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合一:教育的境界

2021-01-13 劉老師政治學園

中國傳統哲學中有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這也是一種工作與藝術所追求的境界。

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老師滔滔不絕,學生卻昏昏欲睡;老師聲情並茂,學生卻無動於衷。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物是物,我是我,物我相隔,老師的所有努力與付出,難於走進學生的心中。那麼,改進的路徑與方式是什麼呢?

曾看到一個澳大利亞交通安全宣傳片,只有1分鐘,卻震撼我們的心靈。故事是這樣的:

記者採訪一位普通人,告訴他當地每年因車禍死亡的人數為249人,並問他能夠接受的死亡人數是多少?他的回答是:70。

70相較於249,大概是它的28%。

隨後,記者拿起對講機:「可以送『70』來嗎?」路人撓頭,啥意思?還沒等他緩過神來,70個人向他走來,一瞬間他傻住了.....

這70人,全部是他的親人,包括他最愛的妻子和孩子。路人紅了眼眶,「他們都是我的親人。」

這時,記者又問了一次:「你現在覺得可以接受的死亡數字是多少?」

「0個。」他堅決地說。

「0個。」他又重複道,一邊說一邊抹眼淚。

最後,「70」中的小姑娘大叫著「爹地」,開心地朝他跑了過去。伴隨著路人抱起女兒的畫面,宣傳片打出字幕:「人人都會被牽掛。」

故事要想讓人震撼,就把一件遙遠不相干的事往身邊拉,一直拉一直拉,直到它變成自己的事為止。

在銀杏湖樂園,擁有最多遊客的地方不是那些高大上和刺激的遊樂設施,而是草坪和沙灘,因為草坪可以自由地翻滾,沙灘可以按照自己的想像自由地造型,表達孩子自己內心的想法與互動。草坪,沙灘與孩子們的自由完全融合在一起,在秋天的陽光下,營造出最動人的畫面。

在我們的教育體系裡,課程標準以及教科書知識結構相對穩定,教師教過幾屆,基本熟悉於心。如何讓這些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如何讓教學的過程滿足學生內心的真實需求,成為對教師教育智慧的真正考驗。如何走向師生之間心心相印的物我合一的境界,成為教師這個職業一生的追求。

