無美感可言,甚至畸形得令人噁心、想要嘔吐。

在古代,三寸金蓮是美的標配,而在現代,三寸金蓮卻是實實在在的醜陋與噁心。

這兩個有代表性的例子就足以看出,人類評定美、醜、善、惡是沒有標準可言的,歷史上曾視為美、善的事物,到了現代就可能被視為絕對的醜與惡。

所以《老子》說:世人都知道什麼叫「美」,「惡」就被凸顯出來了。世人都知道什麼叫「好」,「不好」就被凸顯出來了。

世上有一些人,他們的力量足以判定一件事物是美還是惡,大部分人相信他們,他們認定的美,世人就加以歌頌,他們認定的惡,世人就加以抵制。這才是美與惡出現的原因。

原來美與惡就是這樣被評定的,那麼既然美與惡都是人類評定出來的,美惡的劃分就沒有意義了。

《列子》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宋國人,他把世人認為是醜的東西視作美麗,把世人認為是惡的東西視作善行,全村的人都以為他痴了、狂了。他的父親很是擔憂,就遠離家鄉去找一個哲人想辦法,路上遇到了老子,把他兒子的情況告訴給了老子。老子說:「你的兒子沒瘋,瘋的是你……一個人的瘋癲的思想不足以影響一個鄉村,一個鄉村瘋癲的思想不足以影響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瘋癲的思想不足以影響整個天下,但若是全天下都瘋癲了,還有誰可以挽回、拯救呢?」

在古代,宗教是解釋一切的真理,在現代,科學是解釋一切的真理,那麼在將來,什麼才是真理呢?古人對宗教深信不疑,現代人覺得這很可笑、愚蠢,現代人認為古人都是《列子》這個故事中的狂人,當時的人都處在老子所說天下人都「瘋癲」,沒人可以挽回的的狀態。

可現代人認定的真理,就不會被後世人反駁嗎?

那麼什麼才是真理呢?

在莊子的時代,就出現了儒、墨兩家互相詆毀攻擊的情況,儒家和墨家雖然都提倡仁以,出發點是相同的,可是在很多思想上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互相認為對方是錯誤的學術,兩家爭論不休幾百年,世人都不知道真理到底屬於誰。

於是莊子就寫出了這篇《齊物論》,他要告訴世人,世間沒有所謂的對錯是非和真理。

莊子舉了這個經典的例子:

西施是天下人公認的美女,即便是現代人也認可她的美麗,不論男女老幼遇見她,都要駐足觀賞一番。可是如果一隻膽小的麋鹿,正在低頭安心地吃草,抬起頭來觀察四周時,突然看見了這個人類認定的美女,定會如同遇見了比東施還醜的兇神惡煞,嚇得魂飛魄散地逃走。

在人類的認知中,西施是美女,可在麋鹿的眼裡就不是的,不然它為何不駐足觀賞西施的美貌,而是嚇得頭也不回地逃走呢?

麋鹿與人類的審美觀不同,其實人與人的審美觀、是非觀也不相同。

拿現代來說,抖音上爆火的視頻的評論區,就經常出現爭論不休的情況。持不同觀點的人互相指認對方為「噴子」,有的為了爭論對錯洋洋灑灑寫了幾千字,可或許在另一個人看來,這兩個互噴的人都是錯的。

那麼對噴的兩人和另一個人究竟誰錯誰對呢?

對噴的人觀點不同,他倆自然無法評定對錯,可另外一個人觀點與他倆都不同,就更無法評定兩人間的對錯了,那或許是所有人都錯了。

拿社會上常見的事例來說,兩個互相敵視的人,為了爭出高低,故意把別人認為是錯的,不分青紅皂白洗成對的;別人認為是對的,也不分青紅皂白洗成錯的,這樣就更沒意思了。

但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說,這兩人都是「雙標」的典型,他們本質上沒有區別,其實所有人都是這樣的,都是「雙標」的,所有人都沒有區別。

其實萬物之間又有何區別呢?能流利對噴的人,大概都操著相同的文化和語言,他們有何區別呢?白種人認為自己與黑種人有區別,可是他們除了膚色不同,又有何區別呢?

