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幫助基層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推進分級診療,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由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進行學術指導,人民網·人民健康主辦、華潤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2020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研討會於11月22日在北京召開。
在主題為「中醫藥如何在基層發揮作用」的圓桌論壇中,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副院長劉華一,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脾胃病學科學術帶頭人王垂傑,湖北省中醫院副院長葉松,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學科學術帶頭人黃穗平,河北省中醫院副院長楊倩圍繞如何全面加快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如何推動中醫藥在基層發揮更大的作用、現階段中醫藥發展如何能夠與時俱進等問題出謀劃策、各抒己見。
培養人才 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
「人才是限制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的瓶頸之一。」劉華一認為,現在很多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家庭醫生籤約及轄區人口健康查體等工作上,在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上下的功夫還不夠,導致基層留不住人才。當前,如何制訂吸引基層中醫藥人才的政策的問題亟待解決。目前,天津市相關人事部門已採取了如針對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給予專門晉升渠道的措施,希望能為各地提供借鑑。
在如何能在基層留住人才方面,黃穗平表示,基層醫療服務人才的培養和留守非常重要,尤其是比較短缺的中醫藥人才。因為中醫中藥的根就在基層,中醫藥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要想留住基層醫療人才,就要讓名醫專家技術下沉帶徒,傳授臨床經驗和技術給他們,提升他們醫療服務能力,有了本事才能為病人提供質優效高的治療保健服務,獲得百姓的認可,就能在取得的良好社會效益的同時,也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基層醫療人員才能滿意安心地在基層工作,基層醫療單位就能留住人才。
楊倩則對企業等社會力量促進人才培養發表了看法。她說:「基層服務能力的提升,人才確實是關鍵,但還有質量問題和結構問題。人才結構是歷史形成的,不是基層能決定的,它沒有自主性。目前國家始終在致力於人才結構的改革,但是還需要一定時間。」
「從基層來說,需要培養人才可以藉助企業的幫扶。如何將三甲醫院的技術資源下沉到基層,企業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例如可以提供資金和藥物等支持,組織相關專家進行專科點對點的幫扶,培養專科人才並帶動醫院發展,從而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楊倩表示。
增強認知、下沉資源 讓中醫藥在基層發揮更大作用
談到如何推動中醫藥在基層發揮更大作用,劉華一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大大提升了國人對中醫藥在疾病防治作用上的認知。他說:「現在,基層醫療服務重點是在頂層設計上。各地方乃至各醫療單位,尤其是基層醫療單位的領導,要增強對中醫藥在基層醫療服務中的認識。從硬體和軟體上,都要支持基層醫療單位發展。」
以藥物為例,中藥飲片的質量是基層現在面臨的短板。在天津,單位藥品採購是由區統一採購,但藥物的質量跟三級甲等醫院的中藥飲片質量不可比。按照要求,三甲醫院的中藥飲片為保證藥品有效率,每批都要抽檢,在招標中也要求質量第一。但對於基層社區的飲片患者,他們認為這些藥物雜質多、有的甚至生蟲,所以社區醫療單位的領導一定要重視。」劉華一還建議,應出臺相應政策讓三甲醫院能夠充分幫助到社區。
湖北省中醫院副院長葉松表示,大型中醫院要將優秀的技術和藥品以及自製藥品帶到醫聯體和醫療集團中,通過推廣大家共同提升利益;在建設區域醫療體的過程中,要聘請專家到基層去帶徒弟,使大批基層中醫人才下沉,才能提升基礎中醫人才;派遣到社區基層醫院擔任醫院一把手的幹部,要在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過程中和醫院建設過程中,起到直接推動作用。
通過整合和協同 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
對於如何推動中醫藥發展,王垂傑表示,近年來,我國已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但如何守住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進一步促進中醫藥事業的高質量發展,這也是從事中醫藥臨床和研究的人員必須關注和努力的,這方面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他說:「中醫藥的發展首先需要的是傳承。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強化專科專病建設,在各省市中醫院遴選出一批重點專科,各重點專科都梳理出一些中醫藥治療有特色和有優勢的重點病種,並針對這些重點優勢病種建立相應的中醫診療規範,挖掘整理了名醫名家經驗,旨在提高中醫藥治療水平。使許多疾病的中醫藥治療特色和優勢得以強化。可以說傳承是中醫藥發展的一個基礎」。其次是要創新發展,
「西醫發展之所以快,是因為它在不斷地藉助現代科技的力量。中醫由於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在一些方面限制了它的快速發展。但也應該在現代科技不斷地發展過程中與時俱進,也要藉助現代科技的思維方法和手段,開展科學研究來探究中醫藥的療效機制,開發出療效作用機制明確的中藥新藥和創新出新的治療手段和方法,進而促進中醫的發展,提升中醫的診療水平。第三是中西醫整合發展。中、西醫是兩種醫學理論體系,很難結合在一起,但都是以解決患者病痛、維護患者健康為首要目的的,所以我們要有整合的思維,發揮二者的長處,即在解決患者治病的需求時,把最好的西醫治療方法、西醫解決不了但中醫能夠解決的方法都拿出來,用整合的方式,發揮中醫的優勢,突出中醫的特點,解除患者的病痛。第四是中醫中藥要協同發展,中醫的發展離不開中藥的發展,但近年來中藥發展較慢,中藥的種植、飲片的加工、中成藥的生產等諸多環節都需要進一步加強管理與提高,其發展要與中醫臨床應用需求相適應,只有中醫中藥協同發展才能更好地發展中醫藥事業。第五是大型中醫醫療機構要與基層醫療中醫藥的服務能力共同發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不能僅靠大城市的二級、三級中醫院的發展來提高。中醫高質量發展也同時需要基層醫療的中醫藥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的提高。只有在省市級中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都得到加強和提升,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防病治病需求。
黃穗平表示:「中醫的服務能力優勢,體現了它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個體化治療。在醫療服務上,我們要抓住常見病、多發病等中醫藥具有優勢的病種。在用藥治療的同時,還要開展能夠發揮中醫藥的特色療法,來提高中醫藥的醫療保健服務能力。近幾年來在廣東已經舉行了12屆全國中醫特色治療擂臺比賽表演,啟動了「杏林尋寶」活動,廣發「英雄帖」,邀請有一技之長、掌握特色療法的持有者到現場展示交流。在承接杏林尋寶活動尋回來的中醫絕活,而這些簡、驗、廉、便的中醫特色療法、適宜技術也易於在基層醫療機構開展,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