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博明清女性畫家展:看古代閨閣付諸筆端的閒情與才思

2020-12-07 澎湃新聞
明清以來,在以男性畫家為主導的畫壇下,女性畫家雖因社會環境的制約在繪畫語言的建樹上也沒能超越男性畫家,但她們以女性畫家特有的細膩情愫,拓展了一般男性畫家很少涉及的情感天地。浙江博物館自11月25日起,推出「流芳未歇·明清時期女性畫家作品展」,此次展覽整合浙江省博物館、常州博物館和常熟博物館庋藏的30餘位明清時期閨閣畫家書畫作品60餘件(組),從中或可觸碰古代規格女性流入筆端的細膩情懷。 

展覽海報

中國古代繪畫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歷程,歷朝各代名家輩出,唯女性畫家足跡往往隱而不彰。尤其是在明代以前,無論從畫史記載還是從作品流傳來看,女性畫家實屬鳳毛麟角。

明代,伴隨著手工業和內地商業及海外貿易的日益發達,帶動了城市經濟的繁榮,在手工業領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受其影響,各種學術思想也日趨活躍,長期受封建社會傳統文化束縛的女性萌發了個性解放的要求。同時,具有先進思想的呂坤、湯顯祖、袁宏道等文人,在婦女問題上都不同程度地提出反對傳統禮教,讚美女性才智的新看法,從而引起了社會對女性價值的重新審定,也使女性的自我意識逐步增強,地位也得以提升。

李因,《水墨松鷹圖》,浙江省博物館藏

江浙地區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中心,有著悠久的文化淵源。三國時期的陸遜,晉代的陸機,盛唐的白居易、蘇軾都曾在蘇杭為官。南宋遷都杭州後,江浙逐漸成為文人薈萃之地。

至明代,這裡更是當朝重要畫家、文人的聚集地。以戴進為首的「浙派」,以沈周、文徵明為首的「吳門畫派」,以惲壽平繼承北宋徐嗣同沒骨法的「常州畫派」,以陳淳、徐渭為首的「寫意派」,以周之冕、孫克弘為首的「勾花點葉派」等。始於北宋的文人畫理念在不斷的繪畫實踐中也逐漸發展和滲入到了一般文人士子,尤其是江浙地區文士的學養之中,或為父子相繼、夫妻相傳。家藏書畫和家庭成員創作的觀摩,都潛移默化地引發了女性對書畫的創作興趣。在擅畫者的親自指點關照下,她們在日常生活閒暇之餘以筆墨為伴,借書畫創作抒發內心情感。一些具有相當文化權的大鑑藏家,如王穉登、董其昌、陳繼儒、李日華、汪珂玉等開始關注女性的繪畫藝術,他們賞識她們的作品,並在作品上進行題跋、評論,說明這一時期女性已經積極介入到詩畫創作領域並獲得認可。

徐燦,《大士像》,浙江省博物館藏

到了清代,女性繪畫在明代興盛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女性畫家結社閨閣,積極地開展雅集筆會,甚至還課徒授藝、賣畫自給,實現經濟上的獨立。這使清代女性畫家無論是人數,還是作品數量都超過歷代女性畫家及作品的總和,在繪畫技法的多方運用上,更是遠勝於各代女性畫家。因此,對女性畫家及其藝術的關照和記述相對於其他時期而言更為豐富。

沈萼,《三秋圖》,浙江省博物館藏

儘管在以男性畫家為主導的畫壇下,女性畫家在當時的文化環境、生活環境及封建倫理道德規範等因素的制約下大都沒有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繪畫語言的建樹上也沒能超越男性畫家,但她們在創作中以女性畫家特有的細膩情愫,拓展了一般男性畫家很少涉及的情感天地。

墨筆寫意 白陽風韻

明代,在復興文人畫的風潮影響下,強調發揮主觀能動的「心學」興起,使明代中期的繪畫變得更有生氣,在技法上也有許多突破,表現於花鳥畫創作上,水墨寫意的大家應運而生,代表畫家便是被後人合譽為「青藤白陽」的徐渭、陳淳。