相關焦點

  • 柳宗元與莊子的「物我合一」
    正因如此,「物我合一」似乎很難理性操作。       我讀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與莊子的《逍遙遊》,發現這兩人對「物我合一」的解讀是可以互補的。同時,「物我合一」還是可以理性操作的。所以觀物象觀人世之時,如果在物象或人世中尋到與自己同頻道的志趣,就有可能理性地進入「物我合一」的境界。
  • 古人為何看重「物我合一」?從蠶桑文化觀古人如何對待世界萬物
    桑蠶文化物我合一的通俗解釋是古代藝術上的教育屬於和精神境界,一般是指主觀創造的意識和藝術對象即自然物的融合統一,其最高境界是取物我合一在古代其實不僅僅作為藝術境界的目標,作為一個農業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在古代哲學的發展過程中,物我合一伴隨著「民以食為天」的思想,逐漸發展成了對生活的追求。
  • 古人為何看重「物我合一」?從蠶桑文化觀古人如何對待世界萬物
    桑蠶文化 物我合一的通俗解釋是古代藝術上的教育屬於和精神境界 物我合一在古代其實不僅僅作為藝術境界的目標,作為一個農業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在古代哲學的發展過程中,物我合一伴隨著「民以食為天」的思想,逐漸發展成了對生活的追求。
  • 物我合一
    這首詩告訴我們「物我合一」的道理。外在的山河大地,也就是我們內心的山河大地;外在的大千世界,也就是我們內心的世界。物與我之間,沒有分別。我們如果把物、我調和起來,好比一棵樹,雖然接受同樣的陽光、空氣及水分,但是各枝葉卻又不同的生機,彼此又無礙地共存於同一棵樹。   因此,宇宙世間在現象上儘管千差萬別,在禪的本體上,還是一個。
  • 天人合一是一種境界,達到這一境界,要把握好這幾點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道家最有名的哲學思想,也是古人一直追求的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由於天人合一這一哲學思想很抽象,並不太好理解,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剖析。看過金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的人都知道,令狐衝習得獨孤九劍之後,劍法獨步天下,已經到了人劍合一的至高境界。劍是劍,人是人,按理說是根本不能合二為一的。那麼,為什麼還要說人劍合一呢?
  • 淺談三調合一境界
    啟動氣機即達到三調合一境界。啟動氣機以後,向氣充足、氣通暢的方向發展,屬於提升三調合一境界。      (二)從啟動氣機中感知      啟動氣機是練功的一個瓶頸。也是感知三調合一境界的關鍵環節。那麼,三調合一境界從什麼時候開始?
  • 藝術創作為何難以步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美術教育存在著偏重於傳統的因襲與繪畫的形式、技法的傳承等傾向。統一的教材、統一的學習方式,傳授和接受的是群體的審美角度、群體的情感、群體的筆墨和傳統的藝術形式。當社群觀念成為一切判斷的標準,學校教育就與社會教育一樣,提供的均是塑造非個性的、群體性的環境。通俗點講,怎樣勾線、賦彩、造型都屬於技術,是可以教、可以學的。
  • 天人合一,世界宇宙的最高境界
    《易》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這一段記載,通常簡述為「伏羲觀天法地,而作八卦」,是對古代觀象授時的最為古老的記載,同時也說到八卦的起源,以及《易經》與觀象授時的關係。
  • 物我合一有時,物我兩忘有時.
    [2013年7月17日]    以前看《紅樓夢》,看到麝月抽到的籤上寫著「開到荼蘼花事了」,覺得很傷心。其實是瞎傷心,因為根本不知道荼蘼是什麼,也根本不知道這句詩的意思是什麼。如果這生命之樹,在任何季節裡,都只是誠實地生長,它自然就會是它該有的樣子——這樣子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承擔也可以,削減也可以,因為完美不止一種。    最近因為搬家而變賣家中物品,賣了二三十件的時候,愛米莉說:拍賣吧,免得有朋友總是趕不上。我覺得她說得對,因為從「先到先得」改為「限時出價,高者得之」,規則在修改,結果也就在修改。我覺得好極了,因為公平不止一種。
  • 品味韓毅成花鳥畫意境:物我兩忘,形意合一
    物我兩忘,形意合一縱觀中國畫史,有不少年少成名,天縱奇才的驕子,吳道子20歲即窮盡丹青之妙,唐寅、在筆法渲染上,韓毅成的作品形意合一,他以寫實的工筆勾勒花鳥的形態,但卻不是傳統工筆畫的平面刻板,而是墨色濃淡有致、乾濕得宜、剛柔相濟、虛實結合,注重樹枝的曲折變化,山石的薄厚質感,形成富有層次感的筆墨韻味,這讓他的作品有了「意」的內蘊。
  • 莊周夢蝶與榮格坐石,心物合一與忘我的境界
    此之謂物化。(從前莊周做夢化為了蝴蝶,一隻翩翩飛舞、歡快自在的蝴蝶。自我感覺很稱心如意啦,不知道有自身。一會兒醒來,就驚訝懷疑自身。不知道是自己做夢化作蝴蝶了,還是蝴蝶入夢化為自身了呢?自身與蝴蝶,就一定有區別了。這叫做心念的物化。)莊周(即莊子,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與蝴蝶本沒有關係,而心念神遊將他(它)們合二為一了。