一個白種人如果從小在黑非洲和黑種人一起長大,一個黑種人從小在歐洲長大的話,那麼白種人實際上更像黑種人,因為他的生活習俗和語言都是黑種人的;黑種人實際上更像白種人,他的語言和習俗都是白種人的。這樣看來,人與人之間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

用更難以理解的話來說,人與天地萬物之間又有何區別呢?

如果你能理解本文的話,你就明白「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是什麼意思了,乾脆就丟掉那無止境的爭論吧。天地萬物都是相同的,又哪裡來的高低上下之分,既然如此,又何必爭論不休呢?

相關焦點

  • 品莊論道: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三分鐘領悟這種境界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出自《莊子·齊物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天地」代表的是整個宇宙,而不專指「天」和「地」。那麼與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是種什麼樣崇高的境界呢,道家的話其實雖然難以理解,卻都是很樸素的道理。說到「道」,很多人都會想到「玄學」或是「神仙法術」。其實道家與道教有本質上的不同,道家講的是治國、修身的哲學,而不是煉丹成仙的法術,這裡用道家的角度理解這句話。
  •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佛道儒的「萬物一體」指的是什麼?
    「萬物一體」是很早就有的概念,儒、佛、道三家都持有這種說法,主要是說宇宙萬物本源和根基相同,人與人、人與自然息息相通,自然物與自然物息息相通。擴而言之,人類生命都可以說是「同根」的。再進一步,在本體層,人與自然、人與物、物與物也都同根。
  • 淺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後代文人多以儒學,或者說再以後的人,以宋明理學來研究「天人合一」,總結起來,推崇以「人」為核心的「天人合一」。而莊子的「天人合一」則把「天」置於核心。那麼,且來看看莊子是如何闡釋自己的「天人合一」的。莊子在《齊物論》中談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被許許多多研究莊子的學者、各路大師做過不同的翻譯和理解。
  • 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今譯:天地和我同生並存,而萬物與我合而為一。古代經典的開始是很有意思的,可以約略窺見其中所包容的精神世界。《論語》開始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而》),呈現一個「敏而好學」的教育家形象。
  • 如何理解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
    是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莫知其高,莫知其終」的境界。道支配一切,所以人也在其中。人的價值應該在道中實現,人的社會價值觀、生死觀等,也應該是道法自然的。所以在莊子的道的哲學思想下,莊子有幾個部分的哲學思想。其中最為核心的是齊物論。齊物論中又包括了齊萬物、齊物我、齊生死、齊人我、齊吾我等思想。
  • 王者背後的莊周: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翩翩起舞,悠然自得,但夢醒之後卻不禁疑惑:到底是我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我呢?寓言中涉及到了如何確切地區分真實與虛幻、生死物化的思想觀點。以及相對主義和不可知論的認識論。何為生死物化?即泯除事物差別,彼我同化的精神境界。
  • 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有多偉大?
    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觀念,是無任何宗教背景而產生的偉大思想,因為當心景擴張到無窮大時,當天地、萬物與我結合為一時,自然就會與天地精神往來,自然就會與造物者為友矣,此句的氣魄比慈悲心或仁心或博愛心更為宏大,更為接近自然而然,因為在此句的背後,不需要類似宗教中的極樂世界或天堂作其假
  • 道家——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道家——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所以舉了三個音樂家的例子,告訴你,只要你真的愛好,真的專心在某一方面去努力,你就能接近道了。像那種只會耍嘴皮子,坐而論道的人,是不可能見道的。然後就開始調侃自己,說今天我說的這些話和你們說的都相似吧?還是完全不同?(「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後面一大堆的「有言」,其實都是莊子在逗你玩呢!
  • 「每日一習話」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講話中他引用「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等古語指出,當人類合理利用、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常常是慷慨的;當人類無序開發、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必然是無情的。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出自《齊物論》。大意為,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是一體的。喻指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應和諧相處。
