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愙齋書法」學行草,為什麼得懂「篆隸筆意」?

2020-11-04 愙齋書法

仿老蓮人物 當代 傅抱石


幫主斯唔嗯·超:「很簡單,在源頭上是有共性的東西的,只不過學支流學的人找不到源頭了。」



"篆隸筆意"一直貫穿著整個書法發展史,已經成為中國書法審美體系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而行草書的創作與發展更無不受其惠澤。行草書的創作發展與"篆隸筆意"存在著密切關係,當代有志於行草書創作的作者應該加以重視。





"篆隸筆意"的發展大致經歷三個階段並對行草書創作產生了影響:


自然生發階段


章草的前身是草隸,錘豁的真書直接胎息於漢隸,明顯地保留著漢隸體勢與遺意;體勢多以橫向出現,質樸古拙。而王羲之行書的風格妍美流麗,但是仍然對篆隸筆意很重視。


他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論草書的寫法中說:「草書亦復需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紙。若急作,意思淺薄,而筆直過。」


強調了作草要吸取篆書、隸書的意味,強調了草書要沉著,忌浮淺直過。這個時候的篆隸筆意是因為書體的演變而自然生發應用,對於行草書創作的影響屬於一種無意識的自然生發階段。


意識喚醒階段


「篆隸筆意」作為一種書法觀念的出現,最早可以上溯到宋代,宋代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書法觀念,是由於隋唐以後真、行、草書中的「篆隸筆意」日漸喪失,至宋代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注意。


蘇東坡雲:「草書貴在流而暢,難在嚴重。」而「嚴重」就是篆籀之氣與古拙厚重之質。蘇東坡作為當時在文壇與書壇上的領軍人物,提出這樣的觀點,無疑是有時代意義的,從一定意義上強調了「篆隸筆意」在行草書創作上的重要性。



認同發揚階段


篆隸筆意在明清後期得到普遍認同和發揚。明清時代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特殊的時代,這個時候,由於書寫的工具的材質(生宣的出現)發生了變化,書法從過去的文人書齋雅玩,發展到了廳堂樓閣的展示,巨幅條幅、中堂的出現,也給書法審美和發展帶來一場革命。


到了明代,以 「篆隸筆意」為尚的審美觀念日益為書家們普遍接受,這個時期出現了浪漫主義的行草書家群體,尤其是明後期,許多著名的書家和理論家都對此十分重視。




吳寬《鮑翁家藏集》認為「書家謂作字能寓篆籀法則高古」,趙宧光《寒山帚談》認為「行草不師章、分,如人食粟,依絲一而不如蠶繭、禾苗所出也」「行草不離真楷,真楷不離篆隸,始可以言書學」等等。

到了清代,隨著更多古蹟與南北朝刻石的大量發現,金石學與碑學的興起,若說刻帖的萎靡失真令人生厭、文字獄的日趨嚴重是其外因,那麼,崇尚「篆隸筆意」的觀念則是重要內因。




「篆隸筆意」的觀念普遍為書家和學者們所重視,一大批有成就的行草書家如何紹基、趙之謙、康有為、沈曾植,直至近現代的王蓬常、于右任、高二適、林散之等,都十分強調行草書中融入「篆隸筆意」,以增其內質,避其浮滑、流麗、妍媚。


可以說「篆隸筆意」在明代後期至近現代四百多年的中國書法發展中得到了書家的共識和認同,成為一種審美的標杆和依據,並對當代書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反觀當代行草書的創作,我們不難看出,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書風」「宋代手札風」,到回歸「二王」經典,尤其是出現了「偽二王」書風,重技術,不重內質,同質化嚴重,空有「二王」外式,而無「二王」內質,浮滑、嫵媚風氣日甚,書法的本真離我們越來越遠,直至令人生厭。




好在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了此種弊端,正本清源,力挽流弊,引導書壇從形式至上走向關注書法本體,從文化缺失走向文質兼美,從單一書風走向多元發展,從單一的帖學推廣走向碑、帖、墨跡三結合的發展道路,這其中就蘊含著"篆隸筆意"那種渾厚、奇崛、樸茂、古拙的審美回歸。