陳淳,字道復,號白陽,號白陽山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通經學,曉古文,精詩詞,有著深厚的文學修養。同時,擅書法,尤以草書成就最顯。其花鳥畫在受業「明四家」文徵明和沈周的基礎上,融入自身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兼以草書筆法入畫,以「一花半葉,淡墨欹毫,自有疏斜歷亂之致」、「淺色淡墨之痕俱化矣!」的風格,形成「白陽」水墨大寫意花鳥畫畫風。他在形與神的處理上兼工帶寫,構圖簡括明了,用筆瀟灑利落,不失文人畫靈動的筆墨情趣,深受當時許多文人畫家的喜愛,也受到女性畫家的青睞。閨閣畫家李因、陳書即是承襲白陽畫風的典範。

陳書,《設色花鳥圖》,浙江省博物館藏

李因,《梅花喜鵲圖》,浙江省博物館藏

沒骨寫實 兩枝並秀

吳德旋《初月接續聞見錄》云:「時武進惲冰畫,以沒骨名。而江香以勾染名,江南人謂之『雙絕』」。惲冰、馬荃堪稱清代女性畫家中傑出的兩位,分別以沒骨、寫實而唱響江南。

惲冰,惲壽平族後裔,自幼敏於詩文,潛心於花鳥畫創作,畫風繼承家學「沒骨」寫生法。以水墨著色暈染,靈動多變的用筆,將墨、色與畫中的形象完全融為一體,注重葉片的陰陽向背,造型生動傳神,極具立體感。

惲冰,《玉洞仙株圖》,浙江省博物館藏

馬荃,馬元馭後人,幼承家學,從父輩學習五代黃荃及宋代宮廷花鳥畫的勾染花卉法,注重用筆色勾勒,線條工細精整,婉轉流暢,注重設色的反覆暈染,使色調豔麗豐富溫潤雅致而不媚俗。

馬荃,《花鳥圖》,常熟博物館藏

兩人皆為大家閨秀,生活優裕,家風嚴謹,憑藉自身聰敏繼承家學。她們在繪畫藝術上傳承家風,在審美情趣上不離文人範疇,題材多以寫生花卉為主,兩種不同繪畫技法,表現出女性特有的情感。

書香世家 藝術薰陶

明清之際,江浙一帶形成了大批以文化為業的創作世家,並形成了各自的藝術體系,出現了多個家族群體,體現出江浙一帶文人世家的家風特徵,成為明清畫壇上的一個特殊現象。文化世家或書畫世家較其他的家庭具有開放意識,對於女子習畫,一般並不阻止,而會加以鼓勵,甚至為她們能在繪畫方面有所造詣引以為榮,如江蘇的惲氏、畢氏、莊氏,浙江的顧氏、任氏等家族。她們在翰墨飄香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得以飽覽大量家藏的書畫作品。在觀摩潑墨揮毫所構築的繪畫環境中薰陶,不僅引發她們對書畫的興趣,更使她們在日後的生活中以筆墨為伴,借書畫來消遣悠閒安逸的時光,或娛悅身心。她們在創作中自然地傾注自己的真情實感,使作品帶有女性獨有的細膩情愫,畫風清秀雅麗。

顧韶,《設色花卉圖》,浙江省博物館藏

周禧,《設色花鳥圖》,常熟博物館藏

王錡香,《花卉圖》,常州博物館藏

獨立開放 各具風採

明末清初具有較先進思想的學者阮元、袁枚、俞樾等人,紛紛表達對女性的同情,對壓抑婦女的憤憤不平,尤以袁枚倡導的「性靈說」影響最大。在這樣的思想意識影響下,有不少女性不再依附於男性,更加自主獨立,她們不斷衝破封建倫理的束縛,走出了各自封閉的家庭,走向開放的社會。她們結社雅集,吟詩作畫,積極開展雅集筆會活動,通過交流促進繪畫藝術的進步與發展,其中,有追隨袁枚的隨園女弟子孫雲鳳,以及深受慈禧太后喜愛的女官繆嘉惠。她們不同於之前的閨閣女畫家,不受深閨的限制和約束,更加融入世俗與社會。她們思路開闊,博採眾長,創作題材更為寬範,花鳥、人物、山水、書法兼有之,畫風更加舒朗、明麗。並且憑藉自身畫藝課徒授藝、賣畫自給謀生於社會,為後世女性畫家繪畫意識的提高和繪畫風格的發展鋪陳了道路。