  • 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馬一浮,書法作品達到人書合一,物我兩忘境界
    從展出的作品觀之,其創作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可謂人書俱老,人書合一,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 「當代詩話」劉慶霖:無限接近「天人合一」境界
    是的,這些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接近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我在《正確把握「生命思維」》一文中提出「賦物以生命」、「物化自我」和「視無形為有形」的觀點,就是要求詩人努力做到「天人一體」。天人一體就是「天人合一」的全部內容,它是在天人相通、天人相親的基礎上,要進一步達到的理想境界。當然,我在總標題上就表明了「無限地接近」的觀點,我的意思是說「天人合一」是難以完全做到的,我們只要無限地接近這個目標和理想境界即可。不過,即使是這樣也是相當困難的。
  • 「當代詩話」劉慶霖:無限接近「天人合一」境界
    是的,這些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接近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我在《正確把握「生命思維」》一文中提出「賦物以生命」、「物化自我」和「視無形為有形」的觀點,就是要求詩人努力做到「天人一體」。天人一體就是「天人合一」的全部內容,它是在天人相通、天人相親的基礎上,要進一步達到的理想境界。當然,我在總標題上就表明了「無限地接近」的觀點,我的意思是說「天人合一」是難以完全做到的,我們只要無限地接近這個目標和理想境界即可。不過,即使是這樣也是相當困難的。
  • 《尺八·一聲一世》——物我合一,我心神明
    其次,如果真的能靜下來,那麼將感受到前所未有全新的境界,奇妙之處不言而喻。小湊昭尚在夕陽山風中演奏了一曲《晚霞》,懷念友人,寄託哀思,相信他是受神明眷顧的人,相信我們會褪去風雨迎來日光。是的,放不下過去易抑鬱,擔憂將來易焦慮,而只有安安靜靜活在當下的時候,反而能看清楚一切。
  • 天人合一的境界,是華人設計獨有的特色——周易
    「我崇尚莊子的哲學思辨,因為我認為空間設計不該被有形的空間所侷限,對於情境、韻味的塑造,可以無限大、可以很深遠,但空間裡再微小的細節,一樣可以在工藝上講究極致,這無限大和無限小之間的拿捏,端賴塑形與思維的不設限。」     他也對中國古董古玩愛不釋手,原因是受到姊姊的影響。「家姊是外交官夫人,沒事就喜歡逛古董店,有一次送了一批給我,開啟了我對古董的興趣。
  • 陳榮:物我交融·天人合一
    他的作品,表現出一種廣闊的胸襟和氣量,撐起了整個盞的端莊與大氣,讓人感覺到盞中容納的,不是一茶一水,而是海納百川的氣度,天人合一的境界,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藝術是生活的產物,是心靈的領悟。在建盞發展這條道路上,陳榮正以嶄新的創新理念和精神境界,在建盞藝術的發展中,勇立潮頭,闢風斬浪,高唱凱歌。妙語自然,印之於心,感人心者,莫先於情。
  • 物我兩忘天人合一,醉心於山水田園的詩人陶淵明
    在陶淵明的筆下,自然與人已經融為一體,仿佛已經達到了一種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境界。陶淵明著名的作品之一:《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吳落塵王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直接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向官場和俗世告別,寫出了追求歸隱的理想境界。還有《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唐代最懶的一首詩,短短28個字令人嚮往,堪稱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
    而本期筆者要介紹的這首詩堪稱《全唐詩》中最懶的一首,雖然只有短短28字,卻似達到了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雖然懶散卻令人陶醉不已。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首詩。《江村即事》唐-司空曙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這首詩很簡單,大意就是:剛剛釣完魚回來,此刻江村夜空中的月亮已然西沉,正是睡覺的好時候,索性連舟船都不系了,任由它在江水中飄蕩。
  • 靜中讀書滋味長:人書合一,物我兩忘
    因此,古今中外大凡想做點事業的人,無不靜心於書海之中,苦苦追索,以此作為走向更大天地和更高境界的發軔。王國維曾經精闢地指出讀書(其實也是追尋真理)的三重境界,即「昨夜西風凋碧樹,登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細細品味,的確如此。即使在矢志不移、奮發進取的人生追求中,仍然離不開心靈的平心靜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