這是書法發展的主流方向,"篆隸筆意"對行草書創作將會繼續發揮作用,影響深遠。

相關焦點

  • 清代書法對篆隸筆意的建構,以復古為解放
    包氏『從書體根源來研究後世書法傳衍的軌跡,試圖尋找出決定書法優劣的關鍵,認為這個關鍵就是「篆分遺意」』,與傅山論篆隸集中於楷書不同的是,包氏將之推衍於其他書體,並尋繹出具體筆法的操作方式和傳承脈絡,且多以六朝書跡為對象,進而確認了六朝書跡的高古,這反過來進一步鞏固了篆隸古法的本源地位
  • 「愙齋書法」明代王世貞行草《樂府詞》,真精彩
    王弇州就是王世貞,他認為自己的字寫得不好,但又喜好談論書法,因為怕別人詬病自己寫不好還廢話,所以提前招了:我眼力沒問題,但手腕有鬼搗亂!就書法而言,他的篆隸書學觀極力推崇文徵明和其弟子的書法,對前代書家有所鄙薄;其篆隸書學觀雖有偏頗,但在篆隸創作式微的明代,他對篆隸的鑑賞和品評彌足珍貴,對後世篆隸創作和品評的興起不無裨益。
  • 「二王」及其書脈對黃庭堅書法審美觀的啟示——篆隸筆意
    漢魏至隋書體皆存「篆隸筆意」,至唐歐陽詢、虞世南等對前人之書進行了變革和突破,改變楷體結字,由扁圓為方長,由古拙變姿媚,自此離鍾、王法度越遠了,黃伯思對唐以來書法用筆結體變化過程作的這一番檢討,發人深思。
  • 「愙齋書法」學楷書之後,如何轉學其他書體?
    很多思友會從楷書開始學書法,學了兩三年甚至更久之後,體會到豐富實踐與審美的重要性。於是會思索如何轉換到他體學習?如何轉換後的學習效率會更高?首先值得認可的是,有這樣「轉換」的思維是非常好的,最怕是死守楷書,唯楷獨尊,最後導致閉門造車、孤芳自賞的後果。
  • 「愙齋書法」白砥:為什麼不寫「漂亮」的字
    常常有朋友問我,說我的字為什麼不能寫得漂亮些但把任政的字與《蘭亭序》比,雖然他的字外觀漂亮,《蘭亭序》卻難寫得多。而字體之別,則與雕塑、建築及音樂、舞蹈之差異一樣:行草如同音樂、舞蹈;篆、隸、楷書則與雕塑、建築相近。它們的形式或側重於時間,或側重於空間。側重於空間的正體書雖沒有飛動的形態及連帶的點畫,但線條質感、點畫間的協調仍然具有時間概念;側重於流動的行草如沒有虛實開合等空間對比,則也會顯得單調而乏味。
  • 「愙齋書法」王羲之的寫字習慣
    學書法也相當,從筆法到結構很多好習慣養成了,寫好書法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站在技法層面而言,寫好字就是養成好習慣。今天我們來看看「書聖」王羲之有哪些寫字習慣吧!他之所以能把行草書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就在於他擅篆隸、精楷書,致力於發展的又是行草書,真草隸篆行所有書體的筆法他都精熟,因而他能總結他之前所有書體的用筆經驗、優勢為他所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他的筆法成為集真草隸篆行諸書體筆法大成者。大量借鑑楷書的用筆習慣,注意起筆、收筆筆法的豐富、精緻和做到位,增加了橫折時的轉折在王羲之的《奉橘帖》中表現得最為充分。
  • 篆隸草楷行,中國書法變遷史
    到了兩晉時期,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二人的書法藝術更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一時期最流行的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行書,至此,篆隸草楷行五大主流書體全都登上了歷史舞臺。而在「北碑南帖」中,又尤以魏碑藝術成就最高,它是北魏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誌石刻書法的泛稱,字體多為介於隸書和楷書之間的過渡體。南朝書法則繼承了東晉的風氣,王獻之的書風備受推崇,行草依然是主要字體。
  • 「愙齋書法」田蘊章書法講座是不是誤人子弟?
    一是楷行草的選擇本身就是很實用的書體,大家學了就能用上,也很願意學這三種書體。二是邊講解邊示範,是學習者最喜歡最容易接受的方式,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直接把他的楷行草當成範本來臨習,這比直接臨《九成宮》容易多了。
  • 行草與篆隸不能推動書法進程的主流,但書法家的作品名不虛傳!
    在明代行草的強烈對比下,清代行草不免黯然失色。沉浸於北碑書法、金石研究、「界格方嚴」手筆的清書家,要能同時揮灑出「瑰姿媚態」的行草,確非易事,趙之謙坦率地評價自己的行草是「僅能稿書而已」。那麼,如何命名清代的代表書體呢?
  • 「愙齋書法」15位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書法作品