孫雲鳳,《明湖飲餞圖》,浙江省博物館藏

繆嘉蕙,《水墨花鳥圖》,常州博物館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明清閨閣文化展」將在中國扇博物館開展
    杭州日報訊 在古代,「學者和官員之妻女」被大家稱為「閨房之秀」,她們有著相對奢華的物質生活,豐厚的文化教養,但卻無法走出「後花園」。這種特別的生活經驗,使得她們的心靈活動,尤其是閒寂無聊的情緒感受和纖細敏感的情感體驗,得到了某種極端的發酵。
  • 首頁>浙江>最美四月天 明清閨閣文化展亮相中國扇博物館
    4月24日下午,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憑闌觀史」系列展二——「挽袖作新詞·明清閨閣文化展」在線上開幕,25日起在中國扇博物館(小河路450號)二樓臨展廳開展。展覽共計展出119件展品,其中包含76組挽袖,19件服飾和12件書畫等,從閨閣女子的繡品、衣物、詩詞,為觀眾營造出一個動人、動情的閨秀女性空間,解讀明清閨閣的文化內涵。展覽將持續至7月26日。
  • 「挽袖作新詞 明清閨閣文化展」 在杭州開幕!精緻典雅的閨秀女性空間
    4月25日,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憑闌觀史」系列展二---「挽袖作新詞明清閨閣文化展」在其館群內的中國扇博物館開展。
  • 從龍泉寶劍看到黃賓虹手稿,浙博每月有新展
    除了年前發布的2019年展覽計劃中提到的「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明展」、 「吳越楚東周文物特展」、 「唐宋古琴特展」、「幽居與雅集——歷代人物、山水畫中的文士生活」、 「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特展」5大特展,今天,浙博又公布了一份更為詳盡的浙博年度觀展清單,從本月開始一直到2019年年末,每月都有新展更新。
  • 從柳如是的白端硯與明清繡品,看古代女子的才情與審美
    澎湃新聞獲悉,由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策劃的「挽袖作新詞·明清閨閣文化展」將於4月25日至7月26日在其館群內的中國扇博物館開展。展覽共計展出119件展品,其中包含76組挽袖,19件服飾和12件書畫等,從閨閣女子的繡品、衣物、詩詞等解讀明清閨閣的文化內涵。其中包括明末才女柳如是的白端寫經硯與清惲冰的《玉洞仙株圖軸》。
  • 女性文物大展今日開展 看古代女性為何而悲,以何為樂
    「溫·婉——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大展」,今天正式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館二樓展廳對觀眾開放。而昨天下午,記者探訪了剛剛布置好的展廳。本次展覽共230件展品,從形塑女性、女仕日常、才媛集藝、筆端容功來描繪女性古代的生活狀態。展期至10月底。
  • 展覽|從柳如是的白端硯與明清繡品,看古代女子的才情與審美
    澎湃新聞獲悉,由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策劃的「挽袖作新詞·明清閨閣文化展」將於4月25日至7月26日在其館群內的中國扇博物館開展。展覽共計展出119件展品,其中包含76組挽袖,19件服飾和12件書畫等,從閨閣女子的繡品、衣物、詩詞等解讀明清閨閣的文化內涵。其中包括明末才女柳如是的白端寫經硯與清惲冰的《玉洞仙株圖軸》。
  • 從董其昌到「四王」,從浙博館藏看明清仿古山水畫創作流變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從浙江省博物館獲悉,以浙博館藏書畫文物為主的展覽——「化古為我·館藏明清仿古山水展」今天(4月11日)在浙博武林館區開幕,展覽分為「溯淵源——仿唐」、「五代名家、追巨匠——仿兩宋名家」、「傳典範——仿元名家」、「師前賢——仿明、清諸家」、「仿古冊頁與條屏」五個部分,展出浙博館藏晚明以降直至清末的仿古山水作品近八十件
  • 「多應自寫真」——明清女畫家筆下的女性之美
    不少閨閣畫家就曾跨越身份的鴻溝圖繪前代名妓肖像,如金禮嬴曾繪《顧橫波夫人小影》,管筠曾繪《柳如是小像》。女畫家筆下的女性形象,無論是自畫像還是他人肖像,無論是宗教題材或是仕女題材,其中多少帶有女畫家自身容貌的影子。本文為作者在北京畫院2019年年會學術研討會的發言。
  • 惠風和暢日,到廣州藝博院賞明清春天題材繪畫展
    近日,由廣州藝術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惠風和暢——明清春天題材繪畫展」在廣州藝術博物院開展。 本次展覽以春天百花盛開、奇花異草清供案頭、農夫春耕放牧、文人雅士遊春雅集等題材的明清繪畫,力圖從風俗、風物、風景等方面,展現古代畫家筆下生意盎然的春天。
  • 嘉興博物館推出「紅妝傾心處——古代女性文物典藏展」
    嘉興博物館推出「紅妝傾心處——古代女性文物典藏展」 發布日期:2019-09-09 15:43 信息來源: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瀏覽次數: 9月6日,嘉興博物館主辦的「紅妝傾心處——古代女性文物典藏展」在禾緣展廳開幕。本次展覽以古代女子一天的生活常態為切入點,以「內闈晨昏」「閨閣靜怡」等兩個部分來呈現,遴選館藏書畫、飾品、刺繡、瓷器、女紅、生活用器等116件(套)藏品,詮釋了江南水鄉女子的生活和所思所想。
  • 浙博將展館藏明清扇面,在酷暑中以「涼友」相對
    浙博將展館藏明清扇面,在酷暑中以「涼友」相對 文人喜扇,四季皆宜,春執扇以愛百花,夏執扇以消塵濾,秋執扇以悲落葉,冬執扇而懷冰雪,此扇非扇,不亦為知己者乎。
  • 以纏足為切入點,看中國古代父權制社會對女性的限制
    父權制社會代替母系社會後,女性逐漸退出了社會活動的舞臺,她們進入閨閣,成為男性的附庸,女性的身體更成為權力控制的焦點,容易受到各種社會規則的制約。發展於宋代,鼎盛於明清,取締於民國的"纏足文化"的產生有著多種因素:保持貞潔、審美需求、文人吹捧等等。
  • 扇面收藏入門可選擇明清女性畫家作品
    原標題:入門可選擇明清女性畫家作品   扇面或將成收藏新寵,專家建議 入門可選擇明清女性畫家作品   扇面或將成收藏新寵,專家建議 入門可選擇明清女性畫家作品   日前,「扇墨傳馨——明清扇面藝術精品展
  • 從商品經濟發展入手,漫談明代為何湧現出大量女性畫家
    引言:古代社會受封建禮教和&34;倫理思想的影響,推崇男權至上,女性地位微乎其微。暫不論其在政治方面無權參與國事,即便是在藝術領域, 也只有大家閨秀可以學習&34;,但也是立德之用,無意於真正的文學創作。並且她們大多長於書法和樂器,在繪畫方面真正能稱上畫家的卻寥寥無幾,要論像管夫人這般能夠見諸史籍的才女更是少之又少。
  • 挽袖作新詞:明清閨閣文化展
    「憑闌觀史」系列展二 挽袖作新詞·明清閨閣文化展
  • 去國博看明清肖像畫,仿佛明清公務員「證件照」
    看古代肖像畫彷佛和古人在進行一場跨時空的會面最近大家不妨走進國家博物館去正在展出的「妙合神形——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看一看清俞明《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中國古代史論學家早已進行了繪畫分類的研究如宋代《
  • 宋朝女性最具聲色?淺談宋朝女子的社會文化活動,以及閨閣生活
    —白居易《長恨歌》提到中國古代女子,很多人腦海中便出現一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終日在閨閣潛心琴棋書畫刺繡的人兒。」很多人便會好奇,這些女子整日在閨房中,她們不會悶嗎?會不會感覺很無聊?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唐婉改嫁仍然能尋到一個好歸宿,也與當時女子社會地位高的因素分不開。
  • 除了繡花讀書,古代的閨閣小姐們還會做哪些事?原來真有閨閣遊戲
    而除了專業繡娘,古代女子們都有拿手的針線活計,這是必備的技能。那古代閨閣小姐的閒暇時光,除了繡花讀書,琴棋書畫,她們還會做些什麼有意思的事情呢?閨閣樂趣踏青賞花既然要繡花繡得栩栩如生,當然就要多看真正的花了
  • 春雷、石上枯、玉壺冰,浙博唐宋古琴特展呈現傳世古琴
    「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昨天(9月6日)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展出。 (宋)趙佶《聽琴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非展品) 王世襄與夫人浙博庫房發現唐宋名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