  • 從莊子的維度俯瞰世界: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且這種細菌比我們作為人而存在之前,已經存在了更漫長的時間的時候,我懵然間覺得自己就是天地間一顆微塵,甚至比不過微塵的大小。當然,大魚不研究科學,也不懂高深的科學技術,這裡提到以上話題,是因為看這個節目過程中,兩位老師的某些觀點、切入點和莊子的話「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此話怎講?
  •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傳統哲思催生了這部舞劇
    「天地交,萬物生。」這句出自漢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楊雄的話促成了舞劇《萬物生》。9月27日—9月30日,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上海戲劇學院青年舞蹈團聯合製作原創大型舞劇《萬物生》首演,以古代神話中的月神、三青鳥為線索,在宇宙背景下將生命盛衰循環的歷程展現出來,充滿對生命之路的祈願和祝福。
  • 《莊子》內篇齊物論例解(七)「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上一節講了人們因為對事物的認知深入程度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見解,並且都以為自己是對的,進而炫耀於人,莊子以此舉了三個人來作證明。進一步的講解了"聖人無己",「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上節回顧就到這裡,這一節將要講的是莊子所言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理念。
  • 莊子為什麼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比如,《齊物論》裡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萬物如如何與我「為一」?著實難以捉摸。如何能說成是一呢?這裡隱含的假設是,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一個整體的不同部分。每一事物都構成為宇宙一個要素。對於所有事物而言,沒有彼此你我之分,只有當我們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某一局部時,才會產生彼此你我的分別。比如說,我將自己看作「此」,那麼異於我身體的所有事物就是「彼」。相反的,如果異於我自己的某一事物視自己為「此」,那麼我就成為「彼」了。
  • 莊子 齊物論 四 天地與我並生 萬物與我為一
    原文節選:夫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
  • 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如何理解?
    比如,《齊物論》裡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萬物如如何與我「為一」?著實難以捉摸。在我們的經驗裡,天空、大地、草木、山川、動物等,都在我們的身體之外,而且形態各異,性質千差萬別。如何能說成是一呢?這裡隱含的假設是,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一個整體的不同部分。每一事物都構成為宇宙一個要素。
  • 莊子的逍遙:遊於世界之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真人之所以能在世界之內保持自身的自由,這在於他有道的守護。天地精神讓真人能立於自身,而不依賴於他者。同時,真人既不讓自身成為高於萬物的主宰,也不讓成為它們的奴僕,而是與它們建立了一種朋友般的關係。
  • 看關仁山《麥河》:「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這些天重讀了《麥河》,作家關仁山2010年出版的一部長篇小說,作品扉頁題記裡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看到這句話莫名地使我想到了2007年環球音樂公司發行的那首由歌手薩頂頂演唱的歌曲《萬物生》:「從前冬天冷呀夏天雨呀水呀,秋天遠處傳來你
  • 傳統之化的宇宙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在《論語》上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也就是說仁慈博愛的心來自於對父母的孝和對兄弟的友悌。而從橫的方面呢,儒家講君子之間,兄弟之間的友悌,又把這種友悌之心推而廣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所以把孝做好了,豎的倫理關係就處理好了。把悌盡到了,這個橫的倫理關係也都做好了。這個呢,就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用《莊子》所說的的話,就是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語出北宋學者程顥。在儒家傳統中,「仁」是儒家哲學的核心概念,「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是仁者追求的至高境界。和西方人相比,中國古人更注重有機整體的宇宙觀。比如《周易》講「一陰一陽之謂道」,認為陰陽是宇宙創生的兩種基本力量;而乾天坤地,正是宇宙間陰陽之最大者,它們具有「生生」之大德,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其邏輯正基於此。
  • 《齊物論》點題 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在前面有幾個高潮告訴我們:天地一指,萬物一馬。高潮結論一起來,像颱風驟起,海水倒灌,水流到平地,一點小水都沒有,到最後「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這個高潮到了最高峰。這就是莊子,代表了中國文化的那個道,《齊物論》點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