    中國書法蘭亭獎是中國文聯、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中國書法藝術最高獎,它是授予在書法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書法教育、編輯出版等領域有重大成就和突出貢獻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書法教育家和書法工作者的最高獎項和最高榮譽。
  • 「愙齋書法」行草《千字文》字帖欣賞
    王鐸行草《千字文》字帖
  • 「愙齋書法」怎麼練習篆書?
    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筆致遒健之意而名之。臨摹是學習書法藝術的必經階段和途徑,也是書家終生學習和掌握書法技法的唯一手段。臨摹是書法創作的必由之路,因為臨摹的過程是對經典法帖審美價值的積累,修正原有書寫習慣並向更高層面的發展過程。書家創作靈感往往是在臨帖的過程中激發出來的,可以說臨摹碑帖為書法創作提供了不盡的營養。
  • 為什麼說何紹基的行書是具有「篆隸遺意」的行書?
    紹基此幅臨摹之作是極為努力模仿原作,通篇書法下筆堅實遒厚,點畫圓渾,力重勢沉,可謂得顏書之神髓。從這幅作品我們可以了解紹基於早、中年對《爭座位帖》用功極深,必經過大量反覆的臨習,才可以做到將原帖某些較為特殊的寫法也同樣摹寫出來。何氏深諳此帖,但此幅臨摹作品與原作相比較字勢仍顯拘謹,缺少顏真卿書法在怒氣中所見之精神,線條點畫也時有拖沓之痕。
  • 梅躍輝 | 書法線條的時空感知與創造
    篆隸筆意、筆法既然是構成中國書法傳統的重要源頭,僅僅把它視為篆隸楷行草其中兩個書體的認識過於片面和局限。從表現形式而言,篆隸楷行草各有不同的藝術語言;就藝術基因而言,篆隸筆意和筆法實際上是中國書法藝術不可或缺的生存元素,具有文化、藝術及價值觀、審美觀的深刻內涵。
  • 中國書法的欣賞與品評——怡笑陳擴文
    >書法的「形」有四要素,賞得「四要素」則入第一境。,最早可以上溯到宋代,宋代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書法觀念,是由於隋唐以後真、行、草書中的「篆隸筆意」日漸喪失,至宋代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注意。北宋吳寬《鮑翁家藏集》認為「書家謂作字能寓篆籀法則高古」,清代趙宧光《寒山帚談》認為「行草不師章、分,如人食粟,依絲一而不如蠶繭、禾苗所出也」「行草不離真楷,真楷不離篆隸,始可以言書學」等等。
  • 「愙齋書法」了解這些,學書法可以少走彎路,滿滿都是乾貨
    有了《聖教序》的基礎,學《蘭亭序》就容易得多,並重點學章法、貫氣及細微之處;然後再學王之諸手札,學習王羲之怎樣因字賦形、因情謀篇等等。目前時尚走走、跑跑的行草,也是一種風格。習草要有一定的正體基礎,因為草出於正(篆、隸)書,同時草兼各體的美學素質。草書從字法到筆法結構都有嚴格的要求,只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平正入險絕,循序漸進,並經過長期的字法和技法訓練,才能真正掌握和學好這門藝術。
  • 張大千:精品書法墨跡,遒勁秀逸
    張大千的書法形式感極強,有別於傳統的學者書法,在某種程度上或許深受其「書畫同源」思想的影響。他認為書法與繪畫同等重要,題畫書法尤甚,若款字書寫不當,將影響整個畫面。張大千的字有諸體摻合的現象出現,其書法在四五十歲的中年時期
  • 「愙齋書法」米芾是如何學王獻之的
    實踐中,他對二王尤其是王獻之的作品用功精勤,持之以恆,《宋史》記載:(芾)特妙於翰墨,沉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畫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臨移,至亂真不可辨。米芾對於王獻之的書法繼承,絕不是照本臨摹,他的臨書作品很少亦步亦趨地模仿古人,而是有所取捨,朝著自己的審美方向去努力,通過臨摹「寄興」、「取其意氣」,表現自己的真面目。米芾的行草造詣尤高,淋漓痛快,雋雅奇變,得王獻之筆意最多。
  • 書法入門為什麼要先學楷書,學楷書為什麼先要學顏體!
    蘇東坡在《書說》裡說:「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而能行草,猶未能莊語而輒放言,無足道也。」他又說「真(即楷書)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也。」的確如此,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自然之理。
  • 「愙齋書法」米芾的六位神秘導師
    然千古效其法者,不過得其外貌,高視闊步,氣韻軒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處醞釀,風骨自然超逸也。支循道人愛馬特愛其神駿,餘於芾字亦然。」,得其神髓,後世亦有諸多類似評論。範成大說,「米行草政用大令筆意,稍跌宕,